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专有名词概念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专有名词概念解析

资源简介

新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专有名词概念解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指近代中国(1840—1949年)在社会形态上兼具殖民地性和封建性的特殊社会性质。具体表现为:政治上丧失完全主权,受帝国主义间接控制,但保留形式上独立政权;经济上自然经济遭破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封建剥削仍占主导;文化上中西冲突交融。这种社会形态是外国资本入侵与本土封建势力结合的产物,阻碍了中国独立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系统论述了这一概念。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海滩主持的大规模销毁鸦片行动。清政府为遏制鸦片泛滥,派林则徐赴粤禁烟,他强制外商缴出鸦片约237万斤,历时23天以盐卤和石灰浸泡销毁。此举彰显了清政府禁毒决心,但激化中英矛盾,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禁毒斗争的标志性事件,展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意志。
【出超】即贸易顺差,在对外贸易中,商品出口总额高于商品进口总额。
【入超】即贸易逆差,在对外贸易中,商品进口总额高于商品出口总额。
【领事裁判权】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亚非国家攫取的司法特权,规定外国侨民不受当地法律管辖,而由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1843年《虎门条约》首次使英国在华获得此权,后扩展至多国。这一特权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是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直至1943年才被废除。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近代中国革命】中外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革命的目标是争取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革命性质是民族民主革命。革命因为前后期的领导阶级分别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而又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商品输出】商品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或经济落后国家大量倾销工业品的经济行为,是早期殖民扩张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通过不平等贸易,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原料、占领市场,加剧被输出国的经济依附性。19世纪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如鸦片、棉纺织品)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成为半殖民地化的重要表现。商品输出不同于资本输出,后者以直接投资为主,是帝国主义阶段的特征。
【资本输出】指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取高额利润,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或经济落后国家输出过剩资本的经济行为,主要形式包括贷款、设厂、筑路等直接投资。它是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特征,加剧了被输出国的经济依附性。19世纪末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如开设银行、修筑铁路)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深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通商口岸】指近代中国在列强强迫下开放的、允许外国商人进行贸易的沿海或沿江港口。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口为最早的通商口岸,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增加。这些口岸成为列强经济侵略的据点,外国在此享有领事裁判权、关税协定等特权,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沿海地区的近代化发展。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
【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海国图志》】清代思想家魏源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基础上扩充编撰的世界史地著作,1842年初刊。该书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科技及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启蒙之作,深刻影响了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潮,但最初未被清政府重视,反而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产生较大影响。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清朝皇家园林的毁灭性破坏。因清政府扣押谈判代表并虐杀多人,联军为报复闯入圆明园,劫掠珍宝后纵火焚烧,使"万园之园"化为废墟。这一事件暴露了列强的野蛮本性,成为近代中国屈辱的象征,也激化了民族危机意识。
【《瑷珲条约》】1858年沙俄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武力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乌苏里江以东划为中俄"共管"(后于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俄吞并)。该条约使中国丧失东北大片领土,严重破坏主权,成为沙俄侵华扩张的典型例证。
【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晚期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基础,主张土地公有、男女平等,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定都天京(南京)。运动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和外国势力,但最终因内部分裂及湘淮军镇压而失败。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兼具反封建与反侵略性质,加速了清政府的衰落。
【洋枪队】19世纪中叶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组建的近代化武装,以西方武器装备和战术训练为核心。1860年由美国人华尔(Frederick Ward)首建“常胜军”,后由英国人戈登(Charles Gordon)接任。该部队在苏南战役中协助清军作战,标志着清军开始西式军事改革,同时也暴露了列强干涉中国内政的野心。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核心主张废除土地私有制,按人口平分土地,实行“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绝对平均主义。产品归“圣库”统一分配,试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一制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但脱离实际未能真正实施,成为太平天国乌托邦式农业社会主义的典型体现。
【《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为太平天国提出的近代化改革方案,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发展工商业、兴办银行铁路、设立新闻官等,首次系统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构想。其思想来源自洪仁玕在香港接触的西方文化,但因太平天国局势恶化未能实施。作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纲领,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的开明派,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他们兴办近代军工企业(如江南制造局)、创建新式海陆军(如北洋水师),并开办民用工业以“求强”“求富”。虽未能挽救封建统治,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条件。
【官商督办】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商务由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担,与官方无关。这种方式在当时情况下有利于保护企业,防止顽固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但同时洋务派又强迫这些企业接受种种苛刻条件,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海防与塞防】晚清关于国防战略的争论。海防派(以李鸿章为首)主张优先加强沿海防御,应对列强海上威胁;塞防派(以左宗棠为首)则强调巩固西北边疆,防范俄、英渗透。1875年清廷采取“两者并重”策略,左宗棠收复新疆,同时筹建北洋水师。这场争论反映了清政府在有限国力下对传统陆权与近代海权矛盾的应对。
【左宗棠收复新疆】19世纪70年代,阿古柏侵占新疆,俄国强占伊犁。左宗棠力主"塞防",1876年率湘军西征,采取"缓进急战"策略,次年平定北疆,1878年收复南疆(除伊犁)。1881年通过《改订条约》收回伊犁。此举粉碎了英俄分裂新疆的图谋,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壮举成为爱国典范。
