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五)(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五)(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五)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1960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开放,它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65年,军博鉴定出馆藏一级文物936件,其中红军馆229件,抗日战争馆206件,解放战争馆263件,抗美援朝馆159件,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62件,兵器馆17件。这表明当时中国政府( )
A.注重中国历史上军事战争的经验教训 B.重视国民革命文化的教育
C.建立起与巩固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D.重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2.公元前3世纪,自视为亚历山大继承人的托勒密王朝统治者广泛搜集包括环地中海地区乃至“东方”文献的“世界之书”,创建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和博学园。此举( )
A.消融了不同民族的隔阂与冲突 B.表明了统治者偏好决定文明程度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D.说明了古希腊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3.12-13世纪,阿拉伯哲学家的著作传入欧洲,对欧洲经院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被西方称为阿维罗伊的伊本·鲁世德影响最大,他的著作被规定为巴黎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教科书。这表明中世纪( )
A.阿拉伯文化促进文艺复兴的到来 B.阿拉伯文化的传入推动欧洲社会发展
C.阿拉伯哲学比欧洲哲学更加先进 D.西方教育发展取决于阿拉伯文化传入
4.如表所示为欧洲中世纪教育的演变过程(节选)。据此可知,中世纪欧洲教育演变的根本原因是( )
时间 表现
中世纪早期 主要是在修道院或教会学校里进行,课程以神学经典和宗教信条为核心,几乎不涉及现实生活
11世纪 在城市中兴起了新型学校,这些学校与教会的联系削弱了,而直接与城市的世俗生活紧密结合。这种学校有两类,一类是城市或行会的拉丁语学校,另一类是城市或私立的写作和算学学校
12世纪 中世纪的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中兴起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基督教会权威的下降C.城市市民阶层的壮大 D.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5.亚历山大城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作为当时马其顿帝国埃及行省的总督所在地。之后,亚历山大城成为托勒密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城市。由此可见( )
A.地理位置影响了文化的兴衰 B.东北非洲希腊化已基本完成
C.希腊重新成为世界文化中心 D.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交融
6.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时,随军带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和测绘师等大批专门人才,以便随时收集资料和绘制地图。这说明该次东征( )
A.有助于西方人了解东方社会 B.实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系统整合
C.旨在消灭东方国家传统文化 D.意在使希腊文化渗透到全世界
7.如图为古埃及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早期希腊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这体现了( )

埃及的象形文字起源最早B.希腊字母是希腊化时期产物
C.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与借鉴D.文明交流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8.成书于西晋的《博物志》有云:“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不久,便下令改胡瓜为黄瓜,改胡麻为芝麻,改胡桃为核桃或羌桃。这种名称的变化折射出( )
A.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B.经济文化融合不断加强C.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D.门阀政治改变日常生活
9.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既要归功于中国方面汉武帝的经略西域、张骞的万里凿空,也与希腊方面亚历山大东征以及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密切相关。正是这种中希方面的相向而进才“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贯通了这条连接中西、影响深远的千年之路。据此可知( )
A.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B.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
C.文明的不断对外拓展加强了各地的联系D.贸易活动依托于国家开辟的商业路线
10.宋代时,由广州开往西洋的船舶统称“蕃船”,其制作时特别注重增强船舶的纵向强度,底部以从头到尾的龙骨为主干;船壳由多层板料叠加而成,采用榫合钉接法,将构件坚实地衔接起来;精工巧作的捻缝工艺保证了船舱的水密性;运用升降舵、均衡舵和披水板提升了船舶的操纵性。这种“蕃船”有利于当时( )
A.经济重心的南移B.海路贸易的繁荣C.民营手工业的经营 D.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
11.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东西方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上述现象表明( )
A.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B.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C.世界文化实现一体化 D.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
12.明朝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朝贡贸易,将西域各个经济体与明朝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长期共享和平。由此可知,这种形式的朝贡贸易( )
A.开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新局势 B.加强了明朝对西域政治经济的影响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势 D.冲击了“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3.为了打破波斯人对传统丝绸之路的贸易垄断,西突厥决定将生丝直接销售给西方的拜占庭人。由于波斯的贸易垄断,拜占庭人也经常苦于丝绸等东方物资高昂的价格。双方遂互派使团,建立联盟关系,开辟了新的贸易通道。据此可知( )
A.商贸竞争拓展了丝绸之路的支线 B.商业危机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拜占庭人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西突厥人揭开了世界交流的序幕
14.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加强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15.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第六编目录如下图所示。其中第23章“××××”处最恰当的表述是( )
第六编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22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 一、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 二、哥伦布发现美洲 第23章xxxx.1600-1763年 …… 第24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 第25章全球统一性的开始 一、新的全球视野 二、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 ……
