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物理学科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 能通过宏观现象推测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 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4.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作用力。【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学习难点】对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理解。【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物质是由 构成的,其大小通常以 m为单位来量度。2.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 的现象叫作扩散。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有 ;②分子在不停的做 。气体和液体都能发生扩散,固体 发生扩散(选填“能”或“不能”)。3.课本图13.1-4能说明:分子间有 力。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这是因为分子间还存在 力,由于该力的存在,使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均选填“引”或“斥”)。4. “破镜难圆”说明: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时,分子间 作用力(选填“存在”或“不存在”)。【课堂探究】探究一、物质的构成1. 探究物质的构成【做一做】①用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如图所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②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分析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化情况。【分析归纳】①会看到炭笔形成的笔迹是由一个个小颗粒组成的。说明物质是由 组成的。②会看到水与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说明水与水(小颗粒)之间有 ,酒精与酒精之间有空隙。【想想议议】下面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请选择一种模型,并尝试解释。模型一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二 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模型三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答案】选择模型 。物质是由 组成的,微粒之间有 。2. 分子、原子(1)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2)分子很小:分子、原子的体积非常小,用肉眼直接看不到,用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分子、原子。甲 乙甲图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乙图为电子显微镜下的铝合金表面原子结构图。(3)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很小,若把分子看成一个球体,则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m;①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氢气分子的直径约为2.3×10-10m;②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行,长约1cm;③若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们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④1标准大气压下,1cm 的任何气体约有2.7×1019个分子,让这些气体分子从容器中跑出,如果1s跑出1亿个,约需9000年才跑完;⑤将机油装入一个筒壁很厚、相当坚固的钢筒中,然后加上2万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结果发现钢筒“出汗”了,也就是说机油从钢筒里渗透出来了。这充分说明钢筒的固体分子之间也存在空隙。【例题1】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cmB.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C.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D.PM2.5是指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为2.5μm的尘埃,这些尘埃就是一个个小分子探究二、分子热运动【想一想】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相互之间有没有作用力?虽然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但人们可以通过物体的一些宏观表现来推断构成物体的分子的情况。1. 扩散(1)气体的扩散【实验】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实验现象】上方的空气瓶慢慢地由无色到有色。【实验结论】下方的二氧化氮分子运动到空气瓶中。①扩散: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 的现象,叫作扩散。②一些气体的扩散现象:香水的味道;桂花飘香;炒菜的味道……(2)液体的扩散①历史实验:水和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实验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紫色的硫酸铜水溶液(开始时,因为密度比水的大,会沉在下部)。开始时,由于硫酸铜溶液比水的密度大,会沉在量筒的下部,因此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明显的界面。静放几天,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②结论:该现象表明清水与紫色的硫酸铜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中,说明液体可以发生 。③液体扩散的实例: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红墨水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清水逐渐变成红色;酱油与醋混合为调料;被污水污染的河流……(3)固体的扩散①历史实验:把铅板和金板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发现铅板里会渗入一些金,金板里面会渗入一些铅,互相渗入1mm。②该实验表明固体可以发生 。②固体扩散的实例:堆放煤炭的墙角,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会变黑,表明煤炭分子发生了扩散。(4)总结:①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能发生扩散现象。②一般情况下,固体扩散最慢,液体次之,气体最快。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处在永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中,分子间存在 。2. 分子热运动【做一做】如图甲所示在两个烧杯内盛有质量相等的热水、冷水,用滴管注入两滴质量相等的红墨水,观察现象。【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 水先变红。【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运动越剧烈。甲 乙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的运动。(2)分子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 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越高。【例题2】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上图乙所示放置,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C.该现象不仅能发生在气体之间,也能发生在固体、液体之间D.该现象发生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想一想】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通常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1.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做一做】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他们会粘在一起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能否证明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实验现象】两块铅会结合起来,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实验结论】分子之间存在 力。(2)生活中可以证明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的现象①水“拉”钢球。如图甲所示的是航天员刘洋在问天实验舱中进行实验的场景。将一个小钢球掷入大水球中,小钢球在即将穿出大水球时被水“拉”了回来。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甲 乙②水“吸”玻璃。如图乙所示,将一块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称量并读数,然后将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稍稍向上用力拉弹簧测力计,则示数将变大,此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 力。③生活中一些证明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的现象。例如,一支粉笔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不是“一盘散沙”;用粉笔写字,黑板上留下字迹;把两滴水靠近后会溶在一起合成一滴水,等等。充分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3)分子间存在斥力【想一想】我们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为什么分子不能都吸在一起呢?这不是矛盾吗?【做一做】找一个注射器,桶内加入一些水(或用空气),用手指封住口,另一支手用力压缩活塞时,体验所用力的大小。【实验现象】会发现用力压缩时,活塞内的水会产生“抵抗”。【实验分析】当分子间距离变小时,分子间相互排斥,存在斥力。【实验结论】分子之间存在 力。(4)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做一做】找一个注射器,桶内加入一些水,用手指封住口,另一支手用力向外拉活塞时,体验所用力的大小。【实验现象】会发现用力向外拉时,活塞内的水会 。【实验分析】当分子间距离变大时,分子间相互吸引,存在 力。