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同升湖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同升湖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上学期期末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C D D C D D D A C C
题号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D D D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7(10分)答案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带回并翻译大量佛经,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重大贡献。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
综上所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18(12分)答案(1)科举制度。(2分)
(2)灌溉作用。(2分)
(3)原则:“华夷无别”(或“华夷同重”、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等)。(2分)措施:优待少数民族,册封,和亲,实施以夷治夷的政策,建立羁縻府州县制度。(2分)事例:文成公主入藏。(2分)
(4)国家要注意培养人才,重用人才;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要关注民生问题,维护人民利益;要维护民族团结;等等。(2分)
19(14分)答案(1)民族:契丹族;(2分)盟约:澶渊之盟;(2分)积极影响: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2分)
(2)抗金将领:岳飞;(2分)
(3)政权:西夏、金;(2分)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4)趋势: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2分)
20(16分)答案
(1)开放的对外政策; “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或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等);“把唐文化传播四方”: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朝鲜引入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科技成就等。(4分)
(2)广州、泉州;市舶司。(4分)
(3)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4分)
(4)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收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交往,会危及自身统治。(4分)
材料题给分标准
17 题(10 分)
开篇准确点明核心观点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得 2 分,表述不完整或偏离核心观点不得分。
玄奘西行部分:能体现 “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翻译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等关键信息,每点 1 分,共 3 分,语句通顺、核心信息明确即可得分。
鉴真东渡部分:提及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得 2 分,表述相近且意思准确也可得分。
郑和下西洋部分:包含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中国和亚非国家及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等内容,每点 1 分,共 3 分,核心信息正确即可。
结尾与开头核心观点相呼应,表述合理自然,得 1 分,若未呼应但开头已明确核心观点,不额外扣分。
18 题(12 分)
(1)准确回答 “科举制度”,得 2 分,其他答案均不得分。
(2)回答 “灌溉作用”,得 2 分,表述如 “用于灌溉” 等意思相近的内容也可得分。
(3)原则:回答 “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等相近表述,得 2 分。措施:每答出 1 点符合 “优待少数民族、册封、和亲、以夷治夷、羁縻府州县制度” 的内容,得 0.5 分,共 2 分。事例:答出 “文成公主入藏” 得 2 分,其他符合史实的事例,如金城公主入藏等也可得分。
(4)每答出 1 点符合 “培养重用人才、重视经济发展、关注民生、维护民族团结” 等合理内容,得 0.5 分,共 2 分,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19 题(14 分)
(1)民族:回答 “契丹族”,得 2 分。盟约:回答 “澶渊之盟”,得 2 分。积极影响:回答 “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得 2 分,表述如 “维持了长时间和平” 等相近意思也可得分。
(2)答出 “岳飞”,得 2 分,其他符合史实的抗金将领,如韩世忠等也可得分。
(3)政权:回答 “西夏、金”,得 2 分,顺序不影响得分。意义:表述为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政权并立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得 2 分,核心信息准确即可。
(4)回答 “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得 2 分,表述如 “由政权并立到统一” 等相近意思也可得分。
20 题(16 分)
(1)回答 “开放的对外政策”,得 1 分。“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举出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等实例,得 1 分;“把唐文化传播四方”:列举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朝鲜引入中国的政治制度、科技成就” 等实例,得 1 分,本问共 4 分。
(2)商港答出 “广州、泉州”,每答对 1 个得 1 分,共 2 分;管理机构回答 “市舶司”,得 2 分。
(3)最远到达地回答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得 2 分。目的:答出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换取海外奇珍” 等核心信息,每点 1 分,共 2 分。
(4)对外政策回答 “闭关锁国”,得 1 分。原因:能体现 “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对外交流”“担心领土主权受侵犯”“惧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交往危及统治” 等核心内容,每点 1 分,共 3 分,本问共 4 分。 2025年上学期期末监测试卷
七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 时量:60分钟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江南的诸多物产,像丝绸、茶叶、瓷器之类,借由运河持续不断地运向北方,甚至远销国外,而北方的煤炭、木材等资源也能够运至南方,达成了资源的合理调配。这表明大运河的开通(  )
A.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B.贯通了不同水系间的交通
C.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交流 D.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和徭役
2.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图示意图中①指的是哪一历史时期(  )
A.三国 B.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元朝
3.下列能体现唐朝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历史事件是(  )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游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4.从公元630年起,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学习了中国的法律制度、科技工艺等,并以唐制为蓝本,建立政治和经济制度。这一时期中日交流(  )
A.加速了活字印刷术的外传 B.促进了唐朝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C.加速了日本幕府统治的形成 D.推动日本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
