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天立高级中学、新乡天立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周口市天立高级中学、新乡天立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春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答案]C A D C D  6~10.[答案]C A C A C  11~15.[答案]A B C C C  16.[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答案]共同之处:①迁徙方向:自西向东,由北向南;②迁徙主体:游牧民族迁徙;③迁徙地:向发达的农耕地区迁徙;④迁徙规模:规模大;⑤迁徙影响:加强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联系,对中国和西欧的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答案]影响:①缓解了内地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②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③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东北边境的稳定和安全;④推动了东北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⑤促进了民族交融;⑥影响了近现代以来我国经济和人口分布格局。
【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四点即可得8分】
18.(1)[答案]变化:①农业生产实践的变化;②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③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④农业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⑤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或答:劳动力结构以原住民为主到原住民、白人、黑人和混血人口等混合)。
【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答案]举措:①推广农业机械化(或答:改变农业生产的动力以及改革耕作技术);②推动家庭农场的大量建立与农业生产集约化;③废除黑人奴隶制;④颁布《宅地法》;⑤推行“西进运动”。
【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四点即可得8分】
19.(1)[答案]进程:①新航路开辟开始,殖民扩张拓展;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速形成。(4分)
(2)[答案]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2分)
论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全球是一个日益联系紧密的整体,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但一些国家出现逆全球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民族主义兴起,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活动;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贸易摩擦加剧;推行反移民政策,排外主义盛行;全球多边机制与区域集团化受挫。我们既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又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反对“逆全球化”现象。(8分)
20.[例文]
北京中轴线——中华优秀文化和历史变迁的缩影
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连续性。元朝以来,北京中轴线出现,不断发展传承,由最初的丽正门至鼓楼,到现今永定门至奥体中心,这体现了中华文化连续性。在中轴线建筑中,汇集水神玄武大帝、孔子像、五方佛等不同文化因素,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北京城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体现中国古代城市中轴对称,等级有序的特征,这也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体现。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历史变迁的缩影。古代中轴线上,以宫殿为中心,体现古代皇权至上的政治特征,辛亥革命后,随着帝制推翻,中轴线中的部分建筑向公共开放。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当家作主,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诸多场所成为人们活动的公共空间。北京中轴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中国历史变迁的缩影。中轴线的保护对于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价值。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团2024一2025学年春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答案]CADCD6~10.[答案]CACAC11~15.[答案]ABCCC16.[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答案]共同之处:①迁徙方向:自西向东,由北向南:②迁徙主体:游牧民族迁徙:③迁徙地:向发达
的农耕地区迁徙;④迁徙规模:规模大;⑤迁徙影响:加强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联系,对中
国和西欧的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答案]影响:①缓解了内地人口压力和人地矛盾;②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③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东北
边境的稳定和安全;④推动了东北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⑤促进了民族交融;⑥影响了近现代
以来我国经济和人口分布格局。
【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四点即可得8分】
18.(1)[答案]变化:①农业生产实践的变化;②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③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④农业领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⑤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或答:劳动力结构以原住民为主到