【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近代外语学校,隶属总理衙门,初为培养外交翻译人才,教授英、法、俄等语言。后增设天文、算学等西学课程,成为晚清引进西学的教育机构。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实践。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但是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为后来北洋军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瓜分中国狂潮】19世纪末(1895—1899年)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侵略高潮。《马关条约》后,德占胶州湾,俄租旅大,法夺广州湾,英占威海卫与新界,各国还攫取铁路修筑权与开矿权。美国随后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这一狂潮使中国面临亡国危机,激发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等救亡斗争。
【公车上书】1895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运动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维新失败。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农历戊戌年)慈禧太后发动的宫廷政变。因不满光绪帝推行的"百日维新",慈禧重新垂帘听政,囚禁光绪于瀛台,捕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废除大部分新政措施。政变导致维新运动失败,保守势力重新掌权,使清王朝错失改革良机,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平壤之战】发生于1894年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 ,是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的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600余人。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日俄两国交战,战于中国的领土之上,而清朝政府却宣布严守“中立”,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义和团】19世纪末中国北方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组织,源自白莲教和民间拳会,提出"扶清灭洋"口号。1899—1900年,他们以迷信方式组织起义,焚烧教堂、抗击列强,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最终运动失败。义和团展现了民族反抗精神,但盲目排外与愚昧性也暴露了农民运动的局限性,加速了《辛丑条约》的签订。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应对涉外事务设立的外交机构,主管外交、通商、洋务等事务,由奕 等大臣负责。其职能类似近代外交部,但权限更广,兼管海关、学堂、军工等洋务事宜。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改组为外务部。该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清廷被迫接纳近代外交体系,是传统朝贡体制向近代国际关系过渡的产物。
【东交民巷】北京城内毗邻天安门广场的历史街区,近代成为列强在华外交机构集中地。1860年后,英、法、俄等国在此设立使馆;1901年《辛丑条约》将其划为"使馆界",允许驻军并拆除防御工事,形成"国中之国"。1949年后收回主权,现保留多国旧使馆建筑,成为近代屈辱外交与民族独立的双重历史见证。
【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
【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10日晚,在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的组织下,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失败。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湖北新军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攻占武昌城,成立湖北军政府。起义由文学社、共进会策划,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引发全国响应,最终推翻了清王朝。该事件标志着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帝制的终结,成为中华民国诞生的起点,10月10日后被定为"双十节"作为国庆纪念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法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的许多条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的亚洲第一个共和制政权,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终结了中国两千余年帝制。因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并获列强支持,孙中山被迫让位,同年4月迁都北京,政权被北洋军阀篡夺。该政府虽存续短暂,但奠定了中国共和制度的基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这场革命很快就遭到挫败 袁世凯集中兵力进攻江西和南京。战争主要在这一带进行,故“二次革命”又称赣宁之役。
【护国运动】1915年12月21、22日,蔡锷、唐继尧领导的反袁护国战争。护国战争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护法运动】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护法运动归于失败。
【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 ,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给人民带来灾难。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北洋政府】袁世凯及其后继军阀控制的中央政府,因主要势力源自北洋新军得名。1912年袁世凯接替南京临时政府,定都北京,后复辟帝制失败。袁死后皖系、直系、奉系等军阀轮流执政,对外妥协卖国,对内混战横征。其统治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权,1928年随着北伐胜利被南京国民政府取代。
【封建礼教】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的等级制度与道德规范体系,强调"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宋代程朱理学将其系统化,成为束缚民众思想行为的工具。近代新文化运动批判其"吃人"本质(鲁迅语),主张打倒"孔家店"。封建礼教作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阻碍了社会进步与个性解放。
【打倒孔家店】新文化运动(1915—1923年)中激进知识分子提出的反传统口号,由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旨在批判封建礼教对思想的束缚。该口号将孔子学说视为专制统治的符号,主张彻底否定儒家传统,推动思想解放。虽具片面性,但深刻冲击了封建文化,为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扫除障碍,成为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标志。
【民主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1915—1923年)的核心思想主张。"民主"(Democracy)倡导平等自由、反对专制,提倡民权与宪政;"科学"(Science)强调理性思维、反对迷信,主张实证精神。陈独秀在《新青年》中高举这两面旗帜,推动了中国思想启蒙,为五四运动和社会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近代中国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开滦煤矿工人罢工】10月16日,开滦五矿俱乐部向矿局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六条要求,遭到矿局无理拒绝并扣压工人代表,10月23日,矿工在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举行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的一次重要斗争,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京汉铁路大罢工】1923年2月4日到9日由张国焘、项英、罗章龙、林育南等领导的京汉铁路2万多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但也表现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斗争经验不足。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革命阶段(1919—1949年)。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它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通过工农联盟建立统一战线,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阐述其理论,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其胜利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
【国民大革命】国共两党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发动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在国民党"一大"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通过建立黄埔军校、北伐战争(1926年)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后因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破裂合作而失败。这场革命动摇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扩大了共产党影响,为土地革命战争准备了条件。
