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宾王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宾王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宾王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1.(2025七下·义乌期末)病毒种类繁多,增殖速度快,给人类以及各种饲养动物和栽培作物带来了极大危害,下列病毒增殖过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⑤③② B.①④③⑤② C.④①③⑤② D.①④⑤③②
【答案】B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要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解答】病毒的增殖过程:先吸附在细菌表面、再将核酸注入细菌的细胞中;接着核酸和蛋白质外壳在细菌细胞内进行复制、合成;然后将蛋白质外壳和核酸进行组装;最后破坏细菌细胞,从细胞中释放。
故答案为:B。
2.(2025七下·义乌期末)大熊猫以竹子为主要食物,不同季节采食竹子的不同部位。下列有关生物结构层次表述正确的是(  )
A.大熊猫和竹子的细胞结构相同
B.大熊猫的表皮属于保护组织
C.竹笋是竹子的茎,属于营养器官
D.大熊猫和竹子均有呼吸系统
【答案】C
【知识点】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解答】A、大熊猫的细胞是动物细胞,竹子的细胞是植物细胞,细胞结构不同,故A错误;
B、大熊猫的表皮属于上皮组织,保护组织是植物的组织,故B错误;
C、植物的根茎叶属于营养组织,故C正确;
D、植物没有系统,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红星头菌是澳大利亚很普遍的担子菌门真菌,成熟的红星头菌有6-10个红色的“触手”伸出,犹如一棵鲜艳的海葵,并且带有腐肉的臭味。下列关于红星头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内无叶绿体,需要依赖有机物生活
B.它与酵母菌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
C.因其体型较大,所以不属于微生物
D.带有腐肉臭味可吸引苍蝇来帮助散播孢子
【答案】C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A.根据真菌的营养方式判断;
B.根据真菌的细胞结构判断;
C.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D.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解答】A.红星头菌细胞内无叶绿体,需要依赖有机物生活,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题意可知,酵母菌和红星头菌都属于真菌,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红星头菌属于真菌,是微生物,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带有腐肉臭味可吸引苍蝇来帮助散播孢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2025七下·义乌期末) 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下列无脊椎动物中,不经历细胞分化的是(  )
A.变形虫 B.瓢虫 C.蛔虫 D.蝗虫
【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单细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解答】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后的细胞不断的生长,再不断的分裂。而一部分生长后的细胞停止了分裂,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组织。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殖,不经历分化;瓢虫、蛔虫、蝗虫均是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后需再经过细胞分化形成组织,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2025七下·义乌期末)学习了昆虫的生长周期后,小敏同学以简图的方式整理比较了家蚕和蝗虫的生命期,关于此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表示蝗虫的发育,则B为蛹期,C为成虫期
B.若表示蝗虫的发育,则A时期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C.若表示家蚕的发育,则设法延长C期能提高蚕丝产量
D.若表示家蚕的发育,则起点是D,过程为D→A→B→C
【答案】D
【知识点】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 昆虫的生殖发育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
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
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其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A.若表示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无B蛹期,故A错误;
B.蝗虫的成虫期危害最大,蝗虫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图中的D受精卵,A幼虫和C成虫三个时期,C成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故B错误;
C.家蚕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经过D受精卵→A幼虫→B蛹→C成虫四个阶段。若提高蚕丝的产量,则应延长A幼虫期,故C错误;
D.若用此图表示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则起点是D受精卵→A幼虫→B蛹期→C成虫,故D正确。
故选D。
6.(2025七下·义乌期末)我国已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氦-3”。已知“氦-3”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个中子、2个质子。若以“ ”代表电子、“ ”代表质子、“●”代表中子,则下列各微粒结构模型图中,能表示“氦-3”原子结构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 根据氦的原子序数和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判断.
【解答】 “氦-3”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个中子、2个质子。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2,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2025七下·义乌期末)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氧化铝
AlO
B.
氢氧化钾
KOH
C.
氯化铁
D.