5.唐朝时,日本派到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之后日本仿照唐朝的先进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这表明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参加唐朝科举考试 B.促进中日经济交流
C.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D.遍访名寺研习佛法
6.在我国古代,德才兼备的人通常被成为“圣人”。“诗圣”指的是 (  )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牧 D.杜甫
7.如表是某书的目录节选,它反映了北宋(  )
第二章 走出五代 一、宋初对于读书的提倡 二、关于宰相须用读书人 三、关于事业付之书生 四、文武兼长与文武分途
A.开创科举制度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C.分割宰相权力 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8.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达成“澶渊之盟”。此后,双方(  )
A.持续军事对抗 B.继续边界战争
C.实行经济封锁 D.维持长期和平
9.元朝在西藏地区,因俗而治,多制并举。对于民政,委托地方俗首领负责。同时,设立机构,具体实施元朝中央的各项政令,专管元朝驻藏军队,负责驿站。据此可知,这一机构是(  )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西域都护府 D.伊犁将军
10.引起如图所示内容的变化的因素是(  )
A.黄河流域人口总数增加 B.土地兼并严重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11.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鉴于这一教训,他采取的措施是(  )
A.成立了东厂 B.设立军机处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置了通判
12.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联系。下列几组历史事件,主要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
A.郑和下西洋——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倭寇扰边——戚继光抗倭
D.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13.崇祯帝在临终前写下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材料中的“逆贼”指的是(  )
A.安禄山 B.皇太极 C.李自成 D.吴三桂
14.清朝大臣张廷玉被皇帝召见,他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时,只是抄写传达皇帝的旨意,而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夹杂进去。张廷玉的职务最有可能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军机大臣
15.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通过继承发扬,一定会有所发现。”以下著作属于“中国医药学宝库”的是(  )
A.《天工开物》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16.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为粮食的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郑和下西洋获得一种高级青花料,提高了青花瓷生产水平。景德镇产出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材料反映出明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
A.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D.中外之间的经济互动
二.材料题(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6分。)
17.下面图片反映了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的历史信息,请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短文。(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内容之间的比较)
1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隋唐时期历史为主题展开探究,请你参与活动。
【政治的和谐】
材料一: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在政治方面的重大举措。(2分)
【经济的和谐】
材料二:唐朝时期“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农具有什么用途?(2分)
【民族的和谐】
材料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救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3)据材料三,指出唐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和措施,并举出唐朝一事例加以印证。(6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2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金疆界,东以淮河中流,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割唐(河南唐河)、邓(邓县)两州及商(陕西商县)、秦(甘肃天水)两州之半予金;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匹。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中国通史》
请回答:
材料一中“辽”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辽)与朝廷和好年深”是通过什么盟约实现的?结合所学,该盟约签订后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6分)
(2)结合所学,举出一位反对宋金议和的抗金将领。(2分)
(3)材料三中被蒙古国陆续攻灭的“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些?元“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4分)
(4)综上所述,归纳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2分)
20.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城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相关史实。(4分)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鼎盛阶段,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正如学者葛金芳在《南宋手工业史》一书中所说:“在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之后,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发展倾向表现得更为强烈。”
(2)宋朝主要有哪些商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4分)
材料三“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先生
(3)材料三中所说他“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郑和最远到达的“天地”是哪里?他远航的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四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 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4)据材料四、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清朝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对外政策?(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