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3分)下表是先秦诸子百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这些主张( )
孟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
庄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
荀子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墨子 其生财密,其用之节
A.反映社会动荡
B.强调天人合
C.蕴含环保观念
D.注重农业发展
2.(3分)北魏律遵循汉魏以来礼法结合的法律发展趋势,法律不但严惩不孝的行为,还有“代刑”的相关规定,即同系血亲成为法理意义上的共同体,父兄有犯,则子弟应“诣阙请罪”,子弟有坐,则父兄宜“乞解所司”。据此可知()
A.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创新
B.体现灵活务实的统治理念
C.儒家思想已成为北魏的正统思想
D.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3分)下表所述均为宋代时期的社会现象,由此可知,当时()
内容 来源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左海门前酤酒市,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 苏轼《蝶恋花·自古涟漪佳绝地》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A.夜市成为商业中心
B.社会奢靡之风盛行
C.商业活动脱离监管
D.城市经济活力较强
4.(3分)在我国古代,乡约作为一种基层教育的形式,是维系和发展一个村落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下列选项中,对于表中两部乡约解读正确的是()
名称 成书时间 内容与特点
《南赣乡约》 明正德年间 内容侧重军事训练、政治教育、道德陶冶等内容。规定了全乡人民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涉及组织机构、职掌、活动方式等
《乡甲约》 明万历年间 提出了设立“约正”“约副”统一管理乡约事务,“约讲”“约史”负责文书和劝导工作。此外,每十家中选出一家作为甲长,以此来监督赌博、偷盗等不良行为
A.借助传统文化稳定社会秩序
B.理学的道德礼教被普遍接受
C.儒学世俗化趋势不断增强
D.基层宗法秩序实现了重构
5.(3分)下表为1914年到1920年中国生铁及钢铁的生产、消费及进出口量(部分),这反映了( )
年份 生铁生产量 (单位:吨) 生铁及钢铁输入 量(单位:吨) 生铁及钢铁出 量(单位:吨) 国内消费(单位: 吨)
1914 300 000 230 551 62 011 468 540
1916 369 160 145 847 154745 360 262
1919 446 588 325 158 166 424 635 322
1920 427 648 366 622 196 807 627 463
A.抵御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中国近代化步伐曲折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民国时期经济出现了困境
6.(3分)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入侵的加深,造成我国文物大量流失。1910年,当敦煌文书流失后,清政府极力挽救劫余后的文书;清末民初,国人传播西方文物观念,在各地成立文物保护场所,制定法律规章以禁止民众私售外人。这体现出当时()
A.清末新政措施的成效显著
B.对外部世界认识愈发深刻
C.民族主权观念的逐渐加强
D.国人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7.(3分)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下列歌谣与地图所反映的时期相匹配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B.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
C.减租又减息,百姓得喘息,军民一条心,赶走日本兵!
D.解放军,真正好。穿军衣,戴军帽。扛起枪来开大炮,打得敌人哇哇叫!
8.(3分)下图为1956年的宣传画《光荣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塑造了一位年轻女性驾驶拖拉机的形象。该画意在宣传()
A.国家重视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工业化建设带来了社会新气象
C.女性成为工业建设的主力军
D.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3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外交环境有所变化,民间外交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日双方的友好团体通过互访发表友好宣言、文化交流等形式为改善两国关系提供动力;中法之间文化交流和友好人士的互访为双方关系奠定了民意基础;中美之间的民间交往也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这从侧面体现了()
A.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B.我国外交的灵活多变
C.民间外交影响力增强
D.对外交流渠道的扩大
10.(3分)克里特米诺斯文明(古希腊文明的先驱)大约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根据现有发掘,我们能够看到建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克诺索斯王宫。目前,宫殿部分立柱与壁画重新修复。其中,立柱十分接近埃及的风格,而绘画则有着明显的具象性。这说明()
A.希腊文明优于埃及文明
B.早期文明之间存在联系
C.米诺斯文明已十分发达
D.古代文明体现出同一性
11.(3分)《天方夜谭》有这样两段描述:航海家辛伯达远赴印度、中国、非洲等地进行贸易,携带丝绸、香料、象牙、珍珠等商品,每一次都九死一生;《驼背的故事》提及商人在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城市往返贸易。这两段描述()
A.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
B.强调了主人公敢于冒险的精神
C.表明了阿拉伯帝国疆域的辽阔
D.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
12.(3分)史学家保尔·芒图在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书中写到,“第一批发明家绝不是科学家。他们是工艺匠······然而当时的人们几乎不曾注意到这个问题,这无法不令我们惊讶。”该学者认为()
A.英国工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B.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
C.英国现在亟须调整生产关系
D.工业革命促使工人提升技能