碳酸钠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
【解答】 A.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故A错误;
B.氢氧化钾中钾元素显+1价,氢氧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KOH,故B正确;
C.氯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FeCl3,故C错误;
D.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故D错误。
故选B。
8.(2025七下·义乌期末)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H2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H2O2是由2个氢元素和2个氧元素构成的
B.该物质的1个分子含质子数18
C.H2O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该物质是由多个原子构成的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过氧化氢的化学式(H2O2)进行分析元素组成及原子构成。
【解答】 A.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能说“2个氢元素和2个氧元素”,应该说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A错误;
B.一个氢原子含1个质子,一个氧原子含8个质子。一个过氧化氢(H2O2)分子中含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质子数为1×2+8×2=2+16=18,故B正确;
C.过氧化氢是纯净物,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故C错误;
D.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9.(2025七下·义乌期末)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就是离子
B.因为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就是单质
C.因为化合物含有多种元素,所以含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都是化合物
D.因水电解只得到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一定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质子、电子和离子都带电荷;
(2)注意臭氧和氧气的混合;
(3)根据化合物的定义判断;
(4)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分析。
【解答】A.带电的离子可能是质子、电子和离子,故A错误;
B.臭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二者混合为混合物,而不是单质,故B错误;
C.铁单质和铜单质混合在一起时,就含有多种元素,但它们组成的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故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因水电解只得到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一定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D正确。
故选D。
10.(2025七下·义乌期末)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化合价为+2价,则该元素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80% B.64% C.20% D.16%
【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根据已有的化学式的计算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相对原子质量为64的元素是铜元素,其化合价为+2价,则该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CuO,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C。
11.(2025七下·义乌期末)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这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成功采集样品,样品从月球转移到地球的过程中温度变化较大,则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的是 (  )
A.质量 B.密度
C.体积 D.质量、密度、体积都不变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得出结论。
【解答】 A.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月壤在被带回地球的过程中,月壤的质量保持不变,故A正确;
B.由于月壤的质量保持不变,月壤的体积会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根据可知,月壤的密度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
C.月壤会热胀冷缩,即月壤的体积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错误;
D.综上所述,密度和体积都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12.(2025七下·义乌期末)小丽向瓶子中逐渐装入某种液体,直至把瓶子装满。她记录了每次瓶子中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和瓶子的总质量m3,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体积/cm3 10 20 30 40 50 55
质量/g 36 45 54 ① 72 76.5
A.表中①处数据应为60 B.瓶子的质量为27g
C.液体的密度为1.1g/cm3 D.该瓶子能装下58g的水
【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增加的质量数与增加的体积是对应的,因此,利用密度的公式可求出液体的密度,进而求出瓶子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及变形公式求出有关的物理量。
【解答】 BC.设瓶子的质量为m0,液体密度为ρ,根据题意有:m=m0+ρV,
把表格中前两组数据代入公式,得:
36g=m0+ρ×10cm3,
45g=m0+ρ×20cm3,
联立解得:m0=27g,ρ=0.9g/cm3,故B正确,C错误;
A.把V=40cm3代入公式m=m0+ρV得,m=27g+0.9g/cm3×40cm3=63g,故A错误;
D.该瓶子装液体的最大体积为55cm3,则装水的最大体积也为V水=55cm3,可得质量为:
m水=ρ水V水=1g/cm3×55cm3=55g,故D错误。
故选B。
13.(2025七下·义乌期末)小明想用天平称出20g水,先用正确的方法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如图甲所示。然后在右盘中增加20g砝码,接着向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
A.用滴管向烧杯中加水 B.向左移动游码
C.用滴管从烧杯中取水 D.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答案】C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 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分析出水的质量与需要测量水的质量关系,进而分析接下来的操作。
