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下学期期末监测试卷历史(七年级)满分100分 时量60分钟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C C C D C D D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A C A B B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贞观”可知社会状况出现于贞观年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故选A项;武则天、唐玄宗和宋太祖的均未使用过贞观作为年号,排除B、C、D项。2.【答案】D【解析】隋朝创立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十年寒窗”长年刻苦读书的人科举得中被称为“金榜题名”,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的被称为“连中三元”,D符合题意。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九品中正制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排除B;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排除C。故选D。3.【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唐朝,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方面展现了唐朝的社会风貌,因此,答案为C。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片可知,是鉴真。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不畏艰难,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C选项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符合题意。5.【答案】C【解析】五代十国政权分立但各族深度融合,延续隋唐统一基础,预示分裂后必将统一,如宋朝结束分裂,故选C项;君主专制在清朝达到顶峰,五代分裂无统一专制制度,排除A项;重文轻武是宋朝政策,五代武将割据战乱未确立该政策,排除B项;中外交流在隋唐繁荣,五代内乱材料强调内部融合非中外交流,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开元通宝属于金属货币,北宋纸币属于信用货币,从开元通宝到北宋纸币的变化,反映了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飞跃,故选D项;题干图片中的开元通宝和北宋纸币均不属于自然物品,排除A项;开元通宝和北宋纸币虽然形制不同,但不能体现货币形制从杂乱走向统一,真正体现货币形制从杂乱走向统一的是秦朝统一货币的史实,排除B项;开元通宝是唐代货币,北宋纸币主要出现于四川地区,从开元通宝到北宋纸币的变化,不能体现铸币大权从地方收归中央,真正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禁止地方铸造货币的史实,排除C项。7.【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夜市三更尽五更开张、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体现商业活动昼夜进行,时间自由,宋代打破唐代坊市制度的时间限制,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南宋,但材料记载东京(汴梁)属北方城市,未反映江南经济状况,排除A项;宋代东京人口超百万,但材料仅提商业时间,未涉及城市人口规模,排除B项;海外贸易虽在宋代发展,但材料聚焦国内夜市生活,无关海外贸易,排除D项。8.【答案】D【解析】在夜市的瓦子中走进勾栏听说书是宋代市民生活的典型场景,瓦子为娱乐中心,勾栏是表演区,听说书活动常见,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京繁华相符,故选D项;在店中用红薯招待客人,红薯原产美洲,明代才传入中国,宋代无此作物,排除A项;会子是南宋纸币,北宋时期流通的是交子或铜钱,时间不符,排除B项;在运河上乘船观看京剧,京剧形成于清代,宋代尚无此剧种,排除C项。9.【答案】D【解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行省管理,如云南、岭北行省覆盖边疆,直接强化中央控制,促进边疆与内地行政、经济一体化,符合材料中边疆治理稳定和一体化趋向的描述,故选D项;分封制是西周诸侯分权制度,易致地方割据,与元朝加强集权的一体化治理矛盾,排除A项;郡县制为秦朝确立的地方层级,元朝在其基础上创新行省制以更高效管辖边疆,排除B项;科举制始于隋唐用于选拔官员,无关边疆管理事务,排除C项。10.【答案】C【解析】据材料“天朝的声望……外来的物质更重要”可知,郑和下西洋更加重视天朝的声望和异域的臣服,这体现了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故选C项;据材料“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可知,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并非为了贸易,排除A项;据材料“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可知,郑和下西洋并非主要为了获取财富,而是强调异域的臣服,郑和下西洋花费巨大,排除B项;增长见识与材料不符,没有涉及增长见识,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晋商兴起于明朝初年,材料明确指出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边塞军事需求和开中盐法为契机开始经营粮盐并渐渐崛起,这与历史事实相符,晋商确实在明初因政策机遇而发展壮大,故选A项;晋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帮这一说法材料未提及,史实上晋商虽在中国及对外贸易中影响广泛,但并非公认世界最大,同时期全球有欧洲商人等强大势力,排除B项;晋商代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趋势材料未体现,解说提到其作为封建王朝体制下的民间经济集团随社会巨变衰落,史实上晋商虽有票号等创新但整体依附封建经济,未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排除C项;晋商在清朝灭亡后就彻底消逝材料未说明,解说仅提清末走向衰落,史实上晋商在民国时期仍有残余如票号延续,并非立即彻底消失,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图反映的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归皇帝指挥,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所以上述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13.【答案】C【解析】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立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C正确。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不符合题意,故B排除。164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14.【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小说、戏曲将商人等普通民众作为创作中心,满足了市民阶层对文化作品反映自身生活的需求,故选A项;中央集权加强体现在政治制度如设立军机处,但材料未涉及政治权力变化,与文学主题无关,排除B项;传统观念如重农抑商,但材料显示文学摒弃帝王主题转向平民,反映观念更新而非固守,排除C项;材料只是把商人作为创作中心,不能就此说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与评判。“《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是对《本草纲目》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故选B项;“孔子整理编订文化典籍”“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全唐诗》辑录了近5万首诗歌”都是陈述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C项、D项。16.