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单元、选择性必修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双孔的玉石钺,具有海岱地区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的文化特征。一些随葬的玉环拥有与红山文化玉环相同的桃形或梨形形态。这一现象表明( )A. 各地风俗文化趋于相同 B. 玉器生产长期领先世界C. 生产发展引起阶级分化 D. 文明交流超越区域界限2. 下表为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中《编年记》的记载(部分)。该记载可用来研究( )A. 春秋的兼并战争 B. 秦统一六国C. 战国七雄的形成 D. 秦走向灭亡3.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汉魏都城基础上对洛阳城进行了改造。《洛阳伽蓝记》记载:“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洛阳城中设置220余个里坊区,里坊多以“孝义”“仁义”“昭德”等为名。孝文帝此举意在( )A. 弘扬儒家文化 B. 承续华夏正统C. 减少变革阻力 D. 加速民族交融4. 元和年间,给事中李藩在唐宪宗的敕书上写下批语。当时有官员说“你的意见怎么能写在圣旨上?”李藩却回答:“另外找张白纸写,那还叫批驳吗?”给事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据此可知,李藩任职的给事中隶属于( )A. 中书省 B. 鸿胪寺 C. 尚书省 D. 门下省5. 宋朝的土地转移十分频繁,时人形容“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国家针对民间的土地交易制定了详细的法律规范,只要由政府办理合法手续,订立契约并纳税,土地交易就会受到法律保护。这折射出当时(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人地矛盾的突出C. 阶级矛盾的激化 D. 社会控制的加强6. 清朝实行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整个过程是单线联系,某个大事决定前,其实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所以,中央部臣讨论往往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奏折制度( )A. 消除了君臣间的矛盾 B. 避免了大臣专权出现C. 便利了君主作出决策 D. 完善了官僚机构体系7. 下表所示为先秦时期关于中华文化的相关记载(部分),其蕴含的共同思想是( )出处 内容《礼记·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A. 崇德尚贤 B. 天人合一 C. 自然无为 D. 厚德载物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最早由古印度教中的神灵演化而来,穿着印度传统服装。东魏时期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盛唐时期的飞天造型和构图方式明显带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的意味,这一演变折射出( )A. 民众信仰出现多元化的倾向 B. 中华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C. 佛教深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 D.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颠覆9. 新巴比伦王纳布尼德(前556—前539年在位)在境内多个城市开展城市复建工程,工程以神庙的复建、修复为主。他热衷研究所发现的古物,“我取出古老的泥板和写字板,复原了从前书写的镶嵌版”,根据出土文献记录修缮乌尔辛神庙中的“禁地”。纳布尼德的这些做法旨在( )A. 创立楔形文字 B. 彰显君主权威 C. 维护城邦利益 D. 探寻历史真实10. 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最初都是民众口头创作,后经世代流传,增补润色,最终在笈多时代定型。史诗内容不仅反映了当时印度的社会生活,还有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由此可见,这两部作品( )A. 有助于吠陀时代的到来 B. 冲击了传统的种姓制度C. 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表达了民众的基本诉求11. 明清时期出现了由内地向西南云贵川地区、西北陕甘新疆地区、东北地区和北部蒙古地区的人口大规模迁移,除了商、民自发迁移外,还有政府有计划的移民屯垦和军政驻扎。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 )A. 推动了大一统文化融合 B. 旨在解决人口膨胀和资源危机C. 奠定了清朝的疆域版图 D. 得益于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12. 1970年,美国政府规定,凡在跨国公司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或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1年以上者可申请移民美国。该人入境后必须“为同样的雇主或同样的企业实体从事同样的工作”。美国政府此举( )A.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 增强了美国的国际竞争力C. 扩大了与苏联的经济冷战 D. 缓解了经济“滞胀”危机13. 1975年,韩国渔民在朝鲜半岛西南部新安外方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考古工作者在该船上发掘出了两万多件青瓷和白瓷,两千多件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共重达28吨的800万枚中国铜钱。船上还有刻着“庆元(宁波)”铭文的铜权和墨书“至治三年(1323年)”的木简。该船及其遗物可印证( )A. 宋朝与高丽之间存在朝贡贸易 B. 铜钱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商品C. 元代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港口 D. 商帮主导了中外大宗瓷器贸易14. 欧洲中世纪绘画具有明显的平面化特征。蒙古西征后,来自东方的审美习惯与图式赋予了欧洲绘画一种全新的空间表达范式,让欧洲绘画有了空间纵深,增强了立体感。这反映出蒙古西征( )A. 成为欧洲绘画变革的根本原因 B. 改变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C. 促进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 D. 使东方绘画艺术占据主导地位15. 18世纪是英国民众阅读兴起的世纪,为了宗教虔诚,人们阅读圣经;为了了解社会新闻和各种信息,人们阅读报纸杂志;为了消磨时光,人们阅读小说;为了教育,人们阅读识字课本。推动英国民众阅读兴起的原因有( )①启蒙运动的兴起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印刷技术的进步 ④大学教育的普及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6. 20世纪初,英帝国的饮食文化受益于其广泛的殖民地资源和新技术的发展,英国的主食供应主要依赖进口,小麦和肉类等食品并非完全依赖于本土的生产。在一些大城市中,还出现了少量的中餐厅和中东餐厅。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新技术发展推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 B. 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C. 英国工业时代社会奢靡风气的盛行 D. 