原住民、白人、黑人和混血人口等混合)。
【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2)[答案]举措:①推广农业机械化(或答:改变农业生产的动力以及改革耕作技术):②推动家庭农场的大
量建立与农业生产集约化;③废除黑人奴隶制:④颁布《宅地法》;⑤推行“西进运动”。
【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四点即可得8分】
19.(1)[答案]进程:①新航路开辟开始,殖民扩张拓展;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速形成。(4分)
(2)[答案]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2分)
论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全球是一个日益联系紧密的整体,全球化有利于
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但一些国家出现逆全球化现象,主要表现
为民族主义兴起,反全球化示威游行活动: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贸易摩擦加剧:推行反移民政策,
排外主义盛行:全球多边机制与区域集团化受挫。我们既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又要抓住
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反对“逆全球化”现象。(8分)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春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卷
本试题卷共5页,两大题,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红山文化时期,聚落众多,但发展不均衡。其中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四期出土较多野生动物骨骼,以及具有较多野生特征的猪、羊等,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制作工艺较发达,有一定数量的农业生产工具。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A.渔猎生活占主要地位 B.私有制已有所发展 C.农业稳定性尚且不足 D.社会分工较为明显
2. 电视剧《上阳赋》近期在网上热播。国际巨星章子怡饰演的士族千金王儇和周一围饰演 的寒门武将萧綦是该剧重要角色。虽是架空历史,但网友们还是根据剧情推测出其时代很可 能是东晋时期。下面关于东晋时期士族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下品无士族”表明当时社会阶层相对固化 B.东晋时期皇家成员构成了士族的核心阶层
C.九品中正制抑制了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膨胀 D.南朝士族势力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科举制
3. 根据唐初考课法,官位很高的“清望官”即三品以上官员的考核由皇帝亲自裁定。尚书省下属吏部的考功司设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各一人,负责三品以下官吏的考课。每年考核时,皇帝还另派校考官、监考官们监督考课工作,防止作弊。在地方上,由各州、县的功曹参军事、司功负责考课事务。由此可见,唐代
A.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紧密结合 B.尚书省在中枢部门地位提高
C.注重严格中央官员的考核程序 D.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
4. 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统志》,所引资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旧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据此,元政府此举旨在
A.强化蒙古历史传承与延续性 B.强化对地方民众管制
C.彰显统治的合法性与统一性 D.缓和与汉民族的矛盾
5. 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户贴制度。对下面两则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实录为正史,记载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B.户帖为一手史料,可直接还原全部事实
C.两则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历史真实性
D.两则史料可以互证明朝初年实行的户籍制度
6. 19世纪末,农业学堂的教习白雷耳曾去湖北地区蚕桑业最为鼎盛的沔阳调查桑树栽种情况。他发现桑树大多被栽种于河边和“五谷不生之地”,且呈零星状,“极少会有上百棵桑树栽种在一片的”。据此推断,当时
A.桑树种植技术亟待进一步突破 B.民族企业发展缺乏充足的原料
C.丝织业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 D.人口激增带来尖锐的人地矛盾
7. 同治四年,留心搜集外国事务的学者夏燮刻印发行《中西纪事》,他一方面承认船与炮是西方长技,一方面又认为“与其借资于外洋,不如讲求于内地”,只要加强内河防御,专修内河之战船,即可“以静制动,可以转危为安,易败为胜”。这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
A.开眼看世界的程度有限 B.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
C.能够依据国情科学御敌 D.勇于弥补近代化的不足
8. 下表为清朝国旗的诞生历程。它表明晚清政府
时间 历程
1862年 总理衙门决定以三角形黄龙旗作为中国水师官船的标志,称作“官旗”
1868年 蒲安臣率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各国时,自作主张制作了一批三角龙旗,权当国旗使用
1872年 清政府将黄龙旗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大清官方轮船
1876年 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中国展馆插有黄龙旗,作为中国的标志
1888年 清廷批准李鸿章的奏请,规定大清国旗为长方形,黄色,中画青色飞龙,大清从此有了正式的国旗
A.重视维护外交领域主权 B.利用国旗神化封建皇权
C.近代国家意识逐步增强 D.设置国旗以增强内聚力
9. 1912年初,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掀起了女权运动。在此影响下,一些大城市纷纷兴办女子学校,如上海创立了“女子法政学堂”,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备日议院之选为宗旨。此种现象折射出
A.民主革命运动推动社会变迁 B.妇女参政推动政党政治建立
C.学堂选官符合女子参政需要 D.北洋政府重视女性法政教育
10. 红色漫画是将艺术性和革命性融合,兼具审美和教育宣传功能的一种艺术形式。如图为红色漫画《先耕红军公田》,该漫画
A.再现了苏区农民农耕繁忙的场景
B.体现了苏区政治宣传的巨大成功
C.是苏区人民支持革命的真实写照
D.激发了苏区各界参与建设的热情
