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培优 实验探究专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培优 实验探究专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上科学期末培优 实验探究专题
一、实验与探究题
1.(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是生物考察员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发现障碍物”这一问题,科学家在一个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后记录不同处理方法下,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 处理方法 被观察的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
一 不做任何处理 2000 1420
二 蒙住蝙蝠的双眼 2000 1410
三 蒙住蝙蝠的双耳 2000 400
(1)被观察的蝙蝠数量众多,达2000只,其目的是   。
(2)比较实验组一和二,想要研究的问题是:蝙蝠是否通过(  )来发现障碍物。
A.视觉 B.味觉 C.听觉 D.不确定
(3)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蝙蝠最有可能通过(  )来发现障碍物。
A.视觉 B.味觉 C.听觉 D.不确定
(4)下列对猛犸象和蝙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它们都是胎生的 B.它们都是哺乳动物
C.它们都生活在极寒环境中 D.它们都有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5)请你推测是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2.(2025七上·金华期末)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金同学利用量筒来测量某矿石的体积,但是由于该固体体积较大,无法直接放入量筒中,因此,小金使用了以下的方法(如图),步骤为:
①将该矿石放入烧杯中,并向烧杯中加水直到将石块浸没,并在液面处做好标记。
②将矿石取出,并取200mL的水在量筒中备用。
③把量筒的中的水倒入取出矿石的烧杯中,直至____,读出此时量筒内液面的示数。
④计算矿石的体积。
请回答:
(1)请将步骤③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
(2)该种方法能否测量海绵的体积,并说明理由   。
(3)按照以上方法测量出的矿石的体积为   。
(4)使用以上方法测得的矿石的体积会   (选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3.(2025七上·椒江期末)温度的测量在不同场合下有特定的使用要求,因此生产生活中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
(1)如图甲是斐迪南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支酒精温度计,其结构是一个螺旋状密封玻璃管,管内装有适量带颜色的酒精。该温度计的原理是   。为了给玻璃管壁标上刻度,他测量了不同气温下螺旋状玻璃管内液柱的长度,如下表所示,当玻璃管内的液柱长度为30厘米时,此时气温为   ℃。
气温(℃) 12 16 20 24 28 32
液柱长度(厘米) 12 14 16 18 20 22
(2)小明设计并制作了简易温度计,分别往瓶内注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放入70℃热水中,得到的结果如图乙所示。从测量准确性的角度考虑,你建议小明应选用哪种液体来制作温度计,请说明理由。   。
(3)如图丙是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制成的双金属片温度计。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B侧。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   (选填“大”或“小”)。
4.(2025七上·椒江期末)为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取出石块后记下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乙同学的做法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选择   (选填“甲”或“乙”)同学的做法。
(2)选择正确方法后测量结果如图一所示,则测得这块小石块的体积是    。
(3)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会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大的是____。
A.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B.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D.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4)甲同学提出量筒也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二所示。利用等效替代法,通过读取液体的体积来确定气体体积,图二装置中能实现这一目的的是   。
5.(2025七上·嵊州期末)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 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1)如图所示,甲同学测得小石块的体积是   。
(2)甲同学下列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____。
A.注水后,量筒内壁出现较多水珠
B.用粗线拴住石块
C.投入石块,有水滴溅出
D.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E.放入石块后,俯视读数
F.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
(3)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乙同学利用烧杯,按图所示方法测量矿石体积。甲同学认为此测量结果与它的真实值相比会偏大。理由是   。
6.(2025七上·临海期末)某兴趣小组自制了如图甲、图乙两种简易温度计。甲温度计是在锥形瓶中装满混有少量红墨水的冷开水,乙温度计是在瓶内冷开水上方保留一部分空气,分别用带细玻璃管的橡皮塞密封。将锥形瓶浸没在水温可调节的加热水壶中,设置初始温度为40℃,待玻璃管内液面稳定后,用细橡皮筋在细玻璃管液面位置做标记。分别设置不同的温度,记录玻璃管内液面稳定后到标记处的距离。
组别 温度/℃ 40 42 44 46 48 50
甲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mm 0 6 11.8 17.9 24 30
乙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mm 0 14.7 29.5 44.5 60.5 82
(1)甲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
(2)简易温度计的锥形瓶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结构中的   。
(3)如果将温度设置在55℃,甲温度计的细玻璃管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约为   mm。
(4)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升高相同温度时,   (填“空气”或“水”)的膨胀更明显。
(5)根据以下评价量表,请对乙温度计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
评价指标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液面变化明显, 误差小 液面变化不明显,误差大
指标二 刻度均匀 刻度不均匀
7.(2025七上·衢州期末)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并制作植物细胞的立体模型。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制作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的过程中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下(如图甲),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时,看到图像如图乙,若想让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如何操作    。
(3)图丙是某同学利用橡皮泥制作的植物细胞模型,小科认为可改用塑料膜或薄细纱来做细胞膜。你认为他这样改进的理由是   。
8.(2025七上·永康期末)这个学期,我们学会了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请你完成以下实验:
(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图1所示,正确的是   ;
(2)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一般有四个步骤: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壁刮取上皮细胞;③把上皮细胞均匀涂抹在水滴中;④盖上盖玻片;⑤染色.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步骤有明显错误,请你改正   ;
(3)在对光完成后,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
①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
②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
④看到物像时,再微调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4)使用图2的物镜、目镜观察时,调整物镜与标本装片距离大小。欲获得最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____;
A.1、 3、 5 B.2、 4、 6 C.2、 3、 5 D.2、 4、 5
(5)如图3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两个视野,从视野甲到乙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____。
A.移动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
B.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D.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9.(2022七上·乐清期中)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天宫二号开展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观察和研究拟南芥(如图所示)和水稻种子在太空中的萌发、生长、开花和结籽全过程。阅读拟南芥、水稻和银杏分类表和二歧式检索表,回答问题:
表1拟南芥、水稻和银杏分类表
拟南芥 水稻 银杏
界 植物界 植物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被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纲 银杏门
目 十字花目 禾本木 银杏目
科 十字花科 禾本科 银杏科
属 鼠耳芥属 稻亚科 银杏属
种 拟南芥种 稻属 银杏种
(1)拟南芥与水稻的共同特征   (选填“多于”或“少于”)它与银杏的共同特征。
(2)在上述二歧式检索表中包含了拟南芥和水稻等植物,则其中表示拟南芥的是   (选填“P”、“Q”、“R”或“S”)。
10.(2022七上·镇海期中)为了探究酸雨(pH≤5.6的降水)对农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挑选了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1000粒绿豆种子,随机均分10组,置于10种不同的pH环境中,在25℃恒温箱中培养。1周后测定绿豆幼苗的株高,结果如表所示。
pH 3.0 4.5 5.6 6.0 7.0 7.5 8.0 9.0 10.0 11.0
株高(cm) 5.0 6.5 8.1 12.0 12.8 8.7 7.5 5.5 5.2 5.1
(1)绿豆在植物分类上属于   (填“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
(2)小明同学认为实验中观察1000颗种子的萌发与生长太麻烦了。能否将1000颗种子改为1颗种子进行实验?判断并说明理由   。
(3)据表中数据可知,酸雨对绿豆幼苗的生长具有   作用(填“抑制”或“促进”)。
11.(2021七上·普陀期末)2019年5月小徐在爸爸的带领下,参加了湖州菱湖桑基地鱼塘举办的首届“桑椹采摘节”,体验了“地笼捕捕欢”、“植物连连顺”等娱乐活动。
(1)在“地笼捕捕欢”活动中他们捕获了很多“珍宝”,有鲫鱼、河虾、甲鱼、螃蟹、黄鳝,其中有脊椎骨的是   。
(2)在“植物连连顺”活动中,需将葫芦藓、蕨、桑椹、银杏等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小徐的排列方式如下,乙处应为   。
1a有种子……2
1b无种子……3
2a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甲
2b种子外无果皮包被……乙
3a有根茎叶的分化……丙
3b有茎叶,无根……葫芦藓。
(3)为研究鸟类肠道消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小徐进行了实验。(说明:原始种子是指果皮(肉)完整的种子)实验记录如图,请用文字描述图中的结果   。
12.(2024七上·鄞州期中)在“观察蜗牛”实验时,小宁进行了下列活动:
【活动一】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min,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暗环境中,蜗牛爬向阴暗处;
【活动二】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m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
【活动三】用棉花沾一点食醋,放在蜗牛前3cm处,蜗牛有反应,先是两对触角回缩或身体缩回壳内,最后掉头爬走。
(1)蜗牛身体柔软,体外坚硬的壳,起到保护所用,所以蜗牛属于   动物。
(2)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观察,我们需要借助   (填仪器名称)来观察蜗牛。
(3)进行【活动一】时,小宁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暗环境中,如图所示的方案中合理的是   (填字母)。
(4)【活动一】说明蜗牛有视觉;【活动二】说明蜗牛   (填“有”或“没有”,下同)听觉;【活动三】说明蜗牛   嗅觉。
(5)为了进一步了解蜗牛的生存环境,小科调查并记录了各种环境中的蜗牛数量,如下表所示。
地点 阳台上 树荫下 潮湿的花坛边
蜗牛数量 a b c
若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请你预测三个地点蜗牛数量a、b、c的关系:   
13.(2025七上·义乌期末)为了向七年级新生介绍校园的植物,学校开展了“制作校园植物手册”的项目化学习,要求选定藻类、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等五类植物中的4类编制手册。如表是某同学制作的植物手册:
植物 葫芦藓 满江红 红叶石楠 桂树
特征 植株矮小,有茎、叶的分化 根和茎卧生,顶端生有叶、叶下有孢子囊 叶缘带锯齿,花多,果实呈黄红色 叶对生, 花丝极短, 果实呈紫黑色
植物种类 苔藓植物 植物    
(1)依据植物的特征可知,满江红属于五类植物中的   植物。
(2)手册中有一种植物在阴暗潮湿的墙壁上容易找到,根据植物的习性推测,它是选定植物中的   。
(3)植物手册的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手册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植物种类数量 包含4类植物 包含 3类植物 包含 2类植物
14.(2024七上·杭州期末)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小金设计以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探究。探究问题:土壤湿度对蚚蚓的生活有影响吗
实验步骤:
⒈如图所示准备一个盒子,以盒子中线为界用隔板分隔开,A侧底部铺上一层湿土,侧底部铺上一层等量干土;
⒉在和的中央各放入10条 的蚚蚓,盖上盒盖;
⒊实验过程中,盒子两侧蚚蚓所需的其他条件均相同;
⒋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A侧的蚯蚓呼吸、运动均正常,B侧的蚯蚓呼吸减弱,几乎不运动。
请回答:
(1)请将实验步骤2补充完整:   。
(2)实验中隔板的作用是   。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4)若要探究光照对蚚蚓的生活是否有影响,可将上述盒子中A、B侧均放入湿润肥沃的土壤,   。(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15.nbsp;我们利用如图的气球做了关于星系运动特点的模拟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气球表面画上的这些小点,是模拟宇宙中的   。
(2)给气球充气,使气球不断地胀大,是模拟宇宙的   。
(3)实验是通过观察气球胀大过程中   来反映星系运动的。
(4)气球胀大时,对点甲而言,乙的分离速度比丙   一些。
16. “金星凌日”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天文景观,人们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当   、金星和太阳恰好运行到   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根据太阳系的结构,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还有   星。
(2)“金星凌日”与“日食”“月食”形成的原理相同,该原理是    。
(3) 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金星只在太阳上留下一个小黑点;而发生“日食”时,月亮却能够遮掉整个太阳,原因是____。(填字母)
A.月亮体积比金星大得多 B.金星体积比月亮大得多
C.月亮离地球比金星远得多 D.金星离地球比月亮远得多
17.(2024七上·金东期中)事件一: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目标是实现着陆火星。
事件二:2021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历经23天,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安全着陆。
(1)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方向、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十分薄弱,密度仅为地球大气密度的1%。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____。
A.火星上也有四季变化
B.火星的一天比地球的一天约长一倍
C.在火星上也能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
D.火星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上大
(2)火星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在如图的太阳系示意图中代表火星的是   (填字母)。
(3)水星位于日、地之间,地球上可看到水星从太阳的圆面上通过,这种天文奇观被称为“水星凌日”。在地球上人们还能观看到八大行星中除水星外的   星凌日现象。
18.(2024七上·新昌月考)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甲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小球在C点速度为v1,在D点的的速度为v2,则v1   (选填“>”“<”或“=”)v2。
(3)乙图中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选填字母)。
(4)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且测得AB间距离为5cm,BC间距离为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19.(2024七上·浙江期中)如图是在空中释放时能旋转下落的纸蜻蜓。小明和小红为探究影响纸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纸蜻蜓,并改变回形针的数量,从2.5米高的平台静止释放,并记录落地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翅身长度(厘米) 翅尾长度(厘米) 翅身负重 下落时间
1 4 4 无
2 4 5 无
3 5 4 无
4 4 5 一枚回形针
5 4 5 两枚回形针
(1)为保证纸蜻蜓的下落轨迹呈直线型,选择在   的环境中进行实验;(选填“有风”或“无风”)
(2)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3)小明在纸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针对的问题是   ?
