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多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多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多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4三上·温州期中) 做“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时,小科判断食盐或小苏打不能再溶解依据是(  )。
A.搅拌两次后,看到杯中还有食盐或小苏打
B.烧杯里的水变浑浊了
C.不管怎么搅拌,杯子中都有剩余的食盐或小苏打
2.(2024三上·温州期中) 小科观察水加热的过程,下图中(  )最有可能是沸腾时的现象。
A. B. C.
3.(2024三上·温州期中) 以下属于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的是(  )。
A.热水杯的盖子内侧出现水珠
B.拖地后地上的水干了
C.浴室里的“白雾”
4.(2024三上·温州期中)常温下,比较小苏打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样强 B.小苏打强 C.食盐强
5.(2024三上·温州期中)小科准备研究“水的温度是否会影响食盐溶解的快慢”,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B.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C.放入同样多的食盐
6.(2024三上·温州期中) 如右图,在一个杯子中装了小半杯水,再用透明保鲜膜密封杯口,过了两天,会在保鲜膜内侧观察到(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白色粉末
7.(2024三上·温州期中) 在“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中,一份一份加入食盐,有利于(  )。
A.比较准确地计算出食盐的溶解能力
B.保持实验的趣味性
C.加快溶解速度
8.(2024三上·温州期中) 想让冰快点融化,以下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手捂着 B.放在冰箱里 C.放太阳底下晒
9.(2024三上·温州期中) 将萝卜切成丝,纸被折成纸飞机,水变成水蒸气,这三种物质发生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  )。
A.都不是原来的物质 B.还是原来的物质 C.没有共同点
10.(2024三上·温州期中)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想让它鼓回去,放在(  )效果最好。
A.热水里 B.冷水里 C.冰水里
11.(2024三上·温州期中)下列测量水温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12.(2024三上·温州期中)小科取水时把衣服弄湿了,下列方法能让湿衣服干得最快的是 (  )。
A.展开放阴凉处 B.展开放太阳底下 C.揉成团放书包里
13.(2024三上·温州期中)下列关于水沸腾实验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断上升
B.石棉网的作用是使水受热均匀
C.一般情况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14.(2024三上·温州期中)如右图,小科把白色纸团粘在一个透明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口倒置到水中,发现看不清楚水是否进入杯中。下列改进方法最容易看出水位变化的是(  ) 。
A.用红色的纸团代替白色的纸团
B.在清水中加入红墨水,把水染成红色
C.放一些泡沫塑料球在杯中,再倒扣,看泡沫球的位置
15.(2024三上·温州期中)把杯子的底部扎个小孔,我们会观察到(  )。
A.杯底的小孔冒气泡
B.纸没有湿
C.杯子里的水越来越少
16.(2024三上·温州期中)空气不同于水的主要特征是(  )。
A.无色 B.无固定形状 C.无固定体积
17.(2024三上·温州期中)小科在探究“空气是否能被压缩”这个实验时,他重复做了3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更准确
B.更好玩
C.只要方法正确,一次观测也很准确,所以重复做没意义
18.(2024三上·温州期中)下列方法中,不能感知到空气存在的是 (  )。
A.装空气的袋子鼓了
B.用眼睛朝周围看一看
C.用手扇感受到凉快
19.(2024三上·温州期中)下列现象不能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的是(  )。
A. B. C.
20.(2024三上·温州期中)乌鸦喝水,乌鸦把小石头放入小瓶子中,水面就升高了,这是因为(  )。
A.水占据了石头的空间
B.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
C.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
21.(2024三上·温州期中)在探索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中,可以用到的材料包是 (  )。
A.试管、温度计、烧杯
B.烧杯、滤纸、搅拌棒
C.简易天平、打气简、皮球
22.(2024三上·温州期中)下列关于空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动物和人类需要空气,植物不需要空气
B.我们呼吸的氧气就是空气
C.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23.(2024三上·温州期中)小科新买了一个皮球,没充气之前的质量是500克,充足气后皮球的质量是(  )。
A.仍然是500克 B.大于500克 C.小于500克
二、组合题
24.(2024三上·温州期中)小科所在小组做水结冰的实验,把实验中水与温度的变化做了如下记录,分析记录表,完成问题。
时间 开始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水的变化 水 水中出现小冰块 水中的冰块越来越多 水中大部分是冰块 完全结冰
温度变化 5℃ 0℃ 0℃ 0℃ 0℃
(1)从记录表中我们知道,水从第   分钟开始结冰,这时的温度是   ℃;第   分钟水完全结冰,这时的温度是   ℃。
(2)我们发现: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
(3)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在装冰块的烧杯中加入 (  ),使杯中温度降得更低。
A.食盐 B.沙子 C.食用油
(4)小科在试管中倒入水后做了一次标记,水完全结冰后又做了一次标记,请你帮他在右边方框的图中画出水完全结冰后的标记。
(5)小科家的冰箱有三层,上层的最低温是6摄氏度,中层最低温是1摄氏度,底层最低温是零下10摄氏度,要将水变成冰,应该把水放在冰箱的(  )。
A.上层 B.中层 C.底层
(6)冰是   (填“固态”“液态”或“气态”)的水。冰和水   (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物质。水结冰是因为   。 (填“受冷了”或“受热了”)
(7)装冰块的杯子外面会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  )。
A.水从杯口满出来
B.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
C.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25.(2024三上·温州期中)小科研究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溶解与分离”,请仔细观察表格,回答问题。
