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 具体内容
知识技能目标 1.分析我国耕地资源"三少"特征(总量少、质量低、后备不足); 2.说明耕地保护"三位一体"体系(数量/质量/生态); 3.设计粮食安全风险防控路径。
思想方法目标 1.运用系统思维解构"耕地-粮食-安全"传导链; 2.辩证看待"耕地保护"与"城镇化"矛盾。
素养成长目标 1.区域认知:对比东北黑土/江南水田退化差异; 2.综合思维:关联耕地红线与国家安全; 3.人地协调观:评估"退林还耕"政策生态风险。
二、课标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标依据:“说明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解释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地理课程标准》2.4)
2.教材处理:
重点:耕地资源特征(教材P48-49图文分析)
难点:耕地"非粮化"治理的复杂性(经济作物挤压主粮种植)
3.增补案例:
2024年湖南高考题(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替代教材数据
江西"水稻上山"坡耕地治理工程
三、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学习障碍 突破策略
知晓"18亿亩耕地红线"概念 混淆"耕地数量"与"粮食产量"关系 对比中印耕地单产数据
了解基本农田保护标志 难理解"耕地生态管护"内涵 模拟黑土地退化实验
关注"退林还耕"社会争议 忽视国际市场调节作用 中美大豆贸易战推演
四、教学过程设计(总时长40分钟)
1.情景引入——稻田里的"红线"(3分钟)
教师活动:
播放无人机航拍视频:深圳高楼群与东莞稻田的鲜明边界,聚焦稻田中"永久基本农田"界碑。提问:
"这块稻田为何能阻挡城市扩张?耕地红线如何守卫国家'生命线'?"
学生活动:
观察视频中城市与农田的空间博弈,列举身边耕地侵占案例(如郊区果园改建楼盘)。
设计意图:
以视觉冲击引发认知冲突,渗透人地协调观,引出耕地安全主题。
2.新知探究1——耕地资源的"忧与痛"(12分钟)
教师活动:
【三维数据模型】动态呈现"中国耕地资源诊断报告":
⑴数量之困:人均耕地0.09公顷(不足世界40%)
⑵质量之殇:中低产田占比72%
⑶后备之危:可开垦后备资源仅0.35亿公顷
→ 问题链:
①东北黑土层变薄与江南耕地重金属污染,哪个更威胁粮食安全?
②"占优补劣"现象如何加剧耕地危机?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耕地病历卡":
症状 诊断数据 病因分析
数量贫血 10年减少1.13亿亩 城镇化/生态退耕
质量退化 黑土区有机质降50% 掠夺式耕作
生态恶化 19%耕地受污染 工业排放/化肥滥用
设计意图:
通过量化分析建立系统认知,培养数据解读能力。
3.深度学习——粮食安全的"矛与盾"(10分钟)
突破难点:耕地"非粮化"的经济理性与安全风险
教师活动:
【案例冲突】展示两组对比材料:
湖北监利县:稻田改种莲藕,亩收益增3倍但粮食减产
河南滑县:坚守小麦种植,享受种粮补贴但青年劳动力流失
→ 思辨任务:
"经济作物吞噬主粮田是农民理性选择还是国家安全隐患?"