(4)比较   组别(填序号)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纸蜻蜓下落的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
(5)为了减少在测量纸蜻蜓下落时间时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
20.(2019七上·衢州期中) 1583年的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参加比萨教堂活动时,注意到教堂里的一盏悬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地摆动。他被悬灯摆动的节奏所吸引,决定对悬灯进行仔细观察研究。后来,他发现了单摆的运动规律。小科在该故事的启发下,决定对单摆运动进行研究。他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了一个小球做成如图所示的单摆,观察单摆摆动的过程。他发现小球每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似乎相同,于是他开始研究在摆动角度α不变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以下几个猜想:
⑴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小球的质量(m)有关
⑵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线的长度(L)有关
A、为了验证猜想,除线,秒表和几个质量已知的小球外,小科还需要器材:   。
B、小科在不同条件下测出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表中的一些数据:
序号 小球质量m/g 线的长度L/cm 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30 120 2.2
2 40 120 2.2
3 50 120 2.2
4 50 90 1.9
5 50 60 1.5
①为了研究时间(t)和质量(m)的关系,可对序号为   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论:   。
②通过对序号3,4,5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线的长度L有关。
③实验中发现,小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为小科设计一个好的测量方法:   。
④小科发现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为此他作出以下猜想   。
21. 下面是“探究影响杆影长度”的实验的主要内容。
实验材料:1米长的木杆1根、卷尺1个、绘图板及绘图工具1套。
探究过程:①夏季某日12时,在一处有阳光的平地上把木杆竖直固定在地上,用卷尺测量杆影的长度;②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图;③冬季某日12时,在同一地点再一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测量、记录和绘图。
(1)观测结果:图甲是某同学的测绘结果,遗憾的是,他忘记标注观测时间,现在无法判断两幅图的观测时间了。请你帮助他进行判断:A图是   (填“冬”或“夏”)季测绘的。
归纳分析:影响杆影长度的原因是   。
拓展延伸:若A、B两图为我国南、北方两名同学同一时间的测绘结果,请你判断,南方的同学测绘的是   图。
(2) 如图乙所示,楼间距的设计应该参考   (填“冬”或“夏”)季的光照情况。
(3)嘉兴和广州两地设计住宅楼群时的楼间距要求有何差异 嘉兴的应   (填“大于”或“小于”)广州的。
22.小安在做“地球自转实验”时(如图甲所示),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剪一块白纸板,画上太阳平行光。
②用硬纸板做一个十字方向标。
③在地球仪上找到学校所在地的大致位置,光用大头针将十字方向标固定在该位置,并使方向标的方向与经线、纬线一致。
④按图示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并记录。
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
(2)假如小安站在方向标的中心位置处,当地球旋转到图乙的 c位置时,小安看到的太阳方位是   方。
(3)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图丙上的A、B、C、D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   (填字母)。
23.(2025七上·宁波期末)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   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蜡烛、小孔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3)验证猜想3时,固定蜡烛、小孔和光屏的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表所示。
圆孔的直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明亮度 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   。
24.(2024七上·义乌月考)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台北的101大楼是如何抗震的呢?如图就是台北101大楼上的阻 尼器示意图,其原理是将地震的能量转移给悬挂着的大质量阻尼器,从而减小大楼的晃动程度。小明想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阻尼器抗震效果的影响因素,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木板上用乐高搭建高楼模型,并在上端放置挂钩,如图a。
②在左侧用一定大小和频率的力来回抽拉模型下的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0。
③将一个钩码挂在挂钩上,用相同大小和频率的力抽拉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1,如图b。
④逐个增加钩码个数,得到a2、a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研究问题是    。
(2)小明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   。
(3)小明将实验数据制作成表格如下,请根据表格帮助小明总结他的研究结果:   。
a0 a1 a2 a3 a4 .... a7
9.8cm 8.9cm 7.7cm 6.3cm 4.5cm   模型崩塌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25.(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是小小工程师
每年十月要举行校园运动会,学校想利用暑假在操场搭建一个塔台,要求高1.8米,台面需带有护栏且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塔台要能移动,方便教师站在塔台上指挥训练,其成本不超过6000元。学校发布了征集令,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加此次竞标……
(1)下列不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  )。
A.塔台高度 B.塔台形状 C.站立面积 D.建造成本
(2)塔台建造需要经历以下步骤,请填写正确的排列序号   。
①实施建设②明确要解决的问题③建立一个模型
④进行设计⑤模型测试,评估改进
(3)有三组同学率先展示了其模型,以下是学校对三个小组模型的评价表。
组别 塔高 顶端承重 抗风能力 抗震能力 材料成本
第1组 1.36米 良 优 优 4600
第2组 1.29米 良 合 合 4200
第3组 1.51米 优 优 优 4150
根据评价表,我们可以发现第   组建造的塔台稳定性存在不足,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写1条)   
(4)根据上题中的评价表,请你设计自己的塔台设计图,要求图文结合(包括材料、结构、规格等),并写出两条你的设计优点。
(注意:图画在答题卡上)
我的设计图:    我的设计优点: ①    ②    (一点1分)
26.(2025七上·椒江期末)某校科技小组同学参加科技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自制橡皮筋动力小车,如图一,其部分评价量表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
橡皮筋动力小车模型评价量表 (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一 车身稳定 车体略有倾斜但不影响行驶  
指标二 行驶距离远近可调 行驶距离不可调 不能行驶
(1)将评价量表一中“指标一”的待改进内容补充完整:   
(2)该小车的工作原理是把弹性势能转化成   能。
(3)小组同学为探究小车运动距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设计实验并获得以下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二
橡皮筋材料 合成橡胶
橡皮筋缠绕圈数 10圈
橡皮筋粗细 粗 细
实验次数 1 2 3 1 2 3
小车行驶距离(厘米) 120 125 130 110 108 112
平均距离(厘米) 125 109
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27. 为节省空间,小嘉决定设计制作一款肥皂盒,既能放置肥皂,又能连在水龙头上。请完成以下任务:
(1) 小嘉提出了下列设计要求,其中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下同)