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时,经过一番改革,国力强盛。一方面,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较前代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地方豪强势力以强凌弱、武断乡曲的现象十分常见,郡国吏治日趋腐败怠惰。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王宇星、卜宪群《西汉刺史制度是一大创举》等材料二 中国国情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别较大,中央政府要对之实行有效管理,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便于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元朝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它“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疆域“有难以里数限者”。以今日地理来说,帝国的势力所及,北到北冰洋,南到越南、泰国北部,东南至海而达澎湖,西至东欧和西亚。在这样大的国土内,政治、经济情况当然差别很大,元朝统治者便采用多种形式来实行管理。——摘编自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设立刺史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向西移民的运动就已经开始了。南部的奴隶主、北部的土地投机商和工业资本家、高利贷者和普通老百姓,都希望在西部获得土地。19世纪初期以来,美国的领土扩张吸引了大批外来移民,移民队伍向西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不断地迁移到西海岸,参与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农牧业,开采大量自然资源。——摘编自张友伦《美国西进运动探要》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的美国随着购买、兼并、抢夺土地增多,再次出现了西部“地广人稀”的局面,于是又一次形成了汹涌的移民潮。美国国会于1862年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案》,对在北部、西部发展农业的人给予政府补贴。1862年颁布的《宅地法》,进一步刺激了西进运动的发展。在西进运动、移民浪潮、工业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之下,美国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西部大开发”,才发展成了今天的美国。——摘编自[美]伊莎贝尔·威尔克森《他乡暖阳:美国大迁移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北美殖民地时期”向西移民运动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美国再次形成移民潮的社会条件及其对美国文化形成的作用。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不断地自强才能永久的自立,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说过“容乃功”,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易传》又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要同大地一样有负载万物的宽厚美德,中国人敢于、乐于吸收外来文化,更善于消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就像大海一样汇纳百川,表明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一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所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考古资料和中外历史文献表明,至迟公元前9—4世纪中国生产的丝绸已运到了今天的印度、中亚、西亚等地。以丝绸贸易为基础,由多向、多条对外通道共同组成的丝绸外销网络……由海陆两大系统、多条相互关联的对外贸易通道……和而不同的丝绸之路网络系统,构建了传统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本空间布局。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丝绸之路,既是全方位、多领域长期持续对外开放的通道,又蕴含着鲜明的追求平等往来、和平发展、共享文明成果的对外开放精神。——摘编自王文成《丝绸之路:传统中国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的和平友好之路》材料二 明朝中叶,海上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出海贸易,以及西班牙殖民者为维持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开辟了从马尼拉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从原先向西到印度洋、波斯湾、阿拉伯等地转向东至日本,或经马尼拉越过太平洋到美洲大陆,然后再经阿卡普尔科和塞维利亚把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运往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葡萄牙殖民者和荷兰东印度公司除了将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贩运到日本盈利外,也利用其返程船只将中国的生丝、丝织品和瓷器运往欧洲各地销售,遂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为全球贸易航线。——摘编自李金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叶海上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单元、选择性必修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D【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B【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A【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B【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C【16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势力,扩大了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或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豪强势力强大,地方吏治腐败现象频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特点:分区域设专职监察官,定期巡视;细化监察职责;主要监察地方势力,位低权重。(2)措施:实行行省制;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设置澎湖巡检司。【18题答案】【答案】(1)原因:西部地域广阔;拥有投机心理群众基础深厚;美国领土的急剧扩张。影响:促进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农牧业发展;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加剧美国南北矛盾。(2)社会条件:领土扩张与地广人稀;政府立法支持甚至给予经济补贴;西进运动、西部大开发运动的推动。