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单元内容导学学习主题 生命安全与 健康教育 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恪守诚信,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法治教育 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核心素养 道德修养 践行以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相互尊重、友善待人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法治观念 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责任意识 增强规则意识,主动遵守规则,积极维护社会秩序。学业质量标准 能分析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自觉维护社会秩序;践行道德和法律规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维护社会秩序”为轴线,贯穿“认识规则—遵守规则—践行道德—提升法治素养”四层递进逻辑。教材通过“遵守社会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提升法治素养”三课,构建“认知—内化—践行”的完整育人链条。第四课内容逻辑:(1)维护秩序靠规则:通过生活观察和实例分析,揭示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阐释社会规则(如道德、纪律、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的关系,为下一框遵守规则打好基础。(2)遵守规则:通过具体情境和案例,探讨如何增强规则意识,做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积极维护规则并推动规则的完善,从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五课内容逻辑:(1)文明有礼:首先揭示了文明有礼在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和国家形象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文明有礼塑造良好国家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明有礼意识,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营造良好社会风尚,自觉践行文明有礼的行为规范。(2)诚实守信:首先揭示了诚实守信的价值,教材明确指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道德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接着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进而引导学生恪守诚信准则,努力做一个诚信的人。(3)友善待人:首先揭示友善待人的意义,明确指出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接着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宽容、换位思考和助人为乐,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做到与人为善、守望相助。第六课内容逻辑:(1)树立法治观念:揭示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敬畏和信仰法律,积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本框内容为第二框学会依法办事打下了思想基础。(2)学会依法办事:本框内容在第一框树立法治观念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依法办事,主要探讨了如何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提升法治素养,树立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教法建议】1.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社会规则、道德规范、法治教育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实践教学法:设计“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实践能力。二、学情分析学生现状与核心问题:(1)规则意识淡薄: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规则是“约束自己的东西”,缺乏主动遵守规则的意识,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缺乏对规则意识的系统培养,学生接触的信息多为碎片化,缺乏整体认知。(2)道德行为失范: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不文明行为(如大声喧哗、随意丢弃垃圾)、不诚信行为(如考试作弊)、不友善行为(如冷漠对待他人)。(3)法治观念薄弱:对法律知识了解较少,认为法律是“高不可攀”的,缺乏依法办事的观念,在和平环境下,学生缺乏对法律重要性的直观感受,法治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相对薄弱。【学法建议】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规则、文明有礼、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及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2.情境体验法:通过“生活观察”“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规则和法律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规则、道德、法治的看法,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实践参与法:通过“启思导行”“法治宣传活动”等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增强实践能力。本单元共用7课时完成教学,每框1课时。第四课 遵守社会规则 (共计2课时) 第一框:维护秩序靠规则 1课时第二框:遵守规则 1课时第五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共计3课时) 第一框:文明有礼 1课时第二框:诚实守信 1课时第三框:友善待人 1课时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共计2课时) 第一框:树立法治观念 1课时第二框:学会依法办事 1课时第四课 遵守社会规则第一框 维护秩序靠规则本课是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本课时是第四课的起始课时,着重阐述社会秩序与社会规则的关系,强调社会规则对社会秩序的保障这一核心观点。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对秩序重要性的初步思考,接着明确社会生活需要秩序,阐释社会秩序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与社会成员的关系,然后分析社会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体会规则在维护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秩序的重要性以及违反规则可能带来的不便或不良影响。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没有从更深层次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对于社会规则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作用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然而,他们的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1.通过“生活观察”“探究与分享”等课堂阅读,根据“思考社会秩序对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意义”“规则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教学情境设置,围绕议题“维护社会秩序靠规则”,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和规则的意识,学会在规则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道德修养、法治观念)2.通过“探究与分享”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遵守规则,并敢于同违反规则的行为作斗争,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责任意识)教学重点: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规则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社会规则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的。教法:情境式、启发式。学法:自学、小组合作。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以下两组图片: ↓ ↓ 思考:(1)对比两组图片,让学生谈谈感受。(2)你更喜欢在哪种环境下生活?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导入: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我们能够感受到遵守规则和维护秩序的重要性,我们都喜欢在井然有序的环境中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节课,了解如何维系社会秩序。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探究一 认识社会秩序1.教师进行概念阐释:依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解社会秩序的概念,即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强调社会秩序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包括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方面。2.多媒体出示教材P26“生活观察”:eq \a\vs4\ac\hs10\co2(\o(\s\up7(),\s\do5(学生自觉排队取餐)),\o(\s\up7(),\s\do5(运动员按规则参加比赛))思考:(1)以上图片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秩序?(2)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思考后回答。多媒体展示案例(让学生有更深刻地理解):悲剧警示 交通安全不容忽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担忧。2025年4月3日15时20分许,一辆小型普通客车,行驶至S39渝长复线进城长寿段时,追尾一重型半挂牵引车。事故共造成7人死亡、1个受伤。这起事故再次敲响了交通安全的警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事故现场一片狼藉,车辆损坏严重,路面散落着碎片。目击者称,当时两车速度都很快,在没有采取任何紧急制动措施的情况下发生了撞击。这一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交通安全问题绝非小事,每个人都应该引以为戒,从自身做起,遵守交通法规,确保行车安全。教师总结:社会正常运行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探究二 维护秩序靠规则1.多媒体出示教材P27“探究与分享”的三个情境:情境一 在公共场所,人们应该衣着整洁得体,言谈举止文明,礼让老幼病残孕。情境二 参加考试时,考生要遵守考试纪律,听从监考人员的安排。情境三 我国法律明令禁止高空抛物行为,高空抛物造成他人损害的,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思考:(1)什么是社会规则?(2)谈谈社会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个情境中社会规则的具体内容和作用,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讲述: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以上三种情境分别对应哪一种社会规则?你还知道哪些规则?这些规则有何作用?教师讲述:社会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主要社会规则。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多媒体展示以下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规则及其分类。 道德规则,如公共场所张贴的各类宣传标识 纪律规则,如各种规则、制度 法律,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法律规定 2.多媒体出示教材P28“探究与分享”: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教育和管理、扰乱教育教学秩序、行为失范、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这一规则的出台让教育惩戒有章可循,能够有效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思考:结合实例,谈谈实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必要性。(※此问题较为难懂,教师可以从“如果没有这个规则,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个规则对学校、教师、学生分别有什么意义?”两个问题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学生思考问题后,回答。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 在银行、医院等公共场所,我们经常看到“一米线”的标识。它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员与前面的人员保持一米的距离,不要紧跟或围拥。心理学研究表明,除了至亲好友,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安全距离约为一米。越过这个安全距离,人们就会感到紧张,觉得个人安全和隐私受到了侵犯。遵守“一米线”规则,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材料二 法律中关于高铁“霸座”行为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五条规定,旅客应当按照有效客票记载的时间、班次和座位号乘坐。旅客无票乘坐、超程乘坐、越级乘坐或者持不符合减价条件的优惠客票乘坐,应当补交票款,承运人可以按照规定加收票款;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承运人可以拒绝运输。《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思考:(1)遵循“一米线”规则,对彼此有什么好处?(2)材料二中的法律对“霸座”行为的处罚规定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们思考后,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为了维护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秩序,社会规则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行使权利、承担责任,从而使大家可以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会受到纪律的处罚、法律的制裁。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通过提问、填空等方式,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秩序的内涵、重要性,社会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以及不遵守规则的后果等,帮助学生强调重点、巩固所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