【解答】 由图乙可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表示左盘内水的质量小于20g,由于需要取20g水,因此不能改变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在测量过程中更不能移动平衡螺母,所以只能用滴管向烧杯中加水,直至天平平衡,故C正确。
故选C。
14.(2025七下·义乌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有机物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同时也会产生焦味和质量减小的现象。
【解答】如果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就可以推断出土壤中含有机物,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2025七下·义乌期末)常温下A和B两种气体的混合物,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A的相对分子质量,混合气体中含碳、氢两种元素,而且它们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碳氢质量比总是小于9:1而大于9:2,若混合气体的碳氢质量比是5:1,则A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分最接近(  )
A.21.6% B.20.0% C.16.7% D.15.0%
【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不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气中碳、氢的质量比总是小于9:1而大于9:2,说明一种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是9:1,另一种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是9:2;根据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计算C、H原子数目之比,确定分子式,设气体A的物质的量为x,气体B的物质的量为y,根据混合气体中C、H质量之比确定x、y的关系,以此解答。
【解答】 不论X、Y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气中碳、氢的质量比总是小于9:1而大于9:2,
说明一种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是9:1,另一种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是9:2;
当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9:1,则分子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
所以该气体的化学式为C3H4;
当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为9:2,则分子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
所以该气体的化学式为C3H8,
设气体C3H4的物质的量为x,气体C3H8的物质的量为y,
因为混合气体中碳、氢质量比为5:l,所以(3x×12+3y×12):(4x×1+8y×1)=5:1,
解得:x:y=1:4,故A的体积分数为:。
故选B。
16.(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所示是烧开水时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壶嘴周围的“白气”是水蒸气
B.“白气”是周围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C.“白气”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壶嘴最近处没有“白气”是因为温度太高,水蒸气无法遇冷液化
【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解答】 A.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液态小液滴,而不是水蒸气,故A错误;
B.“白气”是水壶中的蒸汽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B错误;
C.水烧开后,产生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这种“白气”是壶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
D.烧水时看到的白气是水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壶嘴处温度比较高,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故壶嘴最近处没有“白气”,故D正确。
故选D。
17.(2025七下·义乌期末)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海边滩涂是海水经过之地而非海水里)。大多数植物都不能在高盐碱的海边滩涂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海边滩涂水量过高 B.海边沙土中溶液浓度过高
C.植物获得光照强度不足 D.海边滩涂无机盐含量较低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吸水。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周围环境溶液的浓度大小。
【解答】 高盐碱的海边滩涂环境中土壤溶液的浓度要大于大多数植物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浓度,从而会失水,无法正常的生长,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所示的"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根部,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下列关于“蓝色妖姬”的制作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横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其韧皮部变蓝,木质部不变蓝
B.在染料中添加适量钾肥,可以防止叶片发黄
C.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越高越好,可以使花瓣颜色更鲜艳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树皮有周皮和韧皮部组成,韧皮部内有筛管和韧皮纤维,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再往里是形成层,形成层细胞可以分裂增生,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使茎不断的加粗;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木纤维起支持作用;最里面是髓,储存营养物质。
【解答】 A、从茎的纵切面上看,染成蓝色的是导管,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具有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因此木质部会变蓝,不符合题意;
B、氮肥能促使枝叶繁茂,因此在染料中添加适量氮肥,可以防止叶片发黄,不符合题意;
C、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在茎的木质部中,导管是上下相通的: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因此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符合题意;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染料的浓度过高,就会导致细胞失水,植株也会出现“烧苗”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B.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C.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D.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AB.根据实验描述的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