作用:带来多种文化元素;促进多种文化的融合;形成包容的、多元的美国文化。【19题答案】【答案】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在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生多次历史性融合。西汉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兼取百家之长,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汉唐以来,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学说,这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潮流;20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才能海纳百川,在兼容并包中不断得到发展。【20题答案】【答案】(1)特征:形成的时间早,延续的时间长;包括海陆两大系统、多条道路相互关联的网络通道系统;是以丝绸贸易为基础,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之路;是平等往来、和平发展、共享文明成果之路。(任答3点)(2)变化: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发生变化;贸易范围由区域到全球。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和亚洲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殖民者的对外殖民扩张;中国开放海禁。(任答2点)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题号2346答案BDDACABD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DBADABAC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处于黄河流域的陶寺文化出土的器具中,有与长江中下游良渚文化相似的文化特征,也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辽河流域相似的文化特征,这体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已经超越了区域空间的限制出现了早期的交往,B项正确;“各地风俗文化趋于相同”的说法错误,早期文化遗存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从事生产发展,进而产生了贫富差距现象,只是说明早期先民们存在着文化交往行为,超越区域界限,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无法得出玉器生产领先世界,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如“十七年,攻韩。十八年,攻赵…廿二年,攻魏粱[梁]。廿三年,兴,攻荆”中秦国不断地对韩、赵、魏等国进行征伐,而这些记载反映了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步对其他诸侯国进行军事征服,是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的史实体现,D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攻韩”“攻赵”“攻魏”“攻荆(楚)”等都是战国时期的国家,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的内容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史实,并非春秋的兼并战争,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秦国不断对外征伐,处于秦国走向统一六国的进程,而不是秦国走向灭亡,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是秦国对其他诸侯国的进攻,是秦国统一进程中的情况,而非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排除C项。3.【答案】D【解析】据题干“里坊多以‘孝义’·仁义‘昭德’等为名”及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并以这样具有儒家文化内涵的名称来命名里坊,是在向中原传统靠拢,表明自己承续华夏正统的决心,这对于巩固其统治、获得中原地区人民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D项正确;里坊多以“孝义”“仁义”“昭德”等为名,这些名称确实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价值观,有利于弘扬儒家文化,但孝文帝此举的主要意图要获取中原地区人民的认同,表明北魏政权是华夏正统,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上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而改革的主要意图更侧重于表明其承续华夏正统的立场,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来自鲜卑族上层贵族,他们反对汉化,因此里坊多以“孝义”“仁义”“昭德”等为名反而会增加变革阻力,排除C项。4.【答案】A【解析】据材料“给事中李藩就在唐宪宗的敕书上写过批语…另外找张白纸写,那还叫批驳吗?”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也可以驳回皇帝诏令,因此材料中李藩任职的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A项正确;鸿胪寺是中国古代负责外交与少数民族事宜的机构,排除B项;尚书省是负责执行的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据题干“宋朝的土地转移十分频繁,时人形容‘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国家针对民间的土地交易制定了详细的法律规范,只要由政府办理合法手续,订立契约并纳税,土地交易就会受到法律保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宋朝时期土地可以通过合法手续进行交易,这说明土地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从而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古代社会阶级矛盾是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而材料是指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的规范,排除A项;人地矛盾是指人口多,拥有的耕地数量有限,而材料是指土地的买卖,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宋朝对社会控制的松动,用法律手段管理土地买卖,土地买卖频繁,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单线联系”“皇帝已经有了主意”“清朝实行奏折制度,拥有具奏权的地方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制度使君主能够及时地掌握信息并作出决策,A项正确;虽然奏折制【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5542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吉林省白山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docx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unlocked.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