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口只
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七年级历史答题卡
27.16分
可粥
姓名:
(1)
1分
1分
1分
班级:
考场/座位号:
准考证号
1分
[0]
[0
[0]
[0]
[0]
[0]
[0]
注意事项
[0]
(2)
2分
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1]
[1]
1
[1]
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2]
[2]
3.主观题答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3
[3
[3
3
[3
[3]
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
[4]
[
[4]
[4]
[4]
1
[4]
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5]
]
[5]
[5]
[5]
[5]
[6]
[6]
[
[
[71
7
H845678
1分
1分
(3)
1分
1分
1分
1分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81
[81
[81
91
[91
[9
(4)
2分
[9]
[9
r9]
[91
1分
1分
一、
单选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I[A][B][C][D]
6[A][B][C][D]
1[A][B][C][D]
16[A][B][C][D]
21[A][B][C][D]
2[A][B][C][DJ
7[A][B][C][D]
12[A][BJ[C][D]
17[A][B][CJ[D]
22[A][B][C][D]
3[A][B][C][D]
8[A][B][C][D]
13[A][B][C][D]
I8[A][B][C][D]
23[A][B][C][D]
28.18分
4[A][B][C][D]
9[AJ[B][C][D]
14[A][B][C][D]
19[A][B][C][D]
24[AJ[B][C][D]
5[A][B][C][D]
1O[A][B][C][D]
15[A][B][C][D]
20[A][B][C][D]
25[A][B][C][D]
(1)
2分
1
二、非选择题(3题,共50分)
2分
26.16分
(2)
2分
2分
(1)
2分
(3)
2分
2分
2分
2分
(4)观点:
2分
(2)
2分
论述:
2分
(3)
2分
2分
(4)
2分
4分
■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B D C C B A A A A D A C B B C D B D D A B C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8分,共50分)
26.(16分)(1) 安史之乱爆发 (2分) 开元盛世(2分) 曲辕犁、筒车(2分)
(2)特点:规模大,和平交往,公平贸易,范围广(2分,任答两点)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2分)
(3)闭关锁国政策(2分)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4)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重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分,任答一点得2分)
27.(16分)(1)隋炀帝(1分) 设立进士科 (1分)殿试制度(1分)实行八股取士 (1分)
(2)在中央分化相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2分)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1分)杯酒释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1分)
(3)行省制度(1分) 明朝 (1分) 澎湖巡检司(1分)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或宣政院)(1分)
(4)废除丞相制度,设五军都督府(2分) 锦衣卫(1分) 军机处(1分)
28.(18分)
(1)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2分) 促进吐蕃经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2分)
(2)战争、和平交往 (2分) 由分裂走向统一(统一是必然趋势)(2分)
(3)雅克萨之战 (2分) 平定噶尔丹的叛乱(2分)
(4)示例一:观点: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
论述: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促进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民族融合。宋朝时与辽、西夏等政权并立,有战有和,通过和议维持相对和平,民族间交流融合持续发展,共同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4分)
示例二:观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需要历代王朝的不懈努力。(2分)
论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通过和亲加强汉藏联系,推动民族交融。清朝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组织雅克萨之战,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从唐朝到清朝,各朝代通过政治、军事、民族政策等措施,不断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基础。(4分)
(要求:观点明确,结合至少两个事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意思相近,酌情给分。)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
七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如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②处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
A.灭亡陈朝 B.灭亡北周 C.建立隋朝 D.三征高句丽
2.由于边境不宁,隋朝经常屯兵数万以备边,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永济渠接收中原和江淮地区粮饷供给。这主要体现了大运河的( )
A.功能变化 B.军事作用 C.文化价值 D.经济价值
3.《旧唐书》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由此可知( )
A.隋末农民起义迅速蔓延至全国 B.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空前浩劫
C.唐太宗吸取隋朝暴政而亡教训 D.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延续
4.唐太宗时期,设立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其中尤以龟兹部最盛。由此可知,唐代音乐的发展得益于(  )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D.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
5.下列关于右图两位高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唐玄宗时期的使者
B.为完成使命,都历经艰险,前往天竺
C.对唐朝和邻国的交往和交流都作出了贡献
D.他们通过唐朝的册封
6.2025年3月,中国与中亚五国联合发起 “数字丝绸之路” 项目,复刻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基于它( )
A.石窟建筑年代久远 B.保存了大量唐诗作品
C.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D.存有大量唐朝书法名家真迹
7.王安石变法使“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仅方田均税法推行的十三年中,所清查过的土田数字,约占全国纳税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四左右。用王安石自己的话来说,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提升了宋朝军事实力 B.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D.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8.下面政权示意图中,空白方框所代表的政权( )
A.是阿骨打建立的大金政权
B.灭掉了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C.与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
D.遭到了文天祥的英勇抗击
9.下图 (来源:2025 年印制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9 页)所示人物在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 ”。他一生征战,成为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之一,他缔造的“光辉历史 ”是( )
A.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B.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
C.被蒙古尊称为成吉思汗
D.先后灭掉西夏和金政权