C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解答】A.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A正确;
B.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无法得到所有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结论,故B错误;
C.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C错误;
D.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20.(2025七下·义乌期末)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B.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
C.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脊 D.a处海拔高于 b处
【答案】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读图可知,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说明b地海拔高于a地,故D错误;
图中的等高距不能确定,无法判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故B错误;
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故C错误。
根据指向标判断,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故A正确。
故选A。
21.(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是番茄一生的相关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④]和[⑤]所示结构共同组成   。
(2)当切开丙(果实),发现里面有很多种子,种子是由图乙中的   发育而来的。
(3)图丁是小林在阳台上无土栽培的一株番茄,由于种植环境封闭等因素,可以采取   等措施提高产品的效率,增加结果率。
【答案】(1)雄蕊
(2)胚珠
(3)人工辅助授粉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 图甲中,①柱头、②花柱、③子房、④花药、⑤花丝。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解答】 (1)图甲中的④花药和⑤花丝共同组成雄蕊,雌蕊由①柱头、②花柱和③子房组成。
(2)当切开丙(果实),发现里面有很多种子,种子是由图乙中的胚珠发育而来的。
(3)在阳台上无土栽培的一株番茄,由于种植环境封闭等因素,可以采取人工辅助授粉等措施以增加结果率。
22.(2025七下·义乌期末)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文中提到的三种动物中,其受精方式与其它两种不同的是   ;其生长发育类型与其它两种不同的是   ;而稻花香中水稻,其种子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储存在   中。
【答案】蛙;鹊;胚乳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卵生,是指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无脊椎动物中尤为普遍,例如昆虫和鱼类。在这些动物中,母体仅提供卵细胞,而受精、孵化及早期发育等过程均在外部环境中完成。胎生,则是指动物通过直接分娩幼体来繁殖后代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哺乳动物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人类和猫狗等。在这些动物中,母体会为幼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和保护,直至其出生。而卵胎生,是一种介于卵生与胎生之间的生殖方式。它是指母体产下并直接孵化出幼体的过程,但与胎生不同的是,母体并不为幼体提供营养。这种生殖方式在鲨鱼和一些爬行动物中有所发现。 体外受精通常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将卵子和精子结合形成胚胎的过程,而体内受精则是精子在母体体内与卵子自然结合的过程。
【解答】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文中提到的三种动物中,分别是鹊;蝉;蛙; 其受精方式与其它两种不同的是 蛙,蛙属于两栖类,体外受精;鹊属于鸟类,体内受精;蝉属于昆虫,体内受精; 其生长发育类型与其它两种不同的是 鹊,其他两种都是变态发育; ;而稻花香中水稻,其种子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储存在 胚乳中,因为水稻是单子叶植物;
故答案为:蛙;雀;胚乳
23.(2025七下·义乌期末) 舟山晚稻杨梅肉质柔软,汁液丰富,酸甜可口,是杨梅中的珍品,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俗话说“杨梅好吃树难栽”,果农常以“大叶杨梅”为砧木,以“晚稻杨梅”为接穗进行嫁接繁殖,则所结杨梅性状与   相同,这种繁殖方式的优势是   。
【答案】晚稻杨梅;繁殖速度快,保持亲本的优良形状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和压条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是无性生殖的一种方式;这种繁殖方法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能保持亲本性状的稳定,后代一般不会发生变异。
嫁接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其果实与接穗的性状保持相同。
【解答】以“晚稻杨梅”为接穗进行嫁接繁殖,则所结杨梅性状与晚稻杨梅相同,这种繁殖方式的优势是:繁殖速度快,保持亲本的优良形状。
24.(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所示为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它的核电荷数是   ,n的值为   ,从已有信息   (填“能”或“不能”)推知它的中子数。
【答案】31;18;不能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由图可知,圆圈内数字为31,所以镓原子的核电荷数是31。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镓原子质子数为31,其核外电子数也为31,则2+8+n+3=31,即13+n=31,解得:n=31 13=18。原子结构示意图只能提供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相关信息,从给出的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无法获取关于中子数的信息,所以从已有信息不能推知它的中子数。
25.(2025七下·义乌期末)中国科学院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论文,宣布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经科研人员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和自然生产的淀粉成分和性质是相同的。
(1)已知淀粉的化学式为(C6H10O5)n,则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
(2)科研人员认为人工合成淀粉和自然生产的淀粉相同,下列能作为他判断的依据是____(填字母)。
A.都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相同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 D.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