混合物 水与食盐混合 水与白糖混合 水与沙混合
充分搅拌并静置后的状态
(1)根据上表,水和白糖充分搅拌并静置后的状态可能是(  )。
A. B. C.
(2)下列方法中,能使物质溶解最快的是(  )。
A. B. C.
(3)小科不小心把食盐和沙子混到一起了,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帮他分离食盐和沙。完成这个分离实验, 正确的顺序是   →   →   。
①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子分离出来
②将盐和沙子的混合物倒入水中溶解
③将剩下的液体进行蒸发
(4) 如右图,进行蒸发实验时,用到的实验器材有:食盐溶液、蒸发皿、搅拌棒、酒精灯、   、   等。 (填写序号)
A.三脚架 B.漏斗 C.温度计 D.滤纸 E.石棉网
(5)关于酒精灯的使用,以下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6)将混有食盐和沙子的水用滤纸过滤,我们发现滤纸上留下了(  )。
A.食盐 B.沙子 C.水
(7)在蒸发实验中分离水和食盐,是利用了 (  )。
A.食盐能溶解在水中
B.食盐颗粒很小
C.水能蒸发,食盐不能蒸发
(8)在蒸发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当水完全蒸发完再熄灭酒精灯
B.为节约时间,停止加热后马上用手拿着蒸发皿进行观察
C.加热过程中需要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9)在加热过程中,我们发现水慢慢变少了,这是因为水变成了   ,蒸发皿上的白色颗粒是   。
26.(2024三上·温州期中)空气的研究
(1)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它是由   (填“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的。
(2)用两支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观察到的现象如右图所示:
由图可知, 第2支注射器装的是(  )。
A.水 B.空气 C.无法判断
(3) 小科用力压这两支注射器的活塞,发现两支(  )压到最底端。
A.都能 B.都不能 C.无法判断
(4)他用力向下压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松手后发现活塞(  )。
A.会弹回来 B.不会弹回来 C.无法判断
(5) 这个实验主要可以证明(  )。
A.空气和水都有重量
B.空气和水都有固定的形状
C.空气易被压缩,水不易被压缩
(6)右图为加压前注射器里的空气状况,圆圈代表的是空气微粒。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活塞向右压后注射器里的空气状况的是 (  )。
A. B. C.
27.(2024三上·温州期中) “吹气球”游戏。
(1) 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这是因为(  )。
A.空气很轻 B.空气会占据空间 C.空气有重量
(2) 小科又将气球放入一个完整的塑料瓶中,将气球口拉开,套在塑料瓶口(如右图) 。他想把气球吹大,可怎么也吹不大,原因可能是   。
(3) 为了吹大瓶内的气球,小科找了剪刀、钉子、胶带等工具,你有什么办法帮他把气球吹得更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在做“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时,判断食盐或小苏打不能再溶解的依据是杯底仍有沉淀物 。具体来说,当多次搅拌后发现杯底仍有沉淀物时,就可以确定食盐或小苏打不能继续溶解了 。
2.【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 在水沸腾之前,容器底也会产生气泡,但这些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周围的水温度较低,气泡中的水蒸气会液化成水,因此气泡会逐渐减小。然而,当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的水温相同,水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剧烈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导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 。
3.【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拖地后地上变干是因为水分通过蒸发作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从而使得地面变干。蒸发是液体表面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后从液体表面逸出,变成气态分子的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达到沸点,只要液体表面的温度高于其周围环境的温度,蒸发就会发生 。
4.【答案】C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100mL水中可以大约溶解食盐36g,小苏打9.6g.
