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2025年3月5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拉开帷幕。“两会”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之后,再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这说明( )
A.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保障 B.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D.新中国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3.“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该诗赞美的英雄人物是
A.邱少云 B.雷锋 C.罗盛教 D.黄继光
4.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助中国的重点项目之一,其建设采用了中苏合作创新的“管柱钻孔法”,解决了深水桥墩施工难题,成为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时代背景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为了废除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C.一五计划期间为了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5.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 )
A.兰新、兰青铁路建成 B.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建成
C.新兴的电子工业出现 D.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6.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资本主义经营模式下,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这证明了
A.手工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 B.“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解放生产力 D.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7.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我国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颁布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共2300余部。这些做法( )
A.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 B.实现了“三步走”战略部署
C.推动了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D.适应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8.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他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铸就了伟大的( )
A.井冈山精神 B.抗美援朝精神 C.铁人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9.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0.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一次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一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些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成为社会转型的催化剂。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邓小平南方谈话
11.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是因为(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开放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2.下列哪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3.历史谱写着歌曲,歌曲凝聚着历史。下列歌词中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是( )
A.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B.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彼此牵挂,风里雨里在一起,我们是一家,中华民族一家亲
C.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D.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14.广东深圳,昔日小渔村,如今大都市,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10;浙江义乌,汇聚全球210万种商品,日均2800万个快递从这里飞向世界各地;新疆阿拉山口,中欧班列线路累计超120条,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中亚、欧洲市场。这些故事呈现了( )
A.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B.城市改革深入展开 C.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D.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15.下图为周恩来总理手书重要文件,内容为“互相尊重主权及..........。”关于此文件,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它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 B.它是基于国家利益的互利合作
C.它是“一边倒”政策的重要内容 D.它改变了美苏主宰世界事务局面
16.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说明,我国改革开放( )
A.重视区域平衡 B.力争独立自主 C.坚持循序渐进 D.注重理论创新
17.近日在关于巴以在加沙立即停火的安理会决议中,中国投了赞成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行使这种投票权应追溯到( )
A.1955年 B.1964年 C.1971年 D.2001年
18.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19.2025年4月,美国对世界加征对等关税,引发全球经济动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通过建设“一带一路”,支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同多国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等措施,推进世界持续稳定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明我国(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反对美国霸权主义
C.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D.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2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有力量……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奋斗者’号极限深潜。”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世界联系的加强 B.生活方式的改变 C.人们思想的解放 D.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计60分)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18分)
材料一 毛泽东作为大战略家,从原子弹一出现就给予了高度关注。1955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决定研制原子弹的时代背景及原因。(8分)
材料二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在中医药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下,结合西医的药用提取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在治疗疟疾方面做出重大发现……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
袁隆平及其技术成果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2)写出材料二中两位科学家的主要技术成果。(4分)并分别概括其成果的世界意义。(4分)
(3)综上所述,就科技创新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①②处的建设成就。(4分)并简述图中所示成就取得的原因。(2分)
材料二:从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精神力量上也取得巨大丰收。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涌现出大量英雄模范人物,体现出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中共党史编写组编著《中国共产党简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耀眼成就的原因。(2分)归纳这一时期雄模范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2分)
材料三: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主要矛盾的实质,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为中国共产党明确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编自肖贵清等《论中共探索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
中共十九大宣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基本国情的本质概括,也是确定新时代主要任务和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3)根据材料三,对比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九大的相同之处。(4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因素有哪些?(4分)
23.学完《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后,某班同学围绕“新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开展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14分)
【民族团结】
材料一
图一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场景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为目标,把少数民族视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并且通过制度安排,体现各民族的平等地位……
——摘编自贾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自觉》
(1)材料一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对民族团结有何意义?(2分)材料二中的“通过制度安排”具体指什么制度?(2分)该制度是如何促进民族团结的?(2分)
【祖国统一】
材料三
图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图三 《告台湾同胞书》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为什么《人民日报》要在头版头条报道图二这一事件?(2分)要完成图三所指的统一大业,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利因素?(2分)
【全球共赢】
材料四
时 间 史 事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92年 中国第一次派遣部队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
2001年 中国成功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6年 中国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2019年 中国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1年,哪次大会通过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2分)依据材料四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2分)
24.根据下表所标示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10分)
年份 事件 年份 事件
1978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 2001 加入世贸
1979 中美建交 2002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980 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2008 举办北京奥运会
198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2010 举办上海世博会
1984 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2012 中共十八大召开,提出中国梦
1985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201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 2017 中共十九大召开
1997 香港回归、中共十五大召开 2021 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D C D D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C B C C A C D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计60分)
21.(1)背景及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孤立敌视新中国;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统筹;钱学森等爱国科学家的拥护;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建设为科研奠定了物质基础。
(2)技术成果分别是:青蒿素;杂交水稻。
意义: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3)看法:新中国的科技成果卓著,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地位,也对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创新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的结果;科技创新要注重自立自强,自主研发;政府要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大研发投入。
22.(1)①:新藏公路 ;②;武汉长江大桥。原因:政策保障、全国支持、苏联援助、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等。
(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相同之处:都立足国情;均明确了党和国家的主要方向;都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4)因素:政策引领、精神动力、制度优势、人才支撑等。
23.(1)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促进: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从而促进了民族团结。
(2)原因: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有利因素:“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上升;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等。(符合题意,任意两点即可)
(3)大会:第26届联合国大会。积极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地区和国家间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任意两点即可)
24.事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加入世贸组织。
观点: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开始,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使我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