【黄埔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的近代军事学校,由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国共合作期间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如林彪、徐向前等),为北伐战争提供骨干力量。该校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育模式,成为国共两党军事将领的摇篮,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军事与政治格局。
【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发动的军事行动。以蒋介石为总司令,国共两党合作推进,采取"打倒列强除军阀"方针,从广东北上连克湖南、湖北、江西等地,1927年占领南京、上海。后因"四一二"政变导致合作破裂,但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最终实现形式统一。北伐基本结束了军阀割据,扩大了革命影响,但国民党独裁统治也随之建立。
【东北易帜】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二次北伐”,控制北京政权的奉系军阀迅速溃败,首领张作霖在退回东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继承父职的张学良不顾日本威胁,于同年12月29 日通电宣布了“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北洋军阀统治宣告结束,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共产党的政变。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逐步走上公开反共的道路。
【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运动,以"打土豪、分田地"为核心,通过《井冈山土地法》等文件,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一政策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动员了广大农民支持革命,为武装斗争提供物质基础,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与实践创举。
【三湾改编】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根据部队大量减员和思想混乱的情况,进行了整编。在部队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把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设立党委,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此次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开始。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的在中国江西省南昌,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 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由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会议上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打打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和江西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并开创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取政权的理论】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是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凝聚了党同人民的集体智慧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湘赣边界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模式,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1928年与朱德部队会师后壮大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斗争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奠定基础,成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转折点。
【古田会议】1929年12月红四军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决议,确立"党指挥枪"原则,强调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肃清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次会议奠定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成为中共建党建军史上的里程碑,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提供了组织保证,标志着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成熟。
【遵义会议】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从幼年达到了成熟。
【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略转移。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途经11省,爬雪山过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陕北。长征保存了革命骨干,宣传了抗日主张,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被誉为"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是中共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左"倾军事错误,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其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身问题的重要标志,成为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点,为长征胜利奠定基础。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效柳条湖村附近的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突然向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发动进攻,以致中国东北全境沦陷,日本侵占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相当于日本本土3倍的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伪满洲国】1932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扶植的傀儡政权,以溥仪为"执政"(后称"皇帝"),定都长春(改称"新京")。日本通过该政权实行殖民统治,掠夺资源并镇压抗日力量。国际联盟调查后不予承认,中国政府始终视其为非法政权。1945年日本战败后瓦解,东北重归中国。该政权是日本侵华的重要罪证,暴露了殖民统治的残暴本质。
【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使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让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接着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的事件。
【“一二 九”运动】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瓦窑堡会议】是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期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其表明党已经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间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让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八一宣言》】是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标志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战线基本形成。在实践上,其获得全国人民和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在国民党统治区发生了巨大政治影响,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团奋起还击的事件。其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新时期。