A. 肥皂盒可以放置任意尺寸的肥皂
B. 肥皂盒安装方便,取用肥皂便捷
C. 肥皂盒在水龙头上的高低可调
D. 肥皂盒要有足够的强度
E. 肥皂盒安装在水龙头上后可水平面内旋转
(2) 小嘉设计的3种肥皂盒方案,从加工、取用方便等角度考虑,最合理的是____ 。
A. B. C.
(3) 要把设计制作的肥皂盒(图中未准确画出)安装到水龙头上,合理常规的安装方位是____。
A. B. C.
二、综合题
28.从原始木筏到今天的大型船舶,船的发展史和人类文明一样悠久。造船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技术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同学们用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铝箔做成如图所示的不同底面积的小船,沿虚线折好后,将它们放入水中,并用放一元硬币的方式测试它们的载重量,得到了表格中的数据。
①高为1cm的船 ②高为2cm的船 ③高为3cm的船 ④高为4cm的船
体积:____cm3 体积:____cm3 体积:____cm3 体积:____cm3
能装8个一元硬币 能装10个一元硬币 能装9个一元硬币 能装5个一元硬币
(1)根据设计图,计算四艘船的体积,并填入表中的空格处。
(2)进行载重量测试时,下列放一元硬币的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下同)。
A.一列式
B.重叠式
C.均匀分布式
(3)小科对铝箔小船的载重量进行测试,当一元硬币放到13个时,小船刚好沉入水中,那么该小船的最大载重量是____一元硬币。
A.12个 B.13个 C.14个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
(5)有同学将一元硬币换成了弹珠来测试②号铝箔小船的载重量,发现弹珠会滚动,容易导致小船侧翻。下列做法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是____。
A.换成更小的弹珠 B.给船舱分格
C.增加小船的底面积 D.增加小船的边缘高度
(6)“制作一艘小船”需要有明确的任务要求,下列要求中,我们必须完成的有____。
A.有一定的载重量 B.有自己的动力 C.能运行一定的距离
D.有特定的船体颜色 E.控制一定的成本
(7)在“制作一艘小船”项目中,我们经历了以下阶段:
a.提出问题 b.设计图纸 c.测试评估 d.完善提高 e.动手制作
请将它们按先后顺序排列:   。
29.(2024七上·浙江期中)榫卯结构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参观古建筑后,小红对榫卯结构非常感兴趣,打算制作一套榫卯结构的家用桌凳。回答第5~7小题:
(1)要为制作一张如图所示的家用木桌,桌腿的高度应是 (  )
A.8cm B.8 dm C.8m D.8km
(2)为得到圆柱形桌腿的直径,如图所示,该桌腿的直径是 (  )
A.5.20cm B.5.24 cm C.5.22 cm D.5.23cm
(3)利用榫卯结构制作的配套板凳如图所示,则横档的结构是 (  )
A. B.
C. D.
30.如图甲所示为小明所在学校的课桌,小明发现大家的桌上经常放满书,水杯很容易被碰倒。为了节省空间,小明准备设计制作一个桌边水杯架。如图乙所示为小明的水杯,他的设计要求如下:
A.在不破坏桌面的情况下与桌面相连,连接后紧固可靠。
B.水杯在水杯架上取放方便,且不易翻倒。
C.水杯架不使用时可以尽可能地收纳到桌面下。
D.水杯架的主要材料采用钢板,辅助材料自选。
(1)经过测量,水杯的直径为70mm,课桌的高度为800mm,其边缘厚度为20mm。小明在设计该连接件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填字母)。
A.满水时水杯的质量 B.课桌的高度
C.课桌的边缘厚度 D.水杯的直径
(2)请根据以上要求设计一个水杯架,画出设计草图(必要时可用文字补充说明),并在设计草图上标注主要尺寸。
(3)在设计过程中,下列做法中合理的是____(填字母)。
A.在方案筛选前需先绘制图样
B.设计水杯架时需要考虑到水杯的大小,这主要考虑了环境因素
C.可以通过在水杯架上悬挂20kg的重物来检验其可靠性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上科学期末培优 实验探究专题
一、实验与探究题
1.(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是生物考察员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发现障碍物”这一问题,科学家在一个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后记录不同处理方法下,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 处理方法 被观察的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
一 不做任何处理 2000 1420
二 蒙住蝙蝠的双眼 2000 1410
三 蒙住蝙蝠的双耳 2000 400
(1)被观察的蝙蝠数量众多,达2000只,其目的是   。
(2)比较实验组一和二,想要研究的问题是:蝙蝠是否通过(  )来发现障碍物。
A.视觉 B.味觉 C.听觉 D.不确定
(3)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发现:蝙蝠最有可能通过(  )来发现障碍物。
A.视觉 B.味觉 C.听觉 D.不确定
(4)下列对猛犸象和蝙蝠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它们都是胎生的 B.它们都是哺乳动物
C.它们都生活在极寒环境中 D.它们都有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5)请你推测是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答案】(1)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A
(3)C
(4)C
(5)蝙蝠可能长期生活在 夜间或洞穴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中,为适应捕食和避障需求,逐渐进化出回声定位能力
【解析】【分析】(1)实验样本数量意义:在实验中,使用大量样本(如本题中 2000 只蝙蝠)是为了避免因个体差异等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对比实验变量分析:对比实验组一(不做任何处理)和实验组二(蒙住蝙蝠双眼) ,唯一的变量是蝙蝠的视觉是否被干扰,由此可探究蝙蝠是否通过视觉发现障碍物。
(3)实验数据分析:分析实验组一(不做处理)和实验组三(蒙住蝙蝠双耳)的数据,蒙住双耳后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大幅减少,说明蝙蝠避开障碍物很可能依赖听觉。
(4)哺乳动物特征及习性:猛犸象和蝙蝠都属于哺乳动物,繁殖方式为胎生。猛犸象适应极寒环境,而蝙蝠多生活在夜间或洞穴等环境,并非极寒环境,它们都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对各自生活环境的适应。
【解答】(1)生物学实验常存在个体差异,大样本能覆盖更多变异情况,验证“蝙蝠避障能力”是否普遍依赖特定器官,而非个别蝙蝠的特例。因此,大样本量(2000只)能有效降低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个别蝙蝠的异常行为不会显著改变整体数据,使结论更具代表性。
(2)实验组一不做任何处理,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为1420只;实验组二蒙住蝙蝠的双眼,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为1410只。蒙住双眼后,蝙蝠避开障碍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视觉对蝙蝠发现障碍物的影响极小。
实验通过蒙住双眼的操作,直接针对视觉功能进行测试,因此研究的问题是蝙蝠是否通过视觉来发现障碍物。实验设置没有涉及蝙蝠的味觉和听觉。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实验组三(蒙耳)的避开率从71%骤降至20%,表明听觉被阻断后避障能力显著下降。对比实验组一(71%)和实验组二(70.5%),听觉剥夺导致避开率显著下降。结合生物学知识,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反射波)感知障碍物,听觉是核心器官。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A、猛犸象属于哺乳纲长鼻目,是已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的统称,是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它们都是胎生的,A正确。
B、猛犸象和蝙蝠都具有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体表被毛、胎生、哺乳;它们都是哺乳动物,B正确。
C、猛犸象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寒带地区,如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它们适应了寒冷的气候环境,拥有厚实的毛发、皮下脂肪层以及巨大的体型来减少热量散失,以应对极寒的气候条件。蝙蝠的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栖息地类型多样。它们可以生活在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草原、沙漠、城市等多种环境中,并非都生活在极寒环境,C错误。
D、猛犸象为了适应极寒环境,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特征;同样,蝙蝠也具有多种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特征,D正确。
故答案为:C。
(5)蝙蝠主要在夜间活动且栖息于洞穴等黑暗环境中。由于光线不足导致视觉受限,自然选择压力促使它们发展出回声定位能力:通过高频声波发射与回声接收,实现在完全黑暗环境中的导航、捕食和避障。这种适应性进化使蝙蝠成为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
(1)生物学实验常存在个体差异,大样本能覆盖更多变异情况,验证“蝙蝠避障能力”是否普遍依赖特定器官,而非个别蝙蝠的特例。因此,大样本量(2000只)能有效降低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个别蝙蝠的异常行为不会显著改变整体数据,使结论更具代表性。
(2)实验组一不做任何处理,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为1420只;实验组二蒙住蝙蝠的双眼,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为1410只。蒙住双眼后,蝙蝠避开障碍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说明视觉对蝙蝠发现障碍物的影响极小。
实验通过蒙住双眼的操作,直接针对视觉功能进行测试,因此研究的问题是蝙蝠是否通过视觉来发现障碍物。实验设置没有涉及蝙蝠的味觉和听觉。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实验组三(蒙耳)的避开率从71%骤降至20%,表明听觉被阻断后避障能力显著下降。对比实验组一(71%)和实验组二(70.5%),听觉剥夺导致避开率显著下降。结合生物学知识,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反射波)感知障碍物,听觉是核心器官。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猛犸象属于哺乳纲长鼻目,是已灭绝的大型哺乳动物;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的统称,是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它们都是胎生的,A正确。
B.猛犸象和蝙蝠都具有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如体表被毛、胎生、哺乳;它们都是哺乳动物,B正确。
C.猛犸象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寒带地区,如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地。它们适应了寒冷的气候环境,拥有厚实的毛发、皮下脂肪层以及巨大的体型来减少热量散失,以应对极寒的气候条件。蝙蝠的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栖息地类型多样。它们可以生活在热带雨林、温带森林、草原、沙漠、城市等多种环境中,并非都生活在极寒环境,C错误。
D.猛犸象为了适应极寒环境,进化出了一系列适应特征;同样,蝙蝠也具有多种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特征,D正确。
故选C。
(5)蝙蝠主要在夜间活动且栖息于洞穴等黑暗环境中。由于光线不足导致视觉受限,自然选择压力促使它们发展出回声定位能力:通过高频声波发射与回声接收,实现在完全黑暗环境中的导航、捕食和避障。这种适应性进化使蝙蝠成为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
2.(2025七上·金华期末)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金同学利用量筒来测量某矿石的体积,但是由于该固体体积较大,无法直接放入量筒中,因此,小金使用了以下的方法(如图),步骤为:
①将该矿石放入烧杯中,并向烧杯中加水直到将石块浸没,并在液面处做好标记。
②将矿石取出,并取200mL的水在量筒中备用。
③把量筒的中的水倒入取出矿石的烧杯中,直至____,读出此时量筒内液面的示数。
④计算矿石的体积。
请回答:
(1)请将步骤③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
(2)该种方法能否测量海绵的体积,并说明理由   。
(3)按照以上方法测量出的矿石的体积为   。
(4)使用以上方法测得的矿石的体积会   (选填“偏大”、 “偏小”或“不变”)。
【答案】(1)水面到达标记处
(2)不能, 因为海绵会吸水
(3)70cm3
(4)偏大
【解析】【分析】排水法:用水间接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就是排水法。即用体积相等的液体去代替固体,从而测量出该固体的体积。
【解答】 (1)将步骤③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为:水面到达标记处。
(2)该种方法不能测量海绵的体积,理由海绵具有吸水性。
(3)按照以上方法测量出的矿石的体积为V=200mL-130mL=70mL=70cm3。
(4)使用以上方法测得的矿石的体积会偏大,因为取出矿石时会带走部分水。
3.(2025七上·椒江期末)温度的测量在不同场合下有特定的使用要求,因此生产生活中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
(1)如图甲是斐迪南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支酒精温度计,其结构是一个螺旋状密封玻璃管,管内装有适量带颜色的酒精。该温度计的原理是   。为了给玻璃管壁标上刻度,他测量了不同气温下螺旋状玻璃管内液柱的长度,如下表所示,当玻璃管内的液柱长度为30厘米时,此时气温为   ℃。
气温(℃) 12 16 20 24 28 32
液柱长度(厘米) 12 14 16 18 20 22
(2)小明设计并制作了简易温度计,分别往瓶内注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放入70℃热水中,得到的结果如图乙所示。从测量准确性的角度考虑,你建议小明应选用哪种液体来制作温度计,请说明理由。   。
(3)如图丙是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制成的双金属片温度计。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B侧。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   (选填“大”或“小”)。
【答案】(1)液体热胀冷缩;48
(2)酒精;在同等情况下,酒精热胀冷缩效果更明显
(3)大
【解析】【分析】 (1)该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热胀冷缩;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液柱长度每升高2厘米,气温升高4℃,液柱长度为30厘米时,计算气温。
(2)小明应选用酒精液体来制作温度计,酒精热胀冷缩效果更明显。
(3)比较铜和铁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膨胀程度。
【解答】 (1)如图甲是斐迪南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支酒精温度计,其结构是一个螺旋状密封玻璃管,管内装有适量带颜色的酒精。该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热胀冷缩。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液柱长度每升高2厘米,气温升高4℃,当玻璃管内的液柱长度为22cm+4×2cm=30厘米时,此时气温为32cm+4×4℃=48℃。
(2)小明设计并制作了简易温度计,分别往瓶内注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放入70℃热水中,得到的结果如图乙所示。从测量准确性的角度考虑,小明应选用酒精液体来制作温度计,请说明理由在同等情况下,酒精热胀冷缩效果更明显。
(3)如图丙是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制成的双金属片温度计。当气温升高时,指针偏向B侧。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铜的膨胀程度比铁的膨胀程度大。
4.(2025七上·椒江期末)为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取出石块后记下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乙同学的做法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选择   (选填“甲”或“乙”)同学的做法。
(2)选择正确方法后测量结果如图一所示,则测得这块小石块的体积是    。