【实验结论】综合分析以上实验可得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5)用类比法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系,就好比用弹簧连接起小球的情景。①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处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②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 力。③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小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 力。2. 物质三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1)固体分子间的情况与宏观特征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 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 力。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 。(2)气体分子的状态与宏观特征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 ,可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就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 性,容易被压缩。(3)液体分子的状态与宏观特征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这样的结构使得液体较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 ,具有流动性。【例题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其分子模型如图甲、乙、丙所示,其中_____图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____图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不确定;___图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3. 分子动理论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就是人们用来解释热现象的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4. 热现象的微观本质各种热现象的微观本质都是分子的热运动。例如,将一个充满空气的气球放入温度约为-196℃的液氮中,气球会变扁平。这是因为在常温常压下,气球内气体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比较剧烈,能够挣脱相互作用的束缚,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在液氮中,分子热运动急剧减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将分子束缚在一起,空气变成了液体。空气从气体变为液体时,体积大大减小。【归纳整理】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精讲点拨】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的大小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2.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存在间隙。3.分子热运动:指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快,扩散越快。分子热运动与物体的机械运动不同,当物体静止时,但是物体内的分子不会静止。4.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设分子间的平衡距离为r0.则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当r<r0时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当r=r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处于平衡位置;当r>10r0时,作用力可忽略不计。【课堂练习】1.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的是( )A. 打开香水瓶,不久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B. 衣柜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后体积变小甚至消失了C. 打扫教室地面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D. 将一滴红墨水轻轻滴在一杯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红了2. 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 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B. 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C. “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D. 铁丝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有引力3. 用素描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条线是“断裂”的;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后,发现总体积小于200mL. 基于上述现象所设想的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较为合理的是( )A. 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B. 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C. 液体是由微粒组成的,固体是连成一片的D. 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在一起,形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4. 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B.乙:悬挂很重的重物后两个铅块仍没有被拉开,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C.丙: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D.丁: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5. 如图所示,“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A.水分子间有空隙 B.水分子间存在吸引力C.水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D.水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6. 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1)图a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在 ,图a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不可以搅动量筒里的液体;(2)图b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3)图c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4)图d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 水(选填“冷”或“热”)实验,原因是分子的热运动与 有关。【课后反思】本节课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物理学科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2. 能通过宏观现象推测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 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4.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作用力。【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学习难点】对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理解。【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其大小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2.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间有 间隙 ;②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气体和液体都能发生扩散,固体能发生扩散(选填“能”或“不能”)。3.课本图13.1-4能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这是因为分子间还存在斥力,由于该力的存在,使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均选填“引”或“斥”)。4. “破镜难圆”说明: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时,分子间不存在作用力(选填“存在”或“不存在”)。【课堂探究】探究一、物质的构成1. 探究物质的构成【做一做】①用铅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如图所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②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分析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变化情况。【分析归纳】①会看到炭笔形成的笔迹是由一个个小颗粒组成的。说明物质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②会看到水与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说明水与水(小颗粒)之间有空隙,酒精与酒精之间有空隙。【想想议议】下面是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请选择一种模型,并尝试解释。模型一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二 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模型三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答案】选择模型三。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2. 