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师范学院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师范学院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
1.下图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圆柱图章,刻画了恩启都(左)帮助美索不达米亚的乌鲁克国王杀死了女神伊什塔尔派来的天牛。这一场景表达的内容可能出现在下列哪部著作中(  )
A. 《罗马民法大全》 B. 《罗摩衍那》
C. 《汉谟拉比法典》 D. 《吉尔伽美什》
2.“对德战争的失败及围城时期的痛苦,无产阶级的失业与小资产阶级的破产群众对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卖国行为的不满,工人对新的社会制度的朦胧向往——这一切便是推动巴黎人民举行革命的原因。”这次发生在巴黎的革命(  )
A. 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B. 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C.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
3.(2022·黑龙江高三期中)据下表判断(  )
A. 民族大迁徙大交融 B. 文化生命力影响辐射力
C. 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D. 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
4.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一世以波斯人为核心组建军队,各级军官均由波斯贵族充任。他自任军队最高统帅,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区,军区下辖若干行省,各行省驻军不受行省总督节制,由军区的军事长官统一指挥。大流士一世的这些举措旨在( )
A. 完善行省制度 B. 强化专制统治
C. 维护贵族利益 D. 打击地方势力
5.如图所示事件( )
A. 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B. 助推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建立
C. 缓和了西葡两国之间的矛盾 D. 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发生
6. 1862年10月,马克思在《北美事件》一文中大胆预言:“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这一预言的依据是林肯( )
A. 领导北美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B. 参与制定和完善了美国1787年宪法
C. 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 消除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现象
7.对如图所示历史事件评价正确的是( )
A. 采取自下而上的改革 B. 农奴得到彻底解放
C. 贵族可以干涉农奴转换职业的自由 D.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8.卢梭认为,为了保障自由和平等,社会成员之间需要达成一种契约,通过这种契约,个人将某些自由交给社区共同体,以此来保护个体的整体自由和福利。在此,卢梭强调的是( )
A. 个人主义 B. 社会契约
C. 权利继承 D. 资本主义
9.2015年1月,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因保管不当而受损的消息震惊了世界。该面具的主人曾统治的区域是(  )
A. A B. B
C. C D. D
10.容克贵族俾斯麦完成了资产阶级没有完成的伟业,从而确立了俾斯麦在德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这里的“伟业”主要是(  )
A. 制定民主宪法
B. 赋予人民选举权
C. 实现德国统一
D. 镇压了工人运动
11.《现代世界史》曾描述某一时期的俄国,“斗争的一方是农场主,他们害怕失掉的正是口粮和财产;另一方是城市人民,他们经常受到挨饿的农业工人的支持,因为农业工人已被饥饿逼得走投无路。于是,许多农民,特别是大农场主纷纷集合到那些反布尔什维克的政治首领的周围”。导致这些“斗争”出现的这一政策(  )
A. 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B. 为集中有限力量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C. 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D. 使俄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12. 1857年,美国总统给日本的外交信函以“日本皇帝陛下”开头,美国驻日领事却将信函递交给了德川幕府。这表明当时的日本( )
A. 幕府权力日渐式微 B. 君主立宪政治体制逐渐瓦解
C. 外交政策转向亲美 D. 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13.(2022·云南昭阳三中高一阶段练习)《后汉书·西域传》对大秦有如下记载: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谷食常贱,国用富饶……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这一记载可用来佐证(  )
A. 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 B. 士大夫欣羡罗马富庶与繁华
C. 西汉与大秦的双向交流 D. 汉代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交流
14.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时代主题。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时代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中(  )
A. 世界不会再有动荡不安的局势
B.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
C. 发达国家主宰着当今世界一切事务
D. 发展中国家完全处于不利地位
15.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平反冤假错案;加大农业投入;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这场改革的领导者是( )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16.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认为,英国偶然的煤炭资源禀赋和众多的殖民地“福利”,是导致其最先开启工业革命的根由。其中殖民地的“福利”主要指( )
①自由劳动力 ②生产技术进步 ③海外市场扩大 ④资本原始积累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特许状·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中世纪国王或大封建主领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有的学者将共定义为“封建的权利转让书”。
·亨利二世授予林肯城的特许状规定: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内购买土地,保有时间达一年零一天而无人反对,同时购买土地之人又能证明在此期间内,此人确在英格兰境内,但未提出异议,则我们将准许此人在将来安然保有此项土地,一如其过去不受任何干扰与迫害。
·威廉·克里托伯爵给弗赖堡居民的特许状规定:他们被免除一切强制性的接待和公国的一切通行税以及除合法的军事征战之外的所有捐税。
·佛兰德伯爵颁给圣托梅尔的特许状规定:我允许任何人受到市法官应有的审判。对于市法官本人,我要建立这样一种自由制度,使他们在我的领域之内享有更大限度的自由权。
·约翰王颁发给伊普斯威奇的特许状规定:市民们应当通过本城公众会议选出两位恪守法律、谨慎持重的本城人,并把他们荐举给财政署的最高法官。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等
(1)你如何理解城市特许状被定义为“封建的权利转让书”?
