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综合评价(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综合评价(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上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评价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计80分)
1. (2024徐州期中)下图所示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知(  )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A. 三公九卿制度趋向瓦解 B. 台谏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
C. 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D. 分权制衡保证了决策科学
2. 《宋史》记载:“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如样招募。”对宋太祖以“兵样”为标准从驻州之镇兵中选拔中央禁军的做法,下列理解准确的是(  )
A. 是征兵体检史上的重大进步 B. 大大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
C. 根除了唐末以来的割据隐患 D. 有利于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
3. (2024扬州高邮期中)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宰相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朝时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朝(  )
A. 倡导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 统治者的虚伪
C. 突出科举制度的重要性 D.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
4. (2024无锡期末)北宋前期,黄老政治思想颇为流行。宋太宗时期任命有“为人糊涂”评价的吕端为相,在制辞中,太宗明确勉励其“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表明北宋前期(  )
A. 道教思想影响政治 B. 君主专制明显加强
C. 因循保守渐成风气 D. 政治制度过于僵化
5. (2024扬州高邮期中)下表所示是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这些措施(  )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募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A. 强化了社会管控 B. 增加了政府收入
C. 实现了富国强兵 D. 抑制了土地兼并
6. (2024连云港东海期中)金世宗(1123—1189年)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其在位时期,金国出现繁荣景象,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这说明(  )
A. 儒家思想是治国根本 B. 中原文化对金朝影响较大
C. 金政权重现了唐朝的辉煌 D. 金政权的繁荣景象远超中原
7. 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官职)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 分而治之 B. 因俗而治
C. 民族自治 D. 民族分离
8. (2024徐州期中)元朝地方权力秩序体现出双重构造的特点,即以行省为首,包括路、府、州、县层级的“传统官僚系统”和以诸王为首包括各类下属势力的“诸王分封系统”两种权力秩序。这反映了(  )
A. 游牧文明已附属于中原文明 B. 地方权力机构重叠职权不明确
C. 中原官僚系统发挥主体作用 D. 游牧和中原制度文化交互共存
9. (2024淮安高中校协作体期中)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
A.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D.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0. (2024常州溧阳期末)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C. 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 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较快发展
11. 右图所示为元朝帝国构建示意图。据此可知,元朝(  )
A. 行省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B. 统治模式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C. 边疆与内地管理呈现出一体化
D. 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元朝帝国构建示意图
12. (2024南通通州期中)宋人笔记记载:“通州狼山广教寺,在唐为慈航院,在江中山上……近年江水南徙,山之前后皆陆田。后人又有诗云:‘昔年船底浪,今日马蹄痕。’”据此可推断,宋代农业发展受益于(  )
A. 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 B. 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
C.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 高产作物的不断推广
13. (2024连云港东海期中)据记载,宋代政府打破了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这反映出宋代政府(  )
A. 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B. 提倡工商皆本思想
C. 鼓励保护商业发展 D. 重视经世致用主张
14. (2024镇江期中)至元二十九年,取道泉州出海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道:“我们抵刺桐城(泉州),城甚大……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不可思议。”这一记载可直接用于研究元朝(  )
A. 对外战争频繁 B. 海外贸易繁荣
C. 驿道系统完备 D. 军政大权集中
15. 下列图片所示为隋唐大运河图与元代运河、海运路线图。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这一变化反映出(  )
隋唐大运河图 元代运河、海运路线图
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
B.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交通发展改变了政治中心
D. 元朝政府重视海防建设
16. 朱熹认为只要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并加强道德修养,人人都可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这表明朱熹(  )
A. 宣扬人人平等的理念 B. 强调知识与道德的重要性
C. 反对传统的等级观念 D. 追求个性主体的自由解放
17. 唐代的瓷器以器型精美、釉色明亮、纹饰丰富、工艺高超著称。宋朝陶瓷则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主流思想的浸润 B. 经世致用倾向
C. 社会经济的衰退 D. 艺术的世俗化
18. (2024无锡宜兴期中)宋元时期,书会最初是门第卑微的子弟相聚学习应举的场所。后来,他们逐渐为民间艺人编写说唱演出脚本,甚至亲自登台表演。由此,书会演变成民间曲艺创作队伍的统称。这体现了(  )
A. 科举制度的完善 B. 门第观念的盛行
C. 世俗文艺的发展 D. 戏曲艺术的成熟
19. (2024镇江期中)“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些宋词中的“意难平”凸显了(  )
A. 文学作品的风格转换 B. 作者人生的跌宕起伏
C. 盛世时代的豪迈风采 D. 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20. (2024徐州期中)元朝王祯编撰了《农书》,其在论述垦耕时说:“自北自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农书·垦耕篇第四》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使无偏废”。由此可知,该书(  )
