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常德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有记载描述唐朝的生产工具时说,“如纺车,经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它描述的是如图哪一生产工具?( )

A.耧车 B.曲辕犁 C.筒车 D.秧马
2.《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郭沫若评价武则天时说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自己在死后留下无字碑,“千秋功过,任人评说”。武则天在历史上有很大争议,那么,史学家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执政时期任用酷吏,滥杀无辜
3.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
A.641年唐太宗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入藏
B.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
C.唐朝前期发明并推广了农具曲辕犁和筒车
D.唐朝一些妇女喜好骑马等活动,显示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4.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温是唐朝宣武节度使,后晋君主石敬瑭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吴越开国国君钱镠是唐朝镇海节度使等。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B.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C.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D.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5.唐朝作为一个积极的文化传播者将自身的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能够证明此特点的史实是( )
A.张骞通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金城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6.某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国城市历史沿革”项目式学习时,搜集到了以下信息。其中出现错误的信息是( )
A.西安——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
B.杭州——隋大运河的南端,也曾经是南宋的都城
C.开封——北宋时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D.北京——明太祖选定为都城,在元大都基础上建成
7.如图反映了唐、宋两朝时期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导致“宁为百夫长”到“惟有读书高”的原因是( )
A.崇文抑武的治国政策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8.下图是宋元时期的政权更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 B.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交融
9.人口增减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下面“汉唐宋三朝南北方人口对比统计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朝代 (时间) 南方 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西汉2年 262 21.2 974 78.8
唐朝742年 405 45.2 495 54.4
南宋1187年 1238 64.6 679 35.4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经济崩溃 C.南北经济平衡 D.北方经济发达
10.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 。到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华民族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B.元朝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王朝
C.元朝时期民族之间十分平等 D.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11.“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旨在说明明朝(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B.相权被大幅削弱
C.部门工作效率低下 D.君主不理政事造成大权旁落
12.“在15世纪的上半叶,有一支庞大的船队出现在中国到非洲东岸的广阔海面上。”“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在中国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明朝以后也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未有过。”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戚继光抗倭 D.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3.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14.有学者认为,清朝皇帝是拥有四个面孔的多面体。首先他是满族的首领,其次他又是汉族儒教意义上的皇帝,因声称手中握有元朝玉玺而成为蒙古帝国创始人成吉思汗的继承人,后来又成为藏传佛教的大施主。这一描述体现了清朝( )
A.官僚机构控制的强化 B.中国现代疆域版图的奠定
C.文化政策的开放多元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15.北宋思想家张载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之际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号。这些思想( )
A.继承传统的君权神授理念 B.体现务实的以民为本观念
C.蕴含强烈的责任使命意识 D.适合鲜明的时代发展要求
16.如图是同学搜集的研究性学习材料。据此可知,其研究主题是( )
A.古代经济的繁盛 B.传统节日的起源 C.南北文化的统一 D.文学艺术的发展
二、综合题
17.经济繁荣,科技创新,文化灿烂,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某历史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究,邀请你共同完成。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图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图一是古代的重要水利工程,按照图中序号标出该工程的中心并写出该工程发挥的重要作用。
(2)农业工具的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写出图二和图三生产工具的名称及用途。
(3)材料三中唐太宗对农业发展持何态度?在此态度引领下结果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18.多元一体·交融共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第一,设立军事行政机构,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第二,实行册封制度改善中央与地方关系。 第三,实行和亲政策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间文化的交融。 第四,重用少数民族人才以巩固中央政权。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材料二
元昊建国,设蕃汉官:蕃官主党项,汉官主汉人。——《西夏书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史·百官志》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材料三 元朝为巩固边疆,在东南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及澎湖列岛,隶属江浙行省;对西藏地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册封宗教领袖并清查户籍;在西北则置北庭都元帅府,管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推行屯田、驿站制度,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摘编自韩儒林《元朝史》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两种方式,分别列举史实予以佐证。并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辽、西夏在统治措施上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带去了一个比较和平、友好、稳定的新的唐蕃关系……她把中国内地的文化带到了西藏,同时,松赞干布也派人到长安学习中原文化,这加强了汉藏两个民族的互相学习,互相了解。吐蕃王朝的兴盛,跟它与唐朝的密切文化交流联系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光明日报《关于文成公主的历史记忆》
【科技文化的交流】
材料二
造纸术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活字印刷术 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波斯、欧洲等地
指南针 先后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
火药和火器 传入欧洲
《天工开物》 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
《本草纲目》 传入日本和朝鲜,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等文字
——整理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
【中外文化的交流】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本草纲目》的作者。并分析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交流有什么特点?
(3)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为其撰写简单的人物介绍。(4分。要求:从历史人物的身份、生活朝代、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认识。
20.中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且影响深远,明朝以后才逐渐落后于西方。今天的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时代呼唤着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据来源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材料三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哪两项发明分别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外关系政策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2.B
3.D
4.D
5.B
6.D
7.A
8.B
9.A
10.D
11.A
12.B
13.D
14.D
15.C
16.D
17.(1)中心:②洛阳。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2)名称:曲辕犁、筒车。
用途:用于耕作、用于灌溉。
(3)态度: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或将农业看作国家根本。
结果: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4)因素: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重大水利工程的推动;科技的创新;文化思想的进步;统治者的重视;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18.(1)设立机构,如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
册封,如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等;
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等;
影响: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2)仿效借鉴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创制文字、制造货币。
(3)特点:因地制宜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促进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友好往来,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等。
19.(1)影响:①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增进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
(2)作者:李时珍。特点:①交流传播的范围广;②涉及的领域丰富多样;③对世界产生的影响较大;④以中国科技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主。
(3)示例选择张骞。文字介绍:张骞是西汉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辟者。他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张骞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着重要贡献。
(4)认识:①中国古代文化交流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②古代中外文化的和平交流是中外交往的主流;③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友好往来;④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⑤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合理吸收不同文化的积极成分,融合互补,共同发展。(任意答两点即可)
20.(1)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2)根本原因: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阻碍科技进步。
政治制度特点:君主集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对外关系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海政策),未能适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3)认识:要自主创新(不能总是依赖他人或成为别人的技术附庸);要坚持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