【答案】B【解析】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玄奘带回大量的佛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貌及社会习俗。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不是中日文化,故B符合题目要求。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763年被平定,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因此A选项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与题目要求不符,故A排除。1405—1433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因此C选项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与题目要求不符,故C排除。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面对西方的殖民侵略,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D选项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与题目要求不符,故D排除。二、非选择题17.【答案】(1)① 宣政院;② 行省/行省制度/行中书省(2)明太祖/朱元璋;目的: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机构:军机处;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措施:文字狱。(4)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逐渐强化。(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18.【答案】(1)和亲、会盟(2)民族:蒙古族;机构:西南:宣政院;东南:澎湖巡检司。(3)原因:叛乱、分裂祖国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机构:伊犁将军。(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坚决反对叛乱分裂行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等。(意思相近即可得2分)19.【答案】(1)史事: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中国文化。(2)职能:查验货物、征收关税;态度:鼓励/支持海外贸易。(3)影响: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4)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闭关政策;影响: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0.【答案】(1)长安城;(1分)北京城:(1分)《清明上河图》(2分)(2)人口众多:农业丰收:国家富裕:社会安定等:(2分,任意两点即可)宋词(2分)(3)筒车;(1分)活字印刷术;(1分)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分)(4)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中华民族是勤劳和智慧的民族;中国为世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等(2分,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2025年下学期期末监测试卷历史(七年级)满分100分 时量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A.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B.武则天的承前启后C.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D.宋太祖的重文轻武2.(2020湖南郴州·2)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收集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等关键词。这个学习小组研究的古代制度是( )A.郡县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3.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4.如果给右下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 )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5.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社会中仍然保持着隋唐以来各族深度融合的基调。这表明(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重文轻武政策确立C.统一始终是必然趋势 D.中外交流开创新局面6.从图一到图二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图一开元通宝 图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A.自然物品向人工铸造演变 B.货币形制从杂乱走向统一C.铸币大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D.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飞跃7.《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体现出宋代( )A.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B.出现了百万人口的商业城市C.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 D.海外贸易繁荣程度远超前代8.李华同学以“走近《清明上河图》,体会宋代市民生活”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他准备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示项目化学习成果。请为其选择一幕合适的情景( )A.在店中用红薯招待客人 B.在大相国寺中使用会子购买棉布C.在运河上乘船观看京剧 D.在夜市的瓦子中走进勾栏听说书9.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在继承发展历代边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边疆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使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体化的趋向。这得益于(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10.“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11.同学们来到“明清晋商”展厅,解说员讲解道:“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和开中盐法的推行为契机,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二三百年间,足迹遍及全中国并开拓了对外贸易。清道光年间(19世纪),晋商创办票号,构筑起了四通八达的金融汇兑网络,执金融界牛耳近百年。清末,晋商作为封建王朝体制下的民间经济集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巨变而走向衰落。”下列学生们的笔记,与解说一致的是( )A.晋商兴起于明朝初年 B.晋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帮C.晋商代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D.晋商在清朝灭亡后就彻底消逝12.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下列图示反映出这些变革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监察权力 C.丞相权力 D.地方权力13.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1727年,清朝对西藏进行有效管辖采取的措施是( )A.