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功》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同步学案(沪粤版九年级上)23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功》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同步学案(沪粤版九年级上)23页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沪粤版)九年级


第十一单元 第1节
01
素养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拓展延伸
05
课堂练习
06
课堂总结
07
作业布置
01
素养目标
1、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了解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和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02
新知导入
“做工”与“做功”
用力推汽车,没有推动
用力搬石头,没有搬起
他们都“做工”了,但是没“做功”。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究竟怎样才叫做功呢?
03
新知讲解
怎样才叫做功?
下面两名同学正在做功,请找出他们活动中的共同点。
用绳拉动水桶上升
推动小车运动
两者的共同点:物体在作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03
新知讲解
一、做功的定义
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03
新知讲解
力对物体做了功吗?
白鹭将鱼从水里叼出来
人将桶推到仓库中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做功
做功
不做功
03
新知讲解
F
F
搬而未起
推车前行
有力无距离
有力有距离
不做功
做功


做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
F
03
新知讲解
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必要
因素
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两者缺一不可
03
新知讲解
三、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搬而未起
松手后,冰壶在冰面上滑行
人拎滑板在水平路上走
劳而无功
不劳无功
垂直无功
03
新知讲解
四、功的计算
力对物体做的功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1)公式
(2)单位
:
:
: 或
公式中各物理量全部采用国际单位制。
(3)物理意义
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
04
拓展延伸
有时为了叙述方便,某个力做功往往也说成施力的物体做了功,如人推车,推力做了功,也常说人做了功。
1、研究力做功的问题时,还要明确谁施力,谁受力,即谁对谁做功。
2、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移动方向并非一定要与力的方向完全一致,物体移动的方向和力的方向有夹角(夹角不等于90°)时力也对物体做功。
拓展
05
课堂练习
人拉着重力为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了,有同学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人做的功 ,他的算法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在这个例子中,要计算出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为什么?
解:他的算法是错误的,错在没有找准做功的力的大小。
要计算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拉力的大小。
人拉车所做的功等于拉力的大小与拉力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这里计算代入的力不是拉力,而是重力。
05
课堂练习
人拉着重力为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了,有同学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人做的功 ,他的算法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在这个例子中,要计算出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为什么?
解:他的算法是错误的,错在没有找准做功的力的大小。
要计算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拉力的大小。
人拉车所做的功等于拉力的大小与拉力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这里计算代入的力不是拉力,而是重力。
05
课堂练习
人拉着重力为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了,有同学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人做的功 ,他的算法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
在这个例子中,要计算出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为什么?
解:他的算法是错误的,错在没有找准做功的力的大小。
要计算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拉力的大小。
人拉车所做的功等于拉力的大小与拉力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这里计算代入的力不是拉力,而是重力。
05
课堂练习
如图,某人沿斜面向上推木箱的力,他把木箱从斜面底部推到高处,斜面长,人的推力做了多少功?
解:,
人的推力做的功为:
答:人的推力做了的功。
06
课堂总结
1、功的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①有力无距离(劳而无功);②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③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垂直无功)。
4. 功的计算公式:,单位是焦耳()。
07
作业布置
1、如图所示,一名妇女推着童车轻松地前行;一名男士用很大的力推汽车,但汽车没有被推动。这两人谁做了功 为什么
07
作业布置
2、有一个装着矿石的矿斗,总质量是 把它从井底匀速提到地面上做了
的功。试问:该矿井有多深 (g取 )
3.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160m 。在此过程中,汽车牵引力做功 。这辆汽车的牵引力有多大
4.小明用30N的水平推力使重为100N的课桌在水平地面上沿着直线前进了1m,则小明对课桌做的功是多少 这个过程中课桌受到的重力对课桌做的功是多少
07
作业布置
5、如图是一张出租车的发票,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假如这辆出租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它的牵引力为 。试问:该出租车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标】沪粤版九年级上 11.1功 教学设计
课题 11.1功 学科 物理 课型 新授课
来源 沪粤版九年级上 节次 1 授课日期
教师 授课对象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实例说明功的含义。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计算功的大小(W=Fs)。《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三种情况),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开篇内容,主要介绍了功的基本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公式。它是学习机械能、功率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功”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典型例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能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区域认知能力)学生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评价任务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做功概念的理解程度。(基础目标都需达成)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功的公式及计算的掌握情况。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基础目标达成:会做课后作业1-3题,4-5题有所理解;进阶目标达成:顺利完成1-5题。)
重点 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 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材料准备 教具:投影仪、图片、小车、弹簧测力计、木块等。学具:弹簧测力计、木块、细绳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播放视频《从列车巨炮中学习功》【过渡语】视频中的列车和巨炮都在做功,那么什么是功呢?今天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11.1功。【情景导入】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做工”与“做功”的区别,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情景导入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做功的定义
讲授新课 【提问】是否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并且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认为做功了呢?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呢?(先看任务一)任务一: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让学生观看投影“活动1”图片,讨论找出共同点,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做功必须包含的两个要素。【提问】掌握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那么什么情况物体是不做功的呢?任务二:学习不做功的三种情况:通过投影“活动2”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提问】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会不会用功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任务三:掌握功的计算公式:通过投影“活动3”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功的计算公式。任务四:解题巩固所学:通过例题讲解并计算,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功的计算公式。【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以及总结功的计算公式,并学会用公式来解题,教师巡视指导。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总结;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观看图片,找出差异并讨论,总结做功的两个要素。讨论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评价标准】看学生是否能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总结出,说明已经掌握了做功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任务设置,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功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解题。【评价标准】通过各小组总结情况判断学生理解情况。
