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评价(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综合评价(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评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计80分)
1. (2025苏州期初)目前已发现1 000多处陶寺文化早期墓葬,下表所示的三种墓葬类型各方面的差异说明了陶寺文化(  )
类型 墓坑尺寸 随葬品数量和种类 占墓葬总数比例
大型墓 长3米上下,宽2米多 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 不及1%
中型墓 长宽尺寸相对大型墓略小 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包括少量彩绘陶器)、木器、玉器和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 约占10%
小型墓 长约2米,宽约0.5米 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 约占90%
A. 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B. 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C. 手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D. 已出现普遍遵奉的王权
2. 传说“虎啸能生飓风”。右图所示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纹饰——虎食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威吓民众。妇好墓出土的铜斧亦有此纹饰。据此可以推测,商代(  )
A. 部族之间攻伐不断
B. 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C. 礼乐制度逐渐形成
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虎食人头纹
3. (2024苏州期末)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姬姓诸侯国多数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富庶地区或战略要地,不仅承担控制四方的任务,而且在空间上与非姬姓诸侯国形成分割之势。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确立 B. 实现了对诸侯的垂直管理
C. 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D. 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4. (2024徐州期中)从考古资料看,西周墓葬所见的列鼎制度有九鼎、七鼎、五鼎……单数排列,配上八簋、六簋、四簋的双数排列,显示了层级的整齐规矩。各处出土的青铜器皿,铭文的文字是一样的,铭文词句格律也一致。这表明西周的分封制(  )
A. 推动了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
B. 彻底解决了权力分配方面的矛盾
C. 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文化认同
D. 通过礼乐等级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5.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四月,郑国的祭足率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郑由此交恶。这折射出(  )
A. 农业生产取得一定进步 B. 周朝原有统治秩序崩溃
C. 粮食匮乏激化周郑矛盾 D. 诸侯纷争影响经济发展
6. (2024镇江期中)由白狄建立的中山国主张公侯大夫等级分明,不能犯上作乱,否则便为违礼行事,将失去“中国”身份。楚国将先祖追尊为文王、武王,自称继承了周文王之德。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  )
A. 华夏认同增强 B. 等级秩序森严
C. 社会变革剧烈 D. 礼乐制度瓦解
7. (2024南京期末)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此举有助于(  )
A. 促进庄园经济发展 B.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减轻民众徭役负担 D. 强化皇权专制独裁
8. (2024扬州开学考试)商鞅在秦变法时期,发明了如右图所示的照身帖,它由竹板制成,上面刻着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自此,官府下令,秦国人必须拥有照身帖,若无则会被认定为黑户或是外籍非法逗留人士。同时规定:民众出行或住宿旅店必须携带,否则关口不得放行,旅店也不得留宿。据此可知,照身帖的发行(  )
A. 成为赋税征收的主要依据
B. 稳定了秦国的社会秩序
C. 强化了对秦国民众的管理
D. 阻滞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照身帖
9. (2024苏州期末)子路向孔子请教怎么样才是君子。孔子认为“修养自己,以至能认真谨慎地面对一切”“修养自己,以至能安顿四周的人”“修养自己,以至能安顿所有的百姓”。孔子的“君子说”(  )
A. 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B. 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希望伦理纲常成为社会主流 D. 蕴含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0. (2024湛江期末)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原六国旧贵族和强宗大姓12万户等迁到咸阳附近,并下令拆除原六国境内城防和山川险阻地区的军事设施,还禁止民间练习武艺,收缴全国私人所藏兵器。以上举措(  )
A. 引发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 B. 导致了秦朝速亡
C.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D. 促进了民族交融
11. (2024宿迁联考)某学者指出:“2 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修长城,70万人修始皇陵,70万人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秦朝(  )
A. 强大的经济实力 B. 发达的交通网络
C. 完备的法律体系 D. 有力的制度保障
12. (2024盐城东台期末)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故事之一。相传秦朝时,范喜良和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就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由此可以看出,秦朝(  )
A. 赋税沉重 B. 徭役繁重
C. 以法治国 D. “以吏为师”
13.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 恩泽贵族 B. 实现民族交融
C. 增加税收 D. 削弱王国势力
14. (2024连云港期中)《汉书》记载:“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面对“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这一不足,汉朝的继任者(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整顿吏治
C. 实行“推恩令” D. 休养生息
15. 汉武帝时期颁布“榷酒酤”,规定由官府控制酒的产销,官酿官卖,不准私人自由酿酤。这一政策(  )
A.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规范了私营工商业经营
C. 意在推广节俭的风气
D. 践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16. 某学者认为:“到西汉中后期,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铸铁柔化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此论述旨在说明西汉冶铁官营(  )
A.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促进了冶铁技术的普及
C. 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D.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17. (2025日照期末)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汉政府改刺史为州牧,并派重臣出任,统领地方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做法(  )
A. 埋下了军阀割据的隐患 B. 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 强化了对地方的监察 D. 扭转了社会动荡的局面