11.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由此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B.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C.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12. 公元前261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后深感战争残酷,遂皈依佛教。他在全国修建8.4万座佛塔,将《法敕》刻于石柱,并派遣其子摩哂陀至斯里兰卡传教,佛教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至整个帝国及周边地区。这些措施
A.促使亚洲文明圈形成 B.利于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C.实现帝国的文化整合 D.使得佛教迅速地传入中国
13.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人类文明的进步并非孤立的线性发展,而是如同星群般彼此辉映、相互作用。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对埃及圣书体的影响,到希腊哲学对阿拉伯经院哲学的启发;从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西传改变欧洲书写载体……那些试图构建“纯而又纯”文明体系的尝试,最终都走向了僵化与衰落。该观点意在阐释
A.文明冲突论视角下的对抗及其演进 B.地理大发现对文明传播的革命性作用
C.跨文明互动视域下的文明嬗变机制 D.文化相对主义指导下的文明多元共生
14. 作为“政党分肥制”的直接后果,政府职位成了党争胜利者的“盛宴”。据1905年一份由法国人绘制的美国政治地图表明,在当时的45个州中,25个州完全腐败,13个州特别腐败,只有6个州政治清明,没有腐败。这表明,当时美国
A.联邦官员腐败问题严重 B.文官制度尚未建立 C.选官任官体制存在弊端 D.三权分立形同虚设
15. “西方起初怀疑苏联为新社会制定的计划,许多人认为它们一定失败,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开展,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取代。”致使当时的西方人“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取代”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为赢得国内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B.新经济政策的刺激下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勃列日涅夫任内苏联军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16.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跨国公司在中国重点投资的行业主要由服装、鞋类、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领域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这一重大转向适应了
A.世界多边外交体系的建立 B.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至6世纪,是中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动荡时期。其间,中国北方的匈奴、氏、羌、羯和鲜卑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欧洲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诸族向南方较发达的农耕地区,发起大规模迁徙运动。自公元3世纪起,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尤其是金属工业已“有出乎意料的高度水平。”“德意志野蛮人把罗马人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她“给垂死的欧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材料二 “闯关东”,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区的农民、商人向东北地区流动,在此垦荒种地,安家落户。顺治十年(1653)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鼓励与动员关内包括中原地区的农民到东北垦荒居住。真正具有“闯关东”的意义,应是乾隆五年(1740)实行封禁政策之后。一道命令,就把东北列为禁区。所以,山东、河北等省的“流民”欲前往东北谋生,就要“闯关”即闯山海关。自乾隆始,清之历朝累下禁令,流民仍“闯关”不止。一直到清亡前夕,即光绪三十二年,才最终下今废除封禁,封禁之地向内地开放,允许自由出入、自由开垦。在民国时期“闯关东”达到了高峰,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又掀起了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4-6世纪西欧和中国北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时期“闯关东”移民的影响。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定居者到达北美之前,美洲原住民部落就已经发展出了复杂的农业系统。“三姐妹”——玉米、豆类和南瓜——构成了他们农业的基石。美洲原住民还实践了轮作和灌溉技术,展示了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随着17世纪欧洲定居者的到来,农业实践开始发生变化。殖民者引入了小麦、大麦和燕麦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是欧洲的主食。南部殖民地种植烟草和靛蓝等经济作物,标志着依赖奴役劳动力的种植园农业的开始。
——摘编自[法]勒罗兰《拉鲁斯权威历史:美洲文明》
材料二 19世纪开始至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向西扩张,其农业也随之向西扩张,这促进了家庭农场的发展。19世纪末和20世纪,约翰迪尔推出的钢犁和赛勒斯·麦考密克推出的机械收割机彻底改变了农业,拖拉机和其他机械进一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减少对人力和牲畜劳动力的需求。
——摘编自陈勤《简明美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美洲农业生产领域发生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举措。
19.(14分)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广泛的现象,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5世纪末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渐进形成。到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无论在形式还是规模上都获得空前跃升。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进言之,自由贸易一方面交易的是商品,另一方面则映射着国际分工的深入,促使各民族交往从“地域史”转向“世界史”。
