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下学期期末监测试卷历史(八年级)满分100分 时量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2.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A.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C.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D.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3.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为实现这一目标,新中国( )A.进行土地改革 B.开展三大改造C.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人民日报》1954年1月25日文:“中央、华北和北京各机关选民投票的队伍中,充溢着格外热烈的气氛。好多单位的首长们和住地选区的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这则材料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完备C.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D.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5.“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了75.6万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96.3%,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兰考人把焦裕禄带领大家种植的防治风沙的泡桐称为“焦桐”。焦裕禄被人民称颂为( )A.“最可爱的人” B.解放军好战士C.党的好干部 D.“铁人”7.我们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作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B.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C.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D.平反冤假错案8.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表明中国将要建立(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1984年,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城市C.开发浦东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中国各大报刊出现的高频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A.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1大学三个代表C.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D.中国梦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11.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西部大开发战略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2.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A.体制改革 B.钢铁长城 C.国家统一 D.民族团结13.2024年,中国最令人期待的武器有轰20隐形轰炸机、单兵无人机、福建号航母和096核潜艇。轰20将补齐空军短板,单兵无人机提高士兵作战能力,福建号航母增强海军实力,而096核潜艇拥有战略反击能力,是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共同反映了( )A.我国的海军历史悠久、实力强B.火箭军成为我国五大军种之一C.加强国防建设是我国中心任务D.我国逐步走上了科技强军之路14.某校“纵览时代风云,汇聚中国智慧”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了如下大事年表。它所汇聚的“中国智慧”是指( )A.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B.积极推动与西方国家建交C.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D.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15.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铸就了伟大的( )A.抗美援朝精神 B.铁人精神C.红旗渠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16.某校一班在设计板报内容时选取了以下几个部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这些内容的板报主题应该是( )A.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思想成果B.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0分,共36分)1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材料一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人口占有土地的比重1950年(%) 1954年(%)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材料二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材料四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得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2分)该事件有何意义?(2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3)材料三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什么运动?(2分)(4)根据材料四,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指什么?(2分)它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18.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外交智慧,更要靠国家实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材料三依靠综合国力和发展需要,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国际盛会,如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2014年在浙江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2022年在北京、张家口举办的第24届冬季奥运会等。一系列国际盛会的举办,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自信、开放、包容、友善的中国。--改编自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2分)5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什么方针?(2分)(2)材料二中图1是哪项外交成就让乔冠华开怀大笑?(2分)图2反映的是中美两国外交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3)据材料三回答“一系列国际盛会的举办”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2分)(4)综上所述,谈谈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时间 事件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1982年 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步”政策1992年 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1997年7月 香港回归,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1999年12月 澳门回归,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2005年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2008年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2015年 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主题,并在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至少结合两个史实加以说明,逻辑清晰,总结提升)2025年下学期期末监测卷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C D B C B C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D D D D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故选A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并未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但并未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排除C项;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但并未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可知,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选B项;抗日战争后收回台湾,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不是抗美援朝,排除A项;材料强调抗美援朝胜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变化,与“增强军事实力”无关,排除C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实现工业化是中国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7年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故选C项;我国在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基本完成,为“一五”计划实施奠定基础,排除A项;开展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材料强调的是实现工业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材料强调的工业化不符,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根据“好多单位的首长们和住地选区的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可知,材料反映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 当时我国民主法制体系还不完备,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排除C项。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1956年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故选B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排除A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是原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进人物,在兰考县任职期间,带领兰考县人民抗内涝、风沙,盐碱,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故选C项;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排除A项;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排除B项;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1960年春,他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自己的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从此开始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选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未涉及加快农业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同志的职务,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的转折点主要体现在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是之后的事,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表明中国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选项C符合题意。9.【答案】B【解析】据材料“1984年,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并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 14 个沿海城市,与材料信息相符,故选B项;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排除A项;开发浦东新区是在1990年,排除C项;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开,2019年中共十九大召开,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带一路”也提出于这一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关键词是中国梦、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故选D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于1992年,排除B项;科学发展观提出于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根据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政治制度不符,排除A项;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实行的政策,不是基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民族问题无关,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知识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长,依据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我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港澳回归洗刷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推进了一大步;2015年习近平、马英九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国家统一必定实现,故选C项;体制改革是指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如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与材料体现的港澳台问题没有关系,排除A项;钢铁长城是指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民族团结指民族间的问题,与材料体现的港澳台问题没有关系,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据材料“是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共同反映了”并结合所学可知,2024年轰20隐形轰炸机、单兵无人机、福建号航母和096核潜艇都是我国国之重器,体现了我国武器装备不断升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体现出我国逐步走上了科技强军之路,即以科学技术加强和推进军队建设,故选D项;题干并未涉及我国海军的发展历史,无法佐证其历史是否悠久及实力强弱,排除A项;1966 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 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与武器装备升级无关,排除B项;经济建设是我国中心任务,排除C项。14.【答案】D【解析】表格列举了中国举办的一系列大型国际会议,中国在这些会议上提出了全球发展的中国方案,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国家不仅仅是亚非国家,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仅仅是西方国家且不是与西方国家建交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体现反对霸权主义,排除C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可知,钱学森等是“两弹一星”科学家,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新中国的国防实力,东方红一号卫星等的发射是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故选D项;抗美援朝精神与钱学森等无关,钱学森回国时抗美援朝已经结束,排除A项;铁人精神与王进喜有关,与钱学森等关系不大,排除B项;红旗渠精神主要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四个方面,其与林县人民相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1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故选D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思想成果,其他理论成果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成果,排除A项;毛泽东思想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理论,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不包括毛泽东思想,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1)事件:土地改革。(2分)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④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答出1点2分)(2)事件:三大改造(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分)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或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2分)(3)运动:大跃进。(2分)(4)“农村改革的希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作用: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农村生产力;②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③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新路。(1点2分,2点4分)【解析】(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可知,1954年贫农和中农占有的土地达到了91.4%,跟1950年相比,比重大幅提升,说明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意义:根据所学可知,政治上: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经济上: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农业合作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化:根据所学可知,三大改造使土地从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运动:据材料三可知,旱稻和花生的产量非常高,超出了实际,不符合客观规律,这是“大跃进”时期出现的浮夸风的表现。(4)“农村改革的希望”:据材料四“小岗村”、“包干到户”可知,农村改革的希望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新路。18.【答案】(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分);求同存异(2分)(2)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或重返联合国)(2分);尼克松访华(或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3)自信、开放、包容、友善的中国(2分);(4)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等(答到1点即可得2分)【解析】(1)政策: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2)外交成就:1971年,乔冠华带领中国代表团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历史事件:图2反映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历史事实,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怎么样的中国:根据材料三“向世界展现了……友善的中国”可知,向世界展现的是自信、开放、包容、友善的中国;布局: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格局。(4)主要因素:根据所学可知,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有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等因素。19.【答案】主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述:①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引下,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②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后,台湾海峡长期隔绝了台湾和祖国大陆。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③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结论:综上所述,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明确“九二共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与“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为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 八年级稻田中学 期末考试试卷.docx 历史 八年级稻田中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