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十)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中古中后期的西欧,各国君主为筹措急需费用,常常向城市富有的工商业者借债,数额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之巨。君主可以藉此建立自己能直接指挥的常备军,而不必从封建领地征召那些桀骜不驯的骑士。这表明当时西欧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A.为王权加强提供了有利条件 B.推动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C.得益于新兴生产关系的推动 D.促进了封建骑士制度的瓦解2.古希腊宗教是多神教,众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导致整个神界比较“混乱”,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教教义和宗教组织,其宗教行为由一系列崇拜仪式和习俗构成,所以虔诚的雅典人不会在现实生活中制定严格的等级。材料可用来说明古希腊( )A.民主政治形成有其文化渊源B.多神教决定了雅典政治走向C.民主政治带有浓厚宗教色彩D.虔诚的雅典人世俗生活平等3.《赫梯法典》规定:“若一位男奴逃到鲁维地区,他的主人将支付给带他回来的人6舍客勒银(大体等同于购买一头耕牛或一名手工艺人的价格)若一位男奴逃到敌国,谁带他回来,谁将拥有该奴隶。”这反映出,当时的赫梯帝国( )A.法典渗透民主思想B.存在劳动力流失现象C.农耕经济占据主导 D.跨区域贸易基本成型4.公元5世纪,罗马政府通过一项决议:“坚持古老的习惯是未来应遵守的准则。因此,当习惯无碍于公共利益时,这些长期得到遵守的习惯仍然有效,”据此制定的罗马法( )A.直接沿用了罗马的习惯法B.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强盛发展C.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法D.有助于维护传统贵族的利益5.如图所示, 北纬30°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在其附近产生了许多文明,各文明因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下列选项与史实相符的是( )A.①处形成了贵贱分明的种姓制度B.②处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C.③处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D.④处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6.有学者认为,来自亚洲腹地的蒙古人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许多地区的人民被灭绝或四散……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其在强调蒙古西征( )A.规模无与伦比 B.加强中西交流 C.创造空前统一 D.促进西学东渐7.公元4至6世纪,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由此可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A.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B.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C.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D.促进了多种新族群的诞生8.殖民地时期命名的美国地名主要以印第安名称为主,反映了他们族人、居住环境和生活,以及他们与殖民者之间的接触摩擦。在美国50个州,超过25个州都是以印第安命名,而欧洲起源的州名,大约占40%。材料表明( )A.多元融合的特色文化B.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C.美利坚民族国家形成 D.印第安文化得以保存9.谭其骧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颇多可寻。如汉水为陕、甘人东南下之通途,故南郑、襄阳为汉域二大都会,同时亦为陕甘移民之二大集合地。金牛道(即南栈道)为陕、甘人西南下之通途,故四川省境内之侨郡县,皆在此道附近”。材料说明( )A.交通: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 B.集镇:古代交通发展的结果C.战争,地域文化演变的推力 D.移民: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10.扬州城内出土有宜兴窑、越窑、定窑、巩县窑、寿州窑、景德镇窑等全国各地名窑烧造的瓷器,同时扬州城还有诸多波斯釉陶、胡人俑等外来器物及外国人的墓葬。这主要得益于( )A.扬州是重要的制瓷中心B.海上丝绸之路延伸C.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 D.社会经济不断发展11.如图是出土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的织锦护臂,其质地为汉代蜀地的织锦,上面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据此可知( ) A.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B.汉代与西域存在文明交往C.古代新疆地区将隶书作为统一文字 D.汉代蜀地棉纺织工艺发达12.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太祖颁给暹罗、占城、真腊等国勘合,作为各国来贡的凭证,“凡中国使至,必验勘合相同,否则为伪者,许擒之以闻。”据此可知,明朝( )A.扩大了对外交往范围B.注重规范朝贡贸易C.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 D.商品交易程序严格13.下为“南宋海上贸易路线示意图”。图中某地为宋代的重要贸易港口,元代时马可·波罗也由此港口出发经海路回到威尼斯,它位于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14.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古代对外交往 B.经济重心南移 C.科学技术进步 D.中央集权加强15.亚历山大远征可谓是一次异国文化探秘。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他们沿途搜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这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A.加强了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D.热衷于传播古希腊文化16.古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亚历山大帝国则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它们的共同影响是( )A.