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上1.1《认识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科目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上 题目 《认识社会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 《认识社会生活》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框的内容。本框聚焦社会生活的多维特征,引导学生从“感受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的视角,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变化发展性和公共性。通过分析具体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与个人成长的紧密联系,明确在公共空间中需共同维护社会利益与秩序,培养主动融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教材采用“情境导入一 议题探究-知识归纳”的逻辑结构,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能力,但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缺乏对社会本质与个人责任的深度理解。从学情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通过旅游、社会实践等方式初步接触社会,但对“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抽象概念理解不足。同时,信息时代的多元社会现象(如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公共空间中的个体行为)易引发学生困惑,需引导其辩证看待社会变化,树立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因此,教学中需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案例(如暑期实践),帮助其从具体体验中提炼抽象知识,增强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感受社会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的家国情怀。 健全人格:认识社会生活的特点,学会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初步培养学生公共意识,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责任意识:初步养成关心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增强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理解社会生活的特点。 ②认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明确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社会生活的特点。教学过程————主要思路 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设问:你的暑假是怎么度过的 分享你的暑假生活 不一样的假期生活 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让学生来互动参与自己的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专注度环节二:探究新知:探究一:感受社会生活的方式 设问:思考:(1)结合小志的生活体验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 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感受 (2)你还能说出哪些了解社会的方式 【笔记】1.感受社会生活的方式 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 日常观察; 社会调查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如阅读报刊; 收看电视; 收听广播; 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相关链接 阅读教材P3的相关链接,请你谈谈社会生活的活动有哪些和这些活动有什么功能 教师解答: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满足衣食住行用等物质生活需求; 从事社会政治活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推动国家民主法治建设; 从事科学文化活动,进行科学、艺术、教育等精神文化产品创造,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知识拓展 探究二:社会生活的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前后两桌为以小组,阅读课本p4—p5页的内容,分析总结社会生活的特点,并说明理由。 要求: 1.组内成员进行交流讨论,讨论过后派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2.交流讨论时长为3分钟。 学生展示: 结论:2.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 (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在社会生活中, 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在情景互动参与中,更好的明白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解读能力。 通过材料呈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提高学生材料分析解读能力 通过生活中真实案例,吸引学生注意,调节课堂氛围,直观明了的知晓所学知识物质产品和精神食粮种类繁多,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人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在岗位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我们的社会生活充满活力,令人期待。 设问:你还了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教师展示:通信方式的变化 日常生活的变你从这个视频中得到什么认识 观看视频: 结论:2.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 (2)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原因:生产工具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观念的更新,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情境探究:小志的周末生活 设问:请结合小志的周末生活探讨: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共同建设和维护好公共空间 知识拓展:公共空间,狭义是指那些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以及室内空间。室外部分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室内部分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图书馆、商业场所、办公空间、餐饮娱乐场所、酒店民宿等。 结论:(3)社会生活具有公众性: 社会生活是在公共空间展开的。 在社会生活中, 社会公共利益由大家共同享有, 社会秩序由大家共同维护, 社会发展由大家共同推动。 探究三:社会生活对青少年的要求 观点辨析:有位同学说“我还是个学生,我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没必要关心和参与社会生活,社会也和我没有关系。 思考: 1.这样的说法对吗 2.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 结论:3.社会生活对青少年的要求 ①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p2) 培养学生情景材料分析能力,并主动总结经验结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②我们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养成亲社会行为。(单元导读) ③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青少年要热爱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教师寄语环节三:课堂练习板书设计 课时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