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单元内容导学学习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天下为公”“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践行社会责任。法治教育 1.了解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能够尊重他人权利。 2.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树立法治观念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 健全人格 理解责任与奉献的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责任意识 认识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法治观念 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尊重他人权利,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学业质量标准 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结合生活实例阐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能够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名称为“勇担社会责任”,充分展示了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担当。通过“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积极奉献社会”三课,引导学生理解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本单元分为“追求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和“积极奉献社会”三课。第七课引导学生认识自由和平等的内涵,纠正对自由的偏狭理解,能够自觉践行平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和平等地位。第八课引导学生理解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感受公平正义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公平正义。第九课引导学生懂得责任的意义,知道责任与奉献的关系,体会责任担当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责任意识,尝试做有责任感的公民,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教法建议】1.运用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多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把握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准确含义。2.充分利用教材中“生活观察”“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启思导行”等栏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以实际行动勇担社会责任。3.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师主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4.材料的选择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二、学情分析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影响着个人的行为、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健康的自由观念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主性,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中学生在青春期经历许多身心上的变化和挑战,如常常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自我认同的挣扎,渴望支持和理解,但往往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出现缺乏责任感、自私自利等不良行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勇于担当的精神。【学法建议】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梳理教材知识,理清知识条理。2.合作探究法:结合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分享观点,注重知识的生成性。3.案例分析法:结合教材上及老师设置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形成正确认知,明理践行。本单元共用6课时完成教学,每框1课时。第七课 追求自由平等 (共计2课时) 第一课时:珍视自由 1课时第二课时:践行平等 1课时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 (共计2课时) 第一课时:坚守公平 1课时第二课时:守护正义 1课时第九课 积极奉献社会 (共计2课时) 第一课时:社会责任我担当 1课时第二课时:奉献社会我践行 1课时第七课 追求自由平等第一框 珍视自由本课时“珍视自由”是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中第七课“追求自由平等”的起始课时,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内涵,按照“自由的内涵—自由的价值—珍视自由的做法”逻辑顺序,从认识到实践,层层推进,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自由的本质与边界,树立正确的自由观,能够以实际行动珍视自由。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学生普遍经历课堂纪律与自主发言的冲突;在网络环境中接触过“键盘侠”的言论,但对“网络暴力”的法律后果缺乏认知;易将“自由”窄化为个人权利,忽视其与社会责任的连带关系。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标新立异”的自由,但易忽视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对“规则权威性”存在逆反心理。1.通过“生活观察”“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课堂活动,围绕议题“对自由的认识”“理解自由的价值”等,认同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增强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树立坚定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的信念。(政治认同、法治观念)2.通过“探究与分享”等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培养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为营造自由、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责任意识)教学重点:自由的价值,如何珍视自由。教学难点:如何珍视自由。教法:情境式、启发式。学法:自学、小组合作。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自由关键词联想。教师提问:提到“自由”,你脑海中会浮现哪些词?(如蓝天、奔跑、选择、规则……)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并板书关键词,追问:这些“自由”在生活中如何体现?是否有“绝对的自由”?学生尝试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引入今天的学习课题——《珍视自由》。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探究一 认识自由1.多媒体出示教材P58“生活观察”:围绕“自由”这个话题,同学们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思考:结合上述观点,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讲述:自由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是社会活力之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自由意味着在遵守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前提下,人们能够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在思想、言论和行为等方面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59“相关链接”,详细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明确自由的界限。2.多媒体呈现案例(结合学生视角):小宇因口音常被同学模仿嘲笑,逐渐不敢开口发言;转学后,新班级禁止语言歧视,老师鼓励他分享家乡文化,他不仅变得自信,还成为班级“文化小使者”。思考:(1)前后对比中,小宇的“自由”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免于歧视→敢于表达)(2)这种自由如何影响他的成长?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讲述:自由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自由表现为人们免于恐吓、羞辱和歧视,过有尊严的生活,具有安全感、幸福感,对未来充满信心。自由有利于人们培养多方面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3.多媒体出示教材P59“阅读感悟”,引导学生从自由的角度,谈谈从中获得的感悟。教师讲述:自由推动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能够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社会氛围,鼓励人们探索、创新,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社会充满创新的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发展。探究二 珍视自由教师过渡:自由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由,实现自由的价值。1.多媒体展示案例:八年级学生田某经常上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督促他,他却说:“什么时间上学、做不做作业是我的自由。”田某有时抽烟喝酒,强行向同学索要财物,老师批评教育他,他振振有词:“这是我在校外的活动,是我的自由。”引导学生思考:田某认为这些是他的自由,他的想法对吗?请结合课本内容,从法律角度分析田某的行为。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田某行为的不妥之处。教师讲述:珍视自由,我们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自由意味着我们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当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要敢于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2.多媒体出示教材P60“探究与分享”:挣脱束缚的风筝白云飘飘,一只风筝在天上飞。风筝许了一个愿,祈求天空能让自己挣脱那根线,不再被束缚。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风筝被吹得摇摇晃晃,它一心想挣脱线的约束,昂头借风拼命挣扎。线终于断了,风筝如愿以偿,但满心欢喜的它来不及拥抱蓝天,就一头栽了下来,再也无法起飞了。思考:(1)挣脱束缚的风筝为什么再也无法起飞了?(2)如何理解自由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讲述: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和伤害。我们要在遵守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前提下行使权利。3.多媒体出示教材P60~61“探究与分享”。思考:(1)请你评论唐某的言行。(2)如果你是关某,你会怎么做?学生分小组围绕问题深入讨论后,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权和人格尊严?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意志强加于人?”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汇报。教师讲述:我们要尊重他人的自由选择权,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意志强加于人,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每个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三、畅所欲言 归纳总结1.学生总结自由的内涵、价值以及如何珍视自由等。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构建完整认知框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