希腊化地区的扩大B.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C.全球性联系的建立 D.导致了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17.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在政治上实行行省制,在文化上推广一种新的以希腊语为主要载体的希腊化文化。这折射出( )A.亚历山大东征促进文化交流B.希腊完成对东方文化的同化C.文化差异导致亚历山大东征D.历史学率先突破西方中心论18.甲午战争后的十年里,梁启超等人为“中国”一词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等新内涵,并引入新式“历史”概念,将“中国”置于“世界“和“历史”交织而成的新型时空结构。他们做法( )A.为变法营造舆论氛围B.强化了天朝上国的观念C.缘于严重的民族危机 D.旨在抵御西方文化入侵19.1956年到1957年,我国的文艺作品数量大幅增加,取得了累累硕果。如老舍的《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杨沫的《青春之歌》等。这主要是因为( )A.“双百”方针的提出B.“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C.“希望工程”的启动 D.“三个面向”方针的提出20.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谷登堡的这项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21.1912年7月,京师图书馆规定:“无论士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得入览”“惟不得污损剪裁及携出馆外”;1917年又作出“阅览室设有投函箱,阅览者如曾见有用图书为本馆所未备者,希即投函相告,本馆当量财力之所及,尽先购买”的许诺。上述举措( )适应了新文化运动开展的需要B.为开启文化大众化提供了保障C.体现了图书馆服务公众的职能D.意欲构建适应时代的价值观念22.1810年,德国人洪堡以“知识的总和”为理念,创办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合一”的精神,要求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目的,而非实务人才的培育。这一做法( )A.确立了近代国民教育的制度B.有利于大学的商业化C.顺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需要 D.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23.下图为2000多年前古罗马城厕所遗迹。该地下公厕建在豪华的宫殿下,沿着各墙边,长石板凳上总共有50个盘子大小的洞,在前方还有流动水槽可供清洁。由于水的珍贵,古罗马人发明了复杂的水道系统——米拉格罗斯水道桥,把生活污水引向厕所。这反映了当时古罗马城( ) A.营建理念先进 B.建筑形态多样 C.功能分区明显 D.基础设施完善24.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自“契卒,子昭明立”开始,至“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止,凡十四世,是先商时期。王国维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史记》所记——进行考订,发现甲骨文所述商之先公先王世次与《史记·殷本纪》所记相合,从而得出结论:“《史记》之实录,且得于今日证之。”由此可知( )A.实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B.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加可靠C.西汉政府重视史学研究D.实物史料是史学研究必要条件25.有学者在研究新文化运动时说:“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与根深蒂固的自我压抑习性进行战斗;这种习性乃是由家族权威而非神权专制所支持……要将中国从数个世纪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纲常名教中解放出来”。该学者意在( )A.表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礼制的目标 B.说明国人思想的愚昧与落后C.强调思想解放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 D.抨击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25分,请考生按要求作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易代使得蹈虚凿空的晚明学风成为众矢之的,清初学风由玄虚而趋健实,“经世致用”蔚为风尚。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全面反思和追溯明代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对封建君权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设计出了各种“限君”“抑尊”的方案。他们理直气壮地主张顺应和满足作为自然人的本能要求,反对封建理学家冷酷而虚伪的禁欲主义,“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基于“保国富民”的诉求,他们对重商主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总之,凭借着王朝更迭的权力真空和较少顾忌的思想言论氛围,他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发出较多惊世骇俗之论。——摘编自孔定芳《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明遗民的诉求》材料二 战争中,中国不堪一击,高唱“经世”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师夷”成为一时潮流。同时,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奇技淫巧”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并以“求富”为口号,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进行否定。——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及其影响。(3)综上所述,就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谈谈你的认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近3000年的法老时代,古埃及人始终保持着其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以象形文字为例,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就创造了文字,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就已形成了完整的象形文字体系,象形文字对保持古代埃及文化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来世的一种准备,最为重要的在于要把死者在来世所用的东西准备好,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古埃及人一直盛行着对死者实行厚葬之风。