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声音》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声音》单元练习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声音》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运动
振动
敲打
D. 发声
下列哪种现象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A. 说话时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B. 钓鱼时大声说话会吓跑鱼
C. 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听到对方说话
D. 敲击桌面能听到声音
我们的耳朵中,能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的是( )。
鼓膜
听小骨
耳蜗
D. 听觉神经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 )有关。
振动幅度
振动快慢
形状
D. 大小
用不同的力度敲鼓,鼓发出的声音不同,主要是( )不同。
高低
强弱
音色
D. 传播速度
下列物质中,声音在其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
空气

钢铁
D. 真空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 )有关。
振动幅度
振动快慢
颜色
D. 温度
当我们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立即消失,这是因为( )。
A. 手阻止了声音的传播
B. 琴弦停止了振动
C. 手吸收了声音
D. 琴弦的振动幅度变小了
下列哪种做法不利于保护听力( )。
A. 远离噪音
B. 用尖锐的物体挖耳朵
C. 听到巨大声响时捂住耳朵
D. 不要长时间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用同样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声音( )不同。
强弱
高低
传播速度
D. 以上都不对
我们能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
A. 蜜蜂飞行时振动幅度大,蝴蝶振动幅度小
B. 蜜蜂飞行时振动快,蝴蝶振动慢
C. 蜜蜂会发出声音,蝴蝶不会发出声音
D. 蜜蜂离我们近,蝴蝶离我们远
下列属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例子是( )。
A. 水中的鱼听到岸上的脚步声
B. 我们听到电视里的声音
C. 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火车的声音
D. 潜水员在水下听到岸上的声音
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直线
波浪
声波
D. 曲线
下列关于声音的高低,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
B. 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越低
C. 物体越大,声音越高
D. 物体越小,声音越低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任何物质。( )
物体停止振动后,声音也会立即消失。( )
我们听到的声音越高,说明物体振动得越快。( )
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物体,发出声音的强弱不同。( )
耳朵中的听小骨可以将振动放大。( )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快。( )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 )
声音的高低就是声音的强弱。( )
同一根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
鼓膜破裂后,人就再也听不到声音了。( )
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 )
钢琴发出的声音和笛子发出的声音不同,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
振动幅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发声物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弱。( )
用手摸正在发声的鼓面,会感觉到鼓面在振动。(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当物体停止( )时,就不再发出声音了。
声音的传播需要( ),它可以是( )、( )或( )。
我们的耳朵由( )、( )和( )三部分组成,其中( )能将振动转化为( )信号。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 )。
四、连线题(每线1分,共4分)
将下列声音的特征与对应的描述及影响因素连起来。
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尖细或低沉
振动幅度 振动快慢
响度 音调
五、简答题(每题3分,共9分)
简述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
为什么在太空中,宇航员之间需要通过无线电设备交流?
举例说明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有什么区别。
六、实验题(每空2分,共 12分)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名称: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材料:音叉、小锤、水槽、水
实验步骤:
(1)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是否发声。
(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水槽中的现象。
(3)用手握住音叉,使其 振动,观察音叉是否还发声。
实验现象:
音叉发声。
音叉放入水中后,水面 。
(3)音叉停止振动后,不再发声。
实验结论: 。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实验名称: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鼓、鼓槌、碎纸屑
实验步骤:
在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
(2)用 的力敲击鼓面,观察碎纸屑的跳动情况和听到的鼓声强弱。
(3)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观察碎纸屑的跳动情况和听到的鼓声强弱。
实验现象:用较小的力敲击时,碎纸屑跳动幅度小, ;用较大的力敲击时,碎纸屑跳动幅度大,鼓声强。
实验结论: 。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B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是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其他选项如运动、敲打等可能会引起振动,但不是声音产生的直接原因。
C 解析:月球上是真空环境,不能传播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A、B、D 体现的是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说明需要介质。
C 解析:耳蜗内有听觉细胞,能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鼓膜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能放大振动,听觉神经能传递听觉信号到大脑。