——摘编自刘顺《自由贸易的全球治理效应:国家兴衰、大国竞争与世界历史——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洞见到中国智慧》
材料二 “逆全球化”可以定义为全球化的反转,表现为全球贸易、投资和移民流动的减弱,或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和融合程度的不断降低,或对产品和要素的跨境流动设置各种显性或隐性障碍。有学者认为,“逆全球化”不是全球经济的倒退,而是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体系的重建。
——摘编自万广华、朱美华《“逆全球化”:特征、起因与前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各民族交往从“地域史”转向“世界史”的进程。
(2)有学者认为“逆全球化”不是全球经济的倒退,而是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体系的重建。请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0分)202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是整座城市规划的中心。元朝以《周礼》为蓝本,借鉴金中都,修建中轴线。它北起中心台(今钟鼓楼位置),南至丽正门。明朝将中轴线延至外城的永定门,在紫禁城内新建的钦安殿供奉道家的水神玄武大帝。清朝修缮了中轴线上的建筑,将紫禁城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万岁山”为“景山”,山前建绮望楼内奉孔子像,山顶建山亭式建筑内供五方佛。民国时,社稷坛改建为公园向公众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周围被改造成新的国家形象中心。进入21世纪,除了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外,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建设了奥运中心区,南中轴线上重建永定门。
——摘编自《中轴线的特点及其时代意义》等
材料二
——北京市文物局《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新韵——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的历程、做法与启示》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自选三个角度,撰写一份关于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说明书,说明北京中轴线的价值。(要求:主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团2024一2025学年春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6.19世纪末,农业学堂的教习白雷耳曾去湖北地区蚕桑业最为鼎盛的沔阳调查桑树栽种情况。他发现桑树大多被
栽种于河边和“五谷不生之地”,且呈零星状,“极少会有上百棵桑树栽种在一片的”。据此推断,当时
历史试题卷
A.桑树种植技术亟待进一步突破
B.民族企业发展缺乏充足的原料
本试题卷共5页,两大题,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C.丝织业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
D.人口激增带来尖锐的人地矛盾
注意事项:
7.同治四年,留心搜集外国事务的学者夏燮刻印发行《中西纪事》,他一方面承认船与炮是西方长技,一方面又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认为“与其借资于外洋,不如讲求于内地”,只要加强内河防御,专修内河之战船,即可“以静制动,可以转危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安,易败为胜”。这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A.开眼看世界的程度有限
B.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C.能够依据国情科学御敌
D.勇于弥补近代化的不足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8.
下表为清朝国旗的诞生历程。它表明晚清政府
1.红山文化时期,聚落众多,但发展不均衡。其中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四期出土较多野生动物骨骼,以及具有较多
时间
历程
野生特征的猪、羊等,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制作工艺较发达,有一定数量的农业生产工具。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1862年
总理衙门决定以三角形黄龙旗作为中国水师官船的标志,称作“官旗”
1868年
蒲安臣率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各国时,自作主张制作了一批三角龙旗,权当国旗使用
A.渔猎生活占主要地位B,私有制已有所发展C.农业稳定性尚且不足D.社会分工较为明显
1872年
清政府将黄龙旗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大清官方轮船
2.电视剧《上阳赋》近期在网上热播。国际巨星章子怡饰演的士族千金王儇和周一围饰演的寒门武将萧綦是该
1876年
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中国展馆插有黄龙旗,作为中国的标志
1888年
清廷批准李鸿章的奏请,规定大清国旗为长方形,黄色,中画青色飞龙,大清从此有了正式的国旗
剧重要角色。虽是架空历史,但网友们还是根据剧情推测出其时代很可能是东晋时期。下面关于东晋时期士
族的表述正确的是
A.重视维护外交领域主权
B.利用国旗神化封建皇权
A.“下品无士族”表明当时社会阶层相对固化B.东晋时期皇家成员构成了士族的核心阶层
C.近代国家意识逐步增强
D.设置国旗以增强内聚力
C.九品中正制抑制了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膨胀D.南朝士族势力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科举制
9.1912年初,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掀起了女权运动。在此影响下,一些大城市纷纷兴办女子学校,如上海创立了
3.根据唐初考课法,官位很高的“清望官”即三品以上官员的考核由皇帝亲自裁定。尚书省下属吏部的考功司设
“女子法政学堂”,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备日议院之选为宗旨。此种现象折射出
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各一人,负责三品以下官吏的考课。每年考核时,皇帝还另派校考官、监考官们监督考
A,民主革命运动推动社会变迁
B.妇女参政推动政党政治建立
课工作,防止作弊。在地方上,由各州、县的功曹参军事、司功负责考课事务。由此可见,唐代
C.学堂选官符合女子参政需要
D.北洋政府重视女性法政教育
A.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紧密结合
B.尚书省在中枢部门地位提高
