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文化-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专题讲义(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讲 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文化-2026届高中历史一轮专题讲义(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0讲 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听课重点
1.认识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3.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4.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5.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1.隋唐时期农业技术体系、灌溉工具发生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2.隋唐时期商业信贷和水陆交通发展的各自表现。 3.隋唐时期租庸调制的前提、内容及评价。 4.唐中期推行两税法的原因、表现及辩证认识。 5.隋唐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6.隋唐时期文艺、科技发展的原因、新成就及评价
特训点一 隋唐时期的经济
【知识特训】
一、隋唐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技术体系:到隋唐时期,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2)灌溉工具: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2.商业
(1)商业信贷: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2)水陆交通
①陆路: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
②水路: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
二、隋唐赋税制度的变革
1.租庸调制
(1)发展
①赋税对象: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岁至59岁的成年男子。
②庸: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2.两税法
原因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目的 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内容 ①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 ①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释·核心概念】
(1)柜坊与“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实质上是一种汇兑业务。唐代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2)均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推行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首创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政府将掌握的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受田的农户向国家缴纳一定的赋税。此后北方历朝都继续推行。唐朝中期,随着土地兼并现象的盛行和赋税制度的变革,均田制随之消失。
2.【挖·教材延伸】
阅读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问题探究”,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就此观点,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试答:


【链·教考衔接】 两税法作为唐朝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其利与弊历来众说纷纭,对当今的税费减负有一定借鉴意义,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视角。
【素能特训】
素能 两税肇始——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
史料一 自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棉,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①。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②。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史料二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③。农民逃亡后,政府往往责成其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变得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④。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问题:(1)依据史料一,扼要说明唐朝户籍、土地和赋役三大制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史料二,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
主旨:史料一主要阐述了唐代租庸调制的来源、内容及与均田制和户籍制度的关系;史料二主要阐述了唐代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的原因及两税法的内容、特点
信息提取:①唐朝租庸调制的来源及内容;②租庸调制与均田制和户籍制度的关系;③政府无田可授;农民破产,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④征税标准和对象发生变化
试答:




历史解释——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相互关系
(1)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依据的。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授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同样,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
(2)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由于政府无法保证授田,以及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均田制无法继续施行,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
(3)两税法以土地财产为征税标准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被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发生变化。
特训点二 隋唐时期的文化
【知识特训】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三教合归儒” 隋朝时期,儒学家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并行政策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本土化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儒学复兴运动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观点
二、文学艺术
诗歌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书法 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绘画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三、科技
建筑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1.【辨·易错易混】 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
“三教合归儒”是指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并行”是指尊道、礼佛、崇儒。
2.【释·核心概念】
禅宗:唐代众多佛教宗派中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唐朝时,禅宗又分为南北两大派别,以慧能和尚为首的南宗影响较大。慧能特别强调“心”和“性”的作用,禅宗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心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思·知识关联】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
4.【挖·教材延伸】
阅读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思考点”,在隋唐时期,诸如“诗圣”“画圣”等卓越人物的涌现,标志着该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达到了顶峰。试多维度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试答:


【链·教考衔接】 魏晋隋唐时期,虽然儒学受到佛道的挑战,但是儒学复兴运动促进了经学世家的形成,少数民族政权也纷纷认同儒家伦理,这有利于培养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因此成为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视角。
【素能特训】
素能 创新交融——隋唐的思想
史料 韩愈从财赋方面指出僧道浪费了封建国家的财富;从封建伦理方面指出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他总结历代皇帝如梁武帝等崇佛祸国亡身的史实,认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他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大胆地声称“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①。韩愈模仿佛教的传法世系,编造了一个儒家的“道统”。该道统由尧开其端,一直传到孔孟,与佛老的“道统”不同,而在时间上更早,且更具正统的权威性。韩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统继承人自任。韩愈还在《原道》中指出了儒家“道统”的具体内容,这就是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②“道统说”的提出,为封建伦理纲常的永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得以重新确立③。
——摘编自周晓光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
问题: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韩愈的反佛思想,并指出韩愈思想的新内容。
主旨:史料主要阐述了韩愈“道统说”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信息提取:①韩愈从财赋、伦理及治国等方面阐述了其反佛思想;②韩愈“道统说”的特点及内容;③韩愈“道统说”的影响
试答:





唯物史观——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唐代中期出现儒学复兴运动,这是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
(1)科举制的诞生,引导人才的培养,为儒家学派的思想发展创造条件。
(2)韩愈、柳宗元掀起了古文复兴运动,儒学开始突破传统经学的束缚,儒学士人开始用新的思想、观点来理解儒学。
(3)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大力提倡儒学思想。
【真题特训】
真题剖析
(2024·广东卷,3)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读 ①时间信息:唐文宗。 ②人物信息:湖州刺史庾威。 ③设问信息: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因于两税法外另征杂税而被贬官可推知的结论
提 A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部分地方官因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而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故选A项
B 两税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
C 朝廷没有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
D 两税法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
调 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两税法
获 A
两税法的利弊
利: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弊:各地每年税收总额按大历年间最多者确定,并将那时非法的苛捐杂税合法化,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在执行两税法的过程中,部分官吏媚上求宠,于两税外又额外征税,勒索无度,人民负担不断增加。
真题再练
1.(2024·湖南卷,4)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 )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2.(2023·全国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参考答案
特训点一 隋唐时期的经济
知识特训
微拓助学
2.提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如定额依据不合理、存在横征暴敛之嫌,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全面认识两税法的整体意义和实施背景(如改革的现实需求、长期规范的考量)。
素能特训
答案提示:(1)关系:户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础;户籍制度是租庸调制实施的依据,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基础。
(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变化: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
特训点二 隋唐时期的文化
知识特训
微拓助学
4.提示:封建经济繁荣(物质基础);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社会条件);选官制度和官僚政治的成熟(人才条件);民族交融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多元文化基因);艺术传承与创新;等等。
素能特训
答案提示:
思想:佛教违背了伦理道德,浪费大量财富,危害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佛教教义不可信。
新内容:创立“道统说”,并以儒家道统传人自居,力图通过维护封建纲常和恢复儒学主流地位来消除佛教的影响。
真题再练
1.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表明,农民可以通过与雇主签订契约来选择自己的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契约关系减少了国家对农民的直接人身控制,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了雇工契的存在,并没有说雇工经营已经成为主要经营方式,A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小农经济在古代中国长时期占据主导地位,与材料现象不相关,排除C项;雇工契只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存在,“快速发展”说法没有依据,排除D项。
2.A 解析:由材料“唐代中后期”“‘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后期北方爆发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局混乱,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南方,南方社会局势相对安定,因此,“江南”成为文人之间相互唱和的重要主题,故选A项。坊市制度在宋代被打破,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兴起,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材料中“江南”成为唱和主题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