(3)实验后两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会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大的是____。
A.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B.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D.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4)甲同学提出量筒也可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图二所示。利用等效替代法,通过读取液体的体积来确定气体体积,图二装置中能实现这一目的的是   。
【答案】(1)乙
(2)10mL
(3)A
(4)c
【解析】【分析】(1)(2)根据两种方法求体积的过程中的误差选择;
(3)量筒读数时,注意分度值,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量筒读数要放在水平桌面上,与视线平行后再读数。
【解答】(1)甲同学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注水,再取出石块,取出石块时会带出一部分水,导致测量的水的体积V2偏小,从而使石块体积的测量值偏大。
乙同学先测量水的体积V1,再放入石块测量总体积V2,再石块体积 ,这种方法更准确,所以应选择乙同学的做法。
(2)由图一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放入石块前水的体积20mL,放入石块后水和石块的总体积30mL,则小石块的体积。
(3)A 选项: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会使测量的总体积V2偏大,所以测量结果偏大,该选项正确。
B 选项: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俯视读数会使读数V1偏大,而V=V2-V1,V2不变,V1偏大,会使测量结果偏小,该选项错误。
C 选项: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仰视读数会使读数V2偏小,V=V2-V1,V1不变,V2偏小,会使测量结果偏小,该选项错误。
D 选项: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水滴溅出会使V2偏小,V=V2-V1,V1不变,V2偏小,会使测量结果偏小,该选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 A。
(4)选择能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
利用等效替代法测量气体体积,需要将气体通入集气瓶中,把集气瓶中的液体压入量筒中,通过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来确定气体的体积。图二装置中,c 装置能实现这一目的,气体从短管进入,将液体从长管压入量筒中。
5.(2025七上·嵊州期末)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 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1)如图所示,甲同学测得小石块的体积是   。
(2)甲同学下列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____。
A.注水后,量筒内壁出现较多水珠
B.用粗线拴住石块
C.投入石块,有水滴溅出
D.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E.放入石块后,俯视读数
F.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
(3)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乙同学利用烧杯,按图所示方法测量矿石体积。甲同学认为此测量结果与它的真实值相比会偏大。理由是   。
【答案】(1)16cm3
(2)C;F
(3)B步骤中取出石块带出了水
【解析】【分析】 用V=V2-V1计算石块的体积;根据量筒读数时的要求,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俯视读数比实际偏大;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量筒的示数会变小;实验的误差主要产生在从烧杯中取出矿石时,上面容易带出一定量的水,使再补充的水体积增大。
【解答】(1)石块的体积V=V2-V1=36mL-20mL=16mL=16cm3;
(2)A.(注水后,量筒内壁出现较多水珠):这一操作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无影响,因为水珠的体积不计入总体积,故A错误;
B.(用粗线拴住石块):用粗线拴住石块会增加测量的总体积,因为线的体积也会被计入,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大,而不是偏小 。
C.(投入石块,有水滴溅出) :当投入石块时,如果有水滴溅出,那么量筒中的水量会减少,导致测量的总体积偏小。因此,这一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
D.(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石块浸入水中的深度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因为只要石块完全浸没,其体积就是浸没前后水体积的差值,与浸没深度无关 。
E.(放入石块后,俯视读数) :俯视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刻度线的交点会偏高,导致读取的体积值偏大。因此,这一操作也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F.(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仰视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刻度线的交点会偏低,导致读取的体积值偏小。因此,这一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综上所述,甲同学的操作中,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C(投入石块,有水滴溅出)和F(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
(3)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
6.(2025七上·临海期末)某兴趣小组自制了如图甲、图乙两种简易温度计。甲温度计是在锥形瓶中装满混有少量红墨水的冷开水,乙温度计是在瓶内冷开水上方保留一部分空气,分别用带细玻璃管的橡皮塞密封。将锥形瓶浸没在水温可调节的加热水壶中,设置初始温度为40℃,待玻璃管内液面稳定后,用细橡皮筋在细玻璃管液面位置做标记。分别设置不同的温度,记录玻璃管内液面稳定后到标记处的距离。
组别 温度/℃ 40 42 44 46 48 50
甲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mm 0 6 11.8 17.9 24 30
乙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mm 0 14.7 29.5 44.5 60.5 82
(1)甲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
(2)简易温度计的锥形瓶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结构中的   。
(3)如果将温度设置在55℃,甲温度计的细玻璃管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约为   mm。
(4)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升高相同温度时,   (填“空气”或“水”)的膨胀更明显。
(5)根据以下评价量表,请对乙温度计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
评价指标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液面变化明显, 误差小 液面变化不明显,误差大
指标二 刻度均匀 刻度不均匀
【答案】(1)液体热胀冷缩
(2)玻璃泡
(3)45
(4)空气
(5)合格,液面变化明显(或“待改进,刻度不均匀”)
【解析】【分析】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液体温度计:甲温度计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当温度升高时,液体体积膨胀,在细玻璃管中液面上升;温度降低时,液体体积收缩,液面下降,通过液面位置变化反映温度变化。
气体温度计:乙温度计基于瓶内空气的热胀冷缩工作。空气受热膨胀,推动液面在细玻璃管中移动,温度变化时液面位置改变,以此显示温度变化。
4、物质热膨胀性质比较
对比甲(水)和乙(空气)温度计在相同温度变化下液面位置的变化情况,得出空气的膨胀比水更明显的结论,体现了不同物质热膨胀性质的差异。
【解答】(1)甲温度计中装满了混有少量红墨水的冷开水,当温度变化时,水的体积会发生变化,从而使玻璃管内液面的位置改变。所以甲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普通温度计的玻璃泡是用来容纳测温液体,并且感受温度变化的部分。在简易温度计中,锥形瓶用于容纳水或空气,并且能感受外界温度的变化,所以简易温度计的锥形瓶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结构中的玻璃泡。
(3)从表格中数据分析,每升高2℃,距离增加6mm,
(4)对比甲、乙温度计的数据,当温度从40℃升高55℃到时,甲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变化了6mm,乙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变化了14.7mm。升高相同温度时,乙温度计中液面变化的距离更大,而乙温度计中是瓶内冷开水上方保留一部分空气,所以空气的膨胀更明显。
(5)合格角度: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乙温度计在温度变化时,液面到标记处的距离变化数值较大,如从40℃到50℃,距离变化了82mm,说明液面变化明显,按照指标一可认为合格。
待改进角度:因为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并非严格线性,在不同温度区间膨胀程度可能不同,所以很难保证刻度是均匀的,按照指标二可认为待改进。
综上,答案可以是合格,液面变化明显;也可以是待改进,刻度不均匀 。
7.(2025七上·衢州期末)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并制作植物细胞的立体模型。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制作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的过程中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下(如图甲),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时,看到图像如图乙,若想让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如何操作    。
(3)图丙是某同学利用橡皮泥制作的植物细胞模型,小科认为可改用塑料膜或薄细纱来做细胞膜。你认为他这样改进的理由是   。
【答案】(1)避免产生气泡
(2)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直至物像呈现在视野中央
(3)用透明塑料膜能表示细胞膜很薄,得1分;用薄细纱网既可表示细胞膜很薄又可表示细胞膜能进行物质交换(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得2分。仅提到细胞膜很薄得1分,说明细胞膜的功能得2分
【解析】【分析】(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
(2)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
(3)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解答】(1)在制作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产生气泡。如果直接将盖玻片平放在液滴上,液滴中的空气来不及排出,就会在盖玻片下形成气泡。气泡会干扰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视野中出现黑色或白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区域,影响观察效果。而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可以让盖玻片下的液体逐渐均匀地分布,将空气排出,从而减少气泡的产生。
(2)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即上下、左右均是颠倒的。图乙中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下方,实际上物体是在装片的左上方。要将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因为当装片向右下方移动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就会向左上方移动,从而使物像逐渐移动到视野中央。
(3)对于用塑料膜或薄细纱来改进植物细胞模型中细胞膜的制作,理由如下:
塑料膜:细胞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结构,用透明的塑料膜可以形象地表示出细胞膜很薄这一特点,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细胞膜的形态特征。
薄细纱: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即细胞需要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废物可以排出细胞,而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则不能轻易进入细胞。薄细纱网有许多细小的孔隙,这种结构可以类比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同时也能体现细胞膜很薄的特点。所以用薄细纱来制作细胞膜模型,既能表示出细胞膜的薄,又能表示其物质交换的功能,相比单纯的塑料膜更能全面地体现细胞膜的特性。
8.(2025七上·永康期末)这个学期,我们学会了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请你完成以下实验:
(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图1所示,正确的是   ;
(2)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一般有四个步骤: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壁刮取上皮细胞;③把上皮细胞均匀涂抹在水滴中;④盖上盖玻片;⑤染色.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步骤有明显错误,请你改正   ;
(3)在对光完成后,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
①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
②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
④看到物像时,再微调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4)使用图2的物镜、目镜观察时,调整物镜与标本装片距离大小。欲获得最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____;
A.1、 3、 5 B.2、 4、 6 C.2、 3、 5 D.2、 4、 5
(5)如图3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两个视野,从视野甲到乙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____。
A.移动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
B.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D.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答案】(1)A
(2)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3)B
(4)C
(5)B
【解析】【分析】(1)盖盖玻片需要注意方式的目的是防止产生气泡。
(2)若滴清水,细胞会因为吸水而涨破,影响观察。
(3)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要注视物镜,防止将装片压坏。
(4)上端有螺纹的是物镜,没有螺纹的是目镜。
(5)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不能调整粗准焦螺旋,否则将不能观察到像。
【解答】(1)盖盖玻片时,应先让盖玻片呈45°角,一侧先接触水滴,再慢慢将玻片放下。
故答案为:A。
(2)为了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应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3)操作步骤为:①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②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④看到物像时,再微调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
故答案为:B。
(4)1和2是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选2;3和4是目镜,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选3;物镜长,与玻片之间的距离近,所以选5.