【答案】(1)36:5
(2)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来分析。
【解答】 (1)已知淀粉的化学式为(C6H10O5)n,则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6n):(1×10n)=36:5;
(2)科研人员认为人工合成淀粉和自然生产的淀粉相同。能作为他判断的依据是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
故选D。
26.(2025七下·义乌期末)植物工厂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人工控制光照、温度、CO2浓度等因素。
(1)一株质量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栽培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增加到40克。该植株增加的质量不可能来自   。(填序号)
①水 ②无机盐 ③空气 ④土壤中的有机物
(2)植物工厂中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   元素。
【答案】(1)④
(2)氮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2)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解答】 (1)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一株质量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栽培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增加到40克。该植株增加的质量来自于水、无机盐和空气,不可能来自于土壤中有机物④。
(2)氮肥作用能促使植物的茎、叶(营养生长)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土壤缺氮时,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花芽分化延迟,花芽数减少。因此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氮元素。
27.(2025七下·义乌期末)根据表中土壤颗粒的分类情况,回答问题:
名称 直径(毫米)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1)如图“桃蛋”是一种多肉植物,它喜欢温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环境:它耐旱性强,适应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的土壤生长。则种植“桃蛋”的土壤中应含有较多的   (选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
(2)土壤根据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的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三种土壤类型。其中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是   。
【答案】(1)砂粒
(2)壤土类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土壤的类型和适用的环境分析
【解答】(1)“桃蛋”耐旱性强,适应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的土壤生长,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是沙土类土壤的特点,因此该土壤中应含有较多的沙粒
(2)壤土类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耐旱耐涝,抗逆性强,适种性广,所以适合大部分植物的生长。
故答案为(1)沙粒 (2)壤土类
28.(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是小嘉学习地形的变化后画出的部分思维导图。
(1)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   。
(2)嘉兴地处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   。
【答案】(1)地壳变动
(2)流水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解答】(1)地球内力作用造成了地壳变动;
(2) 嘉兴地处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流水;
故答案为:(1)地壳变动;(2)流水;
29.(2025七下·义乌期末)在一支试管中放入少量聚乙烯塑料碎片,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聚乙烯塑料变软熔为液体,经冷却后又变为固体。
(1)通过实验可知,聚乙烯塑料属于   (填“热塑性”或“热固性”)性塑料。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应如何封口    。
(2)用聚乙烯制作的矿泉水塑料瓶子,采用的成型工艺是____成型(选填字母)。
A.注射 B.模压 C.浇铸 D.挤出
【答案】(1)热塑性;用小钢锯在火焰上加热,待温度升高后在封口处按压一下即可
(2)A
【知识点】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塑料制品及其制造技术
【解析】【分析】(1)热塑性塑料可用加热熔化然后凝固,且能够反复进行。而热固性塑料不能加热熔化;
(2)根据常见塑料制品加工工艺的认识判断。
【解答】(1)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少量聚乙烯塑料碎片,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聚乙烯塑料变软熔为液体,经冷却后又变为固体,据此可知, 聚乙烯塑料属于热塑性塑料。
装食品的聚乙烯塑料袋封口的方法:用小钢锯在火焰上加热,待温度升高后在封口处按压一下即可。
(2) 用聚乙烯制作的矿泉水塑料瓶子,采用的成型工艺是注射吹塑,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0.(2025七下·义乌期末)研究发现,红豆杉的组织细胞能产生治疗某些癌症的紫杉醇,有人尝试用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紫杉醇。如图为三种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数量与紫杉醇产量的数据图。请回答下列:
(1)据图分析,获得高产紫杉醇应选   红豆杉为原料。
(2)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培养出新的红豆杉植株,那么利用组织培养来繁殖后代的繁殖方式属于   生殖。
(3)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通入空气并进行搅拌,其目的是   。
【答案】(1)云南
(2)无性
(3)保证O2供应充足,使细胞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分析哪种红豆杉产生紫杉醇的产量最高即可;
(2)根据无性生殖的定义解答;
(3)植物细胞培养过程需要充足的氧气。
【解答】 (1)据图分析,图一中在15~35d时间段内,南方红豆杉细胞增殖速率最快,云南红豆杉其次;图二中云南红豆杉在这段时间内紫杉醇的产量达到最高。因此,获得高产紫杉醇应选云南红豆杉为原料。
(2)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培养出新的红豆杉植株, 组织培养无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无性生殖。
