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记载,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为争取权利,多次发动撤离运动,迫使贵族让步。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这说明罗马共和国时期A.平民斗争推动法律的发展 B.法律维护了贵族特权C.平民力量强大可左右政局 D.贵族与平民矛盾消除2.1140年,威尼斯颁布的城市宪章规定,市民有权选举市政官来管理公共事务,商人行会可自主制定贸易规则,教会法庭对城市商业纠纷无审判权。与此同时,城市设立“商业法庭”来处理跨国贸易争端。这反映出当时威尼斯A.借助自治构建新型社会秩序 B.市民阶层主导社会发展方向C.运用法律制度约束商业行为 D.通过对外扩张积累商业资本3.摩亨佐·达罗遗址是古代印度哈拉帕文明城市遗址,该城市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有城墙和塔楼,下城是居民区,街道平直、整齐,街道由烧砖砌成,城市有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这可说明达罗遗址时期的印度A.社会组织达到一定水平 B.开始出现社会阶层分化C.窑炉炼制技术比较成熟 D.已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4.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人开辟了从北海绕过丹麦最北端,穿过松得海峡,进入波罗的海的航路。最终,他们成功地排挤了汉萨同盟的贸易势力。取而代之的是,荷兰人以鲱鱼贸易带动盐的贸易,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了整个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这说明A.荷兰成为欧洲商业发展的主导力量B.汉萨同盟因传统航路受阻逐渐衰落C.远洋探险活动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D.荷兰借助新航路获得商业竞争优势5.17—18世纪,卢梭高举自由与平等这两面鲜艳的旗帜,对现存的封建专制极权展开猛烈抨击,卢梭“不断避免向现存政权作任何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协(马克思语)”。据此可知,卢梭A.支持温和改良封建制度B.坚守激进反封建的立场C.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D.倡导三权分立政治体制6.三权分立的理念在美国宪法的设计中得到了体现,宪法明确规定了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独立的政府分支,它们彼此制衡。由此可知,美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主要是为了A.保持各州之间的平衡 B.保护联邦政府的最高权力C.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 D.促进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7.18世纪中期,詹姆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这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创造了条件。这表明蒸汽机的改良A.推动了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B.阻滞了城市化发展进程C.开启了人类的工业文明时代 D.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发展8.1824年,英国与荷兰签订《英荷条约》,以马六甲海峡为界,划分双方实力范围,海峡以南的东印度群岛(今印尼)属于荷兰;海峡以北的马来半岛、槟榔屿、马六甲(以上今均属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属于英国。该协议的签订A.消解了英荷两国的殖民竞争矛盾 B.表明东南亚被列强瓜分完毕C.推动了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扩张 D.促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9.1884年2月,英国与葡萄牙签署协议,英国承认葡萄牙对刚果河河口的主权,并约定由两国共同控制刚果河的航运权。这一协议引发了其他列强的强烈谴责。为此,列强在柏林召开国际会议,一致通过了对非洲领土的“有效占领”的原则。由此可推知,当时A.非洲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B.英国与葡萄牙结盟主导世界C.帝国主义侵略方式发生转变 D.欧洲殖民重心转向非洲内陆10.1920年,苏俄有13个省停止实施余粮收集制,一些地方苏维埃政权也不完全禁止粮食的自由买卖,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来救济饥民和支援战争。这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否定 B.新经济政策已经出台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着弊端 D.粮食短缺问题已解决11.据表1所示可知,1925——1926年印尼反荷大起义表11925年 印尼工农运动持续高涨1925年12月 印尼共产党中央召开会议,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在万隆建立起义委员会总部,并成立各级起义委员会1926年11月 雅加达和万丹率先起义。起义者攻占电话局和火车站,袭击警察局和监狱,惩办殖民官吏和特务A.反帝反封建色彩很浓厚 B.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C.从首都迅速地席卷全国 D.是群众自发组织的革命12.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对奥地利独立负有义务的英、法不但没有支持奥地利人民的抵抗,反而认为合并是“势在必行”的。英、法的这种做法①是谋求欧洲和平的无奈之举 ②符合国联倡导的集体安全原则③暴露了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缺陷 ④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3.1950年,英国社会保障总支出为6.57亿英镑,1960年相较于1950年翻了一番,达到14.99亿英镑,而1970年相较1960年更是增长了近两倍,增至39.27亿英镑。社会保障总支出的增加表明英国A.经济危机推动福利扩张 B.政府财政负担有所减轻C.福利国家制度不断完善 D.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消除14.图1所示是1979年苏联画家创作的一幅漫画。画中手拿大棒、腰间挂枪的男子代表美国,那些挂在绳上被抽打的人代表美国的北约盟友,金币不断地从他们身上掉下。该漫画意在A.揭示美国对北约盟友的压榨B.讽刺马歇尔计划的虚伪性C.说明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D.揭露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15.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并规定: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加速全球布局,如美国通用汽车在墨西哥、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德国西门子将研发中心迁至印度班加罗尔。这些现象反映出A.世界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 B.发展中国家主导国际规则制定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D.贸易保护主义得以彻底根除16.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德国积极推动20国集团(G20)从部长级会议升级为领导人峰会,主张通过多边合作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德国凭借制造业优势和金融影响力,在G20中推动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这些举措A.确立了德国全球经济主导地位B.致使G20取代联合国的经济职能C.消除了欧美国家间的经济分歧D.反映了多极化趋势下的治理诉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奥林匹亚竞技会起源于古希腊对众神的祭祀活动,自公元前776年首次正式举办,此后每四年举行一次,持续了1 170年共293届,直到公元393年被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取缔。奥林匹亚竞技会具有鲜明的宗教性质,是为祭祀众神特别是宙斯而举行的仪式。竞技会在夏至后第一个月圆之日举行,举办前会派使者通告各城邦并宣布“神圣休战”。参赛者必须是出身高贵的男性公民,且品行端正无犯罪记录。