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1.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这句话强调新中国的成立( )A.推行民主共和制度 B.推翻三座大山压迫C.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D.实现民族伟大复兴2.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表知识卡片可以论证( )历史知识卡片时间:1951年4月29日至5月23日 代表:李维汉 阿沛·阿旺晋美 经过: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协议,同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A.西藏通过武力解放 B.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C.西藏摆脱殖民统治 D.祖国实现了完全统一3.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从广泛意义上说,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确立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军事强国和亚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威信始终不坠。”该观点认为朝鲜战争( )A.促进了中国民族觉醒 B.推动了中国经济飞跃C.维护了亚洲地区和平 D.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4.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5.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话的意思是( )A.对我国的工业建设十分悲观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C.我国工农业发展不平衡 D.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6.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5.05%、0.228.88。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 )A.优先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C.注重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D.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7.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的“里程碑”是指( )A.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工业化的起步C.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8.在推进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强调:合作社生产经营要稳步推进,避免粗暴和强迫命令,实现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低级到高级的有序发展。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A.联产承包得到农民支持 B.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C.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性 D.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9.大庆石油工人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干劲,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他们铸就了( )A.红船精神 B.长征精神 C.雷锋精神 D.铁人精神10.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作者是时任南大教师胡福明。他后来回忆说:“文章的理论观点并不是我的首创,我只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把它写了出来。”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是指(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C.“两个凡是”引起普遍不满 D.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11.在比较的意义上,正如陈云同志所言,“它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具有历史转折的意义,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在我党的历史上都不算过分。陈云所说的“这次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2.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包干到户生产忙”,下联是“喜看稻菽千层浪”,横批应为( )A.“农业合作” B.“以人为本” C.“联产承包” D.“小康社会”13.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于2025年4月13日至18日在海南举办,共有71个国家和地区的1767家企业,携4209个消费品牌参展。通过消博会,全球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企业拓展全球市场的平台。消博会的举办主要体现了我国( )A.扩大国内需求 B.优化出口结构 C.深化对内改革 D.坚持对外开放14.在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有利于我国经济进入全球市场”的是( )A.兴办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开发城市C.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某学习小组开展项目学习,准备了“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等材料。请为他们提炼一个主题( )A.科技成就助力经济发展 B.国防建设促进经济发展C.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 D.国力强盛推动祖国统一16.“12亿人口有了明确的方向、道路和方法,市场经济是方法手段,不是确定社会性质,我们没有辜负这些年,做了应该做的事……”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南方谈话 D.中共十二大17.C919国产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型盾构机“京华号”顺利掘进,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顺利投入运行,这些成就得益于新发展理念中的( )A.开放 B.绿色 C.创新 D.共享18.“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19.下面是八年级某同学绘制的知识结构图,请为他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A.增强兵种 科技强军 B.联合作战 体系完备 C.劈波斩浪 捍卫海疆 D.鹰击长空 使命担当20.1970年4月24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由我国科技工作者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颗人造卫星的名字是( )A.嫦娥一号绕月人造卫星 B.东方红一号卫星C.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D.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计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4分)材料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作战》 图1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2)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作战”的原因。(4分)材料三图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4分)22.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艰辛岁月,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22分)【奋斗与成功】材料一:我国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并且得到了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到1957年底已经胜利地超额完成了。——摘编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1)依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期间我国在交通运输方面取得的两项具体成就。(4分)【失误与挫折】材料二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历史》(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会出现三年困难时期。(4分)为了摆脱经济困难,当时中共中央制定了怎样的经济方针?(2分)【开放与富强】材料三:改革开放之初,习仲勋老书记向中央争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得到邓小平等老同志的大力支持。从那时候起,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杀出一条血路”,率先改革开放,率先创办经济特区。在大家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完成了从经济相对落后农业省份到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惊人跨越。——摘编自《黄坤明同志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实录》(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广东率先创办的经济特区。(4分)并说明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2分)(4)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2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1)为解决材料一中的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使香港和澳门得以顺利回归?(2分)请分别写出香港和澳门在哪一年回归祖国?(4分)材料二 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内政问题,我们团结台湾同胞,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2)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内容是什么?(2分)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什么?(2分)(3)综上可知,实现祖国统一必然趋势,请你分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至少两点)。(4分)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时间 事件1949年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013年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2015年9月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12月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立结合所学知识,请根据以上大事年表里体现的“中国智慧”,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史实,确定主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历史小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句通顺,表述完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D D D B D C D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C D D D C C C C B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计60分)21.(1)形势:国内:经济凋敝(经济濒于崩溃);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原因: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干涉,把战场推进至中朝边境,威胁中国安全。(3)事件:土地改革。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2.(1)原因: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援助。具体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等。(2)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严重的自然灾害等。经济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3)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意义: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4)主题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成就、挫折与改革之路等。23.(1)构想:一国两制。时间:1997、1999年。(2)内容: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实质:中国内政问题。(3)有利因素: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一国两制的运用;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统一是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24.示例1:观点:灵活的外交推动新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同时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的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使中国发展了与亚非新兴民族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由此可见,中国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为国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使自身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示例2:新中国成立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完成,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总之,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外交事业的新篇章。示例3:彰显中国智慧的外交。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完成,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中国方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积极而深远。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由此可见,中国在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前提下,开展彰显中国智慧的外交,既为国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使自身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示例4: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积极而深远。综上,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能,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doc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