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
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1.据考证,1800—1839年因鸦片走私导致的中国白银外流总计高达6亿两。有人估算,到19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每年耗费在鸦片消费上的白银达到1633万元,几乎与清政府1830—1838年的关税总收入相当。据此可知,鸦片走私贸易使得( )
A.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B.清朝的国力已遭到严重削弱
C.清朝朝贡体制已经逐渐解体 D.中国的民族工业已经产生了
2.2025年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有位历史爱好者评价:“这是中国关税史上的一个历史性成果,洗刷了中国一百八十多年前那次关税战争上耻辱性的惨败。”以下哪个不平等条约,与这位历史爱好者的评价有关(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俄国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而《资政新篇》则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变化( )
A.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B.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C.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制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也。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材料中的“物质改革”和“政治改革”分别指的是( )
A.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C.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D.维新变法 新文化运动
6.清政府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东北三省正式建立。这反映出清政府( )
A.重视边疆地区治理 B.平稳渡过边疆危机
C.遏制地方叛乱势头 D.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7.1895年,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阻止饷银运出,一批台湾爱国官绅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引发上述事件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 )
A.要求西方国家之间互相开放 B.保持中国领土完整
C.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D.保证美国在华经济利益
9.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派醇亲王载沣代表中国政府赴德国谢罪致歉,并在克林德被害处立碑。该事件反映了( )
A.清政府具备近代外交意识 B.中国倡导和平外交政策
C.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克林德事件引发了战争
10.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热血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谱写了一曲激昂向上的青春乐章。五四运动中最能体现其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 )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取消“二十一条”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11.红船精神是我们党先进性之源,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勇敢地登上历史舞台,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民族解放、矢志复兴的使命任务。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红船精神的是( )
A.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B.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D.实事求是、勇闯新路的创新精神
12.1922年7月,共产党人彭湃在他的家乡广东海丰县赤山约领导成立了农会。1923年元旦,彭湃又领导建立了海丰总农会,海丰全县的农民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农会的成立( )
A.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B.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C.提高了农民的革命觉悟 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3.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将秋收起义余部转向边界农村地区,由此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新境界,这里的“新天地、新境界”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 B.井冈山胜利会师
C.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 D.国共第一次合作
14.1930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办的《军事通讯》指出:在瑞金独立政权中,可以见到许多独一无二的经验。这里的“经验”主要是指( )
A.城市工人起义 B.敌后战场抗战
C.“工农武装割据” D.地主减租减息
15.1934年11月,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前夕,红军总政治部提出,汉族与瑶、苗民等民族平等,同时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他们实际的帮助。此举( )
A.争取到当地少数民族支持 B.纠正了军事上“左”的错误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围剿” D.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展
16.1931年某天,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第二天,日军占领沈阳。这一事件( )
A.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B.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C.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7.“兵谏华清池水怒,枪声半夜逼蒋公。张扬鹏举铭青史,合力攘倭旷世功。”对这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最终通过武力的手段被解决 B.标志国共十年内战基本停止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使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8.斗门抗战老战士邝振来来自“革命七口之家”,他一家“四兄弟三妯娌”全部投身革命。在家庭的熏陶和兄长的带领下,他12岁半就加入当地游击队,负责传递信件送情报。邝振来一家的故事折射出斗门人民在抗日战争中(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C.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D.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19.美国学者韩丁在书中写道:“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作用”。这种评价主要是因为土地改革( )
A.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B.解决了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C.使得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转变 D.首次提出关于均分土地的概念
20.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制订了一系列的法令政策,凡有呈请开办的企业,只要具备条件,无不视为“于民生主义,国计前途,均大有神益”,表示应力为保护,并立即照准。据统计,1912年至1919年,实业部等部门投资企业数达1042家。可见,当时企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护国战争取得胜利 B.帝国主义无暇东顾
C.政府支持与鼓励 D.科举考试制度废除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计60分)
21.中华民族在屈辱中崛起、在抗争中前行、在探索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如同晴天霹雳,震撼着古老的中国大地。从那一刻起,我们的国家开始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屈辱,西方列强如同贪婪的饿狼,撕咬着我们的领土,勒索着我们的财富。他们在中国开设工厂、银行,像吸血鬼一样吸食着我们的血汗,让我们的国家在痛苦中呻吟,让我们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1)材料一中提到的鸦片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 (2分)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2分)
材料二 中华民族是永不屈服的民族!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我们的英雄儿女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
(2)列举两例中国近代史上的抗争史实。(4分)
材料三 在抗争的同时,我们的民族也在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洋务运动的先驱们,怀揣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壮志,认图挽救国家的危亡:戊戌变法的维新志士们,怀搞着变法图强的梦想,勇敢地向封建制度发起执战,推动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辛亥革命的先烈们,怀拐着民主共和的理想,用鲜血和生命推翻了清王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人民在近代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中改变政治制度的主要尝试。(4分)这些尝试有何共同的影响?(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和感悟。(2分)
22.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抗争史,又是一部探索史。在屡遭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和实现中国富强的理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自强”运动指什么?(2分)它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如何?(2分)
材料二 张元济写诗赞誉道:“南洲讲学新开派,万木森森一草堂。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
——广东教育出版社《经典广东》
(2)材料二中的“康梁”发起的这一运动最终失败说明了什么?(2分)
材料三
材料四 就在封建文化穷途末路的时刻,“德先生”和“赛先生”出现了,中国思想历史发展从此拐了一个弯,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材料五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3)材料三中,图一为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在此纲领指引下,1911年的中国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图二中孙中山所题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4分)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有何特点?(4分)
23.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4分)
材料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三种刊物宣传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6分)
材料三 《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 1941 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1941 年 6月 9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普南战役的教训》的社论,揭露日军破坏国共合作的谣言攻势。1941年8月3日, 《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努力开展文艺运动》的社论,文章论述了文艺在抗战中的作用及发展抗战文艺的必要性.1943年7月2日,邓小平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太行区的经济建设》社论,文章总结了太行区经济工作的经验,指出根据区地军民找到了一条战胜各种困难的经济建设道路。1944年6月8日, 《解放日报》发表《第二战场开辟与中国抗战》的社论,指出“日寇的死期已不远了,我国抗战的最后胜利,由于第二战场的开辟,而更加速地逼近了".
——摘编自《中国新闻事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解放日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4分)
(4)综上所述,谈谈近代报刊与时代发展的关系。(2分)
24.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0分)
(1)根据材料,指出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什么变化?(2分)
(2)综合上述材料,自选相互关联的两个事件(直接写出字母)。结合所学,自拟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2024-2025学年八年
级上学期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
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C B A C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C A A B C A C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计60分)
21.(1)时间:1840年;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史实:林则徐虎门销烟;义和团运动。(其他符合抗争的史实也可)
(3)尝试: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等人发起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影响: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4)认识和感悟: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抗争与探索,体现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22.(1)运动:洋务运动;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运动:戊戌变法。
(3)事件:辛亥革命;潮流:民主共和。
(4)“德先生”和“赛先生”指:民主和科学。
(5)特点: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层层递进。
23.(1)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政策的允许;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爱国知识分子的努力。
(2)思想主张:变法图强;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
(3)作用:宣传团结抗日思想;鼓舞抗日军民士气;指导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关系:近代报刊是反映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媒体,在记录历史、宣传思想、传播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4.(1)变化:由内战(对立)到合作;影响: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2)示例 事件:B、C
观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论述: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面对国民党围追堵截,红军损失惨重。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左”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综上所述,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