18. 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这一发展轨迹(  )
A. 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化
B. 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 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 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19.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结束大分裂并走向封建大统一的时代。下表所示的变化反映了(  )
秦朝 汉朝
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在秦朝基础上有所拓展,(黄)河西设郡,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国家 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以汉族为核心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A.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 B.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区域民族关系走向缓和
20. 某部医药学著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它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所珍视。该著作是(  )
A. 《黄帝内经》 B. 《千金方》
C. 《神农本草经》 D. 《唐本草》
二、 非选择题(共2题,计20分)
21.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尊(如图一)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如图二),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洛邑),“余其宅兹中国”(我且安顿在这个称为“中国”的地方)。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之后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内涵及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同时写出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并说明秦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意义。(6分)
22.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末农民起义冲垮了秦的残暴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战乱中,大量农民流亡异乡,穷苦百姓更是缺衣少食。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在丞相曹参的倡导下,黄老无为思想受到朝廷内外的推崇,并为文帝和景帝所取法。文帝屡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曾一度诏免田租。他在位的23年中,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没有增添。景帝时,把男子17岁开始为官府提供徭役改为20岁。文景时期,废除了伤残人体的肉刑,各级执法官断狱从轻,不滥用刑罚。但文帝和景帝片面强调黄老无为思想和对诸侯王的纵容,使王国势力凌驾于朝廷之上,对商贾豪民兼并农民、骄横不法等问题态度暧昧。朝廷对铸币权时弛时收,“民多奸铸”的问题严重。汉武帝即位后,欲图振作,他首先在思想领域打破了黄老无为思想占支配地位的局面,大力提倡董仲舒的新儒学,从官学中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之言。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派刺史代表中央巡视所部郡国,督查强宗豪右,也可以监督诸侯王。汉武帝任用的大批官吏如张汤、王温舒等都以用法酷深令人谈虎色变。如王温舒杀河内豪强,竟株连千余家,大多是无辜百姓。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 据材料,概括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盛行的时代背景,归纳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思想的表现。(5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针对无为而治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并简析这些措施的影响。(5分)
第一单元综合评价
1. A 解析:据材料对陶寺遗址墓葬情况的归类分析可知,墓坑出现大小的差别,随葬品也存在贵贱的区别,说明这一时期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陶寺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B项;随葬品有陶器、玉器、木器,说明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不能据此得出“手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的结论,排除C项;陶寺文化处于“万邦”时代,此时邦国林立,没有出现普遍遵奉的王权,排除D项。
2.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商朝通过虎食人头纹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了商王的权威,这种文化现象可以佐证商朝时期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部族之间攻伐不断,排除A项;早期国家在商代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 B项;礼乐制度是在周朝形成的,排除C项。
3.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姬姓诸侯国承担控制四方的任务,监视并牵制非姬姓诸侯国,这有利于周王控制地方,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而不是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确立,排除A项;西周对地方的统治属于间接管理,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周朝统治范围的扩大,排除D项。
4.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使用统一的文字和礼制规定,这反映了分封制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文化认同,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与礼乐制度的结合,而非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排除A项;“彻底解决”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D项。
5. A 解析:据材料“率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郑由此交恶”可知,温邑的麦子和成周的稻谷都获得了丰收,谷物的丰收又被别国捷足先登,因此两国交恶,这折射出当时农业生产的进步,故选A项;周郑关系急剧恶化,进一步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崩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粮食收割激化了周郑矛盾,并非粮食匮乏,排除C项;周郑交恶反映出周天子地位的削弱,未涉及诸侯纷争,排除D项。
6. A 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白狄建立中山国,认为不能违礼行事,楚王追尊先祖为文王、武王,自视继承了周文王之德,这两个非中原华夏族建立的诸侯国接受礼、德等中原华夏族观念,反映出当时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A项。
7.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目的是确立和推广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项正确;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而非庄园经济,排除A项;影响徭役负担的主要是服劳役的年龄和天数方面的规定,而非家庭规模,排除C项;材料所述为经济改革措施,而非政治改革措施,且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排除D项。