(3)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通入空气并进行搅拌,其目的是 保证O2供应充足,使细胞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31.(2025七下·义乌期末)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小液流法”估测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将植物细胞浸入一系列梯度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若细胞液的浓度大于蔗糖溶液的浓度,则植物细胞吸水,使蔗糖溶液的浓度升高,密度加大;反之,蔗糖溶液的浓度降低,密度减小。取浸泡过植物细胞的一小滴溶液滴入与原来浓度相同而未浸泡过植物细胞的溶液中,密度减小的液流上浮,密度加大的液流下沉;若液流停止不动,则说明细胞液的浓度等于于蔗糖溶液的浓度。
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配制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
②取12支干燥洁净的带塞试管,分成甲、乙两组,每组试管依次编号为1~6号。向甲、乙两组相同编号的试管中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4 毫升,迅速塞紧试管,备用;
③取大小相似的黑藻叶片60片,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加入甲组的6支试管中,并塞紧试管。放置20分钟,期间多次摇动试管。再向甲组每支试管中加入微量甲烯蓝粉末(忽略对蔗糖浓度的影响),充分摇匀;
④将乙组蔗糖溶液摇匀,用弯头毛细吸管从甲组试管中吸取少量蓝色溶液,插入乙组相同编号试管内的溶液中部,从毛细吸管一端轻轻挤出蓝色小滴溶液(如图所示)。观察蓝色小滴的升降情况,并做好记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乙组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加入的蔗糖溶液浓度(摩尔/升)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蓝色小滴升降情况 ↓ ↓ ↓ ↑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装有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试管要及时塞紧的目的是   。
步骤③不同试管中加入的黑藻叶片的大小和数量要相同,目的是   。
(2)乙组试管 1、2、3中蓝色小滴均下降,原因是   。
(3)根据实验结果可估测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   摩尔/升之间。若要使估测结果更准确,则实验思路是   。
【答案】(1)防止因水分蒸发而导致蔗糖溶液浓度发生改变;无关变量的控制
(2)甲组1、2、3试管中黑藻叶片的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导致试管中蔗糖溶液浓度上升
(3)0.15~0.20 mol L-1;应在0.15~0.20 mol L-1之间缩小浓度梯度,重复上述实验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1)根据水分蒸发对溶液浓度的影响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
(2)注意分析细胞吸水对溶液浓度的影响;
(3)根据表格数据确定蓝色小滴的密度范围。为了测量液体密度的准确范围,可用在已知的范围内设置多组实验,但是要减小相邻实验的浓度梯度即可。
【解答】 (1)步骤②中,装有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试管要及时塞紧的目的是防止因水分蒸发而导致蔗糖溶液浓度发生改变,实验中不同试管中加入的黑藻叶片的大小和数量要相同,这属于无关变量的控制。
(2)乙组试管1、2、3中蓝色小滴均下降,原因是甲组1、2、3试管中黑藻叶片的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导致试管中蔗糖溶液浓度上升。
(3)由分析可知: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15~0.20 mol L-1之间。若要使估测结果更准确,则应在0.15~0.20 mol L-1之间缩小浓度梯度,重复上述实验。
32.(2025七下·义乌期末)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下面探究实验。
(1)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宜选用   (选填“碎冰块” “体积较大的冰块”)。
(2)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A的示数如图甲,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
(3)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通过分析图象可知,   (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7min时试管内的碎冰处于   态。
【答案】(1)碎冰块
(2)-2
(3)虚;固液共存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 (1)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为了让冰受热均匀,选择碎冰块实验;
(2)温度计读数时应看清分度值,视线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3)烧杯中的冰直接与酒精灯火焰接触,升温较快。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解答】 (1)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为了让冰受热均匀,选择碎冰块实验;
(2)如图甲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在零下,所以温度计示数为-2℃;
(3)由于酒精灯直接对烧杯加热,而试管中的冰要从烧杯中获得热量,因此烧杯中的冰会比试管中的冰先熔化,则通过分析图象可知,实线先达到熔点,为烧杯中碎冰熔化图象,则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7min时烧杯内的碎冰正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态。
33.(2025七下·义乌期末)蜂蜜是一种天然食品,有调补脾胃的功效。蜂蜜密度是检验蜂蜜品质的常用指标,优质蜂蜜的密度为1.3~1.4g/cm3,劣质蜂蜜的密度会偏小。小明选择仙花谷蜂蜜和常见槐花蜜做了如下探究:
(1)仙花谷蜂蜜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高温时易分解产生酸性物质。据此写出仙花谷蜂蜜的一条物理性质:   。
(2)取一瓶仙花谷蜂蜜,按图甲测量:用精密电子秤测量其质量为700克,将部分蜂蜜倒入量筒后,再次测量,其质量为618.4克。通过列式计算仙花谷蜂蜜的密度。
(3)小明想通过比较质量来判断两种蜂蜜的密度大小。他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所示。判断烧杯中仙花谷蜂蜜的质量m1和槐花蜜的质量m2的大小:m1   m2(填“>”、“<”或“=”)。
(4)实验前同学们不明白秤上的“清零”键是什么功能,在查看了说明书后了解到,不管秤上是否放有物体,只要按下“清零”键,其示数就会变成0,之后再往秤上添加物品时,电子屏上只显示所添加物品的质量。实验小组认为,利用电子秤的“清零”键可以直接读出牛奶的质量,下面的测量步骤,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____。
A.往烧杯中倒入牛奶,读出电子秤的示数为m
B.按下电子秤的“清零”键
C.将烧杯放在电子秤上
【答案】(1)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
(2)解:根据题意可知,量筒中蜂蜜的质量m=700.00g-618.40g=81.6g,
量筒中蜂蜜的体积V=60cm3,
则蜂蜜的密度。
(3)=
(4)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从题中描述找出仙花谷蜂蜜的物理性质;
(2)通过看图,分析出仙花谷蜂蜜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公式即可计算蜂蜜的密度;
(3)通过天平原理和使用方法,来比较两烧杯中蜂蜜的质量关系。
