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科学并不神秘(知识清单+分层作业)浙教版科学(2024)七年级上册知识清单知识点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奇妙的自然现象自然界存在许多神奇现象,如绚丽的彩虹、划过夜空的流星、火山喷发、极光、钟乳石形成、昆虫蜕皮等。这些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可通过科学探究揭示,例如彩虹是太阳光穿过雨滴时发生折射、反射,分解成七种色光形成的大气光学现象。2、科学的本质项目 具体内容研究对象 自然现象核心任务 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目的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并对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做出解释和预测研究方法 善于观察、勤于实验,通过细心观察、严谨实验和严密推理理解自然(如伽利略研究吊灯摆动发现“摆的等时性”,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3、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疑问开始,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可能引发科学发现。只要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每个人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知识点二、科学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随科学发展不断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古代认识 现代科学认识地球观 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 地球是一个球体宇宙观 古希腊人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地心说) 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日心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揭示其根源物质构成观 中国:金、木、水、火、土; 古希腊:土、气、水、火 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生命产生观 “自然发生说”(如肉汤自然生成细菌) 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肉汤变质是空气中的细菌引起的,否定“自然发生说”知识点三、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1、积极影响改变思维方式:学会用科学思维揭示事物本质特征或内在规律。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缩短时空距离,5G网络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使生活更方便、舒适,工作更高效。2、负面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带来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负面影响。知识点四、科学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1、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科学发展提升人类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古代火箭到现代火箭,实现太空探索;从指南针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升定位精度;热机发明推动工业化,电磁学创立进入电气时代,计算机技术开启信息时代。2、科学的发展性科学是无止境的,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会发现新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推动科学和社会进步。3、学习科学的目的学好科学,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学会科学思考,正确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分层作业基础巩固(10题)1、下列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 人造卫星发射 B. 雨后彩虹 C. 手机通话 D. 修建桥梁2、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 人类社会 B. 自然现象 C. 文学艺术 D. 哲学思想3、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 为什么雨后会出现彩虹? B. 哪种品牌的手机更耐用?C. 含羞草叶片为何会合拢? D. 流星为什么会发光?4、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家是( )A. 法拉第 B. 魏格纳 C. 卢瑟福 D. 米勒5、下列关于科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科学研究从疑问开始 B. 科学需要观察和实验C. 只有科学家才能进行科学研究 D. 科学能解释自然现象6、巴斯德的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该实验主要证明了( )A. 肉汤会自然变质 B. 细菌来自空气C. 生命可以从非生命物质中产生 D. 细菌对人类有害7、下列属于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是( )A. 用疫苗预防疾病 B. 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C. 高铁缩短出行时间 D. 互联网方便信息获取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体现了( )A.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B. 古代认识全是错误的C. 科学家的主观臆断 D. 科技与生活无关9、下列科学家与其贡献对应正确的是( )A. 奥斯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B. 胡克——首次发现细胞C. 牛顿——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D. 米勒——证明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10、学习科学的目的不包括( )A. 理解自然现象 B. 预测自然变化C. 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 D. 脱离生活实际进行抽象研究能力提升(10题)1、小明发现“夏天冰棒冒白气”,提出“冰棒冒白气与温度有关吗?”这一问题,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设计实验 D. 得出结论2、列举3个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它们可能与哪些科学问题相关(如:彩虹——阳光如何被分解?)。3、分析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双刃剑”效应,各举1个具体例子。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伽利略观察教堂吊灯摆动,发现“摆的等时性”(摆动周期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1)该发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哪个关键步骤?