8.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官府要求秦国人必须拥有照身帖,若无则会被视为黑户或外籍非法逗留人士,同时,民众出行或住宿旅店时必须携带,否则会受到限制,由此可见,照身帖的发行和使用规定,加强了国家对民众的管理,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照身帖与赋税征收的关联,“主要依据”说法错误,排除A项;虽然照身帖对社会秩序有一定的影响,但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其对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照身帖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排除D项。
9.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君子应加强自我修养以至能“认真谨慎地面对一切”“安顿四周的人”“安顿所有的百姓”,即君子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D项正确;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统治者,排除A项;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才得以确立,排除B项;孔子的“君子说”强调君子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非希望伦理纲常成为社会主流,排除C项。
10. C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迁移六国贵族和强宗大姓,拆毁原六国境内的军事设施,收缴民间兵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扼制地方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故选C项;秦朝赋役沉重,实行严刑峻法,激发了社会矛盾,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最终引发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排除A项;秦朝的暴政导致了秦朝速亡,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
11. D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组织大规模人力进行工程建设的能力很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控制,因此调动、组织人力的能力强,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秦朝调动大量人力的组织能力强,与经济实力无关,排除A项;发达的交通为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方便,但这不是大量人力服从调遣的原因,排除B项;秦朝尚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
12. B 解析:据材料可知,范喜良新婚不久就被迫去修筑长城,并且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因饥寒劳累而死,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徭役的繁重,大量百姓被强制征发从事长城等大型工程的建设,故选B项。
13. D 解析:据材料“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因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D项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恩泽贵族子弟只是借口和伪装,排除A项;“推恩令”主要针对的是诸侯王的势力,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实行“推恩令”是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与增加国家税收无关,排除C项。
14.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思想上的统一,弥补“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的不足,故选A项;“整顿吏治”主要针对的是官员的管理和整治,惩处贪官污吏,与文化礼仪方面的缺失关系不大,排除B项;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非针对文化礼仪方面的问题,排除C项;“休养生息”的重点在恢复经济、减轻百姓负担,与文化礼仪方面的缺失无关,排除D项。
15.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官府控制酒的生产和买卖,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与规范私营工商业经营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控制,而不是推广节俭的风气,排除C项;西汉初年,政府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排除D项。
16. B 解析:据材料“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可知,冶铁官营使得冶铁技术提高且得到推广和普及,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冶铁官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冶铁官营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冶铁属于手工业,排除D项。
17. 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并使其统领地方军政事务,州牧权力极度膨胀,拥有了地方上的军事和行政大权,在中央集权削弱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隐患,故选A项;州牧为巩固统治,与豪强地主勾结,促进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排除B项;刺史原本有监察职能,但改为州牧后主要统领地方的军政事务,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重点不再是监察,且地方势力的增强会弱化对地方的监察,排除C项;州牧权力过大使地方失控,加剧了社会动荡,排除D项。
18.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服制具有明显的血缘政治的特点,西周实行分封制,呈现出地缘政治的倾向,而秦汉时期的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二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郡县的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因此,郡县制的设立使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华夏认同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无关,排除B、D两项;西周后期发生过诸侯分裂割据,汉初发生过“七国之乱”,由此可知,地方割据势力并未得到遏制,排除C项。
19. A 解析:从秦朝的统一到汉朝的巩固加强可以看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反映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加强,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疆域的拓展和民族的统一,而非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并未明确提及民族关系的缓和,排除D项。
20.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故选C项;《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排除A项;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排除B项;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排除D项。
21. (1) 内涵:周成王(或王室)所在地;洛阳及京畿地区;“天下中心”;相对四周四夷而言。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 具体措施: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其他措施: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意义: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22. (1) 时代背景:社会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汉初统治者的推崇。表现:重视农业发展;减轻农民负担;省事节用;量刑从宽。
(2) 措施:颁布“推恩令”;实行货币官铸;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遣刺史监督地方;任用酷吏打击豪强。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减轻了土地兼并的压力;打击了豪强的势力;制造了很多冤狱,株连无辜百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