A. 反映出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B. 体现了政府重视推广农业
C. 表明南北农业水平趋同
D. 促进了南北农业技术交流
二、 非选择题(共2题,计20分)
21. (10分)(2024南通海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斗茶就是随着当时的饮茶风尚而产生的。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优劣的一种茶事活动,它极大地促进了茶艺的发展。由于斗茶具有比较浓厚的审美情趣,因此,它从产生以来便成为人们(尤其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中)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宋徽宗赵佶称之为“盛世之清尚”。
在宋代,一般城镇都有专供人们品茶的茶肆。如当时杭州的大街小巷,茶肆随处可见。其中,有专供士大夫期朋约友、谈心品茗的茶肆,有供太学生聚会的茶肆,有供行会聚集、议论市场行情的茶肆,还有和游乐场相结合的茶肆。此外,“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
——摘编自庄华峰《中国社会生活史》
(1) 据材料,概括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表现。(6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的积极影响。(4分)
22. (10分)(2024南京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初,宋太祖在用人上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并未明确选择某一特定的集团或阶层作为依靠。“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多次对身边近臣说:“武臣无事之际,喜谈策略,及其赴敌,罕能成功。好勇无谋,盖其常耳。”真宗朝时,枢密院副使多由武人担任,但几乎完全受到担任枢密使的文官压制。到仁宗朝及以后,这种传统治国方略下的政治模式以强大的惯性持续发展。宋代宰相以科举出身的文臣占绝大多数。士大夫的自信心日益增强,也勇于承担政治责任,自然也产生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宋钦宗坦言:“祖宗涵养士类垂二百年,教以礼乐,风以诗书……”然而,文官士大夫普遍欠缺军事才能,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和边防危机,常常无力应对。南宋时,朱熹说:“秀才好立虚论事,朝廷才做一事,閧閧地閧饼了,事又只休。”
——摘编自陈峰《政治选择与宋代文官士大夫的政治角色——以宋朝治国方略及处理文武关系方面探究为中心》
(1) 据材料,指出宋太祖到宋真宗时期用人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变化发生的原因。(5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传统治国方略下的政治模式”。(5分)
第三单元综合评价
1.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谏制度使御史中丞和知谏院掌握监察权,这有助于对官员进行监察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B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汉时期中央官制,排除A项;北宋通过分权制衡来加强皇权,权力分散导致决策缓慢,过度牵制影响执行效率,排除 C项;“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 D 解析:据材料“初,太祖拣军中强勇者,号‘兵样’,分送诸道,令如样招募”可知,宋太祖以“兵样”为标准,从驻州之镇兵中选拔中央禁军,这有利于加强军事上的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与征兵体检无关,排除A项;宋太祖的做法削弱了地方军事实力,但“大大削弱”说法夸张,排除 B项;“根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3. A 解析:材料“不得诛杀文人”表明统治者宽容甚至保护文人,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侧面反映了文人治国的现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体现了对读书的重视,这些都反映了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材料中的现象都是宋朝统治者在治国理念上对文人重视的表现,未体现其虚伪,排除B项;材料未突出科举制度的重要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崇文的国策,“思想控制”主要的表现如焚书坑儒、“尊崇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4.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宋初期,政治强调运用黄老之学,重视无为的观念,导致政治中的保守中庸和因循守旧风气的出现,故选C项;“道教思想影响政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君主专制加强和政治制度僵化无关,排除B、D两项。
5. B 解析: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实行青苗法,政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农民到期归还本息,这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募役法则规定不愿服役的民户以钱代役,官僚地主也要服役,这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B项;青苗法是针对农民农业生产的,募役法是针对徭役的,都与社会管控无关,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在富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强兵效果不明显,排除C项;青苗法与募役法都未涉及土地问题,无法得出“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结论,排除D项。
6.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政要》是唐太宗时期的一部政论性史书,记录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政策,金世宗以此为鉴,表明中原文化对金朝的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故选B项;儒家思想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材料并未直接体现儒家思想是治国的根本,而是强调了《贞观政要》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并未表明金政权重现了唐朝的辉煌,而是强调借鉴唐朝治国经验,金国出现了繁荣景象,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金政权的繁荣景象远超中原,排除D项。
7. B 解析:据材料可知,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元朝的土司制度,都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的管理制度,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B项正确。
8.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地方行政秩序不仅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地方治理模式,还把蒙古游牧民族的治理传统即“诸王分封”延续了下来,这表明元朝的地方治理体系呈现出游牧和中原制度文化交互共存的特点,故选D项;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是互相借鉴、共存的关系,并非附属关系,排除A项;元朝地方治理模式是双重构造的特点,并非机构重叠,且材料未体现这种模式各自职权的情况,无法推出“职权不明确”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表明中原官僚系统和诸王分封系统哪个居于主体,排除C项。
9.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10.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金元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都是依据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而采取的管理措施,故选B项;这些制度是少数民族政权创立的,“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排除C项;这些制度实行于全国,而不是边疆地区,排除D项。
