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民族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和林民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本卷共 16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址规模宏大,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居住区,各区域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功能齐备。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有大型石磐以及玉、石制作的礼器,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B.早期国家不断发展
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2.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永和五年(140年),豫章郡有406496户、1668906口。据《宋书》记载,南朝刘宋大明八年(464年),豫章郡户数仅为16139户,人口数量为122573口。能够解释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灾害频发 B.战乱和人口隐匿
C.户籍统计散乱 D.疫病大规模流行
3.下表为唐宋时期我国部分省份兴修水利情况的统计表(单位:个)据此可知(  )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湖北 湖南 云南
唐 32 11 32 24 4 15 18 12 44 20 29 4 7 1
五代 4 1 1 1 4 2
北宋 12 7 25 20 1 43 7 86 18 45 16 4 5
南宋 4 4 74 9 185 36 63 24 14
A.唐宋时期水利技术不断提高 B.宋代经济重心已转移南方
C.唐朝政府重农政策十分突出 D.宋代南方的农业发展迅速
4.元代,中国商人李用“航海历交趾诸国(今中南半岛地区),货入优裕”。真腊(今柬埔寨)和中国来往甚多,常有中国商船前去,当地居民“欲得唐货”“盛饭用中国瓦盘或铜盘”“地下所铺者,明州之草席”“近又用矮床者,往往皆唐人制作也”。这些现象反映出元代(  )
A.民族向心力的增强 B.朝贡贸易制度完善
C.海外贸易得到发展 D.华人控制东南亚经济
5.据文献记载,马铃薯自清后期传入内蒙古地区后迅速且广泛传播引种,成为当地农牧民的主要食材之一,该地流传着“高产作物山药蛋,又是菜来又是饭,炒丝丝,蒸片片,莜面饺饺做馅馅”的俗语。据此可知,马铃薯的传入(  )
A.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发展 B.有利于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交融
C.致使农业成为内蒙古地区的主导产业 D.见证了内蒙古地区与美洲的直接联系
6.1868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成立,徐寿进求其坚船炮利工艺精良之原,大量翻译兵工制造方面的内容。到19世纪末,翻译政治、史志和交涉等内容逐渐增多。据统计,到1909年翻译馆共译西方书类160余种。翻译馆的创办( )
A.促进西学东渐不断发展 B.推动实业救国热潮到来
C.巩固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D.适用民用工业发展需要
7.1905年,由张之洞领衔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倡议,办新式教育仍应“尊经学”,且“崇品行”,并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培养师范人才,对科举制下传统读书人妥善安排出路,这表明当时(  )
A.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 B.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
C.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 D.受中体西用思想的持续影响
8.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如在全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会等。1934年2月,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这些做法(  )
A.有利于粉碎国民党的封锁 B.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建立起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9.1986年,新闻报纸上“联营”“星期日工程师”等词频现。不少“泥腿子”低价买走了国营工厂里闲置的机器设备,搬进粗粗建成的厂房里,这些机器日以继夜地隆隆作响,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着图纸到乡下工厂上班。这体现了(  )
A.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建立 B.体制改革激发经营活力
C.公私合营已成为时代潮流 D.知识经济得到企业重视
10.下图反映了1950—1990年中国与部分国家的关系变化。图中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
A.美、日、苏 B.苏、日、美 C.日、苏、美 D.美、苏、日
11.位于地中海南岸的尼罗河三角洲气候炎热,服饰以亚麻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气候较冷,羊毛服饰占据主流。亚历山大东征后,埃及的妇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腊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饰元素也较为普遍。这说明(  )
A.地中海阻隔导致南北两岸文化差异 B.碰撞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C.亚历山大东征促进埃及文明的进步 D.亚历山大推行希腊化成效突出
12.11世纪以后,西欧产生了以《列那狐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提出一些市民关心的社会问题,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与聪敏,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愚蠢。这反映出(  )
A.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B.英雄传奇备受颂扬
C.骑士文学走向衰落 D.教权王权矛盾激化
13.在1812年反对拿破仑侵略战争顺利结束后,沙俄作家别斯图热夫发出了一连串诘问:“我们解救了欧洲,难道是为了给自己戴上锁链?我们给了法国一个宪法,难道是为了使我们无权谈论宪法?我们用鲜血换来了各民族间的平等,难道是为了在自己的家中备受屈辱吗?”这些诘问表明当时俄国(  )
A.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B.农奴制改革收效甚微
C.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D.封建统治遭到了质疑
14.1933年与1928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4%,德国下降45%,法国下降25%,英国下降20%。而同时期的苏联从1929年的5%迅速跃升为18%。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联境内毫无失业现象。导致苏联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促进苏联腾飞 B.新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
C.反法西斯战争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D.充分发挥了战时共产主义的优越性
15.二战后独立的非洲国家“通常包含了讲不同语言的族群,同一族人往往被划分在两个、甚至更多的国家内。同时,这些国家经济上欠发达,依赖世界市场、几乎没有自我管理的经验。迅速走向独立增加了这些非洲国家的困难”。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 B.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C.美苏冷战带来的恶果 D.多极化趋势造成挑战
16.“用AI技术延伸人脑,用电子邮件延伸人腿,用微信语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离,海的容量,瞬间传导全世界。”这表明现代科技(  )
A.可以代替人类各种智力活动 B.能够消除人类社会交往隔阂
C.延展了人类社会的交流方式 D.引发了信息时代的伦理危机
第II卷(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苍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征服希腊半岛之后,罗马的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冲突过程中发展起来。罗马最早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几乎都是希腊语学校,教材也是希腊人的作品。罗马人为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规定拉丁语是官方语言,并成立了与希腊语学校并行的拉丁语学校。在这些学校中,罗马的文法学校延续了许多希腊文法学校中开设的课程,修辞学校继承了希腊培养雄辩人才所需要的课程。罗马所有的学校纪律严格,实行体罚。
——摘编自周采主编《外国教育史(第二版)》
材料二
