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答题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答题卡)

资源简介

(历史)学科(高一月考)考试命题细目表
题号 题型 分值 主题 内容 核心素养 学业水平 预估难度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1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朝三公九卿 √ √ 0.9
2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商品经济 √ √ 0.8
3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上 晚清内忧外患 两次鸦片战争 晚晴思想 √ √ 0.75
4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全民族浴血奋战 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 √ 0.9
5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上 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成就 市场经济体制 √ 0.9
6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 21世纪中国方案 √ √ 0.7
7 单选 3 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 理学 √ √ 0.75
8 单选 3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明清户籍制度 √ √ 0.7
9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下 中古时期的欧洲 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欧洲王权 √ √ 0.85
10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思想 √ √ 0.8
11 单选 3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性别分工的挑战 √ √ 0.75
12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下 两次世界大战 战后国际秩序 雅尔塔会议 √ √ 0.9
13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下 国际秩序的演变 民族民主运动 不结盟运动 √ √ 0.75
14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下 当代世界发展特点 世界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 √ √ 0.7
15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下 战后国际新变化 和平发展是主题 国际组织的作用 √ √ 0.8
16 单选 3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孔子和老子 儒家思想 √ √ 0.9
17 材料题 13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国共产党 人民的选择 革命、建设 √ √ 0.8
18 材料题 13 中外历史纲要下 古希腊和罗马 史料阅读 政治、经济等 √ √ √ 0.6
19 材料题 14 中外历史纲要下 国际关系 美国与苏联 两极格局 √ √ √ 0.7
20 观点题 12 中外历史纲要上 古代政务管理 各时期发展概况 文书与国家治理 √ √ √ √ 0.6
(数学)学科()考试命题细目表
题号 题型 分值 主题 内容 核心素养 学业水平 预估难度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 数学建模 直观想象 数学运算 数据分析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1 单选 5
2 5
3 5
4 5
5 5
6 5
7 5
8 5
9 多选 6
10 6
11 6
12 填空 5
13 5
14 5
15 解答 13
16 15
17 15
18 17
19 17
教学进度 ≥5个 3-4个 2个 1个
标准工作量 10节/周 12节/周 14节/周 16节/周 教学进度 ≥5个 3-4个 2个 1个
标准系数 1 1 1 1 标准工作量 10节/周 12节/周 14节/周 16节/周
实际系数 实际上课节数 实际上课节数 实际上课节数 实际上课节数 标准系数 1 1 1 1
实际系数 实际上课节数 实际上课节数 实际上课节数 实际上课节数
10 12 14 16
10 12 14 16牡丹江二中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学年期末试题
历史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B D D D B B D C D
11 12 13 14 15 16
C D C B D A
非选择题(52分)
17.(1)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4分)
(2)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
重大步伐: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建立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2000年实施“走出去”战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3分,任意两点即可)
18.(1)原因:工商业发达,商贸活动频繁;该港紧邻雅典,扼守希腊世界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古代雅典是希腊的文化中心,人文主义思想繁荣;古希腊海外殖民活动发达;巴尔干半岛位于古代西方世界的要冲,各大文明在此交汇。(答出三点即可,6分)
(2)特点:总督权力集中在税收和司法上;注重限制总督的权力;强化罗马法的渗透;注重传统与实际相结合;监督体制不完善。(答出两点即可,4分)
原因:罗马扩张的需要;缓和新征服地区的矛盾;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3分)
19.(1)特征:两极格局形成并发展;美苏冷战,对抗与缓和并存;国际和平主义运动高涨,世界相对和平。(9分)
(2)从人道主义角度,表示慰问。
从维护苏联利益角度,此时美苏冷战处于美攻苏守状态,表达希望美国减少遏制的诉求。
从维护世界和平角度,表达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的共识。
(角色相符,结合时代背景,5分)
20.论题:古代文书行政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阐述:秦汉时期,设邮、传、亭(置)传递公文,建立了初步的文书传递网络,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沟通有了一定的渠道和保障,有利于中央政令的下达和地方情况的上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率,为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提供了支持。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印章由封泥变为朱色水印,押署出现“骑缝”的形式,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家治理理念在注重规范的基础上,开始强调文书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唐朝时期,分为陆驿和水驿传递公文,根据地理环境和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大大提高了文书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国家治理的效能得到显著提升,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和对广大疆域的有效管理。元朝设水站、陆站及水陆相兼站,还设急递铺传递公文;明朝由驿站和急递铺传递公文;清朝设驿、站、塘、台传递公文。这些朝代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文书传递系统,进一步加快了文书传递速度,保障了信息的时效性。
总之,中国古代文书传递能够让朝廷及时应对各种情况,调配资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以上论述仅供参考)(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