故答案为:C。
(5)从甲到乙,低倍镜换高倍镜先移动玻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间;转动物镜转换器,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视野变暗,提解光圈,使视野变亮;最后调整细准焦螺旋使像变清晰。
故答案为:B。
9.(2022七上·乐清期中)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天宫二号开展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观察和研究拟南芥(如图所示)和水稻种子在太空中的萌发、生长、开花和结籽全过程。阅读拟南芥、水稻和银杏分类表和二歧式检索表,回答问题:
表1拟南芥、水稻和银杏分类表
拟南芥 水稻 银杏
界 植物界 植物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被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单子叶植物纲 银杏门
目 十字花目 禾本木 银杏目
科 十字花科 禾本科 银杏科
属 鼠耳芥属 稻亚科 银杏属
种 拟南芥种 稻属 银杏种
(1)拟南芥与水稻的共同特征   (选填“多于”或“少于”)它与银杏的共同特征。
(2)在上述二歧式检索表中包含了拟南芥和水稻等植物,则其中表示拟南芥的是   (选填“P”、“Q”、“R”或“S”)。
【答案】(1)多于
(2)R
【解析】【分析】 二歧式检索是根据生物某一方面的明显特征,按其异同或有无分为相对的两组;然后再按其相反的特征,继续分为相对的两组,如此反复细分,越分越细,直到可鉴定出该生物所属的类别为止。
【解答】(1) 拟南芥与水稻都属于被子植物门, 银杏属于裸子植物门,所以拟南芥与水稻的共同特征多于它与银杏的共同特征。
(2) 拟南芥有种子,排除P, 拟南芥被子植物有果皮包被,排除Q,由左图可得 拟南芥叶为倒卵形,故选R。
10.(2022七上·镇海期中)为了探究酸雨(pH≤5.6的降水)对农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挑选了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1000粒绿豆种子,随机均分10组,置于10种不同的pH环境中,在25℃恒温箱中培养。1周后测定绿豆幼苗的株高,结果如表所示。
pH 3.0 4.5 5.6 6.0 7.0 7.5 8.0 9.0 10.0 11.0
株高(cm) 5.0 6.5 8.1 12.0 12.8 8.7 7.5 5.5 5.2 5.1
(1)绿豆在植物分类上属于   (填“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
(2)小明同学认为实验中观察1000颗种子的萌发与生长太麻烦了。能否将1000颗种子改为1颗种子进行实验?判断并说明理由   。
(3)据表中数据可知,酸雨对绿豆幼苗的生长具有   作用(填“抑制”或“促进”)。
【答案】(1)被子植物
(2)不能,数量太少具有偶然性
(3)抑制
【解析】【分析】本题为探究酸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酸雨是pH值小于5.6的降水。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解答】(1)绿豆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
(2)在实验时,为了防止出现偶然现象,减少实验误差,因而我们在实验中选取的对象往往是多个且是随机的。因此只用10粒种子做实验存在偶然性,影响实验的可信度;
(3)由实验据图表可知,酸雨会影响农作物幼苗的生长,酸性越强对农作物幼苗的生长的影响越大,因此据图表可知,酸雨对绿豆幼苗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11.(2021七上·普陀期末)2019年5月小徐在爸爸的带领下,参加了湖州菱湖桑基地鱼塘举办的首届“桑椹采摘节”,体验了“地笼捕捕欢”、“植物连连顺”等娱乐活动。
(1)在“地笼捕捕欢”活动中他们捕获了很多“珍宝”,有鲫鱼、河虾、甲鱼、螃蟹、黄鳝,其中有脊椎骨的是   。
(2)在“植物连连顺”活动中,需将葫芦藓、蕨、桑椹、银杏等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小徐的排列方式如下,乙处应为   。
1a有种子……2
1b无种子……3
2a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甲
2b种子外无果皮包被……乙
3a有根茎叶的分化……丙
3b有茎叶,无根……葫芦藓。
(3)为研究鸟类肠道消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小徐进行了实验。(说明:原始种子是指果皮(肉)完整的种子)实验记录如图,请用文字描述图中的结果   。
【答案】(1)鲫鱼、甲鱼、黄鳝
(2)银杏
(3)鸟类消化道处理种子后可促其萌发
【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像鱼、蛙、鸟、兔等动物,它们的身体背部都有一条脊柱,脊柱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称为脊椎动物。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几大类;
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根本区别是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孢子植物分为蕨类、苔藓类、藻类;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苔藓类有茎叶,藻类植物无根茎叶分化。
【解答】(1)鲫鱼、黄鳝和甲鱼是有脊椎骨,河虾、螃蟹属于无脊椎动物;
(2)2是有种子为种子植物,甲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是被子植物,乙为裸子植物,丙是蕨类植物,葫芦藓属于苔藓类,桑葚属于被子植物,银杏属于裸子植物,乙是银杏;
(3)鸟类肠道消化对种子萌发影响,如图,原始种子萌发需要10天,鸟类粪便中的种子和去皮的种子萌发时间都为2天,故鸟类消化道处理种子后可促其萌发。
故答案为:(1) 鲫鱼、甲鱼、黄鳝 ;(2)银杏;(3) 鸟类消化道处理种子后可促其萌发 。
12.(2024七上·鄞州期中)在“观察蜗牛”实验时,小宁进行了下列活动:
【活动一】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min,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暗环境中,蜗牛爬向阴暗处;
【活动二】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m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
【活动三】用棉花沾一点食醋,放在蜗牛前3cm处,蜗牛有反应,先是两对触角回缩或身体缩回壳内,最后掉头爬走。
(1)蜗牛身体柔软,体外坚硬的壳,起到保护所用,所以蜗牛属于   动物。
(2)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观察,我们需要借助   (填仪器名称)来观察蜗牛。
(3)进行【活动一】时,小宁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在阴暗环境中,如图所示的方案中合理的是   (填字母)。
(4)【活动一】说明蜗牛有视觉;【活动二】说明蜗牛   (填“有”或“没有”,下同)听觉;【活动三】说明蜗牛   嗅觉。
(5)为了进一步了解蜗牛的生存环境,小科调查并记录了各种环境中的蜗牛数量,如下表所示。
地点 阳台上 树荫下 潮湿的花坛边
蜗牛数量 a b c
若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请你预测三个地点蜗牛数量a、b、c的关系:   
【答案】(1)软体
(2)放大镜
(3)C
(4)没有;有
(5)c>b>a或a【解析】【分析】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据此解答。
【解答】(1)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它的体外具有外套膜,被覆坚硬的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2)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在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因此选择放大镜最合适。
(3)研究蜗牛是否有视觉: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一只眼睛在暗处,一只眼睛在有光处。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蜗牛应该向暗处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故C正确。
(4)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我们发现蜗牛会向有光的地方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这说明蜗牛没有听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嗅觉。
(5)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所以蜗牛的数量为c>b>a或a(1)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它的体外具有外套膜,被覆坚硬的贝壳,可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2)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在观察方式上,一般先用肉眼,在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因此选择放大镜最合适。
(3)研究蜗牛是否有视觉: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一只眼睛在暗处,一只眼睛在有光处。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蜗牛应该向暗处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故C正确。
(4)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我们发现蜗牛会向有光的地方爬行,说明蜗牛具有视觉。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蜗牛无明显反应,这说明蜗牛没有听觉。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3厘米处,我们发现蜗牛会向远离醋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嗅觉。
(5)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所以蜗牛的数量为c>b>a或a13.(2025七上·义乌期末)为了向七年级新生介绍校园的植物,学校开展了“制作校园植物手册”的项目化学习,要求选定藻类、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等五类植物中的4类编制手册。如表是某同学制作的植物手册:
植物 葫芦藓 满江红 红叶石楠 桂树
特征 植株矮小,有茎、叶的分化 根和茎卧生,顶端生有叶、叶下有孢子囊 叶缘带锯齿,花多,果实呈黄红色 叶对生, 花丝极短, 果实呈紫黑色
植物种类 苔藓植物 植物    
(1)依据植物的特征可知,满江红属于五类植物中的   植物。
(2)手册中有一种植物在阴暗潮湿的墙壁上容易找到,根据植物的习性推测,它是选定植物中的   。
(3)植物手册的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请根据该指标对手册进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植物种类数量 包含4类植物 包含 3类植物 包含 2类植物
【答案】(1)蕨类
(2)苔藓植物
(3)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金毛狗蕨属于蕨类植物;红叶石楠和桂树都具有果实,属于被子植物,一共包含3类植物,因此评价等级为合格
【解析】【分析】藻类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用孢子繁殖后代;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后代;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开始有了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后代;
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四大器官,用种子繁殖后代;
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用种子繁殖后代。
【解答】(1)由题意可知,满江红有孢子囊,有根、茎、叶,因此属于蕨类植物。
(2)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植株矮小,有茎、叶的分化,常存在于阴暗潮湿并且没有严重污染的地方,因此手册中有一种植物在阴暗潮湿的墙壁上容易找到,根据植物的习性推测,它属于苔藓植物。