汉朝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太学成为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机构,所授知识主要是儒家经典。汉朝私学可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书馆主要是从事识字、书法教育和儒学基础内容。经馆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所学内容与太学类似。汉朝的经馆出现较早,并在东汉时期持续发展。
——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1)根据材料,概括古罗马与汉代学校教育各自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和汉朝学校教育发展的相同因素。(4分)
19.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革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材料二
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西人口发展对比图
注:圆点实线为中国人口数字,菱形点虚线为西欧人口数字。
从图表材料中找出一个现象,结合所学对该现象进行阐释并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结论与史实相互吻合)
和林民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考试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A A C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D A A D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5分,任答三点即可)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3分,任答两点即可)
(2)表现: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3分,答三点得三分)
作用: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分,任答两点得三分)
18.【答案】
(1)特点:古罗马:在征服过程中建立;广泛吸收希腊文化的同时保留本民族特色;管理严格。
汉朝:政府重视;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办学层次丰富。(每答一点得2分,罗马、汉朝各答两点得8分)
(2)相同因素:政治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的积累。(每答一点得2分,共4分)
19.【答案】(18分)
(1)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进步);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发展;农奴逃往城市。(4分。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影响: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4分。每点2分,任意两点4分)
(2)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6分。每点2分,任意三点6分)
20.【答案】(12分)
参考例文1
现象:公元元年至1700年大多数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多于西欧。公元元年至1700年大多数时期,中国人口曲线位于西欧上方,表明中国人口数量多于西欧,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领先于同时期的西欧,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水利工程的兴建,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走向成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实行重农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可以养活更多人口,郡县制下政治秩序较为稳定,中国大一统时期社会也比较安定,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此外,中国还有“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一系列因素推动中国古代人口较快增长。西欧中世纪农业生产技术不及中国,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农奴的积极性低于中国的自耕农,中世纪的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政治分裂,社会动荡,给民众造成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因此公元元年至1700年多数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通常多于同时期的西欧。
结论:公元元年至1700年多数时期,由于中国生产方式先进和社会安定等因素;中国人口数量多于同时期的西欧,中国古代先进的生产方式为人口增加和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的奠定物质基础。
参考例文2
现象:16世纪后,中国和西欧人口增长速度都在加快。
中国与西欧的人口曲线在16世纪后都明显上扬,反映了中国和西欧人口增长速度都在加快。一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欧的农业生产技术都有所进步;另一方面,由于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西欧,后来传播到亚洲。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可以养活更多人口。马铃薯提高了西欧人的抗饥荒能力。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提高了西欧和中国粮食产量,推动西欧和中国人口激增。
结论:新航路开辟以来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等因素,加快了16世纪以来中西人口增长速度。
参考例文3
现象:公元元年至1700年,中国人口数量波动较大,西欧人口数量波动比较平缓。
公元元年至1700年,中国人口曲线的波动大于西欧,主要由于在中国多数大一统王朝前期,随着经济发展出现盛世局面,人口数量达到高峰,而在王朝末期,由于严重土地兼并和“官逼民反”,总是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战乱,战乱导致了人口数量骤降。而同时期,西欧人口变化曲线比较平滑,西欧中世纪的农民起义规模比同时期的中国要小的多,在封君封臣制度下,西欧并非—-统,战争通常局限于局部地区,不会造成全面的破坏,西欧的人口下降主要原因为瘟疫,次数比中国少,下降的幅度也没有中国大。
结论:公元元年至1700年,由于政治体制等原因,导致中国人口数量波动大于西欧。
【解析】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根据对比图可找出公元元年到1700年来对比中国和西欧人口的变动。
现象可概括为:公元元年至1700年大多数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多于西欧。关于原因的阐释,中国方面可从生产技术发展、社会环境、传统“多子多福”观念等角度进行分析;中世纪的欧洲方面,可从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政治体制、经济形态等角度分析。
本题可做如下解答: 现象:公元元年至1700年大多数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多于西欧。公元元年至1700年大多数时期,中国人口曲线位于西欧上方,表明中国人口数量多于西欧,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领先于同时期的西欧,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水利工程的兴建,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走向成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实行重农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可以养活更多人口,郡县制下政治秩序较为稳定,中国大一统时期社会也比较安定,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此外,中国还有“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一系列因素推动中国古代人口较快增长。西欧中世纪农业生产技术不及中国,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农奴的积极性低于中国的自耕农,中世纪的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政治分裂,社会动荡,给民众造成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因此公元元年至1700年多数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通常多于同时期的西欧。
结论:公元元年至1700年多数时期,由于中国生产方式先进和社会安定等因素;中国人口数量多于同时期的西欧,中国古代先进的生产方式为人口增加和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的奠定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