10.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北宋)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这说明纸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金属货币的短缺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政府的强制发行
11.下图是《南方户数占全国比重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贸易发展 C.疆域面积扩大 D.君主专制强化
12.“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个观点的是( )
A.沈括发明活字印刷术 B.发明了火药
C.蔡伦改造造纸术 D.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13.2025年的高考成绩可以在网上查询,而明清时期科考后应考的读书人看榜要到具体的地点。如右图为明代画作中《科举看榜图》的情景,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和“五经”
B.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孟子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C.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14.从戚继光荡平倭寇到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从册封达赖、班禅到设置驻藏大臣。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政治的成熟与稳定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学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15.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
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
16.“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金’为‘清’,设六部、行科举,宣称满汉之人均属一体’。”这些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
A.削弱八旗贵族权力 B.巩固政权的合法性
C.发动侵略朝鲜战争 D.推广藏传佛教信仰
17.秦代以来,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
边疆设立了一系列机构。下图是1820年的清朝疆域,
图中字母C所示辖区与清朝所设机构对应正确的是( )
A.安西都护府
B.乌里雅苏台将军
C.伊犁将军
D.澎湖巡检司
18.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君臣关系的和谐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19.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等措施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为了( )
A.提高教育质量 B.加强思想控制 C.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民族交融
20.依据下表的信息分析,下列选项中最符合该表的历史主题是( )
唐 精美冠全国的蜀锦、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宋 瓷器的辉煌时代、领先世界的造船业
明 棉纺织业的推广
清 颇具规模的手工工场
A.日益繁荣的纺织业B.海外贸易不断发展 C.传统制瓷业的辉煌 D.手工业的巨大成就
21.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以下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B.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C.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D.1684年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东南海防
22.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超过1亿;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种现象( )
A.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 B.得益于阶级矛盾的消除
C.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D.导致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23.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24.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符合以上描述,且人物与著作正确搭配的是( )
A.徐光启——《本草纲目》 B.李时珍——《齐民要术》
C.宋应星——《天工开物》 D.司马光——《资治通鉴》
25.“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以上古诗分别对应的传统节日是( )
A.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B.端午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
C.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
D.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端午节
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6分,28题18分,共50分)
26. (16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中②处经济开始下降和哪一事件有直接的关系?②处时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写出上图中唐朝两种新式农具的名称?(6分)
材料二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赠予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4分)
材料三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仅于广州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
——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贸易政策?分析此政策造成的严重危害。(4分)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今天我国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2分)
27.(16分)制度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不仅弥合了阶级间剑拔弩张的分裂状态,而且让阶级内部以一种更科学、标准与规范的形式完成对社会资源和政治身份的分配。科举制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摘编自李木洲、唐宇聪《科举制兴废的人学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位帝王在位时创立了科举制?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武则天在位时,为完善科举制创立了何种制度?明朝在科举考试上作出了怎样的创新?(4分)
材料二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宋太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措施。(4分)
材料三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根据材料三,写出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该制度是何时废除的?元朝又是如何管理台湾和西藏的?(4分)
材料四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在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什么机构?清朝时哪一机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4分)
28.(18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
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
——摘编自《旧唐书》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简述这一史实的历史影响。(4分)
材料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以及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4分)
材料三 康熙皇帝经过极大的努力,打败沙俄,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粉碎……的分裂活动,终于建立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打败沙俄”的战役名称。他又粉碎了哪一分裂活动(4分)
(4)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有关联的历史事件,自拟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