(2)请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定义城市特许状,并说明理由。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
材料一:当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而战的时候,它们也把殖民地人民投入了这场战争。然而令宗主国始料不及的是,起源于欧洲的民族主义却在其殖民地获得了第一次宣扬。正如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所说:“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于是,在十月革命感召之下,作为对西方殖民统治和侵略的一种回应,亚洲、非洲、中美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形成战后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如图为一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
(2)提取材料二信息,说明一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黑暗”说影响了中世纪的教育观。传统的看法是,中世纪的教育几乎被基督教所垄断。然而,从历史的角度,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垄断是由历史的延续性和阶段性决定的。延续性是指中古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子都是有继承性的,承自罗马时期,且继续以变化的形式影响后继的教育发展;而阶段性是指中世纪早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殊性造成了基督教对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垄断现象。基督教教育对中世纪而言,一方面造成了其“黑暗”,但另一方面促成了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大学的产生。
——摘编自王美君《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再认识》
材料二 中世纪中期时,在阿尔卑斯山北侧,修院学校被城市教堂学校代替,在伦巴底则被半世俗化的市立学校代替。城市教堂学校和市立学校招生人数和教学队伍日渐扩大,其中一部分发展成大学。13世纪时,大学在几个大城市特别繁荣。巴黎、伦敦等北方地区的大学都由讲师团体主持,这和现在的美国大学实行的制度差不多,由院系来设置课程,安排学位和讲师。博洛尼亚的大学则由一群学生来管理,南方的其他大学也都采用类似制度,他们创立了一套严厉的规矩来规范讲师的操行。
——摘编自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中期欧洲教育发展的表现及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中间阶层是由传统中间阶层和新中间阶层组成的。传统中间阶层主要包括中小农场主、手工业者、小企业主、小商人等。新中间阶层在二战后迅速发展壮大。主要由科研人员、工程师、银行家、律师、大学教授等构成。目前,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中国阶层的数量已占社会总人口的60%以上,他们是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中间阶层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生产过程中既是生产的管理者和劳动者,又是资本的所有者和控制者。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政治上,他们对国家政策以及全球问题较为敏感,并且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
——摘编自胡小燕《浅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 二战以后,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以及空间技术、化学合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科技革命,渗透在社会生产的多个方面,劳动者队值出现了知识化、脑力化和多层次化的新趋势,其整体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日益提高。1989-1998年,德国企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雇员人数增加了20%,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
——直流红《试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和阶层结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间阶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间阶层发展壮大的原因。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创作,是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英雄史诗之一。史诗讲述了乌鲁克之王吉尔伽美什一生的传奇故事。题目中描述的恩启都帮助乌鲁克国王杀死天牛的场景,与《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某些情节相吻合,故选D项;《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时期的民法体系,主要涉及罗马社会的法律制度,包括婚姻、财产、继承、债务、刑法等方面的内容,与神话传说或英雄史诗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史诗,该史诗的背景和主题与题目中描述的古代两河流域的神话场景不符,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法典,内容主要涉及诉讼程序、盗窃、债务、 奴隶等方面,该法典的法律条文与神话传说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故选A项;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排除B、C项;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生命力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即其辐射力非常强大,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内民族大迁徙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排除C项;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大,但不能据此理解为东亚一体观念不断增强,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大流士一世通过军队的改革,控制各军区,削弱了行省长官的权力,强化了专制统治,B项正确;完善行省制度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专制统治,排除A项;材料是加强了君主权力,排除C项;材料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削弱地方势力不是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这是三角贸易路线图,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A项正确;葡萄牙并没有建立殖民帝国,排除B项;教皇子午线的划分暂时缓和了西葡两国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发生,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C
【解析】林肯在1862年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领导美国南北战争并取得了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铺平了道路,C项正确;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是华盛顿,排除A项;华盛顿、富兰克林等人参与制定和完善了美国1787年宪法,排除B项;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并没有随南北战争的结束而消失,至今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这次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D项正确;这次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排除A项;这次改革中,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农奴得到彻底解放的观点不正确,排除B项;改革法令规定:农奴可以自由转换职业,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为了保障自由和平等,社会成员之间需要达成一种契约,通过这种契约,个人将某些自由交给社区共同体,以此来保护个体的整体自由和福利”可知,卢梭强调人民和政府之间达成的契约关系,B项正确;个人主义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契约,而非权利继承,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资本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题目中的“法老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法老。A、B、C、D四项分别为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和古代巴比伦,故本题应选A项。