5.【答案】B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研究水的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时,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仅改变水温,其他条件(如水量、食盐量、是否搅拌)应保持一致。选项 B 中 “是否搅拌” 属于额外变量,会干扰实验结果,无法准确验证水温的影响。而 A(控制水温不同)和 C(控制食盐量相同)均符合实验设计要求,故错误做法为 B。
6.【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在一个杯子中装了小半杯水,再用透明保鲜膜密封杯口,过了两天,会在保鲜膜内侧观察到 小水珠 。这是因为水蒸气在保鲜膜内侧液化形成的 。保鲜膜密封杯口后,杯子内的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的保鲜膜时,会液化并附着在保鲜膜上,形成小水珠 。这种现象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的过程,常见于密封环境中的水蒸发和冷凝现象 。
7.【答案】A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 在“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中,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有利于比较准确地计算出食盐的溶解能力 。这是因为每次加入的食盐质量要相同,这样可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从而比较准确地计算出食盐的溶解能力 。
8.【答案】B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提高温度是加快冰融化的有效方法。晒太阳和用手捂着冰块都能使冰块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加快融化速度 。然而,将冰块放在冰箱里会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从而减缓冰块的融化速度 。因此,放在冰箱里并不是一个加快冰融化的方法。
9.【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根据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土豆切成丝、酒精挥发、海水晒盐、水沸腾、玻璃破碎都是物质的状态、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面包发霉、大米酿酒、火柴燃烧、米饭上滴碘酒都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10.【答案】A
【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要让压瘪的乒乓球鼓起来,则要让里面的气体膨胀,所以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由于热传递,热水中的热量传递给了乒乓球内的气体,乒乓球内气体的温度会升高,里面的微粒间距加大,导致气体膨胀,从而使球重新鼓胀。
11.【答案】A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计测量水温时,要注意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观测温度计的读数时,手拿温度计的上端,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12.【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蒸发的面积,二是周围的温度,三是空气的流动,所以放在太阳底下展开,衣服干最快。
13.【答案】A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关于水沸腾实验的错误表述是: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断上升 。这是因为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加热,但温度会保持不变,这是因为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升高,而是保持在沸点 。
14.【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 小科把白色纸团粘在一个透明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口倒置到水中,发现看不清水是否进入杯中,这是因为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阻挡了水的进入。 具体来说,当杯子倒置在水中时,由于杯内的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阻止了水的进入,因此纸团不会湿。
15.【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 把杯子的底部扎个小孔后,我们会观察到以下现象 : 杯底的小孔会冒气泡 :这是因为当杯子底部有小孔时,杯内的空气会从小孔中溢出,形成气泡 。 纸没有湿 :在杯子倒扣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水无法进入杯子内部,因此纸不会湿 。
16.【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对水和空气的认识可知,空气和水都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状,占据空间。但是水的质量重,不易被压缩,空气的质量轻,容易被压缩。
17.【答案】A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斜面是一种省力机械,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省力但是费距离。距离比和力比都取决于倾角: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小,斜面较长,则省力越大,但费距离。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大,斜面较短,则省力越小,但省距离。在探究斜面作用的实验中,同学们重复做了3次实验,主要原因是能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偶然性。
18.【答案】B
【知识点】认识空气
【解析】【分析】在提供的选项中,A选项“装空气的袋子鼓了”可以明显感知到空气的存在,因为塑料袋在装入空气后会膨胀,这表明空气被装入了袋子中 。而B选项“用眼睛朝周围看”并不能直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因为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而不能直接感知到空气这种无形的物质 。用手扇感觉到凉快,说明空气流动,能够感受到空气。
19.【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对流
【解析】【分析】A选项能够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B选项和C选项能够证明空气可以流动。
20.【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液体的认识;固体的认识
【解析】【分析】石头是实心物体,放入水中会占据原本由水占据的空间。当石头沉入瓶底时,水被排挤向上移动,导致水面升高。A 选项错误,水不会主动占据石头的空间;B 选项与现象无关,空气未参与该过程。此现象本质是物体(石头)占据空间后对液体(水)的排挤作用,符合 “占据空间” 的科学原理,故正确答案为 C。
21.【答案】C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 在探索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中,可以用到的材料包是简易天平、打气筒和皮球 ,把皮球放到天平上,调节天平平衡,充气后看天平是否还平衡。
