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 春节序曲(片段)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聆听 春节序曲(片段)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春节序曲》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欣赏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春节序曲》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的经典作品,在人音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以春节为主题,旋律欢快活泼,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通过欣赏这首乐曲,能让学生感受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我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春节有直观的认识,但音乐知识和欣赏能力有限。他们身心发展处于快速阶段,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易分散。在学习中,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可结合春节的生活场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律动、模仿演奏等,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够感受《春节序曲》欢快、热烈的音乐情绪,体会春节的热闹氛围。
2. 辨别乐曲中不同乐段的情绪变化,如活泼、欢快、优美、抒情等。
艺术表现
1. 跟随音乐进行拍手、律动等活动,增强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
2. 尝试用简单的乐器模仿演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创意实践
1. 发挥想象力,为乐曲创编简单的动作或歌词。
2. 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音乐表现活动。
文化理解
1. 了解《春节序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感受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2. 知道春节的一些风俗,理解音乐与节日文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感受《春节序曲》的音乐情绪,体会春节的热闹氛围。
2. 辨别乐曲中不同乐段的特点,如引子、A段、B段、A1再现乐段。
3. 能够跟随音乐进行简单的律动和乐器模仿演奏。
难点
1. 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 准确把握不同乐段的节奏和速度变化。
3. 进行创意实践,为乐曲创编合适的动作或歌词。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木鱼、沙锤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春节风俗
(1)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热情地与学生打招呼,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然后提问:“同学们,过年是我们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啦,那你们知道过年有哪些风俗吗?”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2) 当学生回答吃年夜饭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吃年夜饭的时候,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可热闹了。那你们最喜欢年夜饭里的什么菜呀?”
(3) 对于学生提到贴春联,教师详细讲解:“贴春联是过年很重要的一个风俗哦。春联上写着吉祥的话语,红色的纸张特别喜庆。而且春联的上下联和横批都有讲究呢,谁能说一说怎么区分上下联呀?”
(4) 当学生说到拜年,教师生动描述:“拜年的时候,大家都会穿上新衣服,去亲戚朋友家送上祝福。小朋友们还能收到压岁钱呢。那你们拜年的时候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呀?”
(5) 针对学生提及的舞龙舞狮,教师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舞龙舞狮的精彩场面,并讲解:“舞龙舞狮可是过年时很精彩的表演,龙和狮子都活灵活现的,象征着吉祥和好运。你们觉得舞龙舞狮难不难呀?”
(6)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说:“大家说得都太棒啦,过年的风俗可真是丰富多彩,充满了欢乐和喜庆。”
(7) 接着引出课题:“今天呀,老师要带大家欣赏一首和过年有关的乐曲,它的名字叫《春节序曲》,是由我国著名音乐家李焕之作曲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欢快的乐曲中,感受春节的热闹吧。”
(8) 展示作曲家李焕之的简介和相关图片,介绍他的音乐成就和创作风格,让学生对作曲家有初步的了解。 1. 积极回忆并回答过年的风俗。
2. 观看舞龙舞狮的视频,感受热闹氛围。
3. 倾听教师对乐曲和作曲家的介绍。
4. 对即将欣赏的乐曲充满期待。
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
表达清晰:☆☆☆
参与热情:☆☆☆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春节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自然地引出课题。介绍作曲家,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欣赏活动做好铺垫。
初听乐曲 完整聆听乐曲
(1) 教师播放《春节序曲》的完整音频,提醒学生闭上眼睛,安静地聆听,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和画面。
(2) 音乐播放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轻轻走动,观察学生的反应,适时给予鼓励的眼神和微笑。
(3) 音乐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听完这首乐曲,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呀?”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
(4)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如学生说“开心”,教师说:“对呀,这首乐曲就是让人感觉特别开心,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就像过年时我们和家人朋友一起玩耍的那种快乐。”
(5) 接着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音乐在哪些场景下会播放呢?”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
(6) 当学生回答名人企业家拜年说祝福词的时候,教师说:“非常棒,在这样的场合播放这首乐曲,会让祝福更加喜庆。那除了这个,还有其他场景吗?”
(7) 对于学生提到春晚的时候,教师强调:“春晚可是全国人民一起看的盛大晚会,《春节序曲》在春晚播放,能让大家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你们还记得春晚里还有哪些和音乐有关的节目呀?”
