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下列不属于地球表面主要地形类型的是( )。
A. 山地
B. 平原
C. 沙漠
D. 高原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 ),从而改变地表的形态。
A. 天气变化
B. 地震和火山喷发
C. 昼夜交替
D. 四季变化
下列地形中,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开阔的是( )。
A. 山地
B. 平原
C. 高原
D. 丘陵
河流对地表的作用主要是( )。
A. 风化
B. 侵蚀和沉积
C. 地震
D. 火山喷发
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化作用的是( )。
A. 地震导致房屋倒塌
B. 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锥
C. 岩石在水、空气、温度等作用下逐渐破碎
D. 河流将泥沙带到下游沉积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形成的。
A. 火山喷发
B. 板块碰撞挤压
C. 河流侵蚀
D. 风力沉积
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
B. 地震会使地表发生断裂、隆起等变化
C. 地震只有坏处,没有任何好处
D.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轻地震的危害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由( )作用形成的。
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冰川侵蚀
D. 风化作用
下列哪种做法会加剧水土流失( )。
A. 植树造林
B. 退耕还林
C. 陡坡开荒
D. 修建梯田
三角洲主要是由河流的( )作用形成的。
A. 侵蚀
B. 沉积
C. 搬运
D. 风化
下列属于内力作用引起地表变化的是( )。
A.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
B. 板块运动形成山脉
C. 流水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D. 冰川侵蚀形成 U 形谷
岩石在自然界中会不断发生变化,最终会变成( )。
A. 土壤
B. 矿物
C. 岩浆
D. 化石
下列关于火山喷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B. 火山喷发物只有岩浆
C. 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灰有利于植物生长
D. 火山喷发不会改变地表形态
下列地形中,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上,坡度较陡的是( )。
A. 平原
B. 丘陵
C. 山地
D. 盆地
人类活动中,有利于保护地表的是( )。
A. 乱砍滥伐
B. 过度放牧
C. 植树造林
D. 围湖造田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一成不变的。( )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
风化作用只会使岩石的形状发生改变,不会改变岩石的成分。( )
平原的海拔较低,一般在 200 米以下。( )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地球内部运动的表现。( )
河流的上游以沉积作用为主,下游以侵蚀作用为主。( )
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破坏生态环境。( )
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历史。( )
只有地球内部的力量才能改变地表形态。( )
沙漠地区的地表变化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引起的。( )
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是内力作用改变地表的例子。( )
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
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形成的。( )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都是有害的。( )
盆地的地形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 )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有( )、( )、( )、( )、( )等。
引起地表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 )的力量,如地震、火山喷发;二是( )的力量,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 )是指岩石在水、空气、温度变化等作用下,逐渐破碎的过程。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带走地表的泥沙,这种作用叫做( );当河流流速减慢时,泥沙会沉积下来,这种作用叫做( )。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这里曾经是( )。
四、连线题(每线1分,共5分)
将下列地形与对应的特点连起来。
山地 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开阔
平原 海拔较高,地面起伏不大,边缘陡峭
高原 四周高,中间低
盆地 海拔 500 米以上,坡度较陡
丘陵 海拔较低,地面有一定起伏,但坡度较缓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
简述风化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过程。
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如何引起地表变化的?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
六、实验题(每空2分,共12分)
设计一个实验,模拟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实验名称:模拟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实验材料:长方形塑料盒、沙子、泥土、水、小铲子、喷水壶
实验步骤:
用小铲子将沙子和泥土在塑料盒的一端堆成一个斜坡,模拟山地地形,在另一端留出部分空间模拟平原和海洋。
用喷水壶从斜坡顶部缓慢喷水,模拟降雨形成的河流。
(3)观察水流动过程中沙子和泥土的变化,以及盒子底部沙子和泥土的沉积情况。
实验现象:
水流从斜坡流下时,会带走部分沙子和泥土,在斜坡表面形成小的沟壑,模拟河流的 作用。
(2)水流到盒子底部后,流速 ,携带的沙子和泥土会逐渐沉积下来,靠近斜坡处沉积的颗粒较粗,远处沉积的颗粒较细,模拟河流的沉积作用。
实验结论:河流具有 的作用,侵蚀作用会使地表变得崎岖,沉积作用会形成平原、三角洲等地形。
设计一个实验,模拟岩石的风化作用。
实验名称:模拟岩石的风化作用
实验材料:小块岩石、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
实验步骤:
用镊子夹住小块岩石,放在 上加热 5-10 分钟。
将加热后的岩石迅速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
(3)重复步骤(1)和(2)多次,观察岩石的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多次加热和骤冷后,岩石表面会出现 ,甚至破碎成小块。
实验结论:温度的剧烈变化会使岩石发生 ,导致岩石破碎。这模拟了自然界中岩石因昼夜温差、季节温差等发生的风化过程。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C 解析:地球表面主要地形类型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沙漠是由气候等因素形成的地表景观,不属于主要地形类型。
B 解析:地球内部的运动(如板块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从而改变地表形态;天气变化、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与地球内部运动无关。
B 解析:平原的特点是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开阔;山地海拔高、坡度陡;高原海拔高、地面开阔;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