22.【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能占据空间,会流动,易被压缩,有一定的重量。根据空气的特征认识,空气能够占据空间,具有流动性,能够溶解在水中,所以说在空中、地下、河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23.【答案】B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 充足气后皮球的质量会大于500克 。这是因为空气是有质量的,当皮球充气时,空气被注入皮球内部,增加了皮球的质量 。
24.【答案】(1)2;0;8;0
(2)0
(3)A
(4)体积变大了(高于原标记)
(5)C
(6)固态;是;受冷了
(7)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水有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记录表中我们知道,水从第2分钟开始结冰,这时的温度是0℃;第8分钟水完全结冰,这时的温度是0℃。
(2)通过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
(3)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在装冰块的烧杯中加入食盐,使杯中温度降得更低。
(4)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5)小科家的冰箱有三层,上层的最低温是6摄氏度,中层最低温是1摄氏度,底层最低温是零下10摄氏度,要将水变成冰,应该把水放在冰箱的底层,这样温度才能达到水结冰的条件。
(6)冰是固态的水。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水结冰是因为受冷了。
(7) 装冰块的杯子外面会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 。当冰块放入玻璃杯中时,冰块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导致杯子外壁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外壁时,会凝结成小水珠 。
25.【答案】(1)A
(2)B
(3)②;①;③
(4)A;E
(5)B
(6)B
(7)C
(8)C
(9)水蒸气;食盐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物质的性质不同,使用的过滤方法也就不同。常用的方法有沉淀、过滤、蒸发。
(1)白糖能够完全溶解在水里,水和白糖充分搅拌并静置后的状态可能是A图。
(2)可溶性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颗粒物大小等因素有关,所以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多种方法叠加使用,会让溶解变得更快,所以搅拌、加热的方法能使物质溶解得最快。
(3)小科不小心把食盐和沙子混到一起了,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帮他分离食盐和沙。完成这个分离实验, 正确的顺序是将盐和沙子的混合物倒入水中溶解,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子分离出来,将剩下的液体进行蒸发。
(4)进行蒸发实验时,用到的实验器材有:食盐溶液、蒸发皿、搅拌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5)
丙装置是蒸发装置,适合把食盐从盐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随着水分的蒸发,蒸发皿上留下了物质,此物质是食盐结晶。故C选项符合题意。
(5)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熄灭酒精灯需用灯帽,不能用一个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因为倾倒容易使酒精从灯口流出。
(6)食盐(氯化钠)是可溶于水的,而沙子则不溶于水。因此,在过滤过程中,沙子会被留在滤纸上,而食盐则会溶解在水中,通过滤纸流入下方的容器中 。
(7)结合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可知,利用物质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混合物分离,比如分离沙子和食盐,就利用了沙子不溶解于水,而食盐可以溶解的特征。过滤得到的食盐水,我们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得到食盐。得到的食盐颗粒与原来的食盐颗粒相比,颗粒变小。
(8)在蒸发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加热过程中需要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9) 在加热过程中,我们发现水慢慢变少了,这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当水被加热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最终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形成水蒸气,从而使得水的体积减小,表现为水量减少 ,蒸发皿上的白色颗粒是食盐。
26.【答案】(1)多种
(2)B
(3)B
(4)A
(5)C
(6)B
【知识点】认识空气;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1)空气的特点是: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我们的地球被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它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2) 用两支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时,观察到第一支注射器中装的是水,第二支注射器中装的是空气。 这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容易被压缩,而水不容易被压缩 。
(3)小科用力压这两支注射器的活塞,发现两支空气压到最底端。
(4)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但不能压缩到0,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我们发现活塞会往回弹,这是因为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5) 这个实验主要可以证明空气易被压缩,水不易被压缩。
(6) 能正确表示加压前注射器里的空气状况的选项是图B。在加压前,注射器内的空气微粒排列紧密,没有明显的间隔,空气微粒的特性 空气微粒之间有间隔,当向上拉注射器活塞时,空气体积变大,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而空气微粒本身的大小和个数不变 。
27.【答案】(1)B
(2)瓶子里的空气占据空间, 所以气球吹不大
(3)将瓶子剪破或戳一个洞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1) 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这是因为空气会占据空间 。当向气球中吹气时,空气进入气球内部,占据了气球内的空间,使得气球膨胀变大 。
(2)小科又将气球放入一个完整的塑料瓶中,将气球口拉开,套在塑料瓶口(如右图) 。他想把气球吹大,可怎么也吹不大,原因可能是瓶子里的空气占据空间, 所以气球吹不大。
(3)我们可以将瓶子剪破或者戳一个洞,空气有更多空间,就能使得气球变大。
1 / 1浙江省温州市多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4三上·温州期中) 做“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时,小科判断食盐或小苏打不能再溶解依据是(  )。
A.搅拌两次后,看到杯中还有食盐或小苏打
B.烧杯里的水变浑浊了
C.不管怎么搅拌,杯子中都有剩余的食盐或小苏打
【答案】C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在做“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实验时,判断食盐或小苏打不能再溶解的依据是杯底仍有沉淀物 。具体来说,当多次搅拌后发现杯底仍有沉淀物时,就可以确定食盐或小苏打不能继续溶解了 。