13.(3分)下列关于国际法的相关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无论国际法赋予大使们何种权利,首先有必要看到,只有由独立主权国家彼此互派的大使才享有这些权利”
②“任何争端之当事国,于争端之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时,应尽先以谈判、调查······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
③“缔约各方同意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④“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①④③②
14.(3分)西方新社会运动是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最为显著的社会现象之一。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华盛顿等大城市爆发了由2000多人参加的公民环保运动,社会反响强烈;20世纪90年代,美国西雅图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全球化运动;进入新世纪,反全球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体现了西方新社会运动()
A.推动了美国环保观念发展
B.受到经济发展和时代变化的影响
C.加速了经济反全球化进程
D.引发了西方社会深刻的社会变革
15.(3分)下表为1990年、2000年和2015年世界主要国家GDP对比(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国家 GDP(亿美元) 占世界GDP比重(%) 各国 GDP增 长率(%) 各国通货膨胀率(%)
1990 2000 2015 1990 2000 2015 2015 2015
① 57572 97648 179470 26.4 30.5 24.44 2.43 0.12
② 30183 46674 41232.58 13.8 14.6 5.61 0.47 0.79
③ 9959 14509 28487.55 4.6 4.5 3.88 2.33 0.05
④ 3175 4602 20735.43 1.5 1.4 2.82 7.57 5.87
A.美国 英国 日本 印度
B.美国 日本 英国 印度
C.英国美国日本 印度
D.美国 英国 印度 日本
二、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历史时期之一,两者的发生都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积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从文化发生角度来看,两段历史时期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从社会转型角度来看,两段历史时期都随着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外一种社会形态具有共同的历史趋势,同时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对社会、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呼唤新的社会、新的人。
-摘编自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春秋战国给封建主义中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带来了长达两千年的在封建主义制度、框架下的发展;文艺复兴给资本主义的欧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带来了长达四五百年的现在还在继续的发展······总之,不论是春秋战国,还是文艺复兴,都使一定的民族复兴得以实现,而复兴了的民族又表现为、成为强大的新型的民族。
-摘编自萧君和《春秋战国与文艺复兴的共同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共同点。(6分)
(2)根据上述材料,探讨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对我国发展的启示。(6分)
17.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要重视对多元史料的解读和辨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中英两国成为盟国,通过英国媒体对中国抗战各方面的报道,展现英国的对华同情和远东政策,从而获得中国好感、谅解乃至回馈,是英国对华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深化对华认知的重要渠道······英国政府内部就如何报道中国抗战也存在不同意见。随着战事发展,在军方的压力下,军方出于战略考虑,主张通过媒体反映中国抗战的问题。英国政府为配合对华政策,决定引导媒体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尽可能维持对中国抗战的正面报道与声援,并进一步出台计划,鼓励对中国抗战的宣传。
-摘编自丁书颖《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国媒体对中国抗战的宣传与报道》
材料二 张自忠,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1940年枣宜会战前夕,时年49岁的他写下了一封饱含深情与壮志的书信。
致战友:
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重读抗战家书》
材料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第一张中央机关报,刊发了大量反映抗战和民生的版画,以下为其中两幅。
-摘编自魏长健《刀锋上的火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关于中国抗战宣传报道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2)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则指出其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对研究中国抗战的史料价值。(8分)
19.土地是非洲国家重要的资源,是非洲农村社会最重要的支柱,与非洲国家的各项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后殖民时代非洲国家的土地改革
自殖民统治建立起,非洲的土地制度就受到关注,殖民统治者对非洲土地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在引入西方资本主义土地制度的同时又保留了一些习惯法框架下的土地制度,由此造成非洲土地制度的二元性,这种二元性在大部分非洲国家都存在。独立后,非洲国家政府尝试继续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力求解决习惯法框架下土地制度的一些问题,但一时难以从根本上触动这种传统制度,有时还为了政治方面的需要而妥协。近年来,人口增长、城市化推进、对外部投资的需求等使土地和土地制度问题再次凸显,非洲国家的土地改革和土地政策也再次受到关注。