分子、原子(1)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2)分子很小:分子、原子的体积非常小,用肉眼直接看不到,用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分子、原子。甲 乙甲图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乙图为电子显微镜下的铝合金表面原子结构图。(3)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很小,若把分子看成一个球体,则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①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氢气分子的直径约为2.3×10-10m;②2500万个水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成一行,长约1cm;③若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们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④1标准大气压下,1cm 的任何气体约有2.7×1019个分子,让这些气体分子从容器中跑出,如果1s跑出1亿个,约需9000年才跑完;⑤将机油装入一个筒壁很厚、相当坚固的钢筒中,然后加上2万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结果发现钢筒“出汗”了,也就是说机油从钢筒里渗透出来了。这充分说明钢筒的固体分子之间也存在空隙。【例题1】关于物质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分子的直径很小,一般为10-10cmB.可以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分子C.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D.PM2.5是指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为2.5μm的尘埃,这些尘埃就是一个个小分子【解析】A.分子的直径很小,数量级一般为10-10m。故A错误;B.分子直径很小,一般光学显微镜很难观察,必须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故B错误;C.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即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故C正确;D.尘埃的直径小于或等于为2.5μm,达不到10-10m的数量级,故尘埃不是分子,而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故D错误。故选C。探究二、分子热运动【想一想】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相互之间有没有作用力?虽然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但人们可以通过物体的一些宏观表现来推断构成物体的分子的情况。1. 扩散(1)气体的扩散【实验】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实验现象】上方的空气瓶慢慢地由无色到有色。【实验结论】下方的二氧化氮分子运动到空气瓶中。①扩散: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②一些气体的扩散现象:香水的味道;桂花飘香;炒菜的味道……(2)液体的扩散①历史实验:水和硫酸铜溶液的扩散实验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紫色的硫酸铜水溶液(开始时,因为密度比水的大,会沉在下部)。开始时,由于硫酸铜溶液比水的密度大,会沉在量筒的下部,因此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明显的界面。静放几天,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②结论:该现象表明清水与紫色的硫酸铜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中,说明液体可以发生扩散。③液体扩散的实例: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红墨水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清水逐渐变成红色;酱油与醋混合为调料;被污水污染的河流……(3)固体的扩散①历史实验:把铅板和金板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发现铅板里会渗入一些金,金板里面会渗入一些铅,互相渗入1mm。②该实验表明固体可以发生扩散。②固体扩散的实例:堆放煤炭的墙角,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会变黑,表明煤炭分子发生了扩散。(4)总结:①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能发生扩散现象。②一般情况下,固体扩散最慢,液体次之,气体最快。③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处在永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中,分子间存在间隙。2. 分子热运动【做一做】如图甲所示在两个烧杯内盛有质量相等的热水、冷水,用滴管注入两滴质量相等的红墨水,观察现象。【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热水先变红。【实验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甲 乙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分子热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越高。【例题2】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上图乙所示放置,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C.该现象不仅能发生在气体之间,也能发生在固体、液体之间D.该现象发生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解析】A.抽去玻璃板,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二氧化氮气体能运动到上方集气瓶中,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A正确,不符题意;B.扫地时灰尘飞扬属于机械运动,而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故B错误,符合题意;C.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该现象不仅能发生在气体之间,也能发生在固体、液体之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探究三、分子间的作用力【想一想】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通常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1. 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做一做】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他们会粘在一起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能否证明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实验现象】两块铅会结合起来,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实验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2)生活中可以证明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的现象①水“拉”钢球。如图甲所示的是航天员刘洋在问天实验舱中进行实验的场景。将一个小钢球掷入大水球中,小钢球在即将穿出大水球时被水“拉”了回来。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甲 乙②水“吸”玻璃。如图乙所示,将一块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称量并读数,然后将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稍稍向上用力拉弹簧测力计,则示数将变大,此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③生活中一些证明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的现象。例如,一支粉笔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不是“一盘散沙”;用粉笔写字,黑板上留下字迹;把两滴水靠近后会溶在一起合成一滴水,等等。充分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3)分子间存在斥力【想一想】我们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为什么分子不能都吸在一起呢?这不是矛盾吗?【做一做】找一个注射器,桶内加入一些水(或用空气),用手指封住口,另一支手用力压缩活塞时,体验所用力的大小。【实验现象】会发现用力压缩时,活塞内的水会产生“抵抗”。【实验分析】当分子间距离变小时,分子间相互排斥,存在斥力。【实验结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4)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做一做】找一个注射器,桶内加入一些水,用手指封住口,另一支手用力向外拉活塞时,体验所用力的大小。【实验现象】会发现用力向外拉时,活塞内的水会吸引。【实验分析】当分子间距离变大时,分子间相互吸引,存在引力。【实验结论】综合分析以上实验可得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5)用类比法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系,就好比用弹簧连接起小球的情景。①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处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等于斥力。②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大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③当两个分子的距离变小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2. 物质三态的微观特征和宏观特征(1)固体分子间的情况与宏观特征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2)气体分子的状态与宏观特征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就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3)液体分子的状态与宏观特征通常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这样的结构使得液体较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例题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其分子模型如图甲、乙、丙所示,其中_____图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____图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不确定;___图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答案】丙;乙;甲.