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南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706年,楚国攻伐随国(西周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然而,战国以后,楚与韩、赵、魏、燕、齐、秦并列七雄,同称“冠带”(礼仪)之国。这说明( )A.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 B. 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C.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增强 D.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一致2. 唐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其通好的国家有70多个。唐政府还设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这主要体现了( )A. 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 B. 商业经济的繁荣C. 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 D. 开明的民族关系3. 雍正朝许多重要的改革举措和重大决策,如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疏浚运河等,都是先通过密折征求意见,反复商酌再作决定,然后再由朝廷正式下达指令,向全国推行的。这说明密折制度( )A. 有效防止泄漏军政机密 B.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C. 提高了中央的办事效率 D. 有助于决策的科学性4. 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 )A. 清朝的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 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C. 清政府统治根基有所动摇 D. 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5. 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区域流传的民谣(部分)。此表可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国统区 解放区“咱们就不当兵,咱们就不缴粮;有人来抓兵……你反抗,我反抗,看他怎样再打仗!”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A. 共产党军事指挥得当 B. 民心所向民力所聚C. 各民主党派积极支持 D. 国统区经济的崩溃6. 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 )A. 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B. 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C. 加强了国家对农业的管理 D. 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7. 提及古代埃及的水利工程,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工程时刻需要大规模的协作,这样的协作反过来需要纪律、从属关系和强有力的领导。”该学者的言论可用来说明古代埃及( )A. 水利工程技术领先 B. 官僚体系比较完善 C. 国家组织能力较强 D. 农业经济的脆弱性8. 中世纪欧洲某修道院的记录显示:“本院修士不仅抄写保存古典文献,还开办学校教授文法、修辞和算术。同时,本院定期接收领主捐赠的土地,并为周边农民提供庇护。”这一现象说明( )A 基督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B. 修道院兼有文化和经济功能C. 领主通过捐赠控制修道院 D. 教会维护了农民的政治权益9. 据记载,11世纪由西北非马格里布商人引进的货贝成为14世纪马里地区货币制度的基础,马里人的衣料有来自埃及的上好布匹,国王坐朝的王宫高台上铺着丝绸,摆着靠枕,悬挂着绸缎宝伞。这反映了马里帝国( )A. 支撑经济的主要是商业 B. 与外部世界联系密切C. 受到了外来势力的侵略 D. 主导着非洲贸易往来10. 15世纪末,威尼斯商人经阿拉伯中间商购买的印度胡椒价格达原产地50倍,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下令所有航海学校必须研究绕过非洲的航线,声称“不能让异教徒扼住基督徒的咽喉”。这说明新航路开辟源于( )A. 传播宗教与军事征服的双重需要 B. 经济利益与技术准备的协同作用C. 殖民扩张与人口迁徙的互动关系 D. 王权强化与商业资本的利益冲突11.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赞美通过科学追求“知识与技能”,但同时也提到,这种追求需要用“人性和慈善”来加以引导,这种追求不应该是“为了自得其乐、争强好胜、高人一等、追逐名利,而应该是为了改善生活”。这一主张( )A 强调生活享受 B. 蕴含理性精神 C. 注重科技创新 D. 倡导人性解放12. 19世纪的一位工人在日记中写道:“过去我们在家中用纺车织布,时间由自己安排;如今必须在工厂的机器前工作12个小时,铃声一响就要开始劳作,迟到会被扣工资。车间里每个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这段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A. 手工工场向现代工厂制度转变 B. 蒸汽机广泛应用推动交通革新C. 城市化进程导致生存条件恶化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13. 1906年,东印度铁路孟加拉段工人在七月罢工中第一次提出印度人和英国人地位平等的要求,还公开提出“赶走英国人”的口号。伦敦《泰晤士报》惊呼,这是第一次“直接和公开地与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的罢工。这说明,当时( )A. 印度开始民族解放斗争 B. 英国调整了对印政策C.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 印度的民族意识增强14. 下图为1919年8月30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专栏记者凯里·奥尔发表于该报的漫画《后视图》。漫画意在揭示( )漫画中威尔逊正在指挥合唱“持久和平”(Everlasting Peace),而合唱团成员裤兜里都藏着左轮手枪,自左往右合唱团成员枪柄上分别写有:日本觊觎亚太(Pacific Control);英国关注海权(British Fleet);法国重提美法同盟(Franco American Alliance);意大利期待领土扩张(Greaterlaly)A. 美国主导了战后秩序 B. 凡尔赛体系不够稳定 C. 战后列强间矛盾加剧 D. 国联缺乏强大约束力15. 20世纪中期,美国中央情报局买通好莱坞导演,在电影中拔高黑人的生活。该时期,美国新闻署还向世界输出数量庞大的图书项目,塑造“经济富足、政治民主、文化多元与社会充满活力”的美国形象。美国政府的上述文化举动旨在( )A. 竭力掩盖社会乱象 B. 消弭由经济滞胀引起矛盾C. 平息黑人民权运动 D. 加强意识形态渗透服务冷战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企业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元素,以获取新的超额利润值。这一现象体现了( )A. 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加深 B.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C. 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D. 文化霸权竞争的激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逆差之中。