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六)(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六)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南宋沉船“南海一号”出土文物种类繁多且保存完好,其中部分金器制作工艺呈现异域风情。这一现象可印证当时( )
A.官营手工业主导海外贸易B.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C.制作工艺达历史巅峰水平 D.中外文明的交流交融
2.中山装是民国初年由孙中山设计的,因融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立领、盘扣等元素,且口袋设计象征“四维八德”,迅速成为革命与现代性的象征。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要求公务员统一穿着。这反映出( )
A.服饰变革推动政治革命进程 B.传统礼制借助服饰得以复兴
C.服饰符号承载社会文化认同 D.西式服装主导中国服饰潮流
3.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新疆的几个遗址中发现了不同语言的文书。在民丰尼雅遗址发现佉卢文(印度古文字)木牍文书,在若羌的磨朗遗址发现古印度婆罗迷字体写成的梵文贝叶,在楼兰遗址发现写在木片或纸上的佉卢文文书以及窣利语文字(亦称粟特语)纸片。这些考古发现说明( )
A.书面记录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唯一方式 B.人口流动是区域文化传播的主要动力
C.古代新疆地区是世界文明交流的中心 D.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4.20世纪初,英帝国的饮食文化得益于其广泛的殖民地资源和新技术的发展,英国的主食供应主要依赖进口,小麦和肉类等食品并非完全依赖于本土的生产。在一些大城市中,还出现了少量的中餐厅和中东餐厅。这主要体现了( )
A.英国饮食行业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 B.饮食文化的交融性多元性
C.新技术发展助推英殖民帝国的建立 D.民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5.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民法典》在荷兰、比利时等被占领地区强制推行,使当地封建土地制度和等级特权得以废除;与此同时,意大利各邦国知识分子通过翻译法典条文,结合本土法律传统推动司法改革。这些现象表明,《法国民法典》的推行( )
A.激化了被征服地区的民族矛盾 B.推动了欧洲法制近代化与本土化结合
C.巩固了拿破仑帝国的殖民统治 D.阻碍了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17世纪英国统治印度之初,无意干涉印度本土教育。19世纪后,英国有计划地在印度创办各类学校,传授西方文化,同时也保留了少量印度传统课程。英国的“无意”与“有计划”是为了( )
A.争取在印利益的最大化B.加快文化渗透步伐C.用西方文化改造印度文化 D.维系英印宗属关系
7.1872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申报》,其理念是做一份“给中国人看的报纸”;1908年,美国提出“退款兴学”计划,将部分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这些举措意在( )
A.提高中国国民素质 B.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C.加强对华文化渗透 D.促进中国教育发展
8.1902年中英议定商约时,双方就“城口”是“城邑和港口”(cities and ports)还是“城邑之港口”(ports of cities)各执一词。英方代表主张“城口”是指“城邑”和“港口”,张之洞、刘坤一两位总督极力主张“城口”应理解为“城邑之港口”,以限制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的特权。这反映了( )
A.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B.洋务派保障洋务运动开展C.保守派抵制融入国际社会D.清政府意图抵御西方强权
9.恩格斯在评价拿破仑时说,他“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他“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为他们作了极大的贡献”。恩格斯重在强调,拿破仑战争( )
A.导致欧洲封建统治瓦解B.加速被征服国文化同质化C.推动了欧洲文化的重构 D.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10.2011年,谷歌启动文化艺术项目。该项目利用VR、AR、高分辨率图像扫描等技术,将全球多国博物馆、美术馆的艺术品、文物及展览数字化,提供线上访问功能,让世界各地的用户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故宫博物院的珍宝等。这说明( )
A.科技发展推动人类文化共享 B.国际合作促进世界文明交流
C.信息技术改变艺术创作形式 D.文化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向
11.20世纪80年代,“徽州民居保护运动”兴起,地方政府将古村落开发与旅游结合。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游客量过饱和,商业气息偏浓。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B.民间自治力量主导文化传承
C.改革开放推动传统建筑不断革新 D.全球化冲击地方文化独特性
12.清末,新式学堂积极开展远足游学活动。黄炎培在《远足之趣旨》中总结了“远足会”的“效益”:备尝风雨险阻、艰难困乏之况味,为习劳耐苦之唯一善法……计程而进,必达目的地然后已,易养成坚忍强毅之概……服食器用完全准备,养成独立自治之精神与绵密之思想。这反映出,清末远足游学活动( )
A.注重培养学生的乐群意识B.基于对国民性“文弱”的反思
C.关注学生知识见闻的习得D.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13.2022~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文化产业投入统计数据显示,对非洲传统雕刻艺术、东南亚皮影戏等非欧美地区文化项目的扶持占比从38%提升至52%,而对欧美地区扶持占比从55%降至43%。该数据变化反映出( )
国际文化产业格局改变B.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C.欧美文化逐渐走向衰弱D.联合国对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视