2.(2024三上·温州期中) 小科观察水加热的过程,下图中(  )最有可能是沸腾时的现象。
A. B. C.
【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 在水沸腾之前,容器底也会产生气泡,但这些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周围的水温度较低,气泡中的水蒸气会液化成水,因此气泡会逐渐减小。然而,当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的水温相同,水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剧烈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导致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 。
3.(2024三上·温州期中) 以下属于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的是(  )。
A.热水杯的盖子内侧出现水珠
B.拖地后地上的水干了
C.浴室里的“白雾”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拖地后地上变干是因为水分通过蒸发作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从而使得地面变干。蒸发是液体表面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后从液体表面逸出,变成气态分子的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达到沸点,只要液体表面的温度高于其周围环境的温度,蒸发就会发生 。
4.(2024三上·温州期中)常温下,比较小苏打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样强 B.小苏打强 C.食盐强
【答案】C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100mL水中可以大约溶解食盐36g,小苏打9.6g.
5.(2024三上·温州期中)小科准备研究“水的温度是否会影响食盐溶解的快慢”,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B.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C.放入同样多的食盐
【答案】B
【知识点】加快溶解
【解析】【分析】研究水的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时,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仅改变水温,其他条件(如水量、食盐量、是否搅拌)应保持一致。选项 B 中 “是否搅拌” 属于额外变量,会干扰实验结果,无法准确验证水温的影响。而 A(控制水温不同)和 C(控制食盐量相同)均符合实验设计要求,故错误做法为 B。
6.(2024三上·温州期中) 如右图,在一个杯子中装了小半杯水,再用透明保鲜膜密封杯口,过了两天,会在保鲜膜内侧观察到(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白色粉末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在一个杯子中装了小半杯水,再用透明保鲜膜密封杯口,过了两天,会在保鲜膜内侧观察到 小水珠 。这是因为水蒸气在保鲜膜内侧液化形成的 。保鲜膜密封杯口后,杯子内的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的保鲜膜时,会液化并附着在保鲜膜上,形成小水珠 。这种现象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液态水的过程,常见于密封环境中的水蒸发和冷凝现象 。
7.(2024三上·温州期中) 在“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中,一份一份加入食盐,有利于(  )。
A.比较准确地计算出食盐的溶解能力
B.保持实验的趣味性
C.加快溶解速度
【答案】A
【知识点】水的溶解能力
【解析】【分析】 在“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中,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有利于比较准确地计算出食盐的溶解能力 。这是因为每次加入的食盐质量要相同,这样可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从而比较准确地计算出食盐的溶解能力 。
8.(2024三上·温州期中) 想让冰快点融化,以下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手捂着 B.放在冰箱里 C.放太阳底下晒
【答案】B
【知识点】冰的融化
【解析】【分析】提高温度是加快冰融化的有效方法。晒太阳和用手捂着冰块都能使冰块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加快融化速度 。然而,将冰块放在冰箱里会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从而减缓冰块的融化速度 。因此,放在冰箱里并不是一个加快冰融化的方法。
9.(2024三上·温州期中) 将萝卜切成丝,纸被折成纸飞机,水变成水蒸气,这三种物质发生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  )。
A.都不是原来的物质 B.还是原来的物质 C.没有共同点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解析】【分析】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根据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土豆切成丝、酒精挥发、海水晒盐、水沸腾、玻璃破碎都是物质的状态、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面包发霉、大米酿酒、火柴燃烧、米饭上滴碘酒都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10.(2024三上·温州期中)一个压瘪的乒乓球,想让它鼓回去,放在(  )效果最好。
A.热水里 B.冷水里 C.冰水里
【答案】A
【知识点】气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要让压瘪的乒乓球鼓起来,则要让里面的气体膨胀,所以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由于热传递,热水中的热量传递给了乒乓球内的气体,乒乓球内气体的温度会升高,里面的微粒间距加大,导致气体膨胀,从而使球重新鼓胀。
