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科学并不神秘(知识清单+分层作业) 浙教版科学(2024)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科学并不神秘(知识清单+分层作业) 浙教版科学(2024)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1.1 科学并不神秘(知识清单+分层作业)
浙教版科学(2024)七年级上册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奇妙的自然现象
自然界存在许多神奇现象,如绚丽的彩虹、划过夜空的流星、火山喷发、极光、钟乳石形成、昆虫蜕皮等。这些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可通过科学探究揭示,例如彩虹是太阳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反射,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的大气光学现象。
2、科学的本质
项目 具体内容
研究对象 自然现象
核心任务 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学习目的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并对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做出解释和预测
研究方法 善于观察、勤于实验,通过细心观察、严谨实验和严密推理理解自然(如伽利略研究吊灯摆动发现“摆的等时性”,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3、科学研究的起点
科学研究从疑问开始,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可能引发科学发现。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每个人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知识点二、科学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随科学发展不断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古代认识 现代科学认识
地球观 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地球是一个球体
宇宙观 古希腊人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地心说) 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日心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其根源
物质构成观 中国:金、木、水、火、土; 古希腊:土、气、水、火 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生命产生观 “自然发生说”(如肉汤自然生成细菌) 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肉汤变质是空气中的细菌引起的,否定“自然发生说”
知识点三、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1、积极影响
改变思维方式:学会用科学思维揭示事物本质特征或内在规律。
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缩短时空距离,5G网络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使生活更方便、舒适,工作更高效。
2、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带来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负面影响。
知识点四、科学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1、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提升人类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推动社会进步:
从古代火箭到现代火箭,实现太空探索;
从指南针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升定位精度;
热机发明推动工业化,电磁学创立进入电气时代,计算机技术开启信息时代。
2、科学的发展性
科学是无止境的,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会发现新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推动科学和社会进步。
3、学习科学的目的
学好科学,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学会科学思考,正确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分层作业
基础巩固(10题)
1、下列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
A. 人造卫星发射 B. 雨后彩虹 C. 手机通话 D. 修建桥梁
2、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人类社会 B. 自然现象 C. 文学艺术 D. 哲学思想
3、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 为什么雨后会出现彩虹? B. 哪种品牌的手机更耐用?
C. 含羞草叶片为何会合拢? D. 流星为什么会发光?
4、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 )
A. 法拉第 B. 魏格纳 C. 卢瑟福 D. 米勒
5、下列关于科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科学研究从疑问开始 B. 科学需要观察和实验
C. 只有科学家才能进行科学研究 D. 科学能解释自然现象
6、巴斯德的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该实验主要证明了( )
A. 肉汤会自然变质 B. 细菌来自空气
C. 生命可以从非生命物质中产生 D. 细菌对人类有害
7、下列属于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是( )
A. 用疫苗预防疾病 B. 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
C. 高铁缩短出行时间 D. 互联网方便信息获取
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体现了( )
A.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 古代认识全是错误的
C. 科学家的主观臆断 D. 科技与生活无关
9、下列科学家与其贡献对应正确的是( )
A. 奥斯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B. 胡克——首次发现细胞
C. 牛顿——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D. 米勒——证明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10、学习科学的目的不包括( )
A. 理解自然现象 B. 预测自然变化
C. 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 D. 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抽象研究
能力提升(10题)
1、小明发现“夏天冰棒冒白气”,提出“冰棒冒白气与温度有关吗?”这一问题,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设计实验 D. 得出结论
2、列举3个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它们可能与哪些科学问题相关(如:彩虹——阳光如何被分解?)。
3、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双刃剑”效应,各举1个具体例子。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伽利略观察教堂吊灯摆动,发现“摆的等时性”(摆动周期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
(1)该发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哪个关键步骤?
(2)这一发现对生活有何应用?
5、判断下列问题是否为科学问题,并说明理由:
(1)“月亮为什么会绕地球转?”
(2)“这首诗写得好不好?”