14.20世纪初,张謇先后在南通地区创办小学344所,中学和各类专门学校几十所,高等学校3所。还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气象台以及图书馆、伶工学社、更俗剧院、体育场、公园等一批设施。他致力于( )
A.文化树人另辟救国新径B.变法改革实现政治民主C.发展实业改善民众生活 D.移风易俗引领时代风尚
15.1869 年,在修建美国太平洋铁路的过程中,华工和爱尔兰工人进行了一场施工比赛。爱尔兰工人在一天内铺设了 6 英里铁路,华工则在一天内铺设了 7 英里铁路并赢得了比赛。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
美国繁重劳动主要依赖华工B.移民对北美的开发贡献突出
C.铁路建设加快南北战争进程D.爱尔兰工人与华工矛盾尖锐
16.2023年剑桥大学出版的《大西洋革命史》提出,海地革命(1791—1804)期间,美国南方种植园主曾秘密向法国殖民政府提供军火,以“防止黑人起义蔓延”。这反映了( )
A.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与法国殖民利益深度绑定B.种族矛盾主导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国际格局
C.革命浪潮冲击下种植园主维护自身统治的焦虑D.海地革命彻底改变了美洲地区的奴隶制度格局
17.据统计,16—18世纪,美洲原住民人口从约5000万锐减至约500万,同时欧洲移民及其后裔、非洲奴隶及其后裔数量显著增加,并形成了梅斯蒂索人(欧洲与印第安混血)、穆拉托人(欧洲与非洲混血)等新族群。这反映出( )
A.欧洲单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B.美洲原住民文化占主导地位
C.非洲传统宗教的广泛传播 D.美洲族群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18.约公元前2千纪初起的印欧人迁徙,将战车、马匹和青铜技术带入南亚、西亚与欧洲,并形成梵语、波斯语、希腊语等语言的共同根源。这表明( )
A.人类迁徙是区域文化交融的重要动力 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文明独立发展
C.军事征服是古代文化交流的唯一途径 D.自然灾害是族群迁徙的根本原因
19.据考古学家发现,在公元前24世纪早期的楔形文字泥板上,记录了很多有关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买卖;稍晚时期,各种契约、债务条款以及相关争讼的文书也频频问世。这表明当时( )
A.私有经济有所发展B.国家治理体系严密C.商业贸易比较发达 D.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20.在印度文化体系中,包含有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成分。如果从宗教派别区分的话,印度文化可分为婆罗门教文化、佛教文化、印度伊斯兰教文化、耆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和近代发展起来的巴哈伊教文化。这反映了印度文明( )
A.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B.推动世界文明的融合C.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 D.包含世界所有的文化
21.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说明西欧封君封臣( )
A.等级森严,层层分封B.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C.具有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D.普遍奉行契约意识
22.《十二铜表法》规定,原告必须在执法官面前使用一定的套语提出其请求,从而启动诉讼过程。在涉及财产转移问题时,古罗马的相关法律也明确要求在取得所有权时需要有成年见证人在场,对土地等财产占有时间也有着明确的时效要求。以上材料反映了罗马法( )
A.强调法律实施的程序性B.服务于宣传伦理与教化的要求
C.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D.侧重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23.有学者认为, “北宋一代,是儒家学者们的觉醒时期,当时绝大部分儒学家们,不再只是拘守着儒家旧有的思想壁垒,作为反对佛老的基地,而是扩大阵地,扩大战果,努力于振兴儒学,使儒家学派重新居于佛道两家之上”。这一“觉醒”( )
A.推动儒学内涵的丰富充实B.旨在否定佛老思想C.确立了理学官方正统地位 D.重建了个人价值观
24.下图是特种邮票《癸卯年》中的第二枚“同圆共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407窟“莲花三兔藻井”,表达出“生生不息、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背景衬以晋代傅玄《拟天问》中“玉兔捣药”的纹饰,表达“战胜疫情、国泰民安”的愿望。该作品主要体现了( )
A.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B.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C.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D.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5.《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左传》论述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老子》中强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说明( )