11.(2024三上·温州期中)下列测量水温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温度计
【解析】【分析】温度计测量水温时,要注意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观测温度计的读数时,手拿温度计的上端,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12.(2024三上·温州期中)小科取水时把衣服弄湿了,下列方法能让湿衣服干得最快的是 (  )。
A.展开放阴凉处 B.展开放太阳底下 C.揉成团放书包里
【答案】B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一是蒸发的面积,二是周围的温度,三是空气的流动,所以放在太阳底下展开,衣服干最快。
13.(2024三上·温州期中)下列关于水沸腾实验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断上升
B.石棉网的作用是使水受热均匀
C.一般情况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答案】A
【知识点】水的蒸发;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 关于水沸腾实验的错误表述是: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断上升 。这是因为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加热,但温度会保持不变,这是因为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升高,而是保持在沸点 。
14.(2024三上·温州期中)如右图,小科把白色纸团粘在一个透明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口倒置到水中,发现看不清楚水是否进入杯中。下列改进方法最容易看出水位变化的是(  ) 。
A.用红色的纸团代替白色的纸团
B.在清水中加入红墨水,把水染成红色
C.放一些泡沫塑料球在杯中,再倒扣,看泡沫球的位置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 小科把白色纸团粘在一个透明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口倒置到水中,发现看不清水是否进入杯中,这是因为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阻挡了水的进入。 具体来说,当杯子倒置在水中时,由于杯内的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阻止了水的进入,因此纸团不会湿。
15.(2024三上·温州期中)把杯子的底部扎个小孔,我们会观察到(  )。
A.杯底的小孔冒气泡
B.纸没有湿
C.杯子里的水越来越少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 把杯子的底部扎个小孔后,我们会观察到以下现象 : 杯底的小孔会冒气泡 :这是因为当杯子底部有小孔时,杯内的空气会从小孔中溢出,形成气泡 。 纸没有湿 :在杯子倒扣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水无法进入杯子内部,因此纸不会湿 。
16.(2024三上·温州期中)空气不同于水的主要特征是(  )。
A.无色 B.无固定形状 C.无固定体积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对水和空气的认识可知,空气和水都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状,占据空间。但是水的质量重,不易被压缩,空气的质量轻,容易被压缩。
17.(2024三上·温州期中)小科在探究“空气是否能被压缩”这个实验时,他重复做了3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更准确
B.更好玩
C.只要方法正确,一次观测也很准确,所以重复做没意义
【答案】A
【知识点】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斜面是一种省力机械,可用于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难,省力但是费距离。距离比和力比都取决于倾角: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小,斜面较长,则省力越大,但费距离。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大,斜面较短,则省力越小,但省距离。在探究斜面作用的实验中,同学们重复做了3次实验,主要原因是能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偶然性。
18.(2024三上·温州期中)下列方法中,不能感知到空气存在的是 (  )。
A.装空气的袋子鼓了
B.用眼睛朝周围看一看
C.用手扇感受到凉快
【答案】B
【知识点】认识空气
【解析】【分析】在提供的选项中,A选项“装空气的袋子鼓了”可以明显感知到空气的存在,因为塑料袋在装入空气后会膨胀,这表明空气被装入了袋子中 。而B选项“用眼睛朝周围看”并不能直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因为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而不能直接感知到空气这种无形的物质 。用手扇感觉到凉快,说明空气流动,能够感受到空气。
19.(2024三上·温州期中)下列现象不能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对流
【解析】【分析】A选项能够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B选项和C选项能够证明空气可以流动。
20.(2024三上·温州期中)乌鸦喝水,乌鸦把小石头放入小瓶子中,水面就升高了,这是因为(  )。
A.水占据了石头的空间
B.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
C.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液体的认识;固体的认识
【解析】【分析】石头是实心物体,放入水中会占据原本由水占据的空间。当石头沉入瓶底时,水被排挤向上移动,导致水面升高。A 选项错误,水不会主动占据石头的空间;B 选项与现象无关,空气未参与该过程。此现象本质是物体(石头)占据空间后对液体(水)的排挤作用,符合 “占据空间” 的科学原理,故正确答案为 C。
21.(2024三上·温州期中)在探索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中,可以用到的材料包是 (  )。
A.试管、温度计、烧杯
B.烧杯、滤纸、搅拌棒