A.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 B.北美的崛起:美国的独立和扩张
C.扩张中的西方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D.欧洲的政治革命
16.1945年5月纳粹德国彻底垮台时,一场史无前例的难民危机紧接着席卷欧洲。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荷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国出于对纳粹的仇恨,以及实现总体上的非日耳曼化目标,纷纷驱逐和遣返德意志人。根据统计,在1945—1950年,总计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也就是后来的联邦德国。这一难民潮( )
促进了东欧劳动力自由流动B.加剧了联邦德国与东欧的对峙
C.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重建D.导致了德国民族矛盾激化
17.哈拉帕文明时期,印度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其主要工具是石器和(红)铜器,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转入铁器时代。古印度文明从金石并用时代向铁器时代蜕变,主要得益于( )
A.婆罗门教的形成B.大月氏人的西进C.雅利安人的迁徙 D.赫梯帝国的征服
18.有学者在论述某亚欧游牧民族迁徙时指出,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一个意想不到的帝国。该游牧民族是( )
A.匈奴 B.蒙古 C.阿拉伯 D.大月氏
19.希腊航海活动中学习到西亚和埃及文化,亚历山大征服亚洲的同时将希腊文化传入亚非,丝绸之路将华夏文明传往异域,同时异域文化、物种也传入华夏,中国与朝、日、越的交流中对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近代列强殖民扩张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工商文明。这表明文明交流( )
A.具有单向性,落后文明学习先进文明 B.具有双向性,同等水平文明相互借鉴
C.主观意愿具有随意性,毫无规律可言 D.方式内容具有多样性,是历史的必然
20.古代腓尼基人融合象形文字,并简化了楔形文字,将几种旧写法进行重新组合,从而极大地缩短了书写时间。在此基础上,腓尼基人发明了简便的22个字母。据此可知,腓尼基字母的发明( )
A.标志着日常书写文字诞生 B.得益于区域文明的交融
C.体现出西亚文明独具特色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21.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编撰《高丽史》,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年表”等。古代日本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这反映出( )
A.东亚各国文化源远流长B.东亚各国文化都源于中国C.东亚各国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 D.中华文明的辐射作用
22.5400年前两河流域出现楔形文字,5000年前埃及出现象形文字,4500-3700年前印度出现印章文字,3300年前中国出现甲骨文,1800年前玛雅人发明象形文字。除甲骨文外,其他文字都已失传或消失,其主要原因是( )
A.文明交流B.民族迁徙C.异族征服 D.政权更迭
23.在罗马法原始文献中,除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赔偿额的确定:对能够避免的损失不作赔偿的原则;赔偿额以债务人在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的损失为限的原则;能力利益照顾的原则等。这说明罗马法( )
A.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B.具有灵活性且与时俱进C.旨在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D.体现公正性和人文关怀
24.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影视公司拍摄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一时风靡全球,以致“中国人在电影院花钱看老外拍的中国故事”。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得益于美国资本对外扩张C.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提高 D.反映了区域经济量全消除
25.歌手组合“SHE”在《中国话》中唱到“伦敦玛丽莲买了旗袍送妈妈,莫斯科的人也爱上牛肉面疙瘩,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太古里的外国人说的也是四川话,汉语又练了几遍,坚持了才会发现,原来这是地球上最美丽的一门语言,在全世界的大街小巷都会传遍。”材料反映了( )
A.外国人只对说汉语感兴趣B.汉语是世界流通最广的语言
C.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D.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很大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25分,请考生按要求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摘编自帕尔默的《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材料二:边疆省区面积占我国领土面积的50%到60%,边疆省区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1952年,《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移民”。1954年8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下辖10个农业师,总人口17.5万,其中职工10.5万人,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由内地到边疆的集体移民。1956年,从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和上海移往黑龙江、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的移民有43万余人。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包括工人、干部、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学生、转业官兵在内的4万余人从全国各地来到大庆。据统计,1961年黑龙江双鸭山市的人口较1954年增加了36万人。20世纪60年代,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云南和海南等地普遍地建立起来。
——摘编自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规模向边疆移民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琅琊刻石,刊刻公元前219年,记述秦始皇统一海内的功绩,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又加刻诏书。北宋中期,密州知州苏轼登琅琊台时,发现始皇颂诗已泯灭,仅存二世诏书。明清及民国时期当地政府多次加以保护。解放后移置山东省博物馆。1959年,移置中国国家博物馆。残石高1.32米,宽0.71米,存13行87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等 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内容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发布的一篇敕令。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把埃及作为打击英国的战略目标。1799年,法军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拉希德村偶然发现该石碑,残碑高1.14米,宽0.73米。1801年,英国打败法国,根据协议,法国必须无条件地交出他们在埃及发掘的一切文物。1802年,罗塞塔石碑被运往伦敦大英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摘编自《古埃及罗塞塔石碑解密始末》
材料二 在罗塞塔石碑发现之前,古埃及遗址中发现的铭文数量很多,但人们一直无法释读。该石碑铭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祭司使用)、通俗体文字(古埃及平民使用)和古希腊文字3种文字对照书写。埃及象形文之读法与写法在公元4世纪后失传。古希腊文是近代人可以阅读。法国学者商博良(1790—1832年)从1808年起释读罗塞塔石碑,通过长期收集和研究相关史料,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1821年编成通俗体文字和象形文字符号对照表,1822年确认埃及象形文字是时兼具表意和表音的文字体系,成功破译了石碑的象形文字,这也标志着新兴学科——埃及学的出现。
