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4 学年第二学期浙南名校联盟期末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 8页,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 I(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1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在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都发现了距今 4000多年前的史前城市遗址,以下遗址中属于史前城市遗址的是()。A.湖北石家河城遗址 B.郑州商城遗址C.内蒙古兴隆洼遗址 D.陕西姜寨遗址2.某著作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农器图谱占全书 80%的篇幅,几乎包括了传统的所有农具和主要设施,堪称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该著作是( )。A.《四民月令》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查找到以下史料:(松江府)“户一十七万七千三百四十八:民一十三万五千三百五十八,儒一百八十六,医八十三,军三千五百七十四……匠五百七十九,僧尼寺院六百一处,僧六千七十二名;道士宫观七十六处,道四百九十四名。”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汉朝的“编户齐民” B.隋朝的“大索貌阅”C.宋朝的主客户制 D.元朝的“诸色户计”4.有学者指出,清朝在近代主权理论传入前已开始国家形态转型。下列史实最能体现其从“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变特征的是( )。A.通过朝贡体系维持东亚宗藩秩序B.签《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C.设理藩院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D.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准噶尔部叛乱5.李圭在 1877年写成的《环游地球新录》中记载了自己由上海出发,经日本、美国、英国、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返回上海的环球旅程,并提到当时中华“不信日动地圆之说者十常八九”。这一记述最直接反映了晚清时期( )。A.西方工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国航运B.知识分子普遍接受近代天文学理论C.传统观念与科学认知之间存在冲突D.环球航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主要途径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1页(共 8 页)6.《共产党宣言》指出:“封建行会工业被取代后,由于世界市场的持续扩大,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这一论述直接解释了______的历史必然性。( ) 。A.圈地运动 B.新航路开辟C.商业革命 D.工业革命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7.《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辅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这段材料最能反映春秋时期(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限制君权的思想C.官僚体系的等级森严 D.士大夫阶层的责任意识8.有史书记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制……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至是,杨炎做两税法”根据该史料,结合所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宝之乱导致版籍浸坏 B.旧税法惟以资产为宗C.新税法包含户税和地税 D.均田制崩溃导致税法混乱9.1898 年 11月,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初办的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以经学、理学、掌故学、诸子学和初等的算学、格致学、地理学、文学、体操为普通学科,以高等的算学、格致学、政治学、地理学、农学、矿学、工程学、商学、兵学、卫生学为专门学科,由此可见京师大学堂( ) 。A.首创近代中国分科教育模式 B.办学偏重人文社科而轻视自然科学C.学科设置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特点 D.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人口从豫东、皖北地区迁入苏南,如下图所示。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躲避自然灾害 B.民族工业发展C.列强侵略加剧 D.太平天国运动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2页(共 8 页)11.观察下图,该图可用于说明晚清时期中国( ) 。A.留学生数量变化情况B.同盟会会员数量变化情况C.产业工人数量变化情况D.科举中举人数变化情况12.尼罗河三角洲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因而农业发达,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一地区也是古代世界周边诸多政权争夺的焦点,以下政权曾统治过尼罗河三角洲的有 ()。①亚述帝国 ②波斯帝国 ③亚历山大帝国④塞琉古王国 ⑤阿克苏姆王国 ⑥东罗马帝国A.①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13.一位哲学家是启蒙运动的集大成者,它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以下语句属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是 ()。A.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B.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C.他(路德)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D.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3页(共 8 页)14.下图为画家约翰·利奇在 1852年以伦敦为背景创作的版画《霍乱国王的审判庭》。由该画可推断( ) 。①城市人口猛增促使疫病快速传播 ②画家力主普及牛痘防治霍乱③英国人尚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 ④公共卫生对防治疫病至关重要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5.阅读下表,由此表可知( )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联合王国 1.9 4.3 9.5 19.9 22.9 18.5法国 4.0 4.2 5.2 7.9 7.8 6.8德国 2.9 3.5 3.5 4.9 8.5 13.2俄国 5.0 5.6 5.6 7.0 7.6 8.8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日本 3.8 3.5 2.8 2.6 2.5 2.4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①欧美快速上升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②资本主义列强经济发展不平衡③美国的上升势头最快 ④日本的制造业产量呈下降趋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6.从 1928 年起,苏联投资 10 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 20 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1929年,许多苏联的建设项目,如第聂伯水电站、斯大林拖拉机厂等,都离不开美国工程师的参与;1930年,意人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 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 12亿美元。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 。A. 苏联抓住时代机遇期获得发展 B. 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平稳定C. 苏联通过引进技术来发展工业 D. 