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1.7天气预报课件 课件(共11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1.7天气预报课件 课件(共11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七课 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天气预报包含的主要信息。
2.认识常见天气符号及天气预报用语的含义。
3.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科学思维
1.引导学生理解天气预报中的天气符号和用语。
2.培养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天气预报与实际天气的关系。
探究实践
1.整理天气观测记录,与天气预报进行比较。
2.通过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了解未来天气情况。
态度责任
1.认识人类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天气预测能力,体现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2.强调天气预报在防灾减灾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解读天气预报中的气温、天气符号、风力、风向。
难点:理解天气预报的科学依据和不确定性。
【教学准备】
课件:天气符号表、本地天气预报视频片段、《天气预报制作流程》资料。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5分钟)
师:回顾《天气》单元,我们从哪些方面观察记录了天气?
气温、降水量、风、云(用图片唤起记忆)
2. 探索(20分钟)
活动1:整理观测记录
展示班级记录单,归纳观测内容(气温、降水、风、云等内容要与上课当天的实际相符,如果下雨,要与前一天的天气情况相符)。
活动2:了解天气预报。
师:天气预报中的内容与我们观测的内容一样吗?(气温、降水量、风、云)
播放天气预报片段
整理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也是气温、降水量、风和云。
天气预报中很多信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认识天气符号才能看懂天气预报。
找到天气符号的规律,如根据云量的不同,归纳为晴、多云、阴;雨根据雨量的不同,用一滴水到四滴水表示小雨到暴雨的区别;雪的规律与雨一样。了解风的符号变化规律。
出示当地天气预报图片,再次巩固符号表达的意义。
活动3: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
将之前记录的天气观测记录与活动2中查询到的当地天气预报进行对比,找到相同和不同。如 “实测气温15℃”vs“预报9-18℃”,讨论差异原因(预报范围、测量时间)。
3. 研讨(10分钟)
(1)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与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结合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解释?
答:天气预报和天气观测记录在降水量、风力等方面基本相同,气温略有不同(根据对比结果实事求是),天气预报需收集数据、科学计算、人工修正,且天气复杂多变,不同时间测量都会不同,导致存在误差。
(2)我们有哪些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
答:收看天气预报、查询手机天气预报、小度等语音设备问询……
4. 拓展(5分钟)
在天气预报中,同一天不同地方的天气一样吗?
了解不同维度地区,因为阳光直射程度不同,气温等天气情况也会不同。
【板书设计】
天气预报
预报内容:气温、降水量、风、云
天气符号:晴 、雨、风、雪
【作业】查询未来3天本地天气预报,记录最高/最低气温和天气符号。(共11张PPT)
第一单元 天气
7.天气预报
回顾《天气》单元,我们从哪些方面观察记录了天气?
一、聚焦
气温
降水量


天气观测记录信息整理
日期:
地点:
气温:?摄氏度;
降水量:小雨、中雨、大雨、小雪……
风:东风、南风……无风、微风、大风……
云:晴、多云、阴……积云、卷云、层云……
二、探索
1.整理观测记录
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与我们观测的内容一样吗?
2.了解天气预报。
←视频链接
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
日期:
气温:
降水量:
风:
云: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大雨、暴雨、大暴雨
北风、大风
多云转小雨
天气预报中很多信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
←修改使用当天当地天气预报,
强化符号的辨认。
3.比较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预报中的信息。
天气观测记录 天气预报 我们的发现
天气信息比较
日期:
地点:
天气预报和我们的观测记录有相同和不同。
三、研讨
天气预报和天气观测记录在气温、天气状况等方面基本相同,天气预报报道的是整体的气象趋势,而我们的观测记录只是记录了某一时刻,会有偏差。
1.天气预报中所包含的信息与我们的天气观测记录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结合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解释?
三、研讨
2.我们有哪些查询未来天气的方法?
收看天气预报、收听广播、查询手机天气预报、小度等语音设备问询……
四、拓展
在天气预报中,同一天不同地方的天气一样吗?
不同,东北温度很低,海南温度较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