10.【答案】C
【解析】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因而资产阶级无力完成国家统一的任务,容克贵族俾斯麦完成了这一任务,因而题干中俾斯麦完成的“伟业”是指实现德国统一。故C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导致材料中一系列现象出现的是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集中了有限力量,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心是打败国内外敌人,而非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排除A项;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的是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未能使俄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日本当时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下,天皇没有实权,D项正确;A项的内容在材料信息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才建立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日本的外交政策,是美与日的外交事件,排除D项。故选D项。
1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东汉历史的《后汉书》中,对大秦物产、外贸的介绍和对当时大秦王安敦遣使进献象牙等物品的分析等,可用来佐证汉代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交流,D项正确;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证明士大夫欣羡罗马富庶与繁华,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西汉与大秦间有“双向”交流,C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A项说法绝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动荡并存;C项说法错误,世界趋向多极化,出现多个经济力量中心,有力地改变着发达国家对当今世界事务的主宰;D项说法错误,全球化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冷战结束,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趋向缓和,故选B。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平反冤假错案;加大农业投入;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和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其中平反冤假错案、加大农业投入及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均是其改革的措施,B项正确;斯大林在1953年就去世了,时间不符,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在六七十年代改革重点在工业,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从殖民地获得的“福利”主要有市场和资金,③④符合,C项正确;自由劳动力主要是靠圈地运动获得的,①不符合,排除AD项;生产技术的进步是靠自身传统工匠长期实践获得的,②不符合,排除B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理解:城市特许状体现了在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中,国王或大封建主将一定的权利从封建体系中分离出来,授予城市的居民或市民团体。这些权利通常包括经济、法律和社会方面的自主权,如土地保有、税收豁免、司法自治和选举权等。通过这种方式,特许状实际上是将一部分原本属于封建主的权力转移到了城市及其市民手中,从而使得城市能够在封建体系内部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实体。
(2)角度:城市自治宪章
理由:城市特许状强调了特许状作为城市自治的法律基础,它不仅是对市民权利的认可,更是对城市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单位的承认。城市特许状的颁发,标志着城市从封建体系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的赋予是基于城市经济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城市自治宪章的存在,使得市民能够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变革。
18.【答案】(1)殖民地半殖民人民独立意识增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民族民主运动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十月革命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人民的斗争。
(2)从分布范围角度。既有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也有欧洲新兴的民族独立;
从领导阶级角度。既有无产阶级领导,也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从任务目标角度。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欧洲新兴民族国家争取“民族自决”和国家独立;
从斗争方式角度。暴力革命、政治运动、社会改革等多种方式并存。
【解析】第(1)题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答题来源 答案要点
材料一“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 殖民地半殖民人民独立意识增强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民族民主运动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 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
材料一“在十月革命感召之下” 十月革命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人民的斗争
第(2)题特点,根据一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示意图,可从分布范围角度分析,得出既有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也有欧洲新兴的民族独立;根据示意图和所学,从领导阶级角度分析,得出既有无产阶级领导(中国),也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印度);根据示意图和所学,从任务目标角度分析,得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欧洲新兴民族国家争取“民族自决”和国家独立;根据示意图和所学,从斗争方式角度分析,得出暴力革命、政治运动、社会改革等多种方式并存。
19.【答案】(1)特点:教育目的宗教化;具有延续性;与社会发展相关;影响具有双重性。
(2)表现:城市学校地位提升;大学教育兴起和发展;讲师团体掌握学校教育主导权;学生的自主权增强;教学制度趋于规范。
意义:冲击了教会势力的权威;适应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了欧洲市民阶层的文化素养,为欧洲社会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西方文化教育产生深刻影响。
20.【答案】(1)特点:人员构成多样;教育程度高;规模较大;经济地位重要(经济角色多元);政治参与度高。
(2)原因:经济的持续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教育的普及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