在古埃及人的浮雕和绘画作品中,人像造型必须遵照严格的侧头正胸式的基本法则,即表现人站立、行走时,头和面孔必须以侧面形式表现,双肩和胸部以正面表现,而脚又是侧面的。——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文明的传统特点》材料二 在“埃及学”出现以前,人们对埃及了解甚少,甚至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们都仅把埃及和金字塔联系在一起。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带去了兵将和一部分学者及技术人员,想对埃及的地理历史有较深刻的了解。这些学者先是发现了卢克索宫殿,然后发现了凯尔奈克的神庙。由于大多数人读不懂古埃及人的碑文,因此工作毫无进展。直到1822年9月29日,法国学者商博良在巴黎科学院召开的重要会议上宣读了《关于象形文字语言的字母给M.达西尔先生的信》,就释读埃及象形文字的情况作了报告,宣布象形文字释读成功。欧洲许多国家的著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这一天是公认的一门新兴学科——埃及学的诞生日。从此,研究埃及之门被打开了。(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埃及文明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埃及学出现的历史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埃及学出现的历史意义。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53年,大英博物馆正式诞生,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全书》,规定由国家为大英博物馆提供财政上的支持。然而,上述规定在实际中多为一纸空文。19世纪开始,来自英国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自然历史文物书籍收藏增长迅速。这一时期,英国议会对大英博物馆更加重视,也更加慷慨,愿意花费公共资金来扩充藏品,管理和服务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在19世纪以前,严格的参观资格申请和参观时间、人数的限制,使绝大部分英国民众被排除在参观者之外。1808年,将近半个世纪没有变更的准入卡制度被废止,进入博物馆参观学习的英国民众与日俱增。——摘编自洪霞、谢小琴《从精英掌控到大众文化空间》材料二 中国近代博物馆最早由西方殖民势力引入。1905年,张謇提出“夫近今东西各邦,其所以为政治学术参考之大部分以补助于学校者,为图书馆、为博物苑”,建议创立博物苑,以此“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辅益于学校。”他将用于通州师范实践基地的植物园改建为南通博物苑,开启了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南通博物苑的建筑特色在于馆、园一体,是古代苑囿与近代博物馆的结合;在藏品分类上,按照当时西方博物馆的分类原则分为历史类、艺术类、教育类和自然类;观众定位于本学校之人,更着眼于外校与其他团体,以“广地方人民之认识”。张謇还认识到文物“私藏”不利于文物的传承,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建立观众对中华民族文明的理解,培养爱国之心。晚清时期的中国博物馆中,南通博物苑是真正参与到社会改良、推进社会改造进程之中的博物馆。——摘编自赵翀《晚清时期南通博物苑与西方博物馆教育实践比较》(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变化,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通博物苑建立的特点与意义。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B D C B C A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C A C A A C A A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C D A A A26.(1)内容:倡导质朴学风;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肯定人的本能要求的正当性;倡导“工商皆本”。(2)表现:在民族观念上从传统的重华轻夷转向主动“师夷”;在科技观念上从传统的重德轻艺转向主动学习“长技”。影响: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促进了西学在华的传播;有助于抵制西方经济侵略;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环境;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3)认识:顺应时代要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时俱进,注重文化传承。27.(1)特点:历史悠久;厚葬风气浓厚;艺术风格自成体系。(2)历史因素:拿破仑远征埃及;埃及文明有大量历史遗存,刻有文字的碑文被发现;法国学者和技术人员的探索发现;商博良的敬业态度和钻研精神。意义:推动了埃及文化的整理和传承;使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进入世人的视野;开拓了史学界对埃及历史的研究;提升了非洲文化的影响力。28.(1)变化:国家从不重视到重视(国家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馆藏规模与种类增加;参观人员从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开(受众由精英转向大众)。原因: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殖民扩张掠夺了大量珍贵文物;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实力;政府加大了对博物馆的投入;自然科学的进步;启蒙运动推动平等思想的传播。(2)特点: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兼具教育功能;中西结合;具有综合性;服务于大众。意义:有利于文物保护与传承;促进了地域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启迪了民智,解放了思想;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培养了爱国主义;推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社会改良、社会改造);有利于抵御外来文化侵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