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5年上学期期末检测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 DCACD ,6-10,CBCBB 11--15,DCDAA, 16 , D二、材料解析题17、 决策促民生·发展利国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84年,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从而经济出现崭新的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实现了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改善了民生。18.(1)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所以说“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2)抗美援朝战争。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3)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所以刘少奇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4)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19. (1)农民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农业获得大丰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弊端:国有企业缺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严重缺乏活力。措施: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启示:计划、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经济建设一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要不断改革,勇于创新。(言之有理即可,答一点即可)20.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现实原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2)提取信息:这是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照片。说明:二战后,亚非国家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在万隆召开会议。会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友好往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3)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4)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025年上学期期末监测试卷八年级历史时量: 60分钟 满分: 100分一、选择题(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题后方表格中,答案没有写入表格不给分。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1.某同学围绕“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进行梳理,其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A.“打土豪,分田地”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C.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D.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或者历史现场遗留下的历史材料。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手史料是( )A.电影《上甘岭》 B.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C.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照片 D.连环画《上甘岭上的英雄》3.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的样币。你认为该图的主题体现了( )A.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 B.“一五”计划已经取得巨大成就C.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勇气 D.国民经济工农比例的严重失调4.对比同类事件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成功探索,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A.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B.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5.“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的意义 B.闭关自守,急于求成导致国家的落后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6.1954年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声明宣告中缅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同时也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那么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实现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与这个联合声明相关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全方位外交格局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7.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他的讲话( )A.结束“文化大革命”的长期动乱 B.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C.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8.1984年3月23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并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1962年身处台湾的于右任先生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该诗表达的是作者渴望( )A.香港回归 B.海峡两岸统一 C.澳门回归 D.国家和平发展10.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开始于(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11 .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A.实现直接“三通” B.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2.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披露的数据,2001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为15.6%,2009年占到全球出口的31.7%,2010年达到33%,成为全球第一大纺织服装出口国。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中国( )A.经济特区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加入世贸组织取得显著成就 D.一五计划带动纺织业发展13.下图所示内容的主题是( )A.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奋斗历程 B.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完善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4.2023年4月6日,沙特和伊朗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中国在这两个长期对立的国家之间发挥了重要的调解作用,促使它们恢复了外交关系。以下选项最能体现中国在此次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是( )A.世界和平的倡导者 B.全球环境的保护者 C.先进文化的推动者 D.发展体育的示范者15.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据此可知该同学学习内容的主题是( )A.民主政治的建设 B.社会主义的改造 C.经济体制的改革 D.祖国统一的推进16.“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历史已经证明,实现这个伟大梦想的主心骨是( )A.戊戌维新派 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共产党二、材料解析题(本大共4小题,17题10分,其余各14分。共52分)17、请以“决策促民生·发展利国民”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三个)(10分)18.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外要反击外来侵略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左图是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翻开这张泛黄的老报纸,当年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景仿佛重现于眼前。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断起点,被誉为“新中国开国第一档案”。是新中国超级“红色国宝”、国家一级文物。 ——选自《知识图谱》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材料一中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景”指的哪一历史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的理由。(2分)(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结合材料、概述“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刘少奇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这句话。(4分)(4)综合材料二、三,总结中国人民的这些斗争在当时所起的共同作用。(2分)19. 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8年秋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农民群众对“大包干”赞不绝口:“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社员都想搞。只要干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材料二:1984年,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我们怀祸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随后几年,国有企业相继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扩大自主权的制度。——摘编自《复兴之路》材料三: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包干”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怎样的调整。(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的弊端。(2分)面对这种“条条框框”,我国对国有企业经营方式进行了怎样的改革?(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的探索”是一条什么建设道路?(2分)材料中“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可以看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经济体制的调整对我国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分)}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材料二:如图材料三: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 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摘编自《环球时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构想的现实原因。(4分)(2)提取材料二中图一的历史信息并进行说明。(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4)结合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谈谈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2分)恭喜你做完了,请把答案填在答题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八年级--同升湖学校--期末考试答案.docx 历史--八年级--同升湖学校--期末考试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