(8)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说:“大家的想法都很有创意,这首乐曲经常在春节相关的热闹场合播放,它已经成为了春节的一个音乐标志啦。” 1. 安静聆听乐曲,感受音乐情绪。
2. 用词语描述自己的心情。
3. 思考并回答音乐播放的场景。
4. 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
评价任务 感受准确:☆☆☆
联想丰富:☆☆☆
表达合理:☆☆☆
设计意图 让学生完整聆听乐曲,整体感受音乐的情绪和风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生活场景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联想能力。
分段欣赏 活动一:引子部分 聆听引子,感受情绪
(1) 教师播放引子部分的音乐,说:“接下来,我们先来听听乐曲的引子部分。大家仔细听,感受一下这段音乐给你一种怎样的情绪感受呢?”
(2) 音乐播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表情和身体反应,如问:“当你听到这段音乐,你的嘴角是不是忍不住上扬啦?身体有没有想要动起来的感觉?”
(3) 音乐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当学生说“欢腾”时,教师回应:“太对啦,这段音乐就像过年时热闹的人群,充满了欢腾的气氛。你能从哪里听出这种欢腾的感觉呢?”
(4) 对于学生提到“热烈”,教师进一步引导:“没错,热烈的音乐就像过年时的鞭炮声,让我们的心情也变得火热起来。那这种热烈的感觉是通过怎样的节奏和旋律表现出来的呢?”
(5) 当学生说“热闹”,教师举例说明:“就像过年时大街上张灯结彩,人来人往的场景,这段音乐把这种热闹的氛围都表现出来了。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热闹的场景可以用这样的音乐来形容呀?”
(6)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引子部分的音乐特点:“引子部分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激昂,营造出了欢腾、热烈、热闹的氛围,就像拉开了春节庆祝活动的序幕。”
(7) 再次播放引子部分,让学生跟随音乐轻轻拍手,感受节奏。教师示范正确的拍手方法,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的强弱变化。
(8)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引子部分的音乐画面,如:“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是热闹的集市,还是喜庆的烟花?” 1. 聆听引子,感受音乐情绪。
2. 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跟随音乐拍手,感受节奏。
4. 用语言描述音乐画面。
评价任务 情绪感受:☆☆☆
节奏把握:☆☆☆
画面描述:☆☆☆
设计意图 通过分段欣赏引子部分,让学生更细致地感受音乐的情绪和特点。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和语言描述,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分段欣赏 活动二:A段 感受A段音乐情绪
(1) 教师播放A段音乐,说:“现在,我们来听听A段的音乐。大家认真感受,这段音乐给你一种怎样的情绪感受呢?”
(2) 音乐播放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如轻轻晃动身体、点头等。观察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3) 音乐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感受,当学生说“活泼”时,教师说:“非常好,这段音乐就像活泼的小精灵在跳舞。你能从哪里听出这种活泼的感觉呢?是节奏还是旋律?”
(4) 对于学生提到“欢快”,教师进一步解释:“欢快的音乐就像我们在过年时开心地玩耍,充满了喜悦。这种欢快的情绪是通过轻快的节奏和跳跃的旋律来体现的。大家可以试着再听一遍,感受一下。”
(5) 当学生说“轻巧”,教师举例说明:“轻巧的音乐就像小鸟在天空中轻盈地飞翔。在这段音乐里,旋律的起伏很轻盈,给人一种轻巧的感觉。大家想象一下,自己就是那只轻巧的小鸟,跟着音乐飞起来。”
(6) 教师总结A段音乐的特点:“A段音乐节奏活泼,旋律轻快,给人一种活泼、欢快、轻巧的感觉,就像过年时小朋友们开心地玩耍。”
(7) 播放A段音乐,展示相关的动画视频,视频中是小朋友们在过年时玩耍的场景,如放鞭炮、玩游戏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与画面的结合。
(8) 引导学生跟随视频做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模仿小朋友放鞭炮、跑跳等,增强对音乐的体验。 1. 聆听A段音乐,感受情绪。
2. 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
3. 分享自己的感受。
4. 跟随视频做动作。
评价任务 情绪感受:☆☆☆
动作表现:☆☆☆
分享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感受A段音乐的情绪,让学生体会音乐的活泼、欢快特点。结合动画视频和动作模仿,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直观感受和体验。
分段欣赏 活动三:B段 体会B段音乐情绪
(1) 教师播放B段音乐,说:“接下来,我们来听听B段的音乐。大家用心感受,这段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呢?和前面的A段有什么不同?”