奥林匹亚竞技会成为统一希腊历史纪年方式的基准,希腊人以“第几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第几年”来记载历史事件。它在政治上将分散的城邦凝聚为文化整体,成为连接希腊各城邦的“黏合剂”。竞技会期间,希腊各城邦必须停止一切战争,参赛者享有通行权。竞技会强调公平竞争,有作弊行为者会被制作雕像放在“耻辱台”上以警示他人,而获胜者则享有崇高荣誉,可在家乡和奥林匹亚树立雕像以供后人怀念。1896年,法国人顾拜旦倡导在雅典恢复奥林匹亚竞技会,更名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奥运会传承了许多古代奥运会的传统,如四年一届举行和圣火传递等。———摘编自赵林《古希腊文明的光芒》(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影响。(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垄断组织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出现。列强为了获取更多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加紧对外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这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摘编自袁征《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的角度,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的表现。(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认识。(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对战败国(同盟国)的领土及殖民地进行瓜分,并对列强在全球的势力范围作出重新划分而建立的国际体系。该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世界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然而,这一体系缺乏平等性和公正性,尤其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更深的仇恨和冲突的种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摘编自齐世荣、吴于 《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二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等大国通过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结束反法西斯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战后世界安排等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形成的国际体系。它主要以美苏两强为中心,确立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但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在一些问题上严重损害了相关国家的利益。——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缺乏平等性和公正性”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际体系变化的因素。(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社会的变革往往受到思想观念的引领,即使是一种独特的思想,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也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表2所示是思想与社会变革关系的几种类型(部分)。表2类型 含义 事例一 一种思想的广泛传播,引发社会观念的转变 18世纪启蒙思想传播,推动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宣告人人生而平等;法国大革命中《人权宣言》强调自由平等,启蒙思想成为反封建旗帜,促进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二 一批新思想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而产生 19世纪30—4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先后爆发,这些工人运动为社会主义思想兴起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向科学发展三 关键思想的创新催生出全新的社会理论体系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尝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整理自[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启蒙:思想运动如何改变世界》、仰海峰《马克思的社会转型思想》等在上述三种类型中任选其一,结合世界史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1.A2.A3.A4.D5.B6.C7.A8.C9.A10.C11.B12.D13.C14.A15.C16.D17.(1)特点:具有宗教祭祀性质;参赛者限于出身高贵的男性公民;具有周期性;具有社会文化功能;具有政治整合作用;强调公平竞争;传承悠久。(6分,答出三点即可)(2)影响:增强了希腊城邦间的联系,促进了希腊文明交流;增强了希腊城邦的文化认同;推动了希腊历史纪年方式的统一;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维持希腊稳定;推动希腊雕塑艺术发展;公平竞争、尊重规则等体育精神影响后世。(6分,答出三点即可)18.(1)表现:亚非拉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出现;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商业、航海业及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雏形出现。(8分,答出四点即可)(2)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体系的形成具有双重影响:在积极方面,它密切了全球联系,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交流与技术传播,客观上推动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在消极方面,殖民扩张伴随着暴力掠夺,亚非拉地区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全球经济不平等加剧,同时也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资产阶级通过殖民扩张实现全球剥削的工具,其形成过程充斥着侵略性与掠夺性。(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1)表现: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列强主导重新瓜分世界;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达成妥协:大国操纵国际会议与规则。(6分,答出三点即可)(2)相同之处:均为战争的产物;均由大国主导建立;均带有强权政治色彩。(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因素:国家间利益关系;大国实力对比;战争与革命冲击;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差异。(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示例选择类型三论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2分)论述: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为无产阶级认识自身的处境和使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纷纷成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此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不断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8分)【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x 高一历史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