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 小拜年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聆听 小拜年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拜年》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小拜年》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经典曲目,在人音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歌曲旋律活泼欢快,节奏鲜明,歌词生动描绘过年热闹场景,充满节日欢乐气氛。简单易唱的旋律与常见节奏型,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能让学生感受东北音乐魅力,提升音乐感知和演唱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对过年热闹场景有直观感受,但音乐知识和技能较匮乏。他们身心发展处于快速阶段,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注意力易分散。学习中,准确把握节奏型、用欢快歌声和动作表现歌曲有困难。可通过生动教学方法,如播放视频、组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突破学习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小拜年》欢快活泼的旋律,体会东北过年热闹喜庆氛围。
2. 辨别歌曲中不同节奏型,感受节奏变化带来的音乐美感。
艺术表现
1. 准确、流畅地演唱《小拜年》,用欢快歌声表达歌曲情感。
2. 运用所学东北秧歌基本动作,配合歌曲进行表演。
创意实践
1. 能为歌曲创编简单舞蹈动作或歌词,发挥创造力。
2. 与同学合作完成音乐表演,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文化理解
1. 了解东北过年习俗和秧歌文化,增强对地域文化的认知。
2. 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准确演唱《小拜年》,把握歌曲节奏和音准。
2. 区分歌曲中不同节奏型,感受节奏变化。
3. 用欢快歌声和活泼动作表现歌曲,传达节日欢乐氛围。
难点
1. 准确把握歌曲中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节奏,避免节奏混乱。
2. 理解东北音乐文化特点,用恰当歌声和动作表现歌曲风格。
3. 发挥创意,为歌曲创编动作和歌词,展现个性理解。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电子琴、东北秧歌道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创设情境
(1) 教师提前将教室布置成过年氛围,挂红灯笼、贴春联等。上课伊始,教师身着传统节日服装,以主持人身份登场,热情洋溢地说:“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开启一场奇妙的节日之旅,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浓浓的节日氛围!”
(2) 播放东北秧歌表演视频,视频中人们敲锣打鼓、扭着欢快的秧歌,庆祝新年的场景生动展现。教师适时引导:“大家仔细看视频里的场景,想一想这是在庆祝什么节日呢?”
(3) 待视频播放结束,教师提问:“大家猜猜这是在庆祝什么节日呀?”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4) 当学生回答出“新年”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你们真聪明,过年可是我们中国最热闹、最喜庆的节日啦!在东北,过年的时候还有一首特别好听的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5) 教师进一步引导:“你们觉得过年的时候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那种热闹的场景最合适呢?”同时给出选项,如“热闹”“喜庆”“欢乐”等,让学生自主选择。
(6)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选择的词语,并让他们简单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个词语,加深对过年热闹场景的理解。
(7)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过年的热闹和喜庆,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小拜年》。
(8) 教师充满期待地说:“快让这首充满年味的歌曲登场吧!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拜年》的世界。” 1. 观看东北秧歌表演视频,感受热闹氛围。
2. 积极回答教师关于节日的提问。
3. 选择形容过年场景的词语并分享理由。
4. 对即将学习的歌曲产生期待。
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性:☆☆☆
参与积极性:☆☆☆
表达清晰度:☆☆☆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过年情境,播放东北秧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过年热闹氛围,自然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描述过年场景,培养语言表达和音乐感知能力。
新课教授 - 初听乐曲,整体感知 聆听歌曲
(1) 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这首描述过年热闹场景的歌曲《小拜年》。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然后播放歌曲《小拜年》。
(2)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感受一下歌曲是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的,同时想象一下歌曲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专注聆听。
(3) 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听完之后,觉得歌曲是怎样的情绪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
(4) 当学生回答出“欢快、活泼”等词语后,教师给予肯定:“对啦,这首歌曲充满了欢快的情绪,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过年时人们热闹庆祝的场景。”
(5) 教师接着说:“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东北过年还有哪些有趣的习俗呀?老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然后详细介绍东北过年习俗,如贴春联、挂灯笼、吃饺子、扭秧歌等。
(6) 在介绍扭秧歌时,教师可以模仿一些简单的秧歌动作,增加趣味性。同时强调秧歌是东北过年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穿着鲜艳衣服,跟着欢快音乐扭起来,非常热闹。
(7) 教师总结:“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歌曲,感受一下东北过年的热闹氛围吧!”再次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8)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再次观看并感受歌曲的速度和节奏,思考歌曲描绘的过年场景。 1. 闭上眼睛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2. 积极回答教师关于歌曲情绪的问题。
3. 认真倾听教师介绍东北过年习俗。
4. 观看歌曲视频,感受歌曲速度和节奏。
评价任务 感受准确性:☆☆☆
参与积极性:☆☆☆
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 通过初听歌曲,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情绪和氛围。介绍东北过年习俗,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增进对歌曲背景理解。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多方面感受歌曲,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教授 - 欣赏歌曲的A部分(第一段歌词部分) 活动一:感受音乐A部分的旋律 打节拍感受旋律
(1) 教师说:“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边打节拍边感受,这段旋律有几个乐句呢?”然后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主讨论。
(2)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3) 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4) 教师总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音乐A部分的旋律非常有节奏感,它由四个乐句组成。现在,跟随老师的电子琴用‘啦’来哼唱一下吧!”