(4) 利用电子秤的“清零”键可以直接读出牛奶的质量,由此判断实验顺序。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仙花谷蜂蜜的物理性质为: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
(3)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说明游码在1克处时天平两侧是平衡的。由图乙可以看出目前天平处于平衡,游码仍然处于1克处,说明此时天平两侧烧杯中的质量应该是相等的。
(4) 实验时,先将玻璃板放在电子秤上,进行“清零”,往烧杯中倒入牛奶,就可以直接测量出牛奶的质量,所以正确的实验顺序为:CBA。
34.(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甲,刚移栽的大树通过输营养液可以提高存活率,图乙是某种大树营养液的部分成分表。
(1)给大树输营养液时,需要在树干上钻孔,孔的深度应到达茎的哪一部位呢 小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如下,请将其思考过程补充完整:
(2)刚移栽的大树,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较弱的原因是   。
(3)如图丙所示为硝酸钾(KNO3)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其中表示氮元素(N)的是   (填字母)。
(4)绿色植物合成叶绿素需要镁。列式计算1000毫升营养液中 Mg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1)植物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位于木质部
(2)刚移栽的大树,幼根和根毛受损
(3)B
(4)解:根据题意可知,MgSO4的含量为:0.49g/100毫升×1000毫升=4.9g;
那么营养液中含有Mg的质量为:。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根据植物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位于木质部分析;
(2)根据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成熟区分析;
(3)根据图示再计算KNO3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即可明确答案。
(4)镁元素的质量=硫酸镁的质量×镁的质量分数。
【解答】 (1)植物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位于木质部,所以孔的深度应该到达茎的木质部;
(2)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成熟区,由于刚移栽的大树,幼根和根毛受损,所以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较弱;
(3)KNO3中钾、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9:14:16×3=39:14:48,分析乙图中元素的含量的比例大小可知,表示氮元素的是B。
35.(2025七下·义乌期末)一水杯装水放在冰箱冷冻室后,结满了冰,且冰面正好与杯口相平,此时杯与冰的总质量为22g,当冰全部融化后,需向杯中加2mL,水面正好与杯口相平, 则:
①杯的容积为   ;
②杯的质量为   。
【答案】20cm3;4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熔化前后,冰和水的质量相等,冰的体积=熔化水的体积+2cm3,据此列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 设杯子的质量为m,则冰和化成水的质量都是22g-m,
根据题意得:;

即;
解得:m=4g;
杯子的容积为。
36.(2025七下·义乌期末)减弱“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大量植树造林,绿色植物在叶绿素存在下的光合作用是完成二氧化碳循环的重要一环.已知某叶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910,其分子含C72.85%(以下均指质量分数)、H 7.73%、N 6.18%、O 10.60%, 其余为 Mg. 则此叶绿素的化学式为   。
【答案】C55H70O6N4Mg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根据,先根据含C 72.85%(以下均指质量分数)、H7.73%、N6.18%、O10.60%,求出Mg的质量分数,再进行计算。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Mg元素的质量分数:1-(72.85%+7.73%+6.18%+10.6%)=2.64%;
(2)确定叶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由于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且相对原子质量最大,所以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原子个数最小.如果叶绿素中有一个镁原子,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909<900(符合条件);
如果叶绿素中有2个镁原子,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不合题意,舍去)
(3)确定各原子个数:
C:,H:;
O:,N:。
故叶绿素的化学式为:C55H70O6N4Mg。
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宾王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1.(2025七下·义乌期末)病毒种类繁多,增殖速度快,给人类以及各种饲养动物和栽培作物带来了极大危害,下列病毒增殖过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⑤③② B.①④③⑤② C.④①③⑤② D.①④⑤③②
2.(2025七下·义乌期末)大熊猫以竹子为主要食物,不同季节采食竹子的不同部位。下列有关生物结构层次表述正确的是(  )
A.大熊猫和竹子的细胞结构相同
B.大熊猫的表皮属于保护组织
C.竹笋是竹子的茎,属于营养器官
D.大熊猫和竹子均有呼吸系统
3.(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红星头菌是澳大利亚很普遍的担子菌门真菌,成熟的红星头菌有6-10个红色的“触手”伸出,犹如一棵鲜艳的海葵,并且带有腐肉的臭味。下列关于红星头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内无叶绿体,需要依赖有机物生活
B.它与酵母菌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
C.因其体型较大,所以不属于微生物
D.带有腐肉臭味可吸引苍蝇来帮助散播孢子
4.(2025七下·义乌期末) 细胞分化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下列无脊椎动物中,不经历细胞分化的是(  )
A.变形虫 B.瓢虫 C.蛔虫 D.蝗虫
5.(2025七下·义乌期末)学习了昆虫的生长周期后,小敏同学以简图的方式整理比较了家蚕和蝗虫的生命期,关于此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表示蝗虫的发育,则B为蛹期,C为成虫期
B.若表示蝗虫的发育,则A时期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C.若表示家蚕的发育,则设法延长C期能提高蚕丝产量
D.若表示家蚕的发育,则起点是D,过程为D→A→B→C
6.(2025七下·义乌期末)我国已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开发月球新能源“氦-3”。已知“氦-3”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个中子、2个质子。若以“ ”代表电子、“ ”代表质子、“●”代表中子,则下列各微粒结构模型图中,能表示“氦-3”原子结构的是(  )
A. B.
C. D.
7.(2025七下·义乌期末)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氧化铝
AlO
B.
氢氧化钾
KOH
C.
氯化铁
D.
