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树立法治意识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树立法治意识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第一框 树立法治观念
法律是社会规则的底线,也是最刚性的规则。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收尾课,学习安排的是“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本课时聚焦于“树立法治观念”,是第六课“提升法治素养”的开篇内容。法治观念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对于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具有基础性作用。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法律规定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接着强调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然后深入讲解法治观念的内涵,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最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树立法治观念。
初中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开始对社会现象和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还需要具体的事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问题或情境,如在学校遵守校规校纪、在家庭中遵守家庭规则等。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可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规则与法律的联系,也没有将法律意识贯穿到自己的行为中。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1.通过“生活观察”等课堂活动,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增强对法治国家建设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理解法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对法治的信仰和尊崇。(政治认同)
2.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课堂活动,围绕议题“法治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明确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地位和作用;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掌握树立法治观念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法治观念)
教学重点:法治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掌握树立法治观念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教学难点:将法治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
教法:情境式、启发式。
学法:自学、小组合作。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短视频《校园周边的法治瞬间》(例如:交警指挥交通、商场消费维权、图书馆禁止喧哗等场景)。
思考:(1)视频中哪些场景让你感受到“法律在身边”?
(2)如果没有这些规则,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教师导入:从出行到消费,从学习到社交,法律如同隐形的“安全网”,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也保护着我们的权利。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树立法治观念这个话题。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探究 树立法治观念
1.多媒体出示教材P46“生活观察”:
某小区高层住宅发生火灾,消防员小谢在抢险灭火过程中壮烈牺牲,上级部门批准他为烈士。曾某在100多人的网上聊天群里公然发表侮辱性言论,歪曲小谢英勇牺牲的事实。对此,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曾某的行为构成对烈士小谢名誉的侵害,侵犯了社会公共利益。人民法院判决曾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在报纸上公开赔礼道歉。该案判决后,参与审理的人民陪审员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到校园、社区、企业以案释法,助推树立尊崇英烈、尊重英雄的良好社会风尚。
思考:(1)曾某的行为给你什么警示?
(2)人民陪审员以案释法的行为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讲述: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2.多媒体出示案例:
案例A 小明因害怕惩罚而遵守交通规则。
案例B 小红认为遵守交通规则是每个人的责任,应主动礼让行人。
思考:以上案例中,哪一个体现了法治观念?为什么?(引出“内心认同”是法治观念的核心。)
教师进一步出示《今日说法》中“大学生主动归还失物”案例:学生发现钱包后,通过法律知识判断“拾得遗失物需返还”,主动联系失主。
学生分小组讨论:(1)失主找回钱包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2)如果学生选择“不归还”,会带来什么后果?
讨论结束后,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讲述: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3.教师过渡:要树立法治观念,首先要敬畏和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就是要尊重法律的权威,相信法律的力量,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信仰法律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的价值,将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多媒体展示教材P47“相关链接”中我国普法规划的相关内容。
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取得了重要成果。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的规则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能力明显增强。中宣部委托国家统计局形成的《2020年全国社会心态调查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当自己或家人遇到不公平事情时,选择“通过法律渠道解决”的人数居第一位,“遇事讲法、遇事找法”逐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
思考:从1986年以来,我国连续实施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取得了重要成果。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这说明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这说明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法治建设,通过普法规划不断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而我们每个人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敬畏和信仰法律。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敬畏和信仰法律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
教师总结: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宣传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尊重法律。
4.多媒体出示教材P48“探究与分享”:
近年来,一些学校组织青少年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法律学习宣传、法律情景剧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主题活动。
思考:你参加过哪些类似的活动?说说你的收获。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治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法治素养。
教师讲述:除了敬畏和信仰法律,我们还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5.多媒体出示教材P49“探究与分享”的案例:
列车即将发车,两位乘客却堵住车门,不让列车启动。原来,他们的同伴还未赶到。面对乘务人员的劝阻和其他乘客的谴责,两人不以为意,态度蛮横,导致发车延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两人予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
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两名乘客行为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乘客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不仅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也影响了其他乘客的利益和社会秩序。我们要从这样的案例中吸取教训,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教师讲述: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是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
1.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相关知识点,例如:“谁能说一说法治观念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法治观念?”等。
2.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法治观念的内涵、重要性以及树立法治观念的具体要求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