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鞅变法规定:“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 均出余子之使,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甬,不可以辟役,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则余子不游事人” 这一措施( )
A. 旨在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 借助经济手段强化中央集权
C. 利于稳定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D. 通过阶层流动消除贵族特权
2.汉初,刘邦命叔孙通制定礼仪,规定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将言事不呼名”。这一举措( )
A. 削弱了丞相权力
B. 强化了皇权权威
C. 加剧了地方割据
D. 废除了分封制度
3.唐代诗人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反映出唐朝( )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原稿
A. 政治制度高度成熟
B. 对外交往频繁
C. 文学艺术成就辉煌
D. 民族关系融洽
4.宋代,“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成为社会风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科举制度的发展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5.1449 年,明英宗在司礼太监王振怂恿下,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惨败,英宗被俘,史称 “土木堡之变”。之后,其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明代宗启用于谦等大臣,组织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瓦剌,稳定了局势。随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广开言路、招贤纳士,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史称 “景泰中兴”。但后期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位,明代宗被废。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中枢权力运行缺乏制度性约束
B. 儒家伦理对政治决策起决定作用
C. 军事失败是改革的唯一导火索
D. 相权独断,皇权无存
6.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有英国商人欢呼:“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这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 打开中国市场
B. 掠夺中国原料
C. 在中国建立殖民地
D. 传播西方文明
7.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说:“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人人怕谈、厌谈,事至非张皇即卤莽,甚少不误国。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 这表明李鸿章主张( )
A. 坚守传统礼教以维护统治
B. 积极倡导并推行洋务事业
C. 反对学习西方的技术与制度
D. 呼吁放弃 “中体西用” 的原则
8.《新青年》杂志的发行量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时间阶段 创刊之初(1915 年) 1917 年之后 1920 年 “劳动节纪念号” 专刊
发行量 约 1000 份 最高额达 15000 - 16000 份 多达 100000 份
A. 创刊之初因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受大众欢迎
B. 1917 年后发行量增长是新文化运动衰落导致
C. 1920 年 “劳动节纪念号” 专刊契合工人运动发展需求
D. 发行量持续增长说明其始终是思想界唯一主流刊物
9.1935 年,遵义会议召开。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 )
A.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C.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 “围剿”
D.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0. 1953 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到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这一成就( )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B. 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 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1.漫画《蒸汽时代的轰鸣》最能体现工业革命的( )
《蒸汽时代的轰鸣》
A. 生产方式变革
B. 能源结构单一
C. 社会贫富分化
D. 城市规模扩大
12.1933 年,罗斯福政府成立田纳西河谷管理局,负责该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电力供应等,惠及数百万民众。这一举措体现了罗斯福新政( )
A. 以解决就业为首要目标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彻底消除了经济危机
D. 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13.1955 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宣言称:“为应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威胁,我们决定建立联合防御体系。” 这一事件标志着( )
A. 冷战正式开始
B.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 欧洲走向联合
D. 多极化趋势出现
14.20 世纪 90 年代,跨国公司耐克将生产基地设在越南,研发中心留在美国,产品销往全球。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B.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C. 信息技术的普及
D. 两极格局的形成
15.1967 年,某科研人员在工作笔记中写道:“实验室的灯亮了整整三天,我们终于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个关键难题。大家都说,再苦再累,也要让国家早日拥有这‘争气弹’。” 这里的 “争气弹” 研制成功( )
A. 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研制全面完成
B. 使我国在核威慑领域获得主动权
C. 是 “文化大革命” 推动的结果
D. 直接促成了我国人造卫星的发射
16.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说:“过去几十年,中日关系经历波折,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邦交正常化的时刻。” 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因素是( )
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D. 日本国内民众的强烈呼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 “四科取士” 标准:“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材料二
唐代科举制考生来源广泛,“取士不问家世”,考试内容为经义、诗赋等。唐太宗曾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在选才标准上的不同。(4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演变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8 分)
18.(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 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疾呼:“救亡之道,惟在维新;维新之术,惟在学西。”他深刻认识到,中国要想摆脱被列强侵略和瓜分的危机,就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变革的关键,在于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和政治制度。
材料二
1915 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中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 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他号召青年们要勇于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积极投身到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他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他们保持新鲜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材料三
1924 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国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严复、陈独秀、孙中山的核心主张。(6 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主张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并分析其主张不断发展的原因。(8 分)
19.(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类别 时间 关键数据 说明
工厂数量 1783 年 首座蒸汽棉纺厂设立 理查德 阿克赖特在米勒街创办世界首个蒸汽动力棉纺厂,突破自然动力限制
产量 1781 年 510 万磅 当年英国纺纱消耗原棉量,是 84 年前的 2.5 倍
技术 1789 年 首座蒸汽纺纱厂运营 曼彻斯特本地建成蒸汽动力生产设施,技术应用本土化
—— 据《英国工业革命史料集》
材料二
19 世纪中期,印度孟买某报报道:“本地手工纺织业者纷纷破产,往日喧闹的纺织集市如今冷冷清清,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却找不到工作。”—— 据《殖民时期印度经济档案》