阻力主要是来自传统领导力量,除此之外,非洲国家政府对投资者力量和行为的估计和应对不足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是非洲国家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长期性挑战。一方面是传统土地制度的强韧,另一方面是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吸引投资的现实需求。在处理这两方面问题的过程中,一些非洲国家和政府并不具备充分的能力和工具手段,从而导致各国的土地改革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摘编自刘伟才《重视非洲国家土地问题的复杂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非洲国家的土地改革进行评析。(13分)
19.改革开放后,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影片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历史剧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电影/电视剧名称 影片情节或简介
《血,总是热的》(1983年) 以1979年国企改革为背景,讲述印染厂厂长罗心刚冲破计划经济束缚,推动企业市场化转型的故事。影片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国企改革初期的艰难与改革者的魄力。其中经典台词是“中国的经济体制像一架锈住的机器,需要用我们的血做润滑剂。”
《面向大海》(2018年)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变。罗芳村的村支书魏东晓是一名复原老兵,从部队复原后成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魏晓东下海经商,成为深圳大型上市集团总裁
《中国合伙人》(2013年) 是一部讲述三个年轻人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到21世纪,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终实现“中国式梦想”的故事。体现了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创业故事,反映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从国内走向国际的蜕变
《大江大河》(2018-2023年) 在1978到1988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讲述了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其中,宋运辉天资聪颖,却出身不好,但是他把握住了1978年恢复高考的机会,考上大学,当上了国企的技术人员;杨巡是一个体户,他抓住过商机,也踩踏过陷阱,生意场上几经波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
结合材料,以“影片中的城市”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5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B
  15.【答案】B
  16.(1)【答案】共同点:从文化发生角度来看,两段历史时期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从社会转型角度来看,两段历史时期都伴随着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从历史阶段来看,二者具有共同的历史趋势,同时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
  (2)【答案】启示:紧抓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动中华文艺复兴;呼唤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众多的大师、巨人,为他们的不断出现创设条件。
  17.(1)【答案】变化:由对如何报道中国抗战也存在不同意见变为主张通过媒体反映中国抗战的问题,引导媒体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尽可能维持对中国抗战的正面报道与声援,并进一步出台计划,鼓励对中国抗战的宣传。原因:国内:全民族抗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实现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等西方国家组织建立反法西斯同盟;中英两国成为盟国。
  (2)【答案】材料一史料类型:论文。价值:是对研究中国抗战资料的有益补充;从其他视角证明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地位。材料二史料类型:书信。价值:感悟先辈们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是一手史料,为研究枣宜会战提供了第一视角。材料三史料类型:版画。价值:材料三的宣传画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及其为抗战所做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图 1 可用于反映了陕甘宁边区的农民生活;图 2 反映了苏联的帮助。
  18.【答案】从现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习惯法框架下的土地制度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土地占有不平等、排斥部分人的利益、对土地的浪费或者超负荷使用等等,这些导致了土地使用效率的低下,也造成环境方面的问题,这是非洲国家推进并且能够推进土地改革的重要原因。探寻非洲国家独立后土地改革的轨迹,尽管要看到任务确实艰巨,如来自传统领导力量及非洲国家政府对投资者力量和行为的估计和应对不足。但也要承认一些政策确实没有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与需要。如何设计公平的土地制度安排以提升土地生产率、保证粮食安全、推进国家和民众的可持续发展,仍是非洲国家土地改革的长期挑战。
  19.【答案】示例:影片中的城市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不同领域展开。电影中印染厂厂长罗心刚冲破计划经济束缚,推动企业市场化转型的故事,体现了国企改革的历史背景;罗芳村的村支书魏东晓、《中国合伙人》的故事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民营企业改革的历史事件,其中《面向大海》以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为切入点,更能反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成果;《大江大河》体现了在 1978 到 1988 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恢复高考、国企改革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事件。这些影片的创作,深刻反映出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市的变迁,传播了主流价值观,对于我们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