(3)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金毛狗蕨属于蕨类植物;红叶石楠和桂树都具有果实,属于被子植物,一共包含3类植物,因此评价等级为合格。
14.(2024七上·杭州期末)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小金设计以下实验,请你帮助他完成探究。探究问题:土壤湿度对蚚蚓的生活有影响吗
实验步骤:
⒈如图所示准备一个盒子,以盒子中线为界用隔板分隔开,A侧底部铺上一层湿土,侧底部铺上一层等量干土;
⒉在和的中央各放入10条 的蚚蚓,盖上盒盖;
⒊实验过程中,盒子两侧蚚蚓所需的其他条件均相同;
⒋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A侧的蚯蚓呼吸、运动均正常,B侧的蚯蚓呼吸减弱,几乎不运动。
请回答:
(1)请将实验步骤2补充完整:   。
(2)实验中隔板的作用是   。
(3)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   。
(4)若要探究光照对蚚蚓的生活是否有影响,可将上述盒子中A、B侧均放入湿润肥沃的土壤,   。(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答案】(1)形态、大小、活动相似、呼吸和运动均正常
(2)避免A侧湿土对B侧干土产生影响,干扰实验
(3)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
(4)去除隔板,A侧用灯光照射,B侧用纸板遮住灯光,30分钟后拨开土壤看两侧土壤的数量,根据蚯蚓的数量得出结论。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就是为了防止其他因素的影响,再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它除了原实验本身改变的条件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最后与原实验所得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异同,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2、蚯蚓属于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两侧对称,具有分节现象,没有骨骼,体表裸露,无角质层,主要以植物的残体、有机质碎屑和含有有机质或菌类的土壤为食。
【解答】(1)该实验探究的是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的影响,根据对照实验原则,其变量是土壤的湿度,其它条件要保持相同且相宜,因此在A和B的中央各放入10条形态、大小、活动相似、呼吸和运动均正常的蚯蚓。
(2)实验中隔板的作用是避免A侧湿土对B侧干土产生影响,从而干扰实验。
(3)根据“A侧的蚯蚓呼吸、运动均正常,B侧的蚯蚓呼吸减弱,几乎不运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土壤湿度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
(4)若要探究光照对蚯蚓的生活是否有影响,可将上述盒子中A、B侧均放入湿润肥沃的土壤,去除隔板,A侧用灯光照射,B侧用纸板遮住灯光,30分钟后拨开土壤看两侧土壤的数量,根据蚯蚓的数量得出结论。
15.nbsp;我们利用如图的气球做了关于星系运动特点的模拟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气球表面画上的这些小点,是模拟宇宙中的   。
(2)给气球充气,使气球不断地胀大,是模拟宇宙的   。
(3)实验是通过观察气球胀大过程中   来反映星系运动的。
(4)气球胀大时,对点甲而言,乙的分离速度比丙   一些。
【答案】(1)星系
(2)膨胀
(3)各圆点间距离的变化
(4)慢
【解析】【分析】宇宙大爆炸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
起源奇点:宇宙源于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在某一时刻,这个奇点发生了大爆炸,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和物质。
膨胀降温:大爆炸之后,宇宙开始一边膨胀一边降温,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形式不断发生变化。
形成物质: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解答】(1)在这个模拟实验中,气球表面画上的小点是用来模拟宇宙中的星系。星系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宇宙空间中分布,就如同这些小点分布在气球表面一样。
(2)给气球充气使其不断胀大,这是模拟宇宙的膨胀现象。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处于不断膨胀的状态,就像气球充气后体积增大一样,这个实验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宇宙膨胀的概念。
(3)实验是通过观察气球胀大过程中各圆点间距离的变化来反映星系运动的。因为在宇宙中,星系之间的距离会随着宇宙的膨胀而发生变化,在这个模拟实验里,气球胀大时,小点(模拟星系)之间的距离也会改变,通过观察这种距离变化,可以类比星系在宇宙膨胀过程中的运动情况。
(4)气球胀大时,对点甲而言,乙的分离速度比丙慢一些。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和乙之间的初始距离较近,甲和丙之间的初始距离较远。当气球膨胀时,在相同时间内,距离较远的两点(如甲和丙)之间距离增加得更多,相对速度也就更大;而距离较近的两点(如甲和乙)之间距离增加相对较少,所以乙的分离速度比丙慢。这也反映了在宇宙膨胀中,距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快的特点。
16. “金星凌日”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天文景观,人们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当   、金星和太阳恰好运行到   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根据太阳系的结构,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还有   星。
(2)“金星凌日”与“日食”“月食”形成的原理相同,该原理是    。
(3) 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金星只在太阳上留下一个小黑点;而发生“日食”时,月亮却能够遮掉整个太阳,原因是____。(填字母)
A.月亮体积比金星大得多 B.金星体积比月亮大得多
C.月亮离地球比金星远得多 D.金星离地球比月亮远得多
【答案】(1)地球;同一直线上;水
(2)光的直线传播
(3)D
【解析】【分析】(1)太阳系中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星球运行到同一直线时,根据位置关系,会出现日食、月食或金星凌日的现象。
(3)距离相差较大时,体积小的物体在距离较近时,看起来可能会更大。
【解答】(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太阳、金星和地球恰好在同一直线上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
太阳和地球之间还有一个行星是水星,所以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还有水星。
(2)光的直线传播是金星凌日”与“日食”“月食”形成的原理。
(3)金星比太阳小,距离我们也很远,金星与太阳间的距离也很远,所以观察到金星只在太阳上留下一个小黑点,而月球体积虽然更小,但月球离地球较近,所以发生“日食”时,月亮能够遮掉整个太阳。
故答案为:D。
17.(2024七上·金东期中)事件一: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目标是实现着陆火星。
事件二:2021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历经23天,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安全着陆。
(1)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方向、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十分薄弱,密度仅为地球大气密度的1%。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____。
A.火星上也有四季变化
B.火星的一天比地球的一天约长一倍
C.在火星上也能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
D.火星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上大
(2)火星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在如图的太阳系示意图中代表火星的是   (填字母)。
(3)水星位于日、地之间,地球上可看到水星从太阳的圆面上通过,这种天文奇观被称为“水星凌日”。在地球上人们还能观看到八大行星中除水星外的   星凌日现象。
【答案】(1)A;C;D
(2)C
(3)金
【解析】【分析】火星是地球上人类可以探测的最近的行星,表层 具有与地球最相近的环境。人类从20世纪60年代起, 就开始了火星探测。人类也希望有一天能移居火星生 活,实现人类真正走出地球的梦想。
【解答】(1) 有自转轴倾角,所以有四季, 自转周期与地球相近, 自转方向与地球相近,太阳也东升西落 。火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十分薄弱,密度仅为地球大气密度的1%,所以火星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上大,故答案为:ACD。
(2)火星外侧有小行星带,所以代表火星的是C。
(3)只有水星和金星位于日、地之间,它们都可观测到凌日现象。
18.(2024七上·新昌月考)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甲所示。
(1)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2)小球在C点速度为v1,在D点的的速度为v2,则v1   (选填“>”“<”或“=”)v2。
(3)乙图中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选填字母)。
(4)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且测得AB间距离为5cm,BC间距离为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答案】(1)变速
(2)<
(3)C
(4)0.75;0.5
【解析】【分析】 (1)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运动是变速运动;
(2)根据图像分析。
(3)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据此选择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
(4)利用公式计算小球BC段的平均速度和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解答】 (1)由图甲可知,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越来越远,所以小球做变速运动,且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球在C点速度为v1,在D点的的速度为v2,由图像可知,v1<v2。
(3)A、如图,v-t中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减小,是减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如图,v-t中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是匀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如图,v-t中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大,是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如图,v-t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19.(2024七上·浙江期中)如图是在空中释放时能旋转下落的纸蜻蜓。小明和小红为探究影响纸蜻蜓下落快慢的因素,取翅身、翅尾长度不相同的纸蜻蜓,并改变回形针的数量,从2.5米高的平台静止释放,并记录落地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翅身长度(厘米) 翅尾长度(厘米) 翅身负重 下落时间
1 4 4 无
2 4 5 无
3 5 4 无
4 4 5 一枚回形针
5 4 5 两枚回形针
(1)为保证纸蜻蜓的下落轨迹呈直线型,选择在   的环境中进行实验;(选填“有风”或“无风”)
(2)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3)小明在纸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针对的问题是   ?