苏联以对外合作实现了工业化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4页(共 8 页)17.1942 年 7 月,德军进抵该地,战役开始,苏军处于守势,但顽强抵抗,从 11 月开始,苏军转入反攻。1943年 2月,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战役历时 200天,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该战役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18.吕思勉先生在其著作中写道:“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该段论述旨在阐明( ) 。A.历史研究的责任在于如实记载史事B.天下事各有其理,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掌握包含众事之理,则应付事实游刃有余D.求学不能不顾事实,也需因事见理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5页(共 8 页)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其中第 19 题 12 分,第 20题 12分,第 21题 12分,第 22 题16分,共 52分。 )19.法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一法律的"儒家化”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它肇端于汉朝。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但据《春秋》之经义和儒家伦理道德断狱,而且还扩大范围,根据其它的儒家经典断狱,故史家又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之风盛行,又开启了引经注律的风气。这实际上是汉代儒家依凭皇权的力量在法制领域进行的一场扭转乾坤的变革,当然这反过来也巩固了皇权的地位。魏明帝设律博士,诏令陈群、刘邵、韩逊等着手制定《新律》。史载"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制新律十八篇”。较东汉末年以来“律令紊乱,科比冗杂”的汉律,显得“文约而例通”。晋代的“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则更趋向于深入具体层面,惠及普通百姓 。这一观念被后继的北朝所延续,“引经注律、引经决狱”之风绵延不绝。——摘编自曾宪义、赵晓耕《中国法律史》材料二法国民法典的诞生是一个历史、思想文化与社会交融的结果。1804 年法国民法典制定前,法国的法律大约以罗亚尔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部,略有不同,但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随着法国的统一与强大,统一的法律体系逐渐形成发展。支配法国民法典的基本理念,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的人文主义,正如维亚克尔所言,理性法与启蒙运动的结盟,首先在中欧与南欧的专制国家里,在法国革命事件之后,更在西欧促成现代法典化的巨流。大革命以春雷般的怒吼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呈现出启蒙思想家们所鼓吹的美好社会图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社会奉行契约自由、工商自由和法律至上。法国民法典虽然不是欧洲第一部成文民法典,但是作为有史以来最完美与进步的法典,它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或为其它国家直接采用,或为其它国家立法所借鉴。——高鸿钧、李红海《新编外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试对魏晋时期的律令儒家化从背景、量刑原则和目的三方面予以简要评价。(6 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法国民法典诞生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法国民法典诞生的意义。(6 分)20.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人类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外交守正创新,砥砺奋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营造有利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一是元首外交精彩纷呈,铸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丰碑。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为构建人类美好未来注入新动力。三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四是金砖机制实现历史性扩员,凝聚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新力量。当今国际社会最大的担忧,是人类会不会走向分裂、世界会不会发生新的冷战。习近平主席给出中国答案:“团结就是力量,信心赛过黄金”。我们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坚决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6页(共 8 页)反对地缘政治的小圈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始终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巩固扩大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王毅部长在 2023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的演讲材料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涵盖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其思想底色,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全面解放,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文化基因,“和”是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之道,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生命之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性发展。对世界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和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是其现实基础,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警示世界人们要抛弃旧的零和博弈思维,探索建立新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卢黎歌、吴凯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时代意义与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并阐述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6分)21.新航路开辟后,欧美的发展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一批国际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兴起,并一直居于欧洲最重要城市的行列。伦敦作为英国首都,历来受政府重视,16 世纪以来以它为核心形成了英国国内市场网络,并在此与国际贸易体系连接,控制了英国进出口贸易的 80%以上。伦敦在 1500—1750 年间膨胀性发展,人口从 5 万人增至 65 万人。阿姆斯特丹是西欧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也是荷兰政府所在地,荷兰人作为“海上马车夫”,驱动着世界总吨位一半以上的航海商船。新航路开辟后,里斯本迅速成为西欧至印度洋航路贸易体系的中心,是东方产品输入欧洲的主要口岸,每年从里斯本转运至西欧各地的香料多达 7000 吨,1700 年人口发展到近 20 万人。——摘编自刘景华《欧洲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材料二1700—1780 年间到达美洲的英国移民中就有 70%来自于爱尔兰和苏格兰地区,与此同时,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移民从顶峰时的 35 万降至不足 10 万。北美独立战争前夕,只有不到 20%的男性移民被称为“劳工”,而 69%则是“技师”和服务性行业人员。大批有一技之长的英格兰或苏格兰城市贫民移居海外,对他们而言,“移居海外不再是绝望中的逃避,而是追逐中的机遇”。