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八)(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八)(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八)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根据1964年颁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对下图历史古迹的保护应强调( )
庞贝古城遗址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城市庞贝,在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1748年,在对庞贝城进行考古发掘时,由于发掘时期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遗址遭到很大的破坏。
对原文物进行全面模拟复原B.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由联合国全权负责筹集资金D.对破坏行为发出国际性谴责
2.英国人威廉·卡克斯顿1476年将印刷术传入英格兰,推动了文学、宗教、教育、史地类英语印刷品大量出版,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成为“国王的语言”“国家语言”。据此可知,这些印刷媒介( )
A.动摇教会在英国的统治B.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C.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发展 D.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3.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材料 结论
A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件小玉器,经鉴定材质属于典型的新疆于阗籽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最晚可追溯到商代
B 湖北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的青铜尊盘,经鉴定为失蜡法制作 失蜡法的使用不晚于战国
C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一套目前我国最早的金属医针 针灸治疗在汉代普遍使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A.A B.B C.C D.D
4.前苏联的东方学专家巴托尔德指出:“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西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材料意在说明( )
A.蒙古西征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交流B.商贸发展推动统一的蒙古帝国建立
C.蒙古西征促进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D.蒙古西征带来的文化交流具有强制性
5.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地中海地区。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人借用希腊字母中的“Y”和“Z”,将它们放在自己字母表的末尾。这表明( )
A.罗马文明被希腊文明同化B.希腊、罗马文明存在共通处
C.罗马文明在战争中得到发展D.希腊字母是罗马字母的源头
6.1766年,美国第一部诗体悲剧《安息王子》在费城上演。该剧套用英国王政复辟时期古典悲剧的模式,讨论了当时北美殖民地时期自由民主和反独裁统治的政治主题。据此可知,该剧( )
A.抨击了英国的君主专制 B.得益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C.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色彩 D.有助于民众民族意识的成长
7.美国思想家芒福德指出,对工业革命影响最大的发明或许并非蒸汽机,而是钟表。钟表令劳动不再以天(或季度),而是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单位被组织起来。其意在强调( )
A.钟表使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B.钟表决定了生产组织形式
C.生产力发展压缩工人休闲空间 D.工业化推动钟表技术发展
8.下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福田经变》(经变,是指描绘佛经内容或佛传故事的图画)局部图。壁画描绘了福田“广施七法”中的旷路做井、架设桥梁等画面。据此可知( )
A.佛教开始通过敦煌传入内地B.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C.民众的生活与商品关系密切 D.儒商成为了商人主体
9.“南海一号”是世界古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商船,从目前清理出的瓷器来看,所出的德化瓷器与中国传统瓷器器形、纹饰等区别较大,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格,专家推测为南宋时期“来样定做”的外销瓷。这则材料可以用于佐证( )
A.南宋对外交往繁盛B.外贸成为税收主要来源C.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D.南宋经济水平领先世界
10.下图是日尔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的示意图(部分),据此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
A.开启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进了区域文化交融认同 D.征服了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
11.如图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世界贸易示意图。这一贸易的盛行客观上( )
A.促进了美洲大陆的开发B.掀起了欧洲移民的浪潮C.激发了非洲的民族运动 D.反映了自由主义的要求
12.有学者认为,“澳大利亚淘金华工……具有高度封闭性,中西文化融合现象业已出现但远非主流,因而以淘金史为代表的早期华人史更多反映了中国历史的海外延伸”。这意味着澳大利亚淘金华工( )
A.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活方式B.致力于推动中西文化融合C.深受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代表
13.国家的名称中往往隐藏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下表为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由来。这反映出拉丁美洲( )
国名 委内瑞拉 Venezuela 危地马拉 Guatemala 巴拉圭 Paraguay 哥伦比亚 Colombia 秘鲁 Peru
命名语言 西班牙语 印第安语 古瓜拉尼语 拉丁语 克丘亚语
原意 小威尼斯 森林之国 河流名称 哥伦布之国 玉米之仓
A.文化特征多元B.传统文明没落C.殖民色彩浓重 D.政局动荡不安
14.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班田收授之法”,班田每六年一次。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获得口分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庸调并被课以杂徭。其情形有如下表。由此可知,这一改革措施( )
租 口分田每段纳稻二束二把
正丁(24—60岁男子) 次丁(61—65岁男子) 少丁(17—20岁男子)
庸 朝廷徭役每年十天,可用布2丈6尺代替。 正丁的士 无
调 纲8尺5寸、丝8两、绵1厅、布2丈6尺及其他农副产品。 正丁的士 正丁的
杂徭 地方翻投60天 30天 15天
A.加剧了土地兼并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C.限制了幕府势力 D.模仿宋代的赋税制度
15.以下是两则古代法律形成的资料:
资料甲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是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所制定的法律条文集,包含了各种法律规定和制度,涉及民 事、商业、家庭、犯罪等方面,成为古巴比伦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
资料乙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经过平民长期抗争,罗马元老院接受公民大会决议,整理罗马法律,刻在铜板上,公诸社会,是为《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以明文规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相关权利,也限制贵族的若干权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两者的共同特色,乃是法律的成文化与透明化B.两者皆是因为平民的抗争,而导致法律的改革
C.《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最早的成文法典D.罗马的法律改革,推动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16.下图所示为考古出土的西夏文物—西夏文《论语》(左)、西夏文佛经(右)。由此可知,西夏( )
A.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特征B.主流思想与北宋无异C.与印度存在着直接交流 D.把佛教当作官方宗教
1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浩然正气,形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下能体现爱国情怀的有( )