(5) 教师进行范唱,示范用“啦”哼唱旋律,注意音准和节奏。
(6) 教师用电子琴伴奏,让学生跟唱,及时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7) 可以采用接龙的方式,让每个学生依次哼唱一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8)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 伸出小手打节拍,感受旋律并讨论乐句数量。
2. 认真聆听教师范唱。
3. 跟随电子琴用“啦”跟唱。
4. 积极参与接龙哼唱活动。
评价任务 节拍准确性:☆☆☆
跟唱音准:☆☆☆
参与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打节拍、讨论乐句数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分析能力。教师范唱和学生跟唱,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为后续学唱歌词做准备。接龙哼唱活动增加学习趣味性和学生参与度。
新课教授 - 欣赏歌曲的A部分(第一段歌词部分) 活动二:分析A部分的旋律特点 观察旋律特点
(1) 教师引导:“观察二、四乐句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旋律是上行旋律还是下行旋律?”让学生仔细观察歌谱并思考。
(2)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当学生回答出“上行旋律”后,教师给予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歌谱,想一想四个乐句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4)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简单画出四个乐句的节奏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5)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第1、3乐句节奏比较平稳,第2、4乐句节奏稍微紧凑一些。
(6) 教师提问:“你能想到过年时人们的什么动作适合用来表现这一旋律特点吗?”启发学生联想。
(7) 请学生分享自己想到的动作,如拜年、放鞭炮等,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8)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节奏变化让歌曲更有活力,动作表现能增强对歌曲的理解。 1. 观察歌谱,思考二、四乐句旋律特点。
2. 分析四个乐句的节奏特点。
3. 联想过年时适合表现旋律特点的动作。
4. 分享自己想到的动作。
评价任务 观察敏锐度:☆☆☆
分析准确性:☆☆☆
联想丰富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旋律和节奏特点,培养音乐感知和分析能力。通过联想过年动作,让学生将音乐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新课教授 - 欣赏歌曲的A部分(第一段歌词部分) 活动三:加入简单动作表现A部分 模仿拜年动作
(1) 教师说:“让我们边听边模仿过年拜年的动作吧!当节奏平稳时,我们可以微微弯腰拱手拜年;当节奏紧凑时,我们可以加快拱手的动作。”然后播放音乐。
(2) 教师亲自示范拜年动作,动作要规范、夸张,便于学生模仿。
(3) 带领学生一起做动作,提醒学生注意动作与节奏的配合。
(4) 可以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互相监督和学习。
(5) 巡视各小组,及时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6) 邀请部分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认真观看并给予评价。
(7) 对展示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8) 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完整地用动作表现歌曲A部分。 1. 观看教师示范拜年动作。
2. 跟随教师一起做动作,注意与节奏配合。
3. 分组练习并互相学习。
4. 参与小组展示并观看其他小组表演。
评价任务 动作准确性:☆☆☆
节奏配合度:☆☆☆
展示表现力:☆☆☆
设计意图 通过加入简单拜年动作,让学生在身体运动中感受歌曲节奏和韵律,增强对歌曲的表现力和理解。分组练习和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现能力。
新课教授 - 欣赏歌曲的B部分(第二段歌词部分) 感受B部分特点
(1) 教师说:“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歌曲的A部分,现在和老师听一听歌曲的B部分吧,相信大家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然后播放歌曲B部分。
(2) 提出聆听要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觉得歌曲B部分和A部分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3)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
(4) 当学生回答出“B部分节奏更快,更欢快”时,教师给予肯定:“对啦,B部分节奏变得更快,就好像过年时人们的心情更加兴奋,活动也更加热闹了。”
(5) 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B部分的旋律特点,如音高、音色等方面的变化。
(6) 教师可以用对比的方式,再次播放A部分和B部分,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差异。
(7)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B部分的特点对表现歌曲整体氛围的作用。
(8)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B部分的感受,如拍手、跺脚等。 1. 闭上眼睛聆听歌曲B部分,思考与A部分的差异。
2. 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感受B部分旋律特点。
4. 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表达感受。
评价任务 感受敏锐度:☆☆☆
表达准确性:☆☆☆
参与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A、B两部分,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旋律变化,培养音乐感知和分析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增强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