学生活动:
开展微型辩论赛,正反方分别从"农民增收权"与"国家战略安全"角度论述。
设计意图:
理解耕地保护的多维矛盾,强化辩证思维。
4.新知探究2——耕地保护的"三位一体"(8分钟)
教师活动:
【政策解码】解析"耕地保护三维机制"模型:
→ 核心举措:
⑴耕地占补平衡"数量+质量"双考核
⑵建立耕地健康档案(如山东"耕地健康码")
学生活动:
设计"耕地体检表"指标体系(含土壤pH值/有机质/重金属等指标)。
设计意图:
具象化政策工具,培育政策解读能力。
5.当堂应用——高考真题攻坚(5分钟)
教师活动:
呈现(2022·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与较强的耐污染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目前达到国内总消费量的85%左右。随着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大豆需求快速增长,为应对产需缺口,各地推出一系列政策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黑龙江省发布玉米和大豆生产者的补贴标准后,玉米、大豆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发生了变化(下表)。玉米与大豆轮作可以保障粮食作物生产结构合理和粮食增产。
年份 玉米 大豆
补贴/(元/亩) 播种面积/万亩 总产量/万吨 补贴/(元/亩) 播种面积/万亩 总产量/万吨
2018 25 9 476.73 3 982.16 320 5 351.60 657.80
2019 30 8 811.90 3 940.00 255 6 420.00 781.00
2020 38 8 221.00 3 646.50 238 7 248.10 920.50
(1)说明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扩大的意义。(8分)
(2)据表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民选择种植玉米或大豆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题,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扩大种植面积,有助于大豆产量上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大豆进口量占国内总消费量的85%,其对外依赖度相对较高,受国外大豆种植及国际大豆价格的影响较为显著,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能够提升粮食的安全,进而保障国家安全。大豆功能较多,用途较为广泛,国内经济增长迅速,大豆需求快速增长,扩大种植面积,可缓解供需矛盾,提升大豆自给率,降低大豆对外依赖度。我国大豆进口量持续攀升,其国内种植量相对较少,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能够带动大豆育种、大豆种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保障大豆种子的安全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2)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种植玉米、大豆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补贴的高低,玉米补贴力度虽有所上升,但整体补贴金额较低,影响力依旧较弱,大豆补贴即便有所下滑,但整体补贴金额较高。大豆补贴较高增强了豆农种植信心,由于其补贴金额较高,种植大豆的收益增加,促进新豆农增加。玉米整体补贴较大豆偏低,而通过补贴大豆收益相对较高,故玉米未来种植面积会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增加。
参考答案:(1)种植面积扩大,产量上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障种子安全;降低大豆对外依赖度,提升粮食安全;缓解供需矛盾,提升自给率。
(2)增强豆农种植信心,促进新豆农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会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增加。
学生活动:
结合数据分析,完成题目。
设计意图:
直击高考高频考点,训练情境迁移能力。
6.归纳总结——安全防线构筑(1分钟)
教师活动:
引导建构"粮食安全防护网"知识树:
根基:耕地资源
├─ 数量警戒线(18亿亩)
├─ 质量生命线(有机质提升)
└─ 生态底线(污染修复)
屏障:政策工具箱
学生活动:
补充关键措施(如"盐碱地综合利用")。
设计意图:
结构化知识体系,强化系统思维。
7.拓展提升——校园耕读行动(1分钟)
教师活动:
发布实践任务:
"测算本校营养午餐碳足迹:①食材产地溯源 ②‘食物里程’计算 ③本地化替代方案设计"
学生活动:
规划调研路线(食堂→后勤部→本地农场)。
设计意图:
践行地理实践力,培育国家安全意识。
五、板书设计
耕地资源→粮食安全→国家安全
↗ ↘
数量警戒 质量升级
↖ ↙
生态守护
政策利剑:
■ 占补平衡 ■ 健康档案 ■ 退林还耕监管
六、分层作业设计
层次 任务内容
基础 绘制中国耕地资源"三少"特征成因图
提升 分析《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的"用养结合"机制
挑战 撰写政协模拟提案:《关于遏制耕地"非粮化"的十条建议》
七、课后反思
1.创新点:
"耕地病历卡"实现资源问题可视化诊断
"营养午餐碳足迹"项目联通课堂与社会实践
2.改进方向:
需补充"盐碱地治理"案例(如山东东营"黄三角农高区")
增加国际市场调节模块(参考2023年印度大米出口禁令事件)
3.生成问题:
学生质疑:"严守18亿亩是否阻碍城镇化?"
→ 课下拓展"土地集约利用"案例(上海金山区"工业上楼"节地模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