(4)比较   组别(填序号)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纸蜻蜓下落的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
(5)为了减少在测量纸蜻蜓下落时间时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
【答案】(1)无风
(2)秒表
(3)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下落的快慢
(4)1、2
(5)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解析】【分析】(1)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纸蜻蜓下落时的运动特点,实验过程中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2)要测量下落的时间,需要秒表;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纸蜻蜓的翅身加回形针,增大了纸蜻蜓翅身负重,结合实验目的可知,针对的问题是翅身负重是否会影响纸晴天下落的快慢;
(4)探究蜻蜓下落的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要控制翅身长度不变翅身负重不变,只改变翅尾长度;
(5)为了减少在测量纸蜻蜓下落时间时间时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可以多次实验,求下落时间的平均值。
【解答】(1)为保证“竹蜻蜓”的下落轨迹呈直线型,实验应在无风的环境中进行。
(2)根据表格数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纸蜻蜓下落的时间,因此还需要秒表。
(3)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下落的快慢。
(4)要探究蜻蜓下落的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需要控制翅身长度、翅身负重相同,因此选用1、2两组实验。
(5)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可以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1)为保证“竹蜻蜓”的下落轨迹呈直线型,实验应在无风的环境中进行。
(2)根据表格数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纸蜻蜓下落的时间,因此还需要秒表。
(3)小明在“竹蜻蜓”的翅身增加回形针进行实验,基于的假设是:翅身负重会影响竹蜻蜓下落的快慢。
(4)要探究蜻蜓下落的快慢与翅尾长度的关系,需要控制翅身长度、翅身负重相同,因此选用1、2两组实验。
(5)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可以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0.(2019七上·衢州期中) 1583年的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参加比萨教堂活动时,注意到教堂里的一盏悬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地摆动。他被悬灯摆动的节奏所吸引,决定对悬灯进行仔细观察研究。后来,他发现了单摆的运动规律。小科在该故事的启发下,决定对单摆运动进行研究。他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了一个小球做成如图所示的单摆,观察单摆摆动的过程。他发现小球每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似乎相同,于是他开始研究在摆动角度α不变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以下几个猜想:
⑴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小球的质量(m)有关
⑵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线的长度(L)有关
A、为了验证猜想,除线,秒表和几个质量已知的小球外,小科还需要器材:   。
B、小科在不同条件下测出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表中的一些数据:
序号 小球质量m/g 线的长度L/cm 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s
1 30 120 2.2
2 40 120 2.2
3 50 120 2.2
4 50 90 1.9
5 50 60 1.5
①为了研究时间(t)和质量(m)的关系,可对序号为   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论:   。
②通过对序号3,4,5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与线的长度L有关。
③实验中发现,小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为小科设计一个好的测量方法:   。
④小科发现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为此他作出以下猜想   。
【答案】刻度尺;1、2、3;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与小球质量无关;测出单摆来回摆动n次所用时间t,则摆动一次时间为t/n(合理即可);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可能与摆动角度α有
【解析】【分析】研究任意一个因素和往返摆动时间的关系时,一定保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解答】(1)因为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可能与线的长度(L)有关,线的长度需要刻度尺测量,因此还需要刻度尺。
(2) ①为了研究时间(t)和质量(m)的关系,可对序号为1、2、3的数据进行分析,因为1、2、3组线的长度是相同的,但是小球的质量是不同的,但是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同的,得出结论: 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与小球质量无关。
实验中发现,小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可以从简单的开始,比如测出单摆来回摆动n次所用时间t,则摆动一次时间为t/n。
(3)小科发现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为此他作出以下猜想: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可能与摆动角度α有关。
故答案为:(1)刻度尺(2)1、2、3(3)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与小球质量无关(4)测出单摆来回摆动n次所用时间t,则摆动一次时间为t/n(合理即可)(5)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时间可能与摆动角度α有关
21. 下面是“探究影响杆影长度”的实验的主要内容。
实验材料:1米长的木杆1根、卷尺1个、绘图板及绘图工具1套。
探究过程:①夏季某日12时,在一处有阳光的平地上把木杆竖直固定在地上,用卷尺测量杆影的长度;②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图;③冬季某日12时,在同一地点再一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测量、记录和绘图。
(1)观测结果:图甲是某同学的测绘结果,遗憾的是,他忘记标注观测时间,现在无法判断两幅图的观测时间了。请你帮助他进行判断:A图是   (填“冬”或“夏”)季测绘的。
归纳分析:影响杆影长度的原因是   。
拓展延伸:若A、B两图为我国南、北方两名同学同一时间的测绘结果,请你判断,南方的同学测绘的是   图。
(2) 如图乙所示,楼间距的设计应该参考   (填“冬”或“夏”)季的光照情况。
(3)嘉兴和广州两地设计住宅楼群时的楼间距要求有何差异 嘉兴的应   (填“大于”或“小于”)广州的。
【答案】(1)冬;由于地球公转,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不同;B
(2)冬
(3)大于
【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解答】(1)观测结果:读图分析,在A图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木杆影子较长,可推测A图是在冬季测绘;B图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木杆影子最短,B图是在夏季测绘。
拓展延伸:我国南方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影子短,为B图;北方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影子长,为A图。
(2)冬季,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如果冬季采光较好,其他季节采光会更好;
(3)从嘉兴和广州的位置来分析,嘉兴的纬度较高,广州的纬度较低,也就是嘉兴的太阳高度比广州的小,所以楼间距应比广州的大。
22.小安在做“地球自转实验”时(如图甲所示),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剪一块白纸板,画上太阳平行光。
②用硬纸板做一个十字方向标。
③在地球仪上找到学校所在地的大致位置,光用大头针将十字方向标固定在该位置,并使方向标的方向与经线、纬线一致。
④按图示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并记录。
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
(2)假如小安站在方向标的中心位置处,当地球旋转到图乙的 c位置时,小安看到的太阳方位是   方。
(3)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图丙上的A、B、C、D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   (填字母)。
【答案】(1)自西向东
(2)正西
(3)B
【解析】【分析】(1)在侧视图中,地球自西向东转;在俯视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北逆南顺。
(2)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昼长夜短,地方时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昼短夜长,地方时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二分日永远昼夜等长,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3)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
【解答】(1)读图甲可知,该图为侧视图,所以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当地球旋转到乙图的C位置时,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且晨昏线经过北极点,说明是二分日,小安此时位于昏线上,二分日日落正西方向,所以小安看到的太阳方位是正西。
(3)根据丙图可知,A、C为晨线,是早晨;B位于夜半球的平分线上,为夜半球中央经线,处于深夜;D位于昼半球的平分线,为中午,所以丙图上的A、B、C、D四地中,处在深夜的是B。
23.(2025七上·宁波期末)学习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做“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
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3: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1)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   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固定蜡烛、小孔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3)验证猜想3时,固定蜡烛、小孔和光屏的位置,只改变圆孔直径,观察现象如表所示。
圆孔的直径/mm 小于1.0 1.0 1.5 2.0 2.5 4.0
像的清晰度 清晰 清晰 清晰 清晰 较模糊 模糊
像的明亮度 逐渐变亮
实验现象表明:在小孔成像清晰时,   。
【答案】(1)蜡烛和小孔
(2)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
(3)小孔越大,像的明亮程度越亮
【解析】【分析】(1)(2)验证猜想1时和验证猜想2时,根据已知条件结合控制变量法回答;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1)验证猜想1时,即像的亮度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由控制变量法,应固定烛焰和纸筒(小孔) 的位置不变,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在这过程中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
(2)验证猜想2时,即像的亮度与小孔的形状有关,由控制变量法要固定烛焰、纸筒和光屏的位置不变,且控制小孔的面积大小不变,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孔的大小(面积)相同。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成像越明亮。
24.(2024七上·义乌月考)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台北的101大楼是如何抗震的呢?如图就是台北101大楼上的阻 尼器示意图,其原理是将地震的能量转移给悬挂着的大质量阻尼器,从而减小大楼的晃动程度。小明想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阻尼器抗震效果的影响因素,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木板上用乐高搭建高楼模型,并在上端放置挂钩,如图a。
②在左侧用一定大小和频率的力来回抽拉模型下的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0。
③将一个钩码挂在挂钩上,用相同大小和频率的力抽拉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1,如图b。
④逐个增加钩码个数,得到a2、a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研究问题是    。
(2)小明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   。
(3)小明将实验数据制作成表格如下,请根据表格帮助小明总结他的研究结果:   。
a0 a1 a2 a3 a4 .... a7
9.8cm 8.9cm 7.7cm 6.3cm 4.5cm   模型崩塌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答案】(1)阻尼器的抗震效果与阻尼器的质量是否有关
(2)显示没有阻尼器时的晃动程度,作为对比的量/对照作用
(3)对于同个建筑物,阻尼器质量越大,抗震效果越好。但质量过大会压垮建筑物
(4)多次实验验证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改变的量结合题意分析;
(2)根据没有挂钩码作为对比的量;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1)本实验改变的钩码的个数,即改变了阻尼摆的质量,探究大楼的晃动程度与阻尼摆的质量关系;
(2)小明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显示没有阻尼摆时的晃动程度,作为对比的量。
(3)根据表格数据,在承受能力许可的范围内,阻尼摆的质量越大,大楼顶端最大摆动距离越小。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可以多次实验验证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
25.(2025七上·鄞州月考)我是小小工程师
每年十月要举行校园运动会,学校想利用暑假在操场搭建一个塔台,要求高1.8米,台面需带有护栏且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塔台要能移动,方便教师站在塔台上指挥训练,其成本不超过6000元。学校发布了征集令,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加此次竞标……
(1)下列不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  )。
A.塔台高度 B.塔台形状 C.站立面积 D.建造成本
(2)塔台建造需要经历以下步骤,请填写正确的排列序号   。
①实施建设②明确要解决的问题③建立一个模型
④进行设计⑤模型测试,评估改进
(3)有三组同学率先展示了其模型,以下是学校对三个小组模型的评价表。
组别 塔高 顶端承重 抗风能力 抗震能力 材料成本
第1组 1.36米 良 优 优 4600
第2组 1.29米 良 合 合 4200
第3组 1.51米 优 优 优 4150
根据评价表,我们可以发现第   组建造的塔台稳定性存在不足,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至少写1条)   
(4)根据上题中的评价表,请你设计自己的塔台设计图,要求图文结合(包括材料、结构、规格等),并写出两条你的设计优点。
(注意:图画在答题卡上)
我的设计图:    我的设计优点: ①    ②    (一点1分)
【答案】(1)B
(2)②④③⑤①
(3)2;没有采用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结构;没有采用镂空结构
(4);框架使用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好;整体结构上小下大,更稳定
【解析】【分析】在设计塔台时,会考虑的因素有:材料的实用性,安全性,成本,人员分工,设计对环境的影响,抗风抗震能力等,这些因素都要考虑。
【解答】(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塔台要求高1.8米,带有护栏的台面不小于1平方米,方便体育老师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且成本不超过6000元。因此,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A塔台高度、C站立面积、D建造成本,不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B塔台形状。
故答案为:B。
(2)建造一座塔台,应该经历的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画或写解决方案),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实施建设。因此,下列建造塔台的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排列序号是:②④③⑤①。
(3)根据评价表中数据信息,我们可以发现第2组建造的塔台稳定性存在不足,可能的原因包括没有采用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结构,导致其抗震能力较弱;没有采用镂空结构,导致其抗风能力较弱。
(4)我的塔台设计图:
优点:①框架使用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好;②整体结构上小下大,更稳定。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塔台要求高1.8米,带有护栏的台面不小于1平方米,方便体育老师站在塔台上指挥队员训练,且成本不超过6000元。因此,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A塔台高度、C站立面积、D建造成本,不属于本次校园塔台建设中的限制条件的是B塔台形状。
故选B。
(2)建造一座塔台,应该经历的步骤包括: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制作一个模型(画或写解决方案),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实施建设。因此,下列建造塔台的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排列序号是:②④③⑤①。
(3)根据评价表中数据信息,我们可以发现第2组建造的塔台稳定性存在不足,可能的原因包括没有采用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结构,导致其抗震能力较弱;没有采用镂空结构,导致其抗风能力较弱。
(4)我的塔台设计图:
优点:①框架使用三角形结构,稳定性好;②整体结构上小下大,更稳定。
26.(2025七上·椒江期末)某校科技小组同学参加科技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自制橡皮筋动力小车,如图一,其部分评价量表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
橡皮筋动力小车模型评价量表 (节选)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一 车身稳定 车体略有倾斜但不影响行驶  
指标二 行驶距离远近可调 行驶距离不可调 不能行驶
(1)将评价量表一中“指标一”的待改进内容补充完整:   
(2)该小车的工作原理是把弹性势能转化成   能。
(3)小组同学为探究小车运动距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设计实验并获得以下数据,如表二所示。
表二
橡皮筋材料 合成橡胶
橡皮筋缠绕圈数 10圈
橡皮筋粗细 粗 细
实验次数 1 2 3 1 2 3
小车行驶距离(厘米) 120 125 130 110 108 112
平均距离(厘米) 125 109
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答案】(1)车体倾斜严重,影响行驶
(2)动
(3)在橡皮筋材料和缠绕圈数相同的情况下,橡皮筋越粗,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解析】【分析】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明确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在这次设计制作小车的活动中,很多同学表现的非常好,能够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认真思考,积极反思,使本小组的小车设计的更加完美。
【解答】(1)根据 “优秀” 和 “良好” 的描述逻辑,“车身稳定” 方面,“优秀” 是理想状态,“良好” 是有一定小问题但不影响主要功能,那么 “待改进” 应是车体倾斜严重影响行驶,所以补充内容为车体倾斜严重,影响行驶。
(2)橡皮筋动力小车是利用橡皮筋的弹性形变产生弹性势能,当橡皮筋恢复原状时,弹性势能转化为小车运动的动能,使小车前进。
(3)从实验数据可知,在橡皮筋材料(都是合成橡胶)和缠绕圈数(都是 10 圈)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粗、细两种橡皮筋对应的小车行驶平均距离,粗橡皮筋对应的平均距离为 125 厘米,细橡皮筋对应的平均距离为 109 厘米。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橡皮筋材料和缠绕圈数相同的情况下,橡皮筋越粗,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27. 为节省空间,小嘉决定设计制作一款肥皂盒,既能放置肥皂,又能连在水龙头上。请完成以下任务:
(1) 小嘉提出了下列设计要求,其中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下同)