前往美洲的自由移民,与 17 世纪的契约工人不同,从事商业和贸易的男性很明显占多数。尤其是 1763 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来自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的英国移民来到殖民地,从事商业活动或是在军队和当地政府中谋职。——摘编自张亚东《试论 18世纪英国的海外移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新兴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原因。(6 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 18 世纪英国人移民北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 分)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7页(共 8 页)22.民国前期为北洋军阀统治,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袁世凯称帝虽然失败了,但不仅它所代表的旧社会基础没有受到触动,就是作为他统治支柱的北洋势力也没有受到多少触动,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袁世凯称帝前由于他的控制力,至少在表面上还能维持一个“统一”的局面,在他死后,北洋派里再也找不出一个像他那样能统驭全体的人。袁世凯取得权力凭借的是武力,他的部下纷纷仿效,拥兵自重。袁世凯死后,内部的派系纷争立刻上升到突出的地位。内部矛盾又夹杂着列强的利益,1917年,各派因是否对德宣战争论不休,经过一系列波折,北洋政府终于在 8月对德奥宣战。——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1912年至 1928年,这 16年的历史,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具有它独具的特点,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动荡,有它展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但也不全是黑暗一片。也有新的积极因素,为未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北洋时期的最大特点,并指出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4 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中任选一个方面,写一篇小论文,论证“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不全是黑暗一片。也有新的积极因素”。(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12分)高二历史学科 试题 第8页(共 8 页)2024 学年第二学期浙南名校联盟期末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1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答案 A C D B C D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7 8 9 10 11 12答案 B B C D A A题号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D C A A B D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其中第 19题 12 分,20题 12分,第 21 题 12分,第 22题16分,共 52分。 )19.(12分)(1)背景:汉武帝(写出汉代即可)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1分),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引经注律”也可得分,1 分);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制定《新律》,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律博士和《新律》都需写出,1分)原则:亲属间的尊卑亲疏。(1分)目的: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纲常伦理,伦理道德等皆可得分),维护君主专制(君主地位、君主集权、君权、皇权等皆可得分)。(2分)(2)背景:法国王权加强,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统一的法律体系逐渐成熟。(写出罗马法和统一得 1分),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2分)影响:与其它几部法律一起构成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形成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写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也可得分);为其它国家立法采用或借鉴。(4点任答 3点得 3分)20.(12分)(1)角色定位: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3 分)内涵: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3 分)(2)思想渊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1分),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2分)对世界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1 分),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的把握。(2分,只写历史大势得 1分)·121.(12分)(1)特点:聚集在大西洋沿岸;人口众多;商业高度发达;海外贸易兴盛。(任答 3 点得 3 分)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转移;殖民活动的推动;政府推动。(3 分)(2)变化: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移民锐减,而爱尔兰和苏格兰人骤增(移民主要来源地变化);移民中拥有技术、社会地位及人身自由的人的比例上升(移民主体构成的变化);移民从事职业的变化,多数人不再从事契约劳工的工作(移民职业的变化)。(3 分)影响:推动北美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北美地区文化的多元化。(3 分)22.(16 分)(1)特点:军阀割据(或混战),政治上分崩离析(或分裂)。(2分)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发展。(2分)(2)层次一:无标题或标题指向不明确;史实缺失或过于单一;观点缺失或过于单一;结论缺失或不明确。层次二:标题指向较恰当明确;史实例举较充分;观点较明晰或较全面;结论较合理;层次三:标题指向恰当明确;史实例举充分;观点正确全面;结论合理。说明:政治方面重点叙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开辟革命新道路等。如将重点落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酌情给分。经济方面重点论述民族工业的发展,将总结升华放在工人阶级的壮大。思想方面重点论述新文化运动,将总结升华放在思想解放。如能写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思想基础则更好。参考例文: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了一些近代企业,引进工厂制度,采用机器大生产。其后张謇等人主张实业救国,中国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中华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与此同时,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 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荣氏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民族工业是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成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进步,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有所壮大。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阶级基础。·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