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拓展练习: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练习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成相关练习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以及功的计算公式。方法总结: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讨论等。 回顾学习 通过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11.1 怎样才叫做功一、功的定义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三、不做功的三种情况1.有力无距离2.有距离无力3.力与距离方向垂直四、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单位:焦耳(J)
课后作业/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中的自我评价与作业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做功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学成课后作业 巩固所学,加深理解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多媒体教学:利用投影仪展示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提高教学效率。 观看投影 通过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起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等,效果较好,但在解题环节,部分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够全面,需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作业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学习目标】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掌握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功的原理。
重点: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难点: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分析。
【自主学习】
一. 阅读教材:自主阅读教材P2~3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使物体在____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____,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____。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____;二是____。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
(5)手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
二 阅读教材:自主阅读教材P4~5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4、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其中各符号的含义及单位又是什么?
5、尝试计算:在平地上,小明用1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60N的箱子,匀速前进了5m,请问小明做了多少功?
【合作探究】
展示图片(1)用绳子拉动水桶上升、(2)推动小车运动
提问:在图片1中人用绳子对水桶施加了力,是否做功?为什么?
在图片2中人对小车施加了力,是否做功?为什么?
两者之间是否有共同点?
小组讨论,初步分析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7-8人。
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记录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观点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小组内讨论,归纳做功的两个要素。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结论。
教师总结:做功就是指物体在作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展示图片(1)白鹭将鱼从水里叼出来(2)人将桶推到仓库中(3)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提问:在这三幅图片中,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小组讨论,初步分析: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7-8人;
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记录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观点
4、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小组内讨论,归纳做功的两个要素。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结论。
教师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定距离
1、展示图片(1)搬而未起(2)松手后,冰壶在冰面上滑行(3)人拎滑板在水平路上走
提问:三幅图片中的三种情况为什么属于不做功,其F、S分别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初步分析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7-8人。
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记录讨论结果。
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观点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小组内讨论,归纳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及其F、S情况。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结论。
5、教师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分别是:劳而无功,不劳无功,垂直无功。
展示功的公式和单位
进行课堂练习
全体同学一起练习,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练习。
3、教师总结:功的公式和单位,并总结解题的关键。
【归纳整理】
1.功的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①有力无距离(劳而无功)S=0;②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F=0;③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垂直无功)F⊥S。
4.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单位是焦耳(J)。
名师点拨
做功的判断:只有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一致时,力才对物体做功。
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这三种情况都不做功。
3. 功的计算:在计算功时,要确保力和距离的方向一致。
【课堂练习】
1、用10N的力水平推一个物体,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5m,求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2、一个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下落,下落高度为10m,求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物体质量为2kg,g取10N/kg)。
【课后巩固】
1.一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B.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C.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D.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2.用20N的力水平推一个物体,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10m,求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1. 一个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斜面的长度为5m,高度为3m,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0N,求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2. 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大小为15N的拉力,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8m,同时物体还受到一个与拉力方向垂直的摩擦力,大小为5N,求拉力对物体做的功。
【课后评价】
这节课我给自己☆☆☆☆☆颗星。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力;力;距离;功;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 判断题答案:×;×;√;×;×;√。
4.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其中W表示功,单位是焦耳(J);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单位是米(m)。
5. 小明做的功:W = 10N × 5m = 50J。
【课堂练习】
1. W = 10N × 5m = 50J
2. W = mgh = 2kg × 10N/kg × 10m = 200J
【课后巩固(分层练习)】
基础练习 1. C 2. W = 20N × 10m = 200J
能力提升1. W = mgh = 10N × 3m = 30J 2. W = F × s = 15N × 8m = 120J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