10.红色漫画是将艺术性和革命性融合,兼具审美和教育宣传功能的一种艺术形
C.注重严格中央官员的考核程序
D.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
式。如图为红色漫画《先耕红军公田》,该漫画
4.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统志》,所引资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旧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
A.再现了苏区农民农耕繁忙的场景
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据此,元政府此举旨在
B.体现了苏区政治宣传的巨大成功
雷公日
A.强化蒙古历史传承与延续性
B.强化对地方民众管制
C.是苏区人民支持革命的真实写照
C,彰显统治的合法性与统一性
D.缓和与汉民族的矛盾
D.激发了苏区各界参与建设的热情
5.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户贴制度。对下面两则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11.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
A.实录为正史,记载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
《明太祖实录》中
右图为徽州府
记载:“今天下已定,
祁门县汪寄佛户帖,
B.户帖为一手史料,可直接还原全部事实
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月
刊印了朱元璋的圣旨
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由此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部精天下户口,每户给
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
C.两则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历史真实性
以户帖。”
的人口、田地、房屋
A.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B.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等项内容。
D.两则史料可以互证明朝初年实行的户籍制度
C.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卷第1页(共3页)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春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卷
本试题卷共5页,两大题,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红山文化时期,聚落众多,但发展不均衡。其中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四期出土较多野生动物骨骼,以及具有较多野生特征的猪、羊等,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制作工艺较发达,有一定数量的农业生产工具。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A.渔猎生活占主要地位 B.私有制已有所发展 C.农业稳定性尚且不足 D.社会分工较为明显
2. 电视剧《上阳赋》近期在网上热播。国际巨星章子怡饰演的士族千金王儇和周一围饰演 的寒门武将萧綦是该剧重要角色。虽是架空历史,但网友们还是根据剧情推测出其时代很可 能是东晋时期。下面关于东晋时期士族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下品无士族”表明当时社会阶层相对固化 B.东晋时期皇家成员构成了士族的核心阶层
C.九品中正制抑制了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膨胀 D.南朝士族势力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科举制
3. 根据唐初考课法,官位很高的“清望官”即三品以上官员的考核由皇帝亲自裁定。尚书省下属吏部的考功司设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各一人,负责三品以下官吏的考课。每年考核时,皇帝还另派校考官、监考官们监督考课工作,防止作弊。在地方上,由各州、县的功曹参军事、司功负责考课事务。由此可见,唐代
A.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紧密结合 B.尚书省在中枢部门地位提高
C.注重严格中央官员的考核程序 D.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
4. 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统志》,所引资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旧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据此,元政府此举旨在
A.强化蒙古历史传承与延续性 B.强化对地方民众管制
C.彰显统治的合法性与统一性 D.缓和与汉民族的矛盾
5. 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户贴制度。对下面两则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实录为正史,记载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B.户帖为一手史料,可直接还原全部事实
C.两则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历史真实性
D.两则史料可以互证明朝初年实行的户籍制度
6. 19世纪末,农业学堂的教习白雷耳曾去湖北地区蚕桑业最为鼎盛的沔阳调查桑树栽种情况。他发现桑树大多被栽种于河边和“五谷不生之地”,且呈零星状,“极少会有上百棵桑树栽种在一片的”。据此推断,当时
A.桑树种植技术亟待进一步突破 B.民族企业发展缺乏充足的原料
C.丝织业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 D.人口激增带来尖锐的人地矛盾
7. 同治四年,留心搜集外国事务的学者夏燮刻印发行《中西纪事》,他一方面承认船与炮是西方长技,一方面又认为“与其借资于外洋,不如讲求于内地”,只要加强内河防御,专修内河之战船,即可“以静制动,可以转危为安,易败为胜”。这反映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
A.开眼看世界的程度有限 B.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
C.能够依据国情科学御敌 D.勇于弥补近代化的不足
8. 下表为清朝国旗的诞生历程。它表明晚清政府
时间 历程
1862年 总理衙门决定以三角形黄龙旗作为中国水师官船的标志,称作“官旗”
1868年 蒲安臣率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各国时,自作主张制作了一批三角龙旗,权当国旗使用
1872年 清政府将黄龙旗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大清官方轮船
1876年 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中国展馆插有黄龙旗,作为中国的标志