A. 肥皂盒可以放置任意尺寸的肥皂
B. 肥皂盒安装方便,取用肥皂便捷
C. 肥皂盒在水龙头上的高低可调
D. 肥皂盒要有足够的强度
E. 肥皂盒安装在水龙头上后可水平面内旋转
(2) 小嘉设计的3种肥皂盒方案,从加工、取用方便等角度考虑,最合理的是____ 。
A. B. C.
(3) 要把设计制作的肥皂盒(图中未准确画出)安装到水龙头上,合理常规的安装方位是____。
A. B. C.
【答案】(1)A
(2)C
(3)A
【解析】【分析】考查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
【解答】(1)肥皂盒不可以放置大于肥皂盒的肥皂,A要求不合理。
故答案为:A。
(2)三种肥皂盒中,A取用不方便,B加工复杂,C加工和取用是最合理的。
故答案为:C。
(3)一般情况下,肥皂盒安装在右侧,便于取放。
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28.从原始木筏到今天的大型船舶,船的发展史和人类文明一样悠久。造船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技术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同学们用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铝箔做成如图所示的不同底面积的小船,沿虚线折好后,将它们放入水中,并用放一元硬币的方式测试它们的载重量,得到了表格中的数据。
①高为1cm的船 ②高为2cm的船 ③高为3cm的船 ④高为4cm的船
体积:____cm3 体积:____cm3 体积:____cm3 体积:____cm3
能装8个一元硬币 能装10个一元硬币 能装9个一元硬币 能装5个一元硬币
(1)根据设计图,计算四艘船的体积,并填入表中的空格处。
(2)进行载重量测试时,下列放一元硬币的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下同)。
A.一列式
B.重叠式
C.均匀分布式
(3)小科对铝箔小船的载重量进行测试,当一元硬币放到13个时,小船刚好沉入水中,那么该小船的最大载重量是____一元硬币。
A.12个 B.13个 C.14个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
(5)有同学将一元硬币换成了弹珠来测试②号铝箔小船的载重量,发现弹珠会滚动,容易导致小船侧翻。下列做法中,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是____。
A.换成更小的弹珠 B.给船舱分格
C.增加小船的底面积 D.增加小船的边缘高度
(6)“制作一艘小船”需要有明确的任务要求,下列要求中,我们必须完成的有____。
A.有一定的载重量 B.有自己的动力 C.能运行一定的距离
D.有特定的船体颜色 E.控制一定的成本
(7)在“制作一艘小船”项目中,我们经历了以下阶段:
a.提出问题 b.设计图纸 c.测试评估 d.完善提高 e.动手制作
请将它们按先后顺序排列:   。
【答案】(1)100、128、108、64
(2)C
(3)A
(4)小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5)B
(6)A;B;C;E
(7)abccd
【解析】【分析】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等于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当物体排开的水量多时,物体上浮;排开的水量少时,物体容易下沉。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等过程。小船制作的过程也是首先经历了问题的提出,根据小船的用途和功用,进行方案设计,根据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分工制作,制作完成后要经过测试环节,找出问题和不足,不断进行完善改进,最后才能制作出合格的小船。
【解答】(1)根据设计图,可以计算四艘船的体积分别是:
甲船的体积是:10×10×1=100(立方厘米);
乙船的体积是:8×8×2=128(立方厘米);
丙船的体积是:6×6×3=108(立方厘米);
丁船的体积是:4×4×4=64(立方厘米)。
(2)对船只进行载重量测试时,正确放置垫圈的方法是在船底均匀摆放,有利于增加船的稳定性。一列式摆放、重叠式摆放都不利于船的稳定和货物稳定,故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3)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小科的铝箔小船测试载重量时,当垫圈放到13个的时候小船刚好沉入水中,那么记录该小船的最大承载量时,应该减少一个垫圈,该船的载重量是12个。
故答案为:A。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甲船的体积是100cm3,能装15个垫圈;乙船的体积是128cm3,能装20个垫圈;丙船的体积是108cm3,能装16个垫圈;丁船的体积是64cm3,能装10个垫圈。由此可以判断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5)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为了提高船的稳定性可以把船舱分隔成多个小船舱或增加船的底面积。防止弹珠滚动最好的方法是将船舱分格,限制弹珠滚动范围。换成更小的弹珠也不能限制其滚动,造成船只侧翻;增加船的底面积和增加船的边缘高度都不能限制弹珠到处滚动的问题。
故答案为:B。
(6)我们在设计制造小船时,不仅考虑船的材料、设计好草图、小船的形状,还需要考虑船的载重量、动力系统、成本等因素。船体颜色可以不考虑,以后根据用户的喜好和要求设计即可。
故答案为:A B C E。
(7)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等过程。小船制作的过程也是首先经历了问题的提出,根据小船的用途和功用,进行方案设计,根据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分工制作,制作完成后要经过测试环节,找出问题和不足,不断进行完善改进,最后才能制作出合格的小船。
则先后顺序排列abccd。
29.(2024七上·浙江期中)榫卯结构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参观古建筑后,小红对榫卯结构非常感兴趣,打算制作一套榫卯结构的家用桌凳。回答第5~7小题:
(1)要为制作一张如图所示的家用木桌,桌腿的高度应是 (  )
A.8cm B.8 dm C.8m D.8km
(2)为得到圆柱形桌腿的直径,如图所示,该桌腿的直径是 (  )
A.5.20cm B.5.24 cm C.5.22 cm D.5.23cm
(3)利用榫卯结构制作的配套板凳如图所示,则横档的结构是 (  )
A. B.
C. D.
【答案】(1)B
(2)C
(3)A
【解析】【分析】(1)家用桌凳一般高度为80cm。
(2)为了减小误差通常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数据处理时通常是先将错误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根据图中凳面和凳脚结构连接进行分析。
【解答】(1)A、8厘米太短,相当于一个学生用三角板的长度,故A不符合题意。
B、桌凳的高度大约是0.8m,故B符合题意。
C、8米比两层楼还要高,故C不符合题意。
D、8千米太长,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圆柱形桌腿的直径是

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根据图中凳面和凳脚的结构,发挥空间想像能力,横档需要与凳面和凳脚互相卡住的结构,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30.如图甲所示为小明所在学校的课桌,小明发现大家的桌上经常放满书,水杯很容易被碰倒。为了节省空间,小明准备设计制作一个桌边水杯架。如图乙所示为小明的水杯,他的设计要求如下:
A.在不破坏桌面的情况下与桌面相连,连接后紧固可靠。
B.水杯在水杯架上取放方便,且不易翻倒。
C.水杯架不使用时可以尽可能地收纳到桌面下。
D.水杯架的主要材料采用钢板,辅助材料自选。
(1)经过测量,水杯的直径为70mm,课桌的高度为800mm,其边缘厚度为20mm。小明在设计该连接件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填字母)。
A.满水时水杯的质量 B.课桌的高度
C.课桌的边缘厚度 D.水杯的直径
(2)请根据以上要求设计一个水杯架,画出设计草图(必要时可用文字补充说明),并在设计草图上标注主要尺寸。
(3)在设计过程中,下列做法中合理的是____(填字母)。
A.在方案筛选前需先绘制图样
B.设计水杯架时需要考虑到水杯的大小,这主要考虑了环境因素
C.可以通过在水杯架上悬挂20kg的重物来检验其可靠性
【答案】(1)B
(2)
(3)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结构设计的目标及草图的绘制及尺寸的标注。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尺寸的标注需要注意:正确,尺寸注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完整,尺寸必须注写齐全,不遗漏,不重复;清晰,尺寸注写布局整齐、清晰,便于读图;合理,尺寸注写方式符合加工要求。
【解答】(1)小明在设计该连接件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课桌的高度;
故答案为:B。
(2)设计草图及尺寸的标注如下:
(3)在设计过程中,设计水杯架时需要考虑到水杯的大小,主要考虑了环境的因素;
故答案为:B。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