A 解析: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B 解析:不同力度敲击鼓,鼓面振动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强弱不同。
C 解析: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钢铁是固体,所以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最快。
B 解析: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B 解析:声音由振动产生,按住琴弦使其停止振动,声音就会消失。
B 解析:用尖锐物体挖耳朵可能会损伤鼓膜,不利于保护听力,其他选项都是保护听力的正确做法。
B 解析: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 说法错误,其他选项说法正确。
B 解析:大小不同的音叉,振动快慢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力度相同,强弱相同。
B 解析: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快,发出的声音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慢,发出的声音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
C 解析:铁轨是固体,耳朵贴在铁轨上听到火车声音,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A 是液体传播,B 是气体传播,D 是液体传播。
C 解析: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A 解析: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A 说法正确,B 说法错误;物体大小不是决定声音高低的唯一因素,C、D 说法错误。
二、判断题
F 解析: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可能是超声波或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所以该说法错误。
F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该说法错误。
T 解析:声音由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立即消失。
T 解析: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正相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T 解析:不同力度导致振动幅度不同,声音强弱不同。
T 解析:听小骨的作用是放大振动并传递到内耳。
F 解析: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T 解析:月球上是真空,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不能直接对话。
F 解析:声音的高低是音调,强弱是响度,是不同的概念。
T 解析:钢尺伸出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
F 解析:鼓膜破裂后,可能还有部分听力,不是完全听不到。
F 解析:声音是以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或阻挡。
T 解析:不同乐器音色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不同。
T 解析:距离越远,声音能量损失越多,听到的声音越弱。
T 解析:发声的鼓面在振动,用手摸能感觉到。
三、填空题
振动;振动 解析:声音由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解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外耳;中耳;内耳;耳蜗 ;听觉 解析:耳朵的三部分结构及耳蜗的功能。
响度;音调 解析:响度描述声音强弱,音调描述声音高低。
强;高 解析:振动幅度影响强弱,振动快慢影响高低。
四、连线题
声音的强弱 —— 声音的大小 —— 振动幅度 —— 响度
声音的高低 —— 声音的尖细或低沉 —— 振动快慢 —— 音调
解析:声音的强弱即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表现为声音的大小;声音的高低即音调,与振动快慢有关,表现为声音的尖细或低沉。
五、简答题
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耳郭收集声音,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带动中耳内的听小骨,听小骨将振动放大并传递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接收到振动后,将其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把这些信号传递到大脑,大脑接收到信号后产生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解析:该过程依次描述了声音从收集到大脑产生听觉的各个环节,体现了耳朵各部分的功能及协作。
因为太空中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等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线电设备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需要通过无线电设备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真空不能传声的知识点。
声音的强弱是指声音的大小,如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主要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声音的高低是指声音的尖细或低沉,如女生声音尖细(高),男生声音低沉(低),主要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例如:用力敲鼓,鼓声强;轻轻敲鼓,鼓声弱,这是声音强弱的不同。弹吉他时,细弦振动快,声音高;粗弦振动慢,声音低,这是声音高低的不同。
解析:从定义、影响因素和实例三个方面说明声音强弱和高低的区别。
六、实验题
实验名称: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材料:音叉、小锤、水槽、水
实验步骤:(1)用小锤轻轻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是否发声。(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水槽中的现象。(3)用手握住音叉,使其停止振动,观察音叉是否还发声。
实验现象:(1)音叉发声。(2)音叉放入水中后,水面溅起水花。(3)音叉停止振动后,不再发声。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消失。
解析:通过音叉发声时的现象(溅起水花)证明振动的存在,以及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得出声音由振动产生的结论。
实验名称: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鼓、鼓槌、碎纸屑
实验步骤:(1)在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2)用较小的力敲击鼓面,观察碎纸屑的跳动情况和听到的鼓声强弱。(3)用较大的力敲击鼓面,观察碎纸屑的跳动情况和听到的鼓声强弱。
实验现象:用较小的力敲击时,碎纸屑跳动幅度小,鼓声弱;用较大的力敲击时,碎纸屑跳动幅度大,鼓声强。
实验结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解析:通过控制敲击力度(改变振动幅度),观察碎纸屑跳动幅度(反映振动幅度)和鼓声强弱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