(2)这一发现对生活有何应用?5、判断下列问题是否为科学问题,并说明理由:(1)“月亮为什么会绕地球转?”(2)“这首诗写得好不好?”6、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至少写出3个步骤)。7、举例说明科学如何改变了人类对“物质构成”的认识(从古代到现代)。8、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探究“纸的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现象。9、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哪些推动作用?(至少答2点)10、为什么说“科学是无止境的”?结合本节课内容举例说明。思维拓展(3题)1、跨学科联系:结合物理学(光的传播)和气象学知识,解释“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参考教材彩虹现象)。2、技术反思:“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体现了科技的利弊,请从“交流方式”和“健康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并提出合理使用建议。3、创新探究:观察校园中的植物(如樟树),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并设计简单的探究方案(包含假设、实验思路)。答案与解析基础巩固1、答案:B解析:自然现象是自然界自发形成的,如雨后彩虹;A、C、D均为人类活动产生的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2、答案:B解析: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旨在发现其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3、答案:B解析:科学问题需具有可验证性,“哪种品牌的手机更耐用”属于主观评价,无统一验证标准,不属于科学问题。4、答案:B解析: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卢瑟福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米勒做原始大气生成有机物的模拟实验。5、答案:C解析:科学研究并非仅由科学家完成,普通人只要留心观察、探究身边问题,都可以进入科学世界。6、答案:B解析: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肉汤变质是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导致的,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即细菌并非自然产生,而是来自空气。7、答案:B解析: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是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A、C、D均为科技带来的积极影响。8、答案:A解析: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体现了科学是不断发展、逐步深化的。9、答案:B解析:英国科学家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首次发现细胞;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米勒实验未证明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10、答案:D解析:学习科学的目的是理解自然、预测变化、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而非脱离生活实际的抽象研究。能力提升1、答案:A解析:提出“冰棒冒白气与温度有关吗?”这一可探究的问题,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2、答案:流星划过夜空——流星进入大气层为什么会发光?树叶秋天变黄——树叶变黄与气温降低有关吗?大雁南飞——大雁为什么在秋天往南方迁徙?解析:结合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出与科学原理相关的问题。3、答案:利:互联网技术方便人们快速获取信息、远程交流;弊:过度使用互联网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社交能力退化。解析: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4、答案:(1)体现了“观察和实验”的科学研究步骤(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摆动,结合实验发现规律);(2)应用于时钟设计,通过控制摆长实现精准计时。解析:科学发现源于观察和实验,且能应用于实际生活。5、答案:(1)是科学问题,可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等科学知识解释,具有可验证性;(2)不是科学问题,属于主观审美评价,无统一判断标准。解析:科学问题需具有可验证性,排除主观评价类问题。6、答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成果(任写3个即可)。解析:科学探究需遵循一定流程,逐步推进以解决问题。7、答案:古代中国人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古希腊人认为由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组成;现代科学发现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解析:体现人类对物质构成的认识随科学发展不断深化。8、答案:步骤:①取两张相同的纸,分别点燃;②用透明玻璃杯罩住其中一张燃烧的纸,另一张不罩住,观察现象。预期现象:被玻璃杯罩住的纸很快熄灭,未被罩住的纸继续燃烧。解析:通过控制“氧气”这一变量,探究纸的燃烧是否需要氧气(罩住的纸因氧气耗尽熄灭)。9、答案:推动生产方式进步,如热机发明使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提升生活质量,如医疗技术进步延长人类寿命。解析:科学技术从生产和生活等多方面促进社会进步。10、答案:科学在解决已有问题时会不断发现新问题,例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太阳系扩展到星系,仍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探索;因此科学是无止境的。解析:科学的发展性决定了其探索过程是持续、无止境的。思维拓展1、答案: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是:雨后天空中存在大量小水滴,太阳光进入水滴后发生折射、反射,将白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从而形成彩虹(参考教材第2页图1.1-1)。解析:结合光的折射、反射原理和气象条件,解释彩虹的形成。2、答案:交流方式:利——智能手机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联系,打破时空限制;弊——过度依赖线上交流可能减少面对面沟通,影响人际关系。健康影响:利——通过健康类APP获取养生知识;弊——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可能导致颈椎问题、视力下降。建议:控制每日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多参与线下社交活动,保持正确的使用姿势。解析: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智能手机的影响,并提出合理使用建议。3、答案:科学问题:校园中樟树的叶片在冬季是否会脱落?假设:樟树的叶片在冬季可能不会脱落(或会脱落)。实验思路:从秋季开始,每周观察并记录校园中樟树叶片的数量和状态,持续至冬季,对比叶片变化情况。解析:基于对植物的观察提出科学问题,设计简单的观察实验方案,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