——摘编自令狐若明《古埃及罗塞塔石碑解密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块石碑的史料类型和价值,并指出罗塞塔石碑被发现和争夺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归纳商博良在破译石碑铭文中使用的史学方法和研究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琅琊刻石铭文无需破译的原因。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全球霸权的最大障碍;(冷战后期)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政策,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
材料二:
图1 图2
图片说明:2021年8月30日美国正式宣布完成从阿富汗撤军的任务。图一所示,长达20年的战争,美国在阿富汗留下的仅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图二是美军撤离阿富汗过程中震惊全世界的一幕:2021年8月16日,为了逃离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大批民众追逐、攀爬正在跑道上滑行的美国军机。
材料三: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直至今天还在继续……(关于这场战争)一些清醒的战略界人士认为,美西方延续冷战思维的北约东扩,是引爆此次乌克兰危机的罪魁祸首(引自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年02月26日08版)。……事实上早在1997年,美国前驻苏联大使乔治·凯南曾警告北约,继续东扩将是整个后冷战时代美国政策中最致命的错误(引自环球时报-环球网2022年3月8日报道)(注:材料三中的“北约”是指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组织;“北约东扩”是指北约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欧国家纳入该组织。这是后冷战时期美、西战略转变的重要举措。)
材料四: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古代文明的扩展方式有哪些 15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又有哪些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并举例说明15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与古代相比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赞成或反对哪一种文明扩展方式 请说出你赞成或反对的理由。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A D A C B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A D A C C A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D A D
26.(1)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
(2)原因:祖国大陆统一的实现;巩固国防的需要;工业化建设的推动;人们建设边疆,振兴祖国的热情高涨;国家政策的指引。
27.(1)类型和价值:两者均为文物史料;作为一手史料,琅琊刻石可用做研究古代中国秦朝政治,罗塞塔石碑可用来研究古代埃及政治和希腊化时代。
时代特征:英法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2)史学方法:史料收集、整理和对比等方法。
研究意义:推动埃及学的出现;拓展了世界历史研究的内容;丰富了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
原因:中华文明发展至今一直没有间断。
28.(1)①古代有:武力扩张;殖民(移民);和平交流。(答出任2点)
②15世纪以来有:殖民扩张;和平交流;冷战(既非战争又非和平或“和平演变”);战争;北约东扩等。(答出任2点)
(2)概括并说明新特点:
①海洋文明的扩展由温和转向激烈(特点)。古希腊文明以殖民(移民)方式传播;近代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美国则通过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殖民战争方式扩展西方文明(说明)。
②世界文明的扩展区域由局部转向全球(特点)。古代文明扩展主要局限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局部地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文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说明)。③文明扩展的内容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特点)。在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农耕文明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而扩展;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开始向全世界扩展,成为文明传播的主流(说明)。
④世界文明的扩展方式由“武力扩张”向“冷战”(“既非战争又非和平”)方式转变。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战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却以冷战的方式“悄然”展开。
⑤近现代以来,武力扩张越来越无法达到文明扩展的目的(或;和平交流逐渐成为世界文明扩展的主流)。古代武力扩张扩大了帝国的版图,而帝国版图的扩大又进一步扩展了古代文明;但到了近现代,战争却越来越成为文明的破坏者。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不但无法给伊拉克和阿富汗带去进步和文明,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贫穷和灾难。
(特点,说明。答出任3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3)观点:我赞成武力扩张的方式
理由: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①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通过武力扩张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使两河流域、埃及等文明区域连接起来,扩展了古代文明;②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通过武力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他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推广希腊文化,开启了希腊化时代;③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建立后,他们不仅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还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④近代殖民扩张客观上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科技和思想,推广了近代文明;⑤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扩张,造就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进一步推广了近代文明。
(论点,史实,史实答出任3点。其它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观点:我反对武力扩张的方式
理由:武力扩张是对世界文明的直接破坏。①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都曾被波斯等异族攻灭,很多文明成果毁于战火,如书写于莎草纸上的象形文字就很难在战火中存续;②近代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③印第安人被近代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④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导致包括圆明园在内无数珍贵文物的毁灭,造成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无可挽回的损失;⑤事实证明,到了近现代,武力扩张或战争手段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最直接的破坏。如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不但无法给伊拉克和阿富汗带去进步和文明,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贫穷和灾难。(论点,史实答出任3点。其它言之成理同等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