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组自主互助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课题 第二单元 成长的时空第六课 友谊之树常青 《友谊的真谛》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课程标准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课时对应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学习主题,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同学、朋友的关系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友谊观,培养真诚、友善等道德品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丰富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友谊是一种亲密关系、心灵相遇,具有平等双向的特质,帮助学生澄清对友谊的模糊认识,为后续学习交友智慧奠定基础 。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对引导学生建立和维护真挚友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真挚友谊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积极意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友善” 的要求 。 道德修养:在交友中培养真诚、善良、宽容、尊重等良好道德品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 法治观念:明确在友谊中需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增强法治意识 。 健全人格:在友谊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人相处,培养积极乐观、自信豁达的健全人格 。 责任意识:明白在友谊中应承担关心、帮助朋友的责任,积极维护友谊,增强责任担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友谊的特质,即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平等双向的、心灵的相遇 。 难点:辨别真正的友谊与 “哥们儿义气” 等错误观念,树立正确交友观 。 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法:开展如 “友谊猜猜猜”“友谊对对碰” 等游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友谊。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友谊案例、分享友谊故事等,促进学生交流互助,培养团队协作和探究能力 。 情境教学法:创设校园、生活中与友谊相关的情境,如朋友间的帮助、矛盾冲突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思考友谊问题 。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 分钟) 开展 “友谊猜猜猜” 游戏: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写有与友谊相关词语或短语的卡片,如 “一起做作业”“分享秘密”“生病时照顾” 等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抽取卡片,然后通过动作、语言描述卡片内容(不能直接说出词语),让小组其他成员猜 。游戏结束后,提问学生:“从这些与友谊相关的内容中,你们对友谊有了哪些初步感受?你们心中的友谊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友谊,从而导入本节课主题 。 2.知识讲解与小组讨论(20 分钟) 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展示教材 P44 “运用你的经验” 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些场景中,朋友之间的关系给你怎样的感觉?你在与朋友相处中,有过类似亲密的体验吗?”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6 人,讨论时间 5 分钟 。小组内推选一名记录员记录要点 。 小组讨论结束,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观点 。教师总结: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每个人对友谊的理解和需要不尽相同,但我们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和帮助、信任和忠诚、肯定和关心 。朋友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在我们成长中给予陪伴和支持 。 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开展 “友谊对对碰” 活动: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些关于朋友相处的场景,有的是单方面付出,有的是双方相互帮助、相互分享 。让学生判断哪些场景体现了平等双向的友谊,并说明原因 。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你的友谊中,是如何体现平等和双向的?” 每个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强调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会关怀对方 。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情感,让友谊更加深厚 。 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 讲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友谊的故事,他们在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下,相互支持,为人类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提问学生:“从他们的友谊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友谊仅仅是物质上的共享吗?”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 。 教师总结: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友谊的美好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业成绩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让我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体悟人生美好 。 3.案例分析与小组互助(15 分钟) 展示两个案例: 案例一:小辉和小明是好朋友,小辉家庭条件优越,经常给小明买各种礼物 。但小明觉得在这段友谊中,自己总是处于接受的一方,感觉很不舒服,两人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微妙 。 案例二:小敏和小萱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绘画 。她们经常一起参加绘画比赛,互相交流绘画技巧,共同进步 。在小敏生病住院期间,小萱主动去医院看望她,还帮她补习功课 。 提出问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这两个案例中友谊状态不同的原因,并讨论怎样才能建立真正平等、双向且心灵相通的友谊 。” 各小组展开讨论,分析案例中友谊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小组讨论结束后,选派代表发言,提出自己小组的观点和建议 。教师点评各小组发言,强调真正的友谊需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注重精神交流,共同成长进步 。 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友谊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小组其他成员给予建议和帮助,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 4.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友谊的真谛,了解到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能给予我们温暖和支持;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需要双方共同付出和维护;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超越外在条件,实现精神契合 。 鼓励学生在今后生活中,用心去感受和经营友谊,以真诚之心结交朋友,珍惜身边的友谊,让友谊之树常青 。 5.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课后制作一张 “友谊纪念卡”,写下自己对友谊的理解、最难忘的友谊瞬间,以及想对好朋友说的话 。 下节课前,将 “友谊纪念卡” 交给小组组长,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交流,互相欣赏和评价,感受彼此对友谊的珍视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但在引导学生将对友谊真谛的理解落实到实际交友行动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知行脱节情况 。后续教学可增加更多实践活动,如组织小组友谊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同时,在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优化小组分组和激励机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课堂,真正领悟友谊真谛,提升交友能力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