B 解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侵蚀地表,带走泥沙,在流速减慢时又会沉积泥沙,因此主要作用是侵蚀和沉积。
C 解析:风化作用是岩石在水、空气、温度等作用下逐渐破碎的过程;A 是地震的影响,B 是火山喷发的影响,D 是河流的搬运和沉积作用。
B 解析: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C 解析:地震也会带来一些间接好处,如促使矿物形成等,并非只有坏处。
B 解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由黄河等河流的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C 解析:陡坡开荒会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修建梯田都有利于保持水土。
B 解析: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的。
B 解析:板块运动属于内力作用;A、C、D 都属于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
A 解析:岩石经过风化、侵蚀等作用,最终会变成土壤。
C 解析:火山喷发后的火山灰富含矿物质,有利于植物生长;A 说法错误,火山喷发也有一定益处;B 说法错误,火山喷发物还包括气体、火山灰等;D 说法错误,火山喷发会改变地表形态,如形成火山锥、火山岛等。
C 解析:山地的特点是海拔 500 米以上,坡度较陡;丘陵海拔较低、坡度较缓。
C 解析: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地表;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围湖造田都会破坏地表。
二、判断题
F 解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并非一成不变。
T 解析: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表现,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
F 解析: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化学风化会改变岩石的成分。
T 解析:平原的海拔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面平坦。
T 解析: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地球内部运动的主要形式。
F 解析:河流上游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流速慢,以沉积作用为主。
T 解析:水土流失会带走肥沃的土壤,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破坏生态环境。
T 解析:化石记录了生物的演化和地表环境的变化,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历史。
F 解析: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等)也能改变地表形态。
T 解析:沙漠地区风力作用强烈,地表变化主要由风力侵蚀和沉积引起。
T 解析:火山喷发是内力作用,形成的火山岛是地表变化的结果。
T 解析: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对地表的侵蚀越强,水土流失越严重。
T 解析:土壤的形成始于岩石的风化,经过漫长过程形成。
F 解析: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对地表的改变是有益的。
T 解析:盆地的地形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
三、填空题
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解析:这些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五种地形类型。
地球内部;地球外部 解析:地表变化的动力来自内力和外力两方面。
风化作用 解析:风化作用的定义,强调岩石在自然因素作用下的破碎过程。
侵蚀;沉积 解析:河流的侵蚀和沉积是其改变地表的主要方式。
海洋 解析: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因板块运动隆起形成山脉。
四、连线题
山地 —— 海拔 500 米以上,坡度较陡
平原 —— 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开阔
高原 —— 海拔较高,地面起伏不大,边缘陡峭
盆地 —— 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 —— 海拔较低,地面有一定起伏,但坡度较缓
解析:根据不同地形的海拔和形态特点进行连线,区分各类地形的差异。
五、简答题
风化作用是岩石在水、空气、温度变化等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发生破碎、分解的过程。例如,白天岩石被太阳晒热膨胀,夜晚温度降低收缩,长期的热胀冷缩使岩石表面出现裂缝;雨水进入裂缝后,结冰时体积膨胀,会使裂缝扩大;植物的根系也会伸进岩石裂缝中生长,使岩石进一步破碎。最终,坚硬的岩石会逐渐变成碎石、砂和土壤。
解析:从风化作用的因素(水、空气、温度等)和具体过程(热胀冷缩、冻融、生物作用等)描述其对岩石的影响。
地球内部的运动主要是指板块的运动。板块在地球内部能量的驱动下会发生碰撞或张裂:当两个板块碰撞时,交界处的岩层会受到挤压而隆起,形成山脉、高原等;当两个板块张裂时,交界处的岩层会断裂下陷,形成裂谷或海洋。此外,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可能引发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火山灰等物质会堆积形成火山锥、火山岛等,改变地表形态;地球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会引起地震,地震可能导致地表出现裂缝、隆起或塌陷。
解析:从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方面说明地球内部运动如何引起地表变化。
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有:(1)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植被的根系可以固着土壤,减少水土流失;(2)修建梯田,在山坡上修筑梯田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3)修建挡土坝,在沟谷处修建挡土坝可以拦截泥沙,防止土壤被冲走;(4)合理放牧,避免过度放牧破坏草地植被。
解析:从增加植被、工程措施、合理利用土地等方面列举防止水土流失的具体措施。
六、实验题
实验名称:模拟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实验材料:长方形塑料盒、沙子、泥土、水、小铲子、喷水壶
实验步骤:(1)用小铲子将沙子和泥土在塑料盒的一端堆成一个斜坡,模拟山地地形,在另一端留出部分空间模拟平原和海洋。(2)用喷水壶从斜坡顶部缓慢喷水,模拟降雨形成的河流。(3)观察水流动过程中沙子和泥土的变化,以及盒子底部沙子和泥土的沉积情况。
实验现象:(1)水流从斜坡流下时,会带走部分沙子和泥土,在斜坡表面形成小的沟壑,模拟河流的侵蚀作用。(2)水流到盒子底部后,流速减慢,携带的沙子和泥土会逐渐沉积下来,靠近斜坡处沉积的颗粒较粗,远处沉积的颗粒较细,模拟河流的沉积作用。
实验结论:河流具有侵蚀地表和沉积泥沙的作用,侵蚀作用会使地表变得崎岖,沉积作用会形成平原、三角洲等地形。
解析:通过模拟河流流动过程,观察侵蚀(形成沟壑)和沉积(泥沙堆积)的现象,得出河流对地表的作用。
实验名称:模拟岩石的风化作用
实验材料:小块岩石、酒精灯、镊子、冷水、烧杯
实验步骤:(1)用镊子夹住小块岩石,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5-10 分钟。(2)将加热后的岩石迅速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3)重复步骤(1)和(2)多次,观察岩石的变化。
实验现象:经过多次加热和骤冷后,岩石表面会出现裂缝,甚至破碎成小块。
实验结论:温度的剧烈变化会使岩石发生风化作用,导致岩石破碎。这模拟了自然界中岩石因昼夜温差、季节温差等发生的风化过程。
解析:通过加热和骤冷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观察岩石破碎现象,说明物理风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