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科学测量(知识清单+分层作业)浙教版科学(2024)七年级上册知识清单知识点一、科学测量的基本概念1、测量的意义科学研究中,仅靠感官判断(如冷热、长短)是不可靠的,必须通过测量工具进行定量分析。例如,仅凭手感无法准确判断水温,需用温度计测量。2、测量工具的分类测量对象 常用工具 单位及换算关系长度 刻度尺、卷尺 米(m)、厘米(cm)、毫米(mm) 1米=100厘米=1000毫米体积 量筒、量杯 立方米(m )、升(L)、毫升(mL) 1升=1000毫升温度 温度计、体温计 摄氏度(℃)知识点二、长度测量的方法与工具1、刻度尺的使用三要素: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最小刻度)、零刻度线。操作要点:① 选: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如测硬币直径用分度值1mm的刻度尺)。② 放: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对齐起点(若零刻度线磨损,可任选整刻度线作为起点)。③ 读:视线垂直于刻度线,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分度值1mm的刻度尺,读数应精确到0.1mm)。④ 记: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如2.53cm中,2.5cm为准确值,0.03cm为估计值)。2、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如一张纸的厚度),将多个相同物体叠加测量后取平均值。平移法:测圆柱体直径,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配合测量。以直代曲法:测地图上铁路线长度,用棉线与曲线重合后拉直测量。知识点三、体积测量的方法与工具1、液体体积测量量筒的使用:① 放:量筒水平放置,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② 记:单位通常为毫升(mL),1mL=1cm 。量杯的特点:刻度不均匀,底部较窄,适合粗略测量。2、固体体积测量规则固体:用刻度尺测量长、宽、高,计算体积(如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不规则固体:排水法:① 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记录体积V ;② 物体浸没水中,记录总体积V ;③ 物体体积=V V 。注意事项:物体需完全浸没且不吸水,若漂浮可采用针压法或悬挂法。知识点四、温度测量的方法与工具1、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如水银、酒精)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2、温度计的使用实验室温度计:① 量程一般为 20℃~110℃,分度值1℃;② 玻璃泡完全浸没被测液体,不接触容器底或壁;③ 示数稳定后读数,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体温计:① 量程35℃~42℃,分度值0.1℃;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可离开人体读数;③ 使用前需用力甩至35℃以下。知识点五、误差与有效数字1、误差的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减小。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项目 误差 错误产生原因 仪器精度、环境影响等 操作不当、读数错误等是否可避免 不可避免 可避免处理方法 减小(如多次测量) 纠正操作3、有效数字定义:从左边第一个非零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的所有数字(包括零)。示例:0.0250有3位有效数字(2、5、0),2500若写成2.50×10 则有3位有效数字。分层作业基础巩固(10题)1、下列工具中,不能测量长度的是( )A. 刻度尺 B. 量筒 C. 卷尺 D. 直尺2、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 1.2米=120厘米 B. 500毫升=5升C. 3℃=300开尔文 D. (删除质量相关选项)3、用1mm分度值的尺测铅笔长度,正确读数是( )A. 18cm B. 18.2cm C. 18.23cm D. 18.234cm4、量筒读数时,视线应( )A. 仰视 B. 俯视 C. 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D. 任意角度5、体温计与实验室温度计的主要区别是( )A. 量程不同 B. 能否离开被测物体读数C. 原理不同 D. 颜色不同6、属于误差的是( )A. 测量时物体未对齐刻度尺 B. 多次测量结果略有不同C. 读数时视线歪斜 D. 记录数据写错数字7、物体长度测量结果为3.65cm,准确值是( )A. 3cm B. 3.6cm C. 3.65cm D. 0.05cm8、用排水法测石块体积,石块未完全浸没会导致结果(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9、减小误差的方法是( )A.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B. 改用不同工具C. 只测一次 D. 凭感觉估计10、测量水温时,温度计玻璃泡应( )A. 接触容器底 B. 露出水面 C. 完全浸没水中 D. 任意放置能力提升(10题)1、测一张纸的厚度,合理方法是( )A. 直接测量 B. 测100张纸总厚度再除以100C. 测整本书厚度除以页数 D. 以上都不对2、设计实验测“苹果是否会浮在水面”:器材:苹果、水盆、水。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温度计测水温时,读数过早会导致结果( )A. 偏高 B. 偏低 C. 准确 D. 无法判断4、下列记录正确的是( )A. 铅笔长18.235cm B. 体温36.8℃C. 液体体积25.300mL D. (删除质量相关选项)5、分析操作影响:(1)刻度尺未紧贴物体:测量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量筒俯视读数:体积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科学探究流程:提出问题→→(任写2步)。7、简述排水法测不吸水石块体积的步骤。8、比较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2个不同点。9、为什么说“误差不可避免”?10、举例说明“科学测量比感官判断更可靠”。思维拓展(3题)1、用刻度尺和棉线测量圆形花坛的周长,写出步骤。2、分析“用手机测步数”的利与弊,提1条建议。3、提出问题:“树叶在秋天是否会变色?”设计观察方案。答案与解析基础巩固1、答案:B解析:量筒用于测体积,不能测长度。2、答案:A解析:1米=100厘米,单位换算需正确。3、答案:C解析:1mm分度值需估读到0.1mm,即小数点后两位。4、答案:C解析:量筒读数视线需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避免误差。5、答案:B解析:体温计有缩口,可离开人体读数,实验室温度计不能。6、答案:B解析: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微小差异,A、C、D为错误。7、答案:B解析:准确值是分度值整数倍,3.6cm为准确值,0.05cm为估计值。8、答案:B解析:未完全浸没,排开水体积小,测量结果偏小。9、答案:A解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10、答案:C解析:温度计玻璃泡需完全浸没液体,确保测量准确。能力提升1、答案:B解析:累积法测微小长度,减小误差。2、答案:步骤:① 水盆装水;② 将苹果放入水中。现象:苹果可能漂浮(或下沉)。解析:通过简单实验验证假设。3、答案:B解析:读数过早,水温未稳定,结果偏低。4、答案:B解析:体温计分度值0.1℃,可读到36.8℃;其他选项超出仪器精度。5、答案:(1)偏大;(2)偏大。解析:刻度尺未紧贴导致测量值偏大;俯视读数时体积偏大。6、答案: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或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解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7、答案:① 量筒装水,记体积V ;② 石块浸没水中,记V ;③ 体积=V V 。解析:排水法的标准步骤。8、答案:① 体温计有缩口,实验室温度计没有;② 体温计量程35-42℃,实验室温度计量程更广。解析:从结构和量程区分。9、答案:误差由仪器精度、环境等因素导致,如刻度尺分度值限制,无法完全消除。解析:误差的客观存在性决定其不可避免。10、答案:如用温度计测体温比手感判断更准确,避免“感觉发烧”的误判。解析:科学测量基于仪器,精度高于感官判断。思维拓展1、答案:步骤:① 棉线沿花坛边缘绕一周,做标记;② 棉线拉直,用刻度尺测标记间长度。解析:以直代曲法测量不规则周长。2、答案:利:方便记录运动数据;弊:可能计数不准。建议:结合步频校准,提高准确性。解析:辩证分析并提建议。3、答案:方案:每周观察同一片树叶,记录颜色变化(如绿色→黄色)。解析:设计长期观察方案,验证假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