1888年 清廷批准李鸿章的奏请,规定大清国旗为长方形,黄色,中画青色飞龙,大清从此有了正式的国旗
A.重视维护外交领域主权 B.利用国旗神化封建皇权
C.近代国家意识逐步增强 D.设置国旗以增强内聚力
9. 1912年初,女性为争取参政权利掀起了女权运动。在此影响下,一些大城市纷纷兴办女子学校,如上海创立了“女子法政学堂”,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备日议院之选为宗旨。此种现象折射出
A.民主革命运动推动社会变迁 B.妇女参政推动政党政治建立
C.学堂选官符合女子参政需要 D.北洋政府重视女性法政教育
10. 红色漫画是将艺术性和革命性融合,兼具审美和教育宣传功能的一种艺术形式。如图为红色漫画《先耕红军公田》,该漫画
A.再现了苏区农民农耕繁忙的场景
B.体现了苏区政治宣传的巨大成功
C.是苏区人民支持革命的真实写照
D.激发了苏区各界参与建设的热情
11.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由此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 B.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C.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12. 公元前261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后深感战争残酷,遂皈依佛教。他在全国修建8.4万座佛塔,将《法敕》刻于石柱,并派遣其子摩哂陀至斯里兰卡传教,佛教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至整个帝国及周边地区。这些措施
A.促使亚洲文明圈形成 B.利于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C.实现帝国的文化整合 D.使得佛教迅速地传入中国
13.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人类文明的进步并非孤立的线性发展,而是如同星群般彼此辉映、相互作用。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对埃及圣书体的影响,到希腊哲学对阿拉伯经院哲学的启发;从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西传改变欧洲书写载体……那些试图构建“纯而又纯”文明体系的尝试,最终都走向了僵化与衰落。该观点意在阐释
A.文明冲突论视角下的对抗及其演进 B.地理大发现对文明传播的革命性作用
C.跨文明互动视域下的文明嬗变机制 D.文化相对主义指导下的文明多元共生
14. 作为“政党分肥制”的直接后果,政府职位成了党争胜利者的“盛宴”。据1905年一份由法国人绘制的美国政治地图表明,在当时的45个州中,25个州完全腐败,13个州特别腐败,只有6个州政治清明,没有腐败。这表明,当时美国
A.联邦官员腐败问题严重 B.文官制度尚未建立 C.选官任官体制存在弊端 D.三权分立形同虚设
15. “西方起初怀疑苏联为新社会制定的计划,许多人认为它们一定失败,随着一系列五年计划的开展,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取代。”致使当时的西方人“怀疑为真正的兴趣所取代”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为赢得国内战争胜利提供了保障
B.新经济政策的刺激下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D.勃列日涅夫任内苏联军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16.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跨国公司在中国重点投资的行业主要由服装、鞋类、电子元器件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领域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这一重大转向适应了
A.世界多边外交体系的建立 B.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至6世纪,是中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个社会动荡时期。其间,中国北方的匈奴、氏、羌、羯和鲜卑等游牧、半游牧民族以及欧洲多瑙河以北的日耳曼诸族向南方较发达的农耕地区,发起大规模迁徙运动。自公元3世纪起,各支日耳曼人如潮水般地拥入罗马帝国,甚至远徙到南欧和北非等地。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尤其是金属工业已“有出乎意料的高度水平。”“德意志野蛮人把罗马人从他们自己的国家里解放了出来”,她“给垂死的欧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材料二 “闯关东”,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区的农民、商人向东北地区流动,在此垦荒种地,安家落户。顺治十年(1653)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鼓励与动员关内包括中原地区的农民到东北垦荒居住。真正具有“闯关东”的意义,应是乾隆五年(1740)实行封禁政策之后。一道命令,就把东北列为禁区。所以,山东、河北等省的“流民”欲前往东北谋生,就要“闯关”即闯山海关。自乾隆始,清之历朝累下禁令,流民仍“闯关”不止。一直到清亡前夕,即光绪三十二年,才最终下今废除封禁,封禁之地向内地开放,允许自由出入、自由开垦。在民国时期“闯关东”达到了高峰,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又掀起了一次“闯关东”的新高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4-6世纪西欧和中国北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时期“闯关东”移民的影响。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定居者到达北美之前,美洲原住民部落就已经发展出了复杂的农业系统。“三姐妹”——玉米、豆类和南瓜——构成了他们农业的基石。美洲原住民还实践了轮作和灌溉技术,展示了对当地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随着17世纪欧洲定居者的到来,农业实践开始发生变化。殖民者引入了小麦、大麦和燕麦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是欧洲的主食。南部殖民地种植烟草和靛蓝等经济作物,标志着依赖奴役劳动力的种植园农业的开始。
——摘编自[法]勒罗兰《拉鲁斯权威历史:美洲文明》
材料二 19世纪开始至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向西扩张,其农业也随之向西扩张,这促进了家庭农场的发展。19世纪末和20世纪,约翰迪尔推出的钢犁和赛勒斯·麦考密克推出的机械收割机彻底改变了农业,拖拉机和其他机械进一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减少对人力和牲畜劳动力的需求。
——摘编自陈勤《简明美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美洲农业生产领域发生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举措。