6、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至少写出3个步骤)。
7、举例说明科学如何改变了人类对“物质构成”的认识(从古代到现代)。
8、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探究“纸的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现象。
9、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哪些推动作用?(至少答2点)
10、为什么说“科学是无止境的”?结合本节课内容举例说明。
思维拓展(3题)
1、跨学科联系:
结合物理学(光的传播)和气象学知识,解释“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参考教材彩虹现象)。
2、技术反思:
“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体现了科技的利弊,请从“交流方式”和“健康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并提出合理使用建议。
3、创新探究:
观察校园中的植物(如樟树),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并设计简单的探究方案(包含假设、实验思路)。
答案与解析
基础巩固
1、答案:B
解析:自然现象是自然界自发形成的,如雨后彩虹;A、C、D均为人类活动产生的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
2、答案:B
解析: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旨在发现其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3、答案:B
解析:科学问题需具有可验证性,“哪种品牌的手机更耐用”属于主观评价,无统一验证标准,不属于科学问题。
4、答案:B
解析: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卢瑟福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米勒做原始大气生成有机物的模拟实验。
5、答案:C
解析:科学研究并非仅由科学家完成,普通人只要留心观察、探究身边问题,都可以进入科学世界。
6、答案:B
解析: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肉汤变质是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导致的,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即细菌并非自然产生,而是来自空气。
7、答案:B
解析: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是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A、C、D均为科技带来的积极影响。
8、答案:A
解析: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体现了科学是不断发展、逐步深化的。
9、答案:B
解析:英国科学家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首次发现细胞;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米勒实验未证明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10、答案:D
解析:学习科学的目的是理解自然、预测变化、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而非脱离生活实际的抽象研究。
能力提升
1、答案:A
解析:提出“冰棒冒白气与温度有关吗?”这一可探究的问题,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
2、答案:
流星划过夜空——流星进入大气层为什么会发光?
树叶秋天变黄——树叶变黄与气温降低有关吗?
大雁南飞——大雁为什么在秋天往南方迁徙?
解析:结合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出与科学原理相关的问题。
3、答案:
利:互联网技术方便人们快速获取信息、远程交流;
弊:过度使用互联网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社交能力退化。
解析: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4、答案:
(1)体现了“观察和实验”的科学研究步骤(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摆动,结合实验发现规律);
(2)应用于时钟设计,通过控制摆长实现精准计时。
解析:科学发现源于观察和实验,且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5、答案:
(1)是科学问题,可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知识解释,具有可验证性;
(2)不是科学问题,属于主观审美评价,无统一判断标准。
解析:科学问题需具有可验证性,排除主观评价类问题。
6、答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成果(任写3个即可)。
解析:科学探究需遵循一定流程,逐步推进以解决问题。
7、答案:古代中国人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古希腊人认为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现代科学发现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解析:体现人类对物质构成的认识随科学发展不断深化。
8、答案:
步骤:①取两张相同的纸,分别点燃;②用透明玻璃杯罩住其中一张燃烧的纸,另一张不罩住,观察现象。
预期现象:被玻璃杯罩住的纸很快熄灭,未被罩住的纸继续燃烧。
解析:通过控制“氧气”这一变量,探究纸的燃烧是否需要氧气(罩住的纸因氧气耗尽熄灭)。
9、答案:
推动生产方式进步,如热机发明使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
提升生活质量,如医疗技术进步延长人类寿命。
解析:科学技术从生产和生活等多方面促进社会进步。
10、答案:科学在解决已有问题时会不断发现新问题,例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太阳系扩展到星系,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探索;因此科学是无止境的。
解析:科学的发展性决定了其探索过程是持续、无止境的。
思维拓展
1、答案: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是:雨后天空中存在大量小水滴,太阳光进入水滴后发生折射、反射,将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从而形成彩虹(参考教材第2页图1.1-1)。
解析:结合光的折射、反射原理和气象条件,解释彩虹的形成。
2、答案:
交流方式:利——智能手机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联系,打破时空限制;弊——过度依赖线上交流可能减少面对面沟通,影响人际关系。
健康影响:利——通过健康类APP获取养生知识;弊——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可能导致颈椎问题、视力下降。
建议:控制每日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多参与线下社交活动,保持正确的使用姿势。
解析: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智能手机的影响,并提出合理使用建议。
3、答案:
科学问题:校园中樟树的叶片在冬季是否会脱落?
假设:樟树的叶片在冬季可能不会脱落(或会脱落)。
实验思路:从秋季开始,每周观察并记录校园中樟树叶片的数量和状态,持续至冬季,对比叶片变化情况。
解析:基于对植物的观察提出科学问题,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方案,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