11.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以宣政院管理藏族人,以岭北行省管理蒙古人,以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管理汉族等民族,其帝国构建反映出统治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元朝行省设置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排除C项;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与“宣政院”“中书省”等辖区的出现不符,排除D项。
12. A 解析:据材料“近年江水南徙,山之前后皆陆田”“昔年船底浪,今日马蹄痕”可知,宋朝时出现了围湖造田的情况,山上和江中都出现了农田,且农田面积增加的同时,人民进行精耕细作,反映了宋朝土地资源开发较为充分,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情况,但并未涉及南北地区的对比,不能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 B项;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这体现在土地买卖较为频繁方面,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出现于明清时期,且材料并未体现高产作物的推广,排除D项。
13. C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对于商业发展的限制有所放松,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且政府制定政策保护商业的合法收入,这说明宋代政府鼓励保护商业发展,故选 C项;宋代并未废止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明清时期,提出工商皆本思想,重视经世致用,排除B、D两项。
14. B 解析:材料“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不可思议”体现了泉州港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大量外国货物汇聚于此,能够很好地反映元朝海外贸易繁荣的情况,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元代的对外战争,排除A项;驿道主要是用于国内传递公文、人员往来等,与港口贸易货物进出没有关联,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贸易,未涉及军事和政治方面,排除D项。
15. B 解析:据材料“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缩短了运输航程,这说明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B项正确;“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交通发展改变了政治中心”与史实不符,排除A、C两项;材料未体现元朝政府重视海防建设,排除D项。
16.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只要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并加强道德修养,人人都可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这表明朱熹强调知识和道德的重要性,故选B项;朱熹并未宣扬人人平等的理念,排除A项;朱熹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一直强调君臣、父子、夫妻等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朱熹同样维护这种等级秩序,排除C项;朱熹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人们压抑自己的自然欲望和个性追求,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行事,这与追求个性主体的自由解放不符,排除D项。
17.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朝瓷器的风格受到理学中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而理学是主流思想,即材料所述变化反映了主流思想的浸润,A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提出的思想,排除B项;宋朝社会经济繁荣,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朝陶瓷风格受到理学的影响,而不是反映艺术的世俗化,排除D项。
18. C 解析:据材料可知,门第卑微的子弟帮助民间艺人编写说唱演出脚本,甚至是自己登台表演,这种做法促进了世俗文学的创作发展,故选C项;书会由学习应举的读书场所逐渐成为民间曲艺创作队伍的统称,说明书会与科举制越来越疏远,排除A项;宋元时期的门第观念有所淡化,排除B项;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排除D项。
19. 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辛弃疾、范仲淹等人,面对少数民族的入侵,体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壮志未酬的感慨,故选D项;这些词人多属于豪放派,文学风格未变,且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作品中体现的共同的情感,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这些人物对国家的担忧,并非重点关注个人的人生,排除 B项;宋朝面临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盛世,排除C项。
20. D 解析:据材料“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宜而用,使无偏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书》对南北农业垦耕的技术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比较,这促进了南北农业技术的交流,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将元朝的农业科技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农业科技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政府在推广农业方面的相关举措和态度,排除B项;王祯在《农书》中强调的是南北的垦耕习俗不同,农具也有所不同,需要相互借鉴,而不是南北农业水平趋同,排除C项。
21. (1) 表现:普及面广;斗茶之风盛行;茶艺不断发展;受到宫廷推动;茶叶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茶肆比较普遍,且根据用途进行分工;随处随时都能饮茶。
(2) 积极影响:推动宋朝茶叶产业和制瓷业的发展;推动茶文化的兴盛;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宋朝饮茶的方式对周边一些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1) 变化:从兼容并蓄到崇文抑武。原因:吸取前朝教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抑制武将势力膨胀);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斗争多以失败告终(武臣无用);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澶渊之盟”的影响);科举录取规模扩大,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 简评:进步:巩固统治(强化集权;预防动乱;巩固统一);推动文官政治(官僚政治)的发展;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发挥士大夫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自信力);强化国家认同,推动社会教化(教育事业);推动儒学的发展;推动文学艺术的进步。局限:因循保守;效率低下;官员冗杂(积贫积弱);加大财政负担;无法应对边防危机(军事能力不足);过于务虚(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