19.(14分)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而又广泛的现象,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5世纪末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渐进形成。到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无论在形式还是规模上都获得空前跃升。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进言之,自由贸易一方面交易的是商品,另一方面则映射着国际分工的深入,促使各民族交往从“地域史”转向“世界史”。
——摘编自刘顺《自由贸易的全球治理效应:国家兴衰、大国竞争与世界历史——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洞见到中国智慧》
材料二 “逆全球化”可以定义为全球化的反转,表现为全球贸易、投资和移民流动的减弱,或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和融合程度的不断降低,或对产品和要素的跨境流动设置各种显性或隐性障碍。有学者认为,“逆全球化”不是全球经济的倒退,而是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体系的重建。
——摘编自万广华、朱美华《“逆全球化”:特征、起因与前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各民族交往从“地域史”转向“世界史”的进程。
(2)有学者认为“逆全球化”不是全球经济的倒退,而是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体系的重建。请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0分)202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是整座城市规划的中心。元朝以《周礼》为蓝本,借鉴金中都,修建中轴线。它北起中心台(今钟鼓楼位置),南至丽正门。明朝将中轴线延至外城的永定门,在紫禁城内新建的钦安殿供奉道家的水神玄武大帝。清朝修缮了中轴线上的建筑,将紫禁城三大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改“万岁山”为“景山”,山前建绮望楼内奉孔子像,山顶建山亭式建筑内供五方佛。民国时,社稷坛改建为公园向公众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周围被改造成新的国家形象中心。进入21世纪,除了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外,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建设了奥运中心区,南中轴线上重建永定门。
——摘编自《中轴线的特点及其时代意义》等
材料二
——北京市文物局《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新韵——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的历程、做法与启示》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自选三个角度,撰写一份关于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说明书,说明北京中轴线的价值。(要求:主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团2024一2025学年春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卷
本试题卷共5页,两大题,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红山文化时期,聚落众多,但发展不均衡。其中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四期出土较多野生动物骨骼,以及具有较多
野生特征的猪、羊等,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制作工艺较发达,有一定数量的农业生产工具。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A.渔猎生活占主要地位B.私有制已有所发展C.农业稳定性尚且不足D.社会分工较为明显
2.电视剧《上阳赋》近期在网上热播。国际巨星章子怡饰演的士族千金王儇和周一围饰演的寒门武将萧綦是该
剧重要角色。虽是架空历史,但网友们还是根据剧情推测出其时代很可能是东晋时期。下面关于东晋时期士
族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下品无士族”表明当时社会阶层相对固化
B.东晋时期皇家成员构成了士族的核心阶层
C,九品中正制抑制了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膨胀
D.南朝士族势力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科举制
3.根据唐初考课法,官位很高的“清望官”即三品以上官员的考核由皇帝亲自裁定。尚书省下属吏部的考功司设
考功郎中和考功员外郎各一人,负责三品以下官吏的考课。每年考核时,皇帝还另派校考官、监考官们监督考
课工作,防止作弊。在地方上,由各州、县的功曹参军事、司功负责考课事务。由此可见,唐代
A.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紧密结合
B.尚书省在中枢部门地位提高
C.注重严格中央官员的考核程序
D.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
4.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统志》,所引资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旧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
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和金、元旧志。据此,元政府此举旨在
A.强化蒙古历史传承与延续性
B.强化对地方民众管制
C.彰显统治的合法性与统一性
D.缓和与汉民族的矛盾
5.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户贴制度。对下面两则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A.实录为正史,记载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明太祖实录》中
右图为徽州府
记载:“今天下已定,
祁门县注寄佛户帖,
B.户帖为一手史料,可直接还原全部事实
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
刊印了朱元璋的圣旨,
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
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
C.两则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历史真实性
以户帖。”
的人口、田地、房屋
等项内容。
D.两则史料可以互证明朝初年实行的户籍制度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卷第1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