新课教授 - 欣赏歌曲的B部分(第二段歌词部分) 用动作表现B部分
(1) 教师说:“同学们的感受是正确的,接下来,让我们学习一些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用这些动作来表现歌曲B部分的欢快吧!”然后示范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如十字步、手中花等。
(2) 详细讲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步骤,边讲解边示范,确保学生能看清楚。
(3) 带领学生一起练习动作,从分解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连贯动作。
(4) 分组进行练习,让学生互相帮助和纠正。
(5) 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6) 邀请部分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认真观看并学习。
(7) 对展示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8) 播放歌曲B部分,让学生用所学动作完整地表现。 1. 观看教师示范东北秧歌基本动作。
2. 跟随教师练习动作,从分解到连贯。
3. 分组练习并互相帮助。
4. 参与小组展示并观看其他小组表演。
评价任务 动作规范性:☆☆☆
节奏配合度:☆☆☆
展示表现力:☆☆☆
设计意图 学习东北秧歌基本动作,让学生用身体语言表现歌曲B部分的欢快,增强对东北音乐文化的体验和理解。分组练习和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现能力。
新课教授 - 完整学唱歌曲 逐句教唱歌曲
(1) 教师说:“我们已经分别欣赏了歌曲的A部分和B部分,现在让我们完整地学唱这首《小拜年》吧!”然后一句一句地教唱歌曲。
(2) 教唱时,先唱一句,让学生跟着唱一句,重复几遍,确保学生掌握。
(3) 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问题,如“年呀年呀年”等发音。
(4) 可以采用接龙的方式,让学生依次接唱下一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5) 教唱完一段歌词后,让学生完整地唱一遍,检查学习效果。
(6) 对于较难的部分,如节奏变化较大的地方,进行重点教唱和练习。
(7) 鼓励学生大胆发声,用欢快的声音演唱。
(8) 当学生基本掌握整首歌曲后,进行完整的教唱和练习。 1. 跟随教师逐句学唱歌曲。
2. 参与接龙唱活动。
3. 完整演唱已学段落。
4. 大胆发声,用欢快声音演唱。
评价任务 音准准确性:☆☆☆
节奏把握度:☆☆☆
演唱表现力:☆☆☆
设计意图 通过逐句教唱和接龙唱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及时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确保学生准确演唱。鼓励学生大胆发声,培养演唱表现力。
新课教授 - 完整聆听歌曲,巩固演唱 巩固演唱效果
(1) 教师说:“伴随着欢快的歌声,我们对这首歌曲也越来越熟悉啦!请同学们完整地聆听歌曲,跟着音乐大声、欢快地演唱,同时用我们学到的动作表现出来。”然后播放歌曲。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边唱边做动作,营造欢快的氛围。
(3) 观察学生的演唱和动作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可以分组进行演唱和表演,让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
(5) 邀请部分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认真观看并给予评价。
(6) 对展示小组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7) 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完整地演唱和表演,巩固学习效果。
(8) 总结学生的表现,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 1. 完整聆听歌曲,跟着音乐演唱并做动作。
2. 分组进行演唱和表演。
3. 参与小组展示并观看其他小组表演。
4. 聆听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
评价任务 演唱完整性:☆☆☆
动作协调性:☆☆☆
表演表现力:☆☆☆
设计意图 通过完整聆听、演唱和表演,巩固学生对歌曲的学习成果。分组展示和评价活动,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演唱和表演水平。最后总结回顾,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小拜年》给家人听。
2. 复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能熟练地进行表演。
3. 用彩笔绘制一幅过年的图画,体现歌曲中的热闹场景。
拓展作业
1. 尝试为《小拜年》创编新的歌词,与同学分享。
2. 收集其他东北风格的音乐作品,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 和家人一起观看东北秧歌表演视频,了解更多秧歌文化知识。
板书设计
《小拜年》
东北音乐风格
节奏:八分音符、四分音符
旋律:活泼欢快
动作:拜年、秧歌动作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创设情境、播放视频、组织游戏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对歌曲和东北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和实践。在分析歌曲节奏和旋律特点时,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了音乐感知和分析能力。
3. 教学目标达成较好,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区分不同节奏型,并用欢快歌声和活泼动作表现歌曲。通过学习,学生对东北过年习俗和秧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足之处
1. 在教唱歌曲过程中,对于个别音准和节奏把握不好的学生,指导不够细致,导致部分学生演唱效果不理想。
2. 小组活动时,个别小组纪律管理不到位,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影响了活动效果。
3.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拓展环节,如让学生创编歌词和动作时,时间略显紧张,学生的创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