A.良知就是天理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8.中国自古有“为富不仁”的说法,但宋代商人逐渐成为社会救济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商人“富而能仁”、“富而好仁”。苏辙在奏疏巾曾言:“坊郭人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这主要是由于( )
A.社会动荡不安 B.土地兼并严重 C.理学思想影响 D.商品经济繁荣
19.拿破仑既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给法国造成了惨重的灾难。他在把欧洲闹得天翻地覆的过程中,实则是解放者;后来却蜕变为有无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下列对“解放者”理解不当的是( )
A.推动了封建贵族特权的废除B.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C.激发了欧洲近代民族民主意识D.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帝国
20.继承古传统有明显的希腊印记的雕像这些雕的头部运用希腊风格刻画一个希腊人物,但雕像的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的。由此可见,亚历山大东征( )
A.促进了区域间文化交流B.导致希腊文化中心转移C.推动了各国文明一体化 D.打破了世界隔绝的状态
21.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红山·良渚文化展”,精选260多件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这两种文化的相似处除了精美的玉器,还有( )
A.采用青铜农具劳作B.种植水稻和南瓜C.使用马拉战车作战 D.建有祭坛与神庙
22.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从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看,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 国子监 西汉 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 书院 宋代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③ 京师大学堂 近代 创建于洋务运动中,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④ 北京大学 1915年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A.① B.② C.③ D.④
23.孔子与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晚期。《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曾四次问礼于老子。“孔子见老子”是汉代画像石中很常见的题材。下图所示为山东博物馆馆藏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据此可推知( )
A.战国及汉代儒、道两家影响力较强 B.汉代的画像石大多选择历史题材
C.儒、道两大学派的思想同出而异流 D.春秋晚期道家的地位略高于儒家
24.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1)墨色浓淡不均;(2)有个别字排倒;(3)有隔行线的痕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
A.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B.西夏的雕版印刷术不够成熟
C.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25.下图所示为卢浮宫博物馆的馆藏品“纳拉姆辛胜利石碑”。图中高大威猛的形象是国王纳拉姆辛(前2291年~前2255年在位,阿卡德第四任统治者)本人的全身像。他戴上了两河流域艺术传统中神的形象所独有的牛角帽,在士兵及敌人之上,走上山去,走向太阳。该碑上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
A.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B.已建立君主专制制度C.文化传承得到统治者重视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25分,请考生按要求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末以来,西欧的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需要量大增。为了满足这些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中世纪大学逐渐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办学方大都是教会,设置古典人文课程、基础理论课程。
——摘编自朱寰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经过文艺复兴,大学文科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标志是引入了人文主义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最终导致了大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彻底变革。它冲破了经院主义神学和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虽然影响主要限于大学文学院,但正是大学文学院,后来领导了欧洲大学的现代化运动,带动了整个大学的变革。文艺复兴,将科学从千余年沦为神学婢女的情况下解放出来,导致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为大学最终引入自然科学和确立科学研究的职能创造了条件。文艺复兴通过进行古典主义的教育,人文主义者采纳了一种更自由、不以传授基本教义为中心的知识形式。从那时起,大学一直致力于寻求一种核心的普通教育,从而把许多专业化的课程统一起来,并从整体上服务于人类的需要,这条路径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开创的。
虽然宗教改革后更多地强调神学研究,但人文主义课程也在许多学校中得以保留。希腊语和希伯来语这些注释圣经的工具语言则在诸艺中建立了牢固的地位。16世纪40年代,维滕贝格大学成为自由教育的中心,吸引了许多外国学生,维滕贝格大学数学教授、哥白尼的学生雷蒂库斯于1540年将哥白尼的日心说印刷出版,首次解释了哥白尼的新观点。在英国,宗教改革时期,大学的科学研究、世俗化并未停止,学术自由萌芽。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盛极一时,成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中世纪大学以国际性特征著称于世,由于宗教改革时期政府的干预和影响,欧洲80所大学几乎全部由国际性大学转变为国内或地区性大学,最终大学的通用语言——拉丁语为各民族的语言所取代。在宗教改革时期,不论是天主教科学家还是新教科学家,都对科学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虽然近代大学改革最终完成于19世纪初,但近代大学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已具雏形。
——摘编自贺国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大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大学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对传统大学发展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A C D A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A B A A D C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A C D
26.(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教会的支持。
(2)影响:冲击了中世纪大学占垄断地位的经院主义课程;为自然科学进入大学开辟了道路,推动了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加快了大学世俗化的进程;大学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的机构;学术自由的萌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近代大学已具雏形。
27.(1)史料价值:史料一是实物史料;史料二、三是文献史料;都可以视为研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一手资料(任意2点)
推断:史料一可用于研究汉代风俗习惯;可用于研究汉代的民族交融、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可用于研究汉代儒学的发展以及儒家思想在民众中的传播情况。(任意1点)
史料二可用于研究汉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史料三可用于研究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边疆治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情况。(若整体进行推断。史料揭示了铜镜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古代社会对于铜镜的管理和制作技术的发展;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铜镜的历史和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是中外友好交往的体现;有利于中外贸易往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3点)
28.(1)原因: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任答两点即可)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任答两点即可)认识: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