【解析】丙图中的分子之间的距离最小,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大,是固体的分子模型;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乙图中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是液体的分子模型;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甲图中的分子距离最大,分子间的作用力最小,是气体的分子模型;气体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3. 分子动理论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就是人们用来解释热现象的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4. 热现象的微观本质各种热现象的微观本质都是分子的热运动。例如,将一个充满空气的气球放入温度约为-196℃的液氮中,气球会变扁平。这是因为在常温常压下,气球内气体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比较剧烈,能够挣脱相互作用的束缚,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在液氮中,分子热运动急剧减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将分子束缚在一起,空气变成了液体。空气从气体变为液体时,体积大大减小。【归纳整理】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精讲点拨】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的大小通常以10-10m为单位来量度。2.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存在间隙。3.分子热运动:指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快,扩散越快。分子热运动与物体的机械运动不同,当物体静止时,但是物体内的分子不会静止。4.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设分子间的平衡距离为r0.则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当r<r0时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当r=r0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处于平衡位置;当r>10r0时,作用力可忽略不计。【课堂练习】1.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的是( )A. 打开香水瓶,不久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B. 衣柜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后体积变小甚至消失了C. 打扫教室地面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D. 将一滴红墨水轻轻滴在一杯水中,过一段时间后,整杯水变红了【答案】C。【解析】分子很小,不可能被肉眼看到,所以选项C中的灰尘肯定不是分子,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选项B中卫生球“消失”是升华现象,而升华和蒸发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中,速度较快的分子比较容易脱离物体,成为气体分子。选项A、D均为常见的扩散现象。所以选C。 2. 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A. 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B. 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C. “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D. 铁丝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答案】D.【解析】A. 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每一粉末颗粒仍包含有大量的石灰石分子,此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很小,故A错误。B. 空气能被压缩,是因为空气分子间空隙较大,不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B错误。C. “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镜子碎片接触时达不到产生分子力作用的距离,不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C错误。D. 一根铁丝很难被拉伸,是因为铁丝分子间存在引力,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D正确。所以选D。3. 用素描笔在纸上画一条线,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条线是“断裂”的;将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混合后,发现总体积小于200mL. 基于上述现象所设想的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较为合理的是( )A. 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之间有空隙B. 固体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C. 液体是由微粒组成的,固体是连成一片的D. 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各个微粒在一起,形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答案】A。【解析】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对笔迹仔细观察,可以看到笔画是由许多黑色的小颗粒组成的,说明物质由微小的颗粒组成,发现这条线是“断裂”,说明微粒之间存在间隙;将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水与酒精的总体积将小于200mL,正是由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间隙,才会导致混合合总体积变小,故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4. 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演示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B.乙:悬挂很重的重物后两个铅块仍没有被拉开,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C.丙: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D.丁: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答案】B.【解析】A.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A正确;B.两个铅块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错误;C.用力推入活塞,活塞内的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C正确;D.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D正确。所以选B。5. 如图所示,“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A.水分子间有空隙 B.水分子间存在吸引力C.水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D.水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答案】B.【解析】AB.“液桥”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由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可以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液桥”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而不是斥力,故C不符合题意;D.“液桥”现象不能说明水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故D不符题意。所以选B。6. 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1)图a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在 ,图a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不可以搅动量筒里的液体;(2)图b和图 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3)图c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4)图d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 水(选填“冷”或“热”)实验,原因是分子的热运动与 有关。【答案】(1)d,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2)e,引力;(3)间隙;(4)热,温度。【解析】(1)图a和图d都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2)图b中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是因为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存在引力;图e铅块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是因为铅块分子间存在引力。即图b和图e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3)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是因为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间都存在间隙,混合后扩散,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间隙,总体积变小。(4)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就越快,所以为了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可以用热水做实验。【课后反思】本节课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导学案)(学生版).docx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导学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