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问题研究《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目标类型 具体内容知识技能目标 1. 解释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六大土地类型构成 2. 分析全球生态足迹的空间差异与超载成因思想方法目标 1. 掌握“数据-图表-结论”转化技能 2. 运用公平性原则评估资源分配素养成长目标 1. 综合思维(全球尺度关联分析) 2. 人地协调观(可持续消费行为养成)二、课标教材分析1.课标依据:《地理课程标准》2.6:“通过计算和比较生态足迹,领悟可持续发展内涵”2.教材处理:重点:生态足迹的构成要素及计算方法(教材P25-26)难点:全球生态赤字与地球超载日的现实矛盾(教材P28案例)增补资源:全球足迹网络(GFN)2024年最新数据报告三、学情分析已有基础 学习障碍 突破策略学过“自然资源稀缺性” 混淆生态足迹与碳足迹概念 设计对比维恩图能阅读柱状图 难理解人均全球公顷(gha)单位 实物类比(1gha≈标准足球场)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引入——碳足迹手环挑战(3分钟)教师活动:展示智能手环碳排放监测图(某生昨日足迹:0.8kg CO ),提问:“若全球80亿人每日如此,需几个地球承载?”学生活动:估算总量(64亿kg)并感知个体行为的全球影响设计意图:以科技产品触发兴趣,渗透全球视野素养2.新知探究1——生态足迹构成(10分钟)教师活动:【模型拆解】 展示生态足迹六大土地类型饼图(图1),布置填空任务:土地类型 对应人类需求 占比(%)耕地 粮食生产 28%________ 木材纸浆 15%牧草地 ________ 33%化石能源地 吸收________ 20%答案:林地;肉奶制品;碳排放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用不同颜色标注土地类型设计意图:具象化抽象概念,培养分类归纳能力3.深度学习——地球超载日悖论(12分钟)突破难点:为何高收入国透支生态信用?教师活动:【数据对比】 展示2024年地球超载日地图(图2):→ 【问题链】美国(3月13日)vs 印度(12月25日)差异说明什么?中国超载日(6月15日)提前反映何种趋势?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地球村议会”:发达国家代表与发展中国家代表辩论责任分担设计意图:理解公平性原则,培养辩证思维4.新知探究2——校园足迹计算(8分钟)教师活动:【实践任务】 发放“午餐生态审计表”:食物 重量 成分类型 换算gha(预设)米饭 150g 耕地 0.0008牛肉 100g ________ 0.0052塑料餐盒 1个 废弃物 0.0003→ 计算人均午餐足迹________(0.0063gha)学生活动:填写牧草地类型(牛肉),核算总足迹并讨论减排方案设计意图:将理论转化为地理实践力5.当堂应用——高考真题迁移(5分钟)教师活动:某中学开展主题为“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的调研,同学们搜集、归纳相关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的调研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要构建“一环、三湾、六廊、百园”的空间格局。“一环”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环,为首都城市建设镶上标志性“绿边”;“三湾”是生态、生活、生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湾,实现绿色田园、美丽乡村与现代城镇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六廊”是六条河流(图1)与新城(图2)融合发展的蓝绿生态廊道;“百园”是环绕二绿地区的百个郊野公园,围绕九个楔形绿地,打造连片成网、各具特色的(湿地、森林、滨河等)公园群。(1)归纳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分布特征。(4分)(2)结合实例,论述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构建“一环、三湾、六廊、百园”空间格局的地理意义。(8分)解析:第(1)题,空间分布特征的描述,主要从分布是否均匀,沿什么分布等方面来描述。据图可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分布不均;位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外围,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新城之间;位于新城与新城之间;城市副中心与新城之间;呈环状分布。第(2)题,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构建“一环、三湾、六廊、百园”空间格局的地理意义主要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碳排放等角度展开论述。城镇空间结构方面:紧密环绕首都功能核心区,形成二绿地区“田园特色城镇”。如:在昌平新城推动生态与科技有机融合,在大兴新城紧扣滨水体验,推动产学共建。产业布局方面:城乡产业融合互补,加强衔接,促进京郊农业多元功能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高效发展,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依托河湖水系、郊野风光等资源,形成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和休闲乡村,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滨水体验。碳排放方面:围绕山区丰富地形,发展运动观光相关产业,打造户外体育运动品牌,发展体育产业;统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滨河公园等各类公园,规划九个郊野公园群,打造百个郊野公园,可以有效提高全市绿化隔离带的碳汇功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与社会效益,助力碳中和。参考答案:(1)分布不均;位于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外围(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新城之间;位于新城与新城之间);城市副中心与新城之间;呈环状分布。(2)紧密环绕首都功能核心区,形成二绿地区“田园特色城镇”。如:在昌平新城推动生态与科技有机融合,在大兴新城紧扣滨水体验,推动产学共建;城乡产业融合互补,加强衔接,促进京郊农业多元功能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高效发展,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依托河湖水系、郊野风光等资源,形成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和休闲乡村,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滨水体验;围绕山区丰富地形,发展运动观光相关产业,打造户外体育运动品牌,发展体育产业;统筹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滨河公园等各类公园,规划九个郊野公园群,打造百个郊野公园,可以有效提高全市绿化隔离带的碳汇功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与社会效益,助力碳中和。设计意图:训练图表转换技能,直击高考高频考点6.归纳总结——可持续天平模型(3分钟)教师活动:绘制动态天平板书:左盘:生态足迹(个人消费+国家发展)右盘:生态承载力(技术进步+政策调控)支点:________(公平性原则)学生活动:添加砝码图标(如:光盘行动减重0.1gha)设计意图:构建系统认知模型,强化人地协调观7.拓展提升——减负行动计划(2分钟)教师活动:发布“一周减负任务”:记录家庭节水/节电/素食次数学生活动:设计记录表框架(项目:步行上学天数/空调调高1℃时长)设计意图:促成可持续行为转化,培育社会责任五、板书设计我们的生态足迹有多大?一、构成:六类土地需求耕地·林地·牧地·渔场·城建地·碳汇地二、全球赤字:地球超载日:1987→2024(提前至7月)三、减负行动:饮食:1素食日=减碳________(1.5kg)出行:公交代驾=省________(0.02gha)视觉化设计:碳足迹图标(灰色脚印)超载日警示红标(7月)六、分层作业设计层次 任务内容基础 绘制生态足迹思维导图提升 计算家庭周用电的碳足迹(公式:度数×0.785kg=碳排放量)挑战 撰写倡议书:《给校长的低碳校园改造方案——从灯光控制到雨水回收》七、课后反思1.创新亮点:⑴“午餐审计”实现理论生活化,90%学生掌握gha换算逻辑⑵地球超载日地图引发深度思辨,有效突破公平性认知难点2.待优化点:⑴增加发展中国家案例(如孟加拉国人均足迹0.7gha)⑵碳汇地概念需用森林固碳量数据强化(1公顷林年吸收6吨CO )3.生成性问题:学生质疑:“植树能否完全抵消碳足迹?”→ 课下拓展:辨析碳补偿的局限性(时效性/可测量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