设置澎湖巡检司 B.设置伊犁将军C.设置驻藏大臣 D.设置台湾府14.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创作成就显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关注普通民众丰富多彩的生活,摒弃了过去以帝王将相作为主要刻画对象的文学创作主体,转而将商人、工匠、屠夫等作为创作中心。这反映了当时( )A.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D.商人社会地位提高15.学习历史要区分史实与历史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孔子整理编订文化典籍B.《本草纲目》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C.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D.《全唐诗》辑录了近5万首诗歌16.下列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A 安史之乱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B 玄奘西行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C 郑和下西洋 堪称航海史上的壮举,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D 闭关锁国 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0分,18、19、20题分别为14分,共52分)17.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源远流长。古代政治家运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延续了上千年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加强专制】材料一【强化专制】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极端专制】材料三它是雍正时期设立,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的核心机构,但这个核心机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它直接传达给地方的督抚,称为“廷寄”。——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四“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l)材料一中的结构中①②处应该填写什么内容?(2分)(2)材料二中“并不许立丞相”是哪一位皇帝的措施?他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一机构?(1分)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什么影响?(1分)材料四中的诗句被清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当时实行的文化措施是什么?(2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18.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唐蕃关系示意图》材料二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巨大,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材料三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搜刮各族人民,激起人民的强烈不满。乾隆帝派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1)材料一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分)(2)元朝是由我国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2分)元朝统治者为加强对今西藏、台湾地区的管辖在西南、东南地区设置的相应的管理机构分别是什么?(4分)(3)依据材料三,请分析噶尔丹、大、小和卓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4)请你依据上述材料总结我国古代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2分)19.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对外关系在明清时期发生重大转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唐朝时,日本对中华文化更加向往,于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200多年中,共派出遣唐使近20次。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划下,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以“中华化”为最高理想。——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当海外商船进入中国海域后,市舶司要派员“阅实其货”……经过查验后就算入关了,征收关税必不可少,当时称为“抽解”,最早没有这项规定,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开始施行,税率为“二分”,即20%,采取实物收税的办法。……宋太宗后期抽解二分的制度作了调整,改为“十先征其一”,宋神宗时一度改为“十五取一”。材料三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船只上百,满载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被称为“宝船”。船队在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成,邀请各小国前往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郑和的船队已经熟练掌握潮汛、季风、洋流等自然规律,以航海天文学与指南针定位技术相结合,保证了较高的航行精确度,开辟了多条新的航海路线。——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四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1)依据材料一,写出唐朝时中日文化往来的史事(各一例)。(2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市舶司的管理职能。从市舶司的设立和税率的调整两方面推断宋朝对海外贸易的态度。(4分)(3)依据材料三,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4分)(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朝的对外政策并简析其影响。(4分)20.在学完七年级历史之后,同学们围绕着中国古代文明展开了相关探究活动。(14分)【高度繁荣的经济】材料一:图 1 图2 图3(1)城市的发展见证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图1、图3分别给我们展现的是古代哪两座城市?图2画卷展现了北宋东京的繁华,这幅作品的名称是什么 (4分)【千古流传的佳句】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摘选杜甫《忆昔》材料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摘选李清照《声声慢》(2)从材料二中归纳“开元盛世”的表现;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文学形式 (4分)【领先世界的科技】图4 图5 图6(3)图4、图5给我们分别展示的是哪两项科技成就?图6所示科技著作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有什么样的美誉 (4分)(4)通过上述的探究,从中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认识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 七年级 稻田中学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 历史 七年级 稻田中学 期末考试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