【淞沪会战】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中国军队(70余万)为保卫上海与日军(30余万)激战三个月,粉碎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此战展现了中国军民抗战决心,但也因战略失误导致精锐损失严重。会战虽以中国撤退告终,但为工厂内迁赢得时间,标志着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23日至4月8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击溃侵华日军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严重地挫伤了日军嚣张气焰,振奋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坚定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念的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武汉会战】是1938年6月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历经数百次大小战斗,虽然日军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而且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所制定的抗日纲领,内容包括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三、全国人民总动员;四、改革政治机构;五、抗日的外交政策;六、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七、改良人民生活;八、抗日的教育政策;九、肃清罕见卖国贼亲日派;十、抗日的民族团结。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主张,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路线。
【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总部调整105个团约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的一场大规模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进一步鼓舞和增强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皖南事变】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抗日战争时期在叶挺、项英率领的新四军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与国民党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使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四军军部所属兵力与国民党皖南部队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是国民党反共的第二次高潮。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1942年1月)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湖南长沙对日军的重大胜利。薛岳指挥第九战区部队采用"天炉战法",诱敌深入后围歼,毙伤日军5万余人,粉碎日军牵制中国援缅作战的企图。此战是珍珠港事件后盟军在亚太战场的首次胜利,极大鼓舞了反法西斯士气,被《纽约时报》称为"同盟国唯一决定性胜利"。
【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12月)是日军发动的代号"一号作战"的大规模进攻,旨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日军投入50万兵力,攻陷河南、湖南、广西等地,中国军队损失约60万。虽取得战术胜利,但日军战线过长导致兵力分散。此役暴露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但也为中共敌后根据地扩张创造条件,加速了抗战后期政治格局的变化。
【延安整风运动】1941年5月开始,1945年4月结束,党中央为了统一全党思想,肃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改正党内仍然存在着的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领导全党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
【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并写入党章,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三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重庆谈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整个事件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中原突围】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于1月间达成的《停战协定》,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约30余万人的兵力,首先对中原军区部队发起大规模进攻,致使全面内战爆发。中原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为了保存力量,争取主动,除以一部分武装分散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转移外,主力在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等军区领导的率领下,于6月底分两路向西突围。中原军区部队的成功突围,打破国民党军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封锁和包围,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
【转战陕北】(1947—1948年)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后的战略行动。面对国民党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央机关在陕北山区灵活周旋,通过"蘑菇战术"牵制胡宗南25万大军,取得青化砭、羊马河等战役胜利。此举粉碎了国民党摧毁中共指挥中枢的企图,保存了主力并策应了全国战场,为战略反攻奠定基础,展现了"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军事智慧。
【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在山东蒙阴对国民党整编74师的围歼战。陈毅、粟裕指挥解放军以"虎口拔牙"之势,将蒋介石嫡系王牌师3.2万人全歼于孟良崮山区,击毙师长张灵甫。此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创造了"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经典战例,标志着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局部反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为争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群众基础。
【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习惯称“土改”)运动的热潮。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到1948年秋,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的领导下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这一胜利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的领导下,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解放主力军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三次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区,使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已经基本确定。
【渡江战役】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渡江战役历时42天,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法币】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1935年11月4日,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取代银本位的银圆。抗日战争爆发后,政府实行外汇统制政策,法币成为纸币本位制货币。1948年8月19日被金圆券替代。
【民族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民间投资的近代工商业经济,代表人物有张謇、荣氏兄弟等。在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夹缝中艰难发展,推动了中国工业化,但资金少、技术弱,始终未能主导国民经济,1949年后被改造为公有制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指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以四大家族(蒋、宋、孔、陈)为代表的权贵资本,通过垄断金融(如中央银行)、工商业(如资源委员会)掠夺民财。其与政权结合,压制民族资本,导致经济畸形发展,是中共革命推翻的对象之一。
【《申报》】1872年英商美查在上海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1949年停刊。初期宣传西方科技,后成为近代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纸之一。1930年代史量才主持时主张抗日救国,因批评国民政府遭暗杀。该报是研究近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是指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经济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占主导,逐渐演变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复杂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