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纵观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专制统治登峰造极,统治者完全用行政命令去干涉经济活动,工商业受到官府的严酷控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一直受到专制政府的压抑,再加上重本抑末观念,许多商人在发财后不是将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投向旧式的土地经营。农民耕耘自食,小农经济在社会经济中依然占据优势,城乡间工农业商品经济的交流市场很小。统治者把外人来华贸易视为是“天朝”对“蛮夷”的恩赐,海禁封闭政策极大地抑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社会转型因此而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缓慢的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据郝钧、周连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阻碍明清社会转型的因素有哪些?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纺织起发明以后,英国大量制造机器,对金属的需要量急剧增长,但出于对水力的依赖,工厂大都建在河流湍急的偏僻的山谷等处,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就可以开动蒸汽机,使得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英国煤的蕴藏量非常丰富,使得建立工厂十分方便。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高耸入云的烟囱、庞大的厂房、隆隆的轰鸣声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个新的时代。——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英国工厂制兴起的有利因素。(2)根据材料二,指出福特“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十月革命前的一百余年是俄国急剧变革的时代: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其他复杂的社会矛盾使俄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定,曾经盛极一时的俄罗斯帝国风雨飘摇。 当时有血性、有理性的俄罗斯人都在摸索前进的道路。 当俄国人民已不再对各种改革寄予希望的时候,便将目光转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希望在俄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 但他们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摘编自洪亚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材料二 1918年,列宁《国家与革命》一书发表。在书中,列宁重申了马克思提出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组织形式,是“无产阶级革命‘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形式”,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革命中产生的苏维埃制度,就是巴黎公社建立的无产阶级国家形式在俄国条件下的发展,即苏维埃制度就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未来国家的形式。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基本确定,苏维埃制度在全国确立。 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大会代表由各地区直接选举产生,具有广泛代表性。人民委员会是中央政府,负责国家所有行政事务,由苏维埃中占多数的布尔什维克负责组织,下设外交人民委员部、内务人民委员部、农业人民委员部等部门,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摘编自李岩磊《苏共领导下的苏维埃国家建构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革命后俄国确立苏维埃制度的历史意义。20. 从第二次世界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急剧而又深刻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梳理其发展脉络。冷战 国家宏观调控 世界 银行 科技 新发展 福利 国家 中间 阶层 不结盟 运动欧盟 赫鲁晓夫 改革 苏联 解体 改革 开放 非洲年 世贸 组织 人类命运 共同体从表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述要运用所选的关键词,史论结合)海南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B【9题答案】【答案】B【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A【13题答案】【答案】D【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现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长途贸易发展;海外贸易扩大;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任选三点)原因:新航路开辟,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发展。(任选三点)(2)因素:专制统治的阻碍;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海禁政策的影响。(任选三点)【18题答案】【答案】(1)有利因素:制造业技术的革新;动力机械的革命;英国海外市场的广阔;英国煤矿的丰饶。(2)表现:流水线生产。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等。【19题答案】【答案】(1)原因:俄国腐朽的沙皇统治阻碍了俄国近代化的发展;俄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俄国社会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未改变俄国现状;俄国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国内矛盾。(2)历史意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继承了巴黎公社的事业;适应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克服了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虚假性和局限性。【20题答案】【答案】关键词:冷战、苏联解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调整阐述:二战改变了世界范围内力量对比,传统的强国英、法、德、日等国家普遍衰落,美苏崛起。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双方实行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手段,给世界和平、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也削弱了自身的实力。苏联在竞争不断消耗,加之苏联模式的弊端未得到根本性纠正及戈尔巴乔夫根本方向错误的改革,激化了苏联国内各种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的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注:此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案不拘所给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师须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