材料三
漫画作品《后起之秀》
(1)依据材料一,概括 18 世纪后期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发展的技术条件(6 分)
(2)从生产力发展与世界联系角度,分析材料一英国棉纺织业发展对材料二印度、材料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背景的影响,说明三者在近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关联 。(8 分)
20.(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0 年,深圳特区设立初期,提出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的口号,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劳动力。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 “一带一路” 倡议,强调 “共商共建共享” 原则,截至 2024年,已有 150 多个国家参与合作。深圳特区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树立了典范。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出了多项重大倡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特区设立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6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 “一带一路” 倡议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发展理念的传承与创新。(6 分)
2024—2025 年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历史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中 “訾粟而税”(按粮食产量征税)和限制 “余子”(贵族子弟)游手好闲的措施,核心是通过经济手段约束贵族子弟脱离农业生产,确保农业劳动力稳定。A 项 “增加赋税” 是间接效果,非主要目的;B 项 “中央集权” 在战国时期尚未形成;D 项 “消除贵族特权” 说法绝对。故 C 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汉初叔孙通制定礼仪,规定群臣不得携带兵器、议事不直呼姓名,通过规范朝堂礼仪强化皇权权威。A 项与丞相权力无关;C 项该措施针对中央而非地方;D 项汉初仍实行分封制。故 B 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万国衣冠拜冕旒” 描绘了各国使节朝拜唐朝皇帝的场景,反映唐朝对外交往频繁。A 项 “政治制度成熟”、C 项 “文学成就”、D 项 “民族关系” 均非诗句核心指向。故 B 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宋代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的社会风尚,根源是科举制打破了门第限制,推动社会阶层流动。B 项商品经济繁荣是次要因素;C 项重农抑商政策松动与题干无关;D 项中央集权加强是间接结果。故 A 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土木堡之变后明代宗继位、改革,最终英宗通过 “夺门之变” 复位,反映明朝中枢权力运行缺乏制度性约束,皇权更迭依赖武力或阴谋。B 项 “儒家伦理起决定作用” 错误;C 项 “唯一导火索” 绝对化;D 项明初已废除丞相,皇权强化。故 A 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英国商人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反映鸦片战争的核心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B 项 “掠夺原料” 是次要目标;C 项 “建立殖民地” 不符合《南京条约》内容;D 项 “传播文明” 是侵略借口。故 A 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李鸿章强调 “喜谈洋务乃圣之时”,主张积极推行洋务运动以维护统治。A 项与 “谈洋务” 矛盾;C 项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技术;D 项 “中体西用” 是洋务派原则。故 B 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1920 年《新青年》“劳动节纪念号” 发行量激增,因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结合,契合工人需求。A 项创刊初宣传民主科学,未涉及马克思主义;B 项 1917 年后发行量增长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结果;D 项 “唯一主流” 说法错误。故 C 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 项 “从幼稚走向成熟” 是遵义会议的意义之一,但 A 项更核心;C 项粉碎国民党 “围剿” 是军事胜利,与会议直接关联较弱;D 项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的是全民族抗战等因素。故 A 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超额完成后为中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A 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C 项 “世界工业强国” 不符合史实;D 项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是在 1952 年。故 B 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漫画《蒸汽时代的轰鸣》核心是蒸汽机推动生产方式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体现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变革。B 项 “能源结构单一”、C 项 “贫富分化”、D 项 “城市规模扩大” 均非漫画直接反映。故 A 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罗斯福政府成立田纳西河谷管理局干预经济,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 项新政首要目标是缓解经济危机;C 项 “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不可能实现;D 项美国未建立计划经济。故 B 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1955 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与北约对峙,标志两极格局最终形成。A 项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1947 年杜鲁门主义;C 项欧洲联合始于 1951 年欧洲煤钢共同体;D 项多极化趋势出现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故 B 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20 世纪 90 年代跨国公司全球布局,得益于信息技术普及推动的全球化。A 项贸易保护主义与跨国公司发展相悖;B 项区域集团化侧重区域合作,与全球布局关联较弱;D 项两极格局 1991 年已瓦解。故 C 项正确。
15.答案:B
解析:氢弹研制成功使中国在核威慑领域获得主动权。A 项 “全面完成” 错误,核武器研制是长期过程;C 项氢弹研制是科技工作者努力的结果,与 “文革” 无关;D 项氢弹与人造卫星无直接关联。故 B 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 年尼克松访华)。A 项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在 1971 年,并非直接因素;C 项综合国力提升是基础,但非关键;D 项民众呼吁是社会基础。故 B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1)
汉代察举制:注重德行、经术、法令能力、谋略。
唐代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打破家世限制。
(2)
①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对选官权的控制。
③推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强化中央集权。
④为后世选官制度提供范本,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8.(1)
严复: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政治制度以救亡。
陈独秀:号召青年觉醒,担当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的责任。
孙中山:通过国民革命建立独立自由的国家,维护国家和民众利益。
(2)共同主题:救亡图存与国家富强。
发展原因:
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思想解放的推动。③实践经验的总结。
19.(1)
①表现:工厂数量增加、产量激增、技术本土化。
②技术条件: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突破自然动力限制,推动生产机械化。
(2)
①对印度:英国机器生产的廉价棉纺织品涌入印度,摧毁当地手工纺织业,导致农民破产、社会动荡。
②对中国: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加剧中国社会矛盾,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外部因素。
③关联:英国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张,通过殖民扩张将印度、中国卷入全球化,加剧当地传统经济解体和社会变革,体现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与近代世界的整体性联系。
20.(1)
①特点:以经济效率为导向,吸引外资和劳动力,实行特殊政策。
②意义:成为改革开放的 “试验田”,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2)
核心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传承与创新:
①传承:坚持对外开放,注重经济发展与效率。
②创新:从局部地区的经济特区模式,发展为全球范围的国际合作倡议,从追求效率转向强调共同发展,体现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深度与担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