资源简介 第9讲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标目标 听课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隋朝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 2.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机构,民族管理的政策、主要表现及影响。 3.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影响特训点一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知识特训】一、隋朝1.岭南: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了重要作用。2.东南: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二、唐朝1.管理机构中央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 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2.民族管理突厥(西北) (1)东突厥:贞观初年,唐军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2)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3)管理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4)后突厥: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从此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了历史舞台吐蕃 (西部)(1)政治联姻: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2)唐蕃会盟: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此后双方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回纥(北部) 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靺鞨(东北) 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诏(西南) 南诏王多经唐朝加封,多次派遣子弟入唐学习;南方设安南都护府1.【挖·教材延伸】唐朝《礼宾图》壁画主要描绘了鸿胪寺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参见教材【选必1·第11课】)。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试答: 2.【释·核心概念】羁縻政策:“羁縻政策”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是历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因俗而治的一种民族政策。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3.【思·知识关联】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五种方式【链·教考衔接】 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及影响,对当今的民族关系处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成为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视角。【素能特训】素能 羁縻府州——唐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史料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当地①。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②。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③。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的基础上又设立都护府④,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摘编自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主旨:史料主要阐述了唐朝运用羁縻府州制度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方式及特点信息提取:①②分别体现了羁縻府州在任命人选和管理上的特殊性;③强调羁縻府州的实施推广方式;④中央对羁縻府州的管理在加强试答: 历史解释——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采取平等的民族政策,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②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立足实际处理民族关系,以通婚、和亲、设置机构、册封首领等方式促进民族交融。③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修德政,因地制宜地处理民族关系。(2)影响①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②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③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④促进了民族交融,汉族先进文明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特训点二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知识特训】一、隋朝1.陆上: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业务。2.海上: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二、唐朝1.商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2.佛教交流(1)中印交流:唐朝的玄奘曾西行天竺取经。(2)中日交流:①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②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3.其他交流(1)商业都会: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2)儒学传播: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唐朝的服装和体育活动等先后传入日本。(4)科技外传: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1.【挖·教材延伸】阅读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图片“唐招提寺”,从中可以获取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哪些信息 试答: 2.【释·核心概念】唐朝“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主体,范围包括越南、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它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结合的文化世界。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链·教考衔接】 唐朝的“中华文化圈”体现了唐文化的先进与影响力,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有利于为当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借鉴,因此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视角。【素能特训】兼收并蓄——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史料一 隋炀帝派谙熟西域诸地情况的裴矩到张掖主持“互市”。裴矩到张掖“监知关市”后,倾心结交前来的官吏、商人等,了解各地的自然、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物产服饰、礼仪等情况,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典籍,撰写了《西域图记》。《西域图记》记录的北道、中道(汉代的北道)和南道,是我国对丝绸之路通道的最早、最系统的记载。他还指出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反映了隋朝政府官员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比以前更为清晰①。裴矩第二次来张掖主持“互市”时,邀请西域的使节及商人前来张掖等地参观访问,以张掖为中转站,到长安来的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②。——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通论》史料二 唐朝在对外关系上,实行友好开放的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鼓励对外交往③。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不少地方设商馆以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④。周边邻国纷纷遣使建交并进行正常的商业贸易,当时与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中外贸易广泛开展,唐都长安外商云集,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成为国际性大都市⑤。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唐政府下令保护,绝不盲目排外。在此背景下,大量外来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传入,唐朝兼收并蓄,积极地借鉴吸收⑥。——摘编自许敏《唐前期的改革与兴盛》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裴矩主持“张掖互市”的作用。(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对外关系的特点。主旨:史料一主要阐述了裴矩主持“张掖互市”的作用;史料二主要阐述了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信息提取:①撰写《西域图记》,提升对丝绸之路和河西的认识;②张掖成为中转站;③实行友好开放的政策,交往领域全面;④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⑤交往范围广泛;⑥兼收并蓄外来文化试答: 历史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交往范围广泛:对外交往的国家遍及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②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③交往渠道众多:有使节往来、民间留学、商业贸易、宗教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④双向交流: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⑤中华文化圈形成: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逐步形成并走向兴盛。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2)影响①促使唐朝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②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③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真题特训】真题剖析(2024·安徽卷,3)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读 ①时空信息:唐朝、安息、波斯、岭南。 ②人物信息:段成式、段公路。 ③设问信息:唐朝段成式父子的著作中记载大量外来物种反映的历史本质提 A 材料反映了大量物种传入唐朝,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并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呈现,体现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故选A项B 材料不涉及大唐风俗外传,排除B项C 由材料信息无法判断龙胆香等是否为市民所享用,排除C项D 材料没有体现段成式父子的著作是何种体裁,排除D项调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外来作物的大量传入获 A 你认为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 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安全保证经济 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提供条件管理 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提供条件思想 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交流交通 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真题再练1.(2024·甘肃卷,4)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 ( )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2.(2023·河北卷,3)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年)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参考答案特训点一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知识特训微拓助学1.提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外交流。素能特训答案提示: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特训点二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知识特训微拓助学1.提示:唐招提寺是日式大唐建筑的典范,体现了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盛况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对日本的影响。素能特训答案提示:(1)作用:促进河西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张掖成为西域通往中原地区的中转站,提升了河西地区在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中的地位,推动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融;撰写《西域图记》,理清了丝绸之路的格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发展,提升了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2)特点:唐朝实行友好开放的政策;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对外交往;重视发展中外贸易;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真题再练1.A 解析:由材料可知,李素家族源自波斯,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后获赐李姓,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在唐朝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并担任官职。这一经历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故选A项。材料中李素家族的经历未体现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李素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发展,而非使节往来,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李素家族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不能体现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2.C 解析:由材料可知,居于吐鲁番交河故城的粟特人康氏家族,在墓志铭中强调其家族源于中华,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向往和认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可用于证明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康氏家族对边疆的开发,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一处墓志铭,无法得出“影响广泛”,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粟特人康氏家族的相关信息,不涉及其他民族以及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