(2) 音乐播放时,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放松身体,沉浸在音乐中。提醒学生注意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音色的变化。
(3) 音乐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感受,当学生说“优美”时,教师回应:“非常准确,这段音乐的旋律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给人一种优美的感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画面中可能有什么呢?”
(4) 对于学生提到“抒情”,教师进一步解释:“抒情的音乐就像我们在诉说着内心的情感,很温柔、很舒缓。这种抒情的情绪是通过较慢的节奏和悠扬的旋律来表达的。大家再听一遍,感受一下这种抒情的氛围。”
(5) 教师对比B段和A段音乐,说:“和A段的活泼欢快不同,B段音乐更加优美抒情,就像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温馨又美好。”
(6) 再次播放B段音乐,教师轻声哼唱旋律,引导学生感受旋律的起伏和韵味。
(7) 展示一些与B段音乐情绪相符的图片,如宁静的雪景、温馨的家庭聚会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8) 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描述B段音乐带给自己的画面和感受,如“像雪花慢慢飘落”“感觉很温暖”等。 1. 聆听B段音乐,感受情绪。
2. 对比B段和A段音乐的不同。
3. 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4. 用词语描述音乐画面。
评价任务 情绪感受:☆☆☆
对比分析:☆☆☆
描述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B段音乐,让学生体会其优美、抒情的特点,与A段形成对比。结合图片和哼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境。
总结与拓展 总结乐曲特点
(1) 教师再次播放《春节序曲》的完整音频,带领学生回顾整首乐曲。在播放过程中,适时提醒学生注意不同乐段的情绪变化和特点。
(2) 音乐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完整地欣赏了《春节序曲》,谁能说一说这首乐曲的整体特点呢?”引导学生从情绪、节奏、旋律等方面进行总结。
(3)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如学生说“情绪很欢快”,教师说:“没错,整首乐曲充满了欢快的情绪,就像过年时的热闹场景。而且它的节奏也很有特点,有快有慢,很有变化。”
(4) 接着问学生:“通过欣赏这首乐曲,你们对春节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呢?”启发学生思考音乐与春节文化的关系。
(5) 当学生回答感受到春节的热闹和欢乐时,教师进一步引导:“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艺术形式,它能把春节的热闹和欢乐用旋律和节奏表现出来。除了《春节序曲》,还有很多和春节有关的音乐,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6) 对于学生提到的其他春节音乐,教师给予鼓励和介绍,如学生说《恭喜发财》,教师说:“《恭喜发财》也是一首很经典的春节歌曲,歌词充满了祝福,旋律也很动听。大家可以在课后再去听听。”
(7)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欣赏《春节序曲》,并和家人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8)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去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 1. 回顾乐曲,总结特点。
2. 思考音乐与春节文化的关系。
3. 分享自己知道的春节音乐。
4. 接受课后作业。
评价任务 总结准确:☆☆☆
思考深入:☆☆☆
分享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乐曲特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春节文化的关系,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庭氛围中进一步感受音乐。
作业设计
必做
1. 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完整聆听《春节序曲》,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2. 用彩笔为《春节序曲》画一幅画,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3. 收集一首其他的春节音乐,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选做
1. 尝试为《春节序曲》创编一段简单的歌词。
2. 与家人合作,用简单的乐器为《春节序曲》进行伴奏。
3. 了解《春节序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更多信息。
板书设计
《春节序曲》
李焕之
引子:欢腾、热烈、热闹
A段:活泼、欢快、轻巧
B段:优美、抒情
A1再现乐段:似A段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春节风俗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气氛活跃。
2. 采用分段欣赏的方式,结合多媒体资源和动作实践,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了音乐的情绪和特点,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不同乐段的感受。
3.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春节文化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学生对春节有了新的认识。
不足之处
1. 在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感受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准确和丰富,可能是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词汇量有限,今后可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 在乐器模仿演奏环节,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部分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乐器演奏的乐趣,后续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让更多学生参与。
3. 在创意实践部分,学生的创编能力有待提高,可能是因为缺乏相关的引导和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提供更多的范例和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