C.简易天平、打气简、皮球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 在探索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中,可以用到的材料包是简易天平、打气筒和皮球 ,把皮球放到天平上,调节天平平衡,充气后看天平是否还平衡。
22.(2024三上·温州期中)下列关于空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动物和人类需要空气,植物不需要空气
B.我们呼吸的氧气就是空气
C.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能占据空间,会流动,易被压缩,有一定的重量。根据空气的特征认识,空气能够占据空间,具有流动性,能够溶解在水中,所以说在空中、地下、河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23.(2024三上·温州期中)小科新买了一个皮球,没充气之前的质量是500克,充足气后皮球的质量是(  )。
A.仍然是500克 B.大于500克 C.小于500克
【答案】B
【知识点】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测定一袋空气的质量
【解析】【分析】 充足气后皮球的质量会大于500克 。这是因为空气是有质量的,当皮球充气时,空气被注入皮球内部,增加了皮球的质量 。
二、组合题
24.(2024三上·温州期中)小科所在小组做水结冰的实验,把实验中水与温度的变化做了如下记录,分析记录表,完成问题。
时间 开始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水的变化 水 水中出现小冰块 水中的冰块越来越多 水中大部分是冰块 完全结冰
温度变化 5℃ 0℃ 0℃ 0℃ 0℃
(1)从记录表中我们知道,水从第   分钟开始结冰,这时的温度是   ℃;第   分钟水完全结冰,这时的温度是   ℃。
(2)我们发现: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
(3)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在装冰块的烧杯中加入 (  ),使杯中温度降得更低。
A.食盐 B.沙子 C.食用油
(4)小科在试管中倒入水后做了一次标记,水完全结冰后又做了一次标记,请你帮他在右边方框的图中画出水完全结冰后的标记。
(5)小科家的冰箱有三层,上层的最低温是6摄氏度,中层最低温是1摄氏度,底层最低温是零下10摄氏度,要将水变成冰,应该把水放在冰箱的(  )。
A.上层 B.中层 C.底层
(6)冰是   (填“固态”“液态”或“气态”)的水。冰和水   (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物质。水结冰是因为   。 (填“受冷了”或“受热了”)
(7)装冰块的杯子外面会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  )。
A.水从杯口满出来
B.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
C.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答案】(1)2;0;8;0
(2)0
(3)A
(4)体积变大了(高于原标记)
(5)C
(6)固态;是;受冷了
(7)B
【知识点】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水有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记录表中我们知道,水从第2分钟开始结冰,这时的温度是0℃;第8分钟水完全结冰,这时的温度是0℃。
(2)通过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
(3)在做水结冰实验时,在装冰块的烧杯中加入食盐,使杯中温度降得更低。
(4)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
(5)小科家的冰箱有三层,上层的最低温是6摄氏度,中层最低温是1摄氏度,底层最低温是零下10摄氏度,要将水变成冰,应该把水放在冰箱的底层,这样温度才能达到水结冰的条件。
(6)冰是固态的水。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水结冰是因为受冷了。
(7) 装冰块的杯子外面会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 。当冰块放入玻璃杯中时,冰块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导致杯子外壁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外壁时,会凝结成小水珠 。
25.(2024三上·温州期中)小科研究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溶解与分离”,请仔细观察表格,回答问题。
混合物 水与食盐混合 水与白糖混合 水与沙混合
充分搅拌并静置后的状态
(1)根据上表,水和白糖充分搅拌并静置后的状态可能是(  )。
A. B. C.
(2)下列方法中,能使物质溶解最快的是(  )。
A. B. C.
(3)小科不小心把食盐和沙子混到一起了,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帮他分离食盐和沙。完成这个分离实验, 正确的顺序是   →   →   。
①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子分离出来
②将盐和沙子的混合物倒入水中溶解
③将剩下的液体进行蒸发
(4) 如右图,进行蒸发实验时,用到的实验器材有:食盐溶液、蒸发皿、搅拌棒、酒精灯、   、   等。 (填写序号)
A.三脚架 B.漏斗 C.温度计 D.滤纸 E.石棉网
(5)关于酒精灯的使用,以下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6)将混有食盐和沙子的水用滤纸过滤,我们发现滤纸上留下了(  )。
A.食盐 B.沙子 C.水
(7)在蒸发实验中分离水和食盐,是利用了 (  )。
A.食盐能溶解在水中
B.食盐颗粒很小
C.水能蒸发,食盐不能蒸发
(8)在蒸发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当水完全蒸发完再熄灭酒精灯
B.为节约时间,停止加热后马上用手拿着蒸发皿进行观察
C.加热过程中需要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9)在加热过程中,我们发现水慢慢变少了,这是因为水变成了   ,蒸发皿上的白色颗粒是   。
【答案】(1)A
(2)B
(3)②;①;③
(4)A;E
(5)B
(6)B
(7)C
(8)C
(9)水蒸气;食盐
【知识点】物质的分离
【解析】【分析】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物质的性质不同,使用的过滤方法也就不同。常用的方法有沉淀、过滤、蒸发。
(1)白糖能够完全溶解在水里,水和白糖充分搅拌并静置后的状态可能是A图。