A.儒道两家的思想相互融合B.治国理念的理性色彩增强C.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D.社会的稳定源于君民共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25分,请考生按要求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绪九年(18年),康有为“购《万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志、诸人游记皆涉焉”。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始讲学。他的讲学内容主要是“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推断之”,“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他在“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之外,增加了“经世之学”,以“通变宜民”。他认为孔子“因时立教”,“天下道术至众”,而应“以孔子为折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陈独秀以《新青年》杂志为载体,以青年群体为对象,以法兰西文明为标杆,以民主、科学为利器,以伦理、文学、教育、社会等革命为内容,指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洗刷干净不可。因为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和君主专制的国家组织的旧思想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全然相反,一个是重在平等精神,一个是重在尊卑阶级,万万不能调和的。”
——摘编自徐光寿《陈独秀与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与陈独秀思想的共性,并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以及对其特点做一简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康有为的思想相比,陈独秀思想的明显不同之处,并简述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五代的战乱导致了文化的大衰退,而宋初官办的学校又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以教育为目的的书院才开始蓬勃发展。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长沙岳麓山下建立讲堂,聚徒讲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赐予岳麓书院匾额,并赠内府图书。岳麓书院开始驰名。南宋时期,许多士大夫纷纷兴建书院,授徒讲学。在南宋总共150多年的时间里,全国共兴建书院442所,超过过去历代总和。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大师都开设书院,授徒讲学,形成了古代学术的高峰。宋代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架构,主要有三大功能,讲学、藏书、供祀。
——摘编自曹磊《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二 经过唐宋以后八个多世纪的发展,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以其分布区域而言,不但前此已建书院的内地十八省书院林立,而且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的东北吉林、黑龙江、蒙古、青海、台湾、澎湖列岛也先后兴建了多所书院。至清朝末年,除新疆、西藏等个别地区外,作为一种主要教育机构,书院已在全国普及开来。至于书院种类之齐全、内部规制之严密、讲学名师之多以及学术成就之突出,更为以前历朝所不可比拟。
——摘编自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书院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书院发展的意义。
2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亚历山大的统治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由当地人担任的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同时,他的80个战友也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结婚。他的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拿破仑当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在那里,他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他们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了《法国民法典》。同时,拿破仑还使德意志由三百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为30多个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
——摘编自张淑贤《略论拿破仑战争的国际影响》
(1)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产生影响的异同。
(2)谈谈你对国际战争与文明交流的认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B B A C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D A B C D A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A D B
26.(1)共性: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亡。
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简评: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反映出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进行挑战的大胆精神,但也暴露了其妥协性、软弱性。
(2)不同之处:批判传统儒家思想。
原因: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破坏民主共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27.(1)背景:①唐末五代战乱导致文化衰退,官学不足;②政府支持(如宋真宗赐匾额和图书);③理学兴起,士大夫讲学需求增加;④科举制度发展,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提高。
(2)意义:①推动了学术思想传播(如理学发展);②完善了古代教育体系,弥补官学不足;③促进了文化普及和人才培养;④扩大了教育地理范围,推动边疆地区文化发展。
28.(1)相同:都通过战争扩大帝国疆域:都对占领区造成侵犯和破坏:都推动了本国(或地区)文明向外传播:均促进了区域文明联系的加强。
不同:亚历山大远征积极吸收占领区既有制度文化,拿破仑对外战争着力摧毁占领区的落后制度文化。
(2)认识:一方面,国际战争会造成不同文明的碰撞和冲突:另一方面也会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