(2)可溶性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颗粒物大小等因素有关,所以常用的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多种方法叠加使用,会让溶解变得更快,所以搅拌、加热的方法能使物质溶解得最快。
(3)小科不小心把食盐和沙子混到一起了,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帮他分离食盐和沙。完成这个分离实验, 正确的顺序是将盐和沙子的混合物倒入水中溶解,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子分离出来,将剩下的液体进行蒸发。
(4)进行蒸发实验时,用到的实验器材有:食盐溶液、蒸发皿、搅拌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5)
丙装置是蒸发装置,适合把食盐从盐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随着水分的蒸发,蒸发皿上留下了物质,此物质是食盐结晶。故C选项符合题意。
(5)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熄灭酒精灯需用灯帽,不能用一个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因为倾倒容易使酒精从灯口流出。
(6)食盐(氯化钠)是可溶于水的,而沙子则不溶于水。因此,在过滤过程中,沙子会被留在滤纸上,而食盐则会溶解在水中,通过滤纸流入下方的容器中 。
(7)结合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可知,利用物质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混合物分离,比如分离沙子和食盐,就利用了沙子不溶解于水,而食盐可以溶解的特征。过滤得到的食盐水,我们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得到食盐。得到的食盐颗粒与原来的食盐颗粒相比,颗粒变小。
(8)在蒸发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加热过程中需要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9) 在加热过程中,我们发现水慢慢变少了,这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当水被加热时,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最终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形成水蒸气,从而使得水的体积减小,表现为水量减少 ,蒸发皿上的白色颗粒是食盐。
26.(2024三上·温州期中)空气的研究
(1)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它是由   (填“一种”或“多种”)气体组成的。
(2)用两支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观察到的现象如右图所示:
由图可知, 第2支注射器装的是(  )。
A.水 B.空气 C.无法判断
(3) 小科用力压这两支注射器的活塞,发现两支(  )压到最底端。
A.都能 B.都不能 C.无法判断
(4)他用力向下压装有空气的注射器,松手后发现活塞(  )。
A.会弹回来 B.不会弹回来 C.无法判断
(5) 这个实验主要可以证明(  )。
A.空气和水都有重量
B.空气和水都有固定的形状
C.空气易被压缩,水不易被压缩
(6)右图为加压前注射器里的空气状况,圆圈代表的是空气微粒。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活塞向右压后注射器里的空气状况的是 (  )。
A. B. C.
【答案】(1)多种
(2)B
(3)B
(4)A
(5)C
(6)B
【知识点】认识空气;空气的特征;压缩空气
【解析】【分析】(1)空气的特点是: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很轻。我们的地球被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它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2) 用两支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时,观察到第一支注射器中装的是水,第二支注射器中装的是空气。 这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容易被压缩,而水不容易被压缩 。
(3)小科用力压这两支注射器的活塞,发现两支空气压到最底端。
(4)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但不能压缩到0,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我们发现活塞会往回弹,这是因为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5) 这个实验主要可以证明空气易被压缩,水不易被压缩。
(6) 能正确表示加压前注射器里的空气状况的选项是图B。在加压前,注射器内的空气微粒排列紧密,没有明显的间隔,空气微粒的特性 空气微粒之间有间隔,当向上拉注射器活塞时,空气体积变大,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而空气微粒本身的大小和个数不变 。
27.(2024三上·温州期中) “吹气球”游戏。
(1) 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这是因为(  )。
A.空气很轻 B.空气会占据空间 C.空气有重量
(2) 小科又将气球放入一个完整的塑料瓶中,将气球口拉开,套在塑料瓶口(如右图) 。他想把气球吹大,可怎么也吹不大,原因可能是   。
(3) 为了吹大瓶内的气球,小科找了剪刀、钉子、胶带等工具,你有什么办法帮他把气球吹得更大:
【答案】(1)B
(2)瓶子里的空气占据空间, 所以气球吹不大
(3)将瓶子剪破或戳一个洞
【知识点】空气的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解析】【分析】(1) 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这是因为空气会占据空间 。当向气球中吹气时,空气进入气球内部,占据了气球内的空间,使得气球膨胀变大 。
(2)小科又将气球放入一个完整的塑料瓶中,将气球口拉开,套在塑料瓶口(如右图) 。他想把气球吹大,可怎么也吹不大,原因可能是瓶子里的空气占据空间, 所以气球吹不大。
(3)我们可以将瓶子剪破或者戳一个洞,空气有更多空间,就能使得气球变大。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