碳酸钠
8.(2025七下·义乌期末)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H2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H2O2是由2个氢元素和2个氧元素构成的
B.该物质的1个分子含质子数18
C.H2O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该物质是由多个原子构成的
9.(2025七下·义乌期末)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离子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就是离子
B.因为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就是单质
C.因为化合物含有多种元素,所以含多种元素的物质一定都是化合物
D.因水电解只得到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一定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10.(2025七下·义乌期末)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化合价为+2价,则该元素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80% B.64% C.20% D.16%
11.(2025七下·义乌期末)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这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成功采集样品,样品从月球转移到地球的过程中温度变化较大,则下列物理量不发生变化的是 (  )
A.质量 B.密度
C.体积 D.质量、密度、体积都不变
12.(2025七下·义乌期末)小丽向瓶子中逐渐装入某种液体,直至把瓶子装满。她记录了每次瓶子中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和瓶子的总质量m3,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体积/cm3 10 20 30 40 50 55
质量/g 36 45 54 ① 72 76.5
A.表中①处数据应为60 B.瓶子的质量为27g
C.液体的密度为1.1g/cm3 D.该瓶子能装下58g的水
13.(2025七下·义乌期末)小明想用天平称出20g水,先用正确的方法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如图甲所示。然后在右盘中增加20g砝码,接着向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
A.用滴管向烧杯中加水 B.向左移动游码
C.用滴管从烧杯中取水 D.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14.(2025七下·义乌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
15.(2025七下·义乌期末)常温下A和B两种气体的混合物,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A的相对分子质量,混合气体中含碳、氢两种元素,而且它们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碳氢质量比总是小于9:1而大于9:2,若混合气体的碳氢质量比是5:1,则A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分最接近(  )
A.21.6% B.20.0% C.16.7% D.15.0%
16.(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所示是烧开水时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壶嘴周围的“白气”是水蒸气
B.“白气”是周围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C.“白气”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壶嘴最近处没有“白气”是因为温度太高,水蒸气无法遇冷液化
17.(2025七下·义乌期末)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海边滩涂是海水经过之地而非海水里)。大多数植物都不能在高盐碱的海边滩涂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海边滩涂水量过高 B.海边沙土中溶液浓度过高
C.植物获得光照强度不足 D.海边滩涂无机盐含量较低
18.(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所示的"蓝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根部,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下列关于“蓝色妖姬”的制作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横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其韧皮部变蓝,木质部不变蓝
B.在染料中添加适量钾肥,可以防止叶片发黄
C.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越高越好,可以使花瓣颜色更鲜艳
19.(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B.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C.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D.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20.(2025七下·义乌期末)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B.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
C.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脊 D.a处海拔高于 b处
21.(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是番茄一生的相关结构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④]和[⑤]所示结构共同组成   。
(2)当切开丙(果实),发现里面有很多种子,种子是由图乙中的   发育而来的。
(3)图丁是小林在阳台上无土栽培的一株番茄,由于种植环境封闭等因素,可以采取   等措施提高产品的效率,增加结果率。
22.(2025七下·义乌期末)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文中提到的三种动物中,其受精方式与其它两种不同的是   ;其生长发育类型与其它两种不同的是   ;而稻花香中水稻,其种子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储存在   中。
23.(2025七下·义乌期末) 舟山晚稻杨梅肉质柔软,汁液丰富,酸甜可口,是杨梅中的珍品,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俗话说“杨梅好吃树难栽”,果农常以“大叶杨梅”为砧木,以“晚稻杨梅”为接穗进行嫁接繁殖,则所结杨梅性状与   相同,这种繁殖方式的优势是   。
24.(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所示为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它的核电荷数是   ,n的值为   ,从已有信息   (填“能”或“不能”)推知它的中子数。
25.(2025七下·义乌期末)中国科学院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论文,宣布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经科研人员检测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和自然生产的淀粉成分和性质是相同的。
(1)已知淀粉的化学式为(C6H10O5)n,则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
(2)科研人员认为人工合成淀粉和自然生产的淀粉相同,下列能作为他判断的依据是____(填字母)。
A.都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相同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 D.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
26.(2025七下·义乌期末)植物工厂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人工控制光照、温度、CO2浓度等因素。
(1)一株质量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栽培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增加到40克。该植株增加的质量不可能来自   。(填序号)
①水 ②无机盐 ③空气 ④土壤中的有机物
(2)植物工厂中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   元素。
27.(2025七下·义乌期末)根据表中土壤颗粒的分类情况,回答问题:
名称 直径(毫米)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1)如图“桃蛋”是一种多肉植物,它喜欢温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环境:它耐旱性强,适应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的土壤生长。则种植“桃蛋”的土壤中应含有较多的   (选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
(2)土壤根据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的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壤土类三种土壤类型。其中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是   。
28.(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是小嘉学习地形的变化后画出的部分思维导图。
(1)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   。
(2)嘉兴地处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   。
29.(2025七下·义乌期末)在一支试管中放入少量聚乙烯塑料碎片,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聚乙烯塑料变软熔为液体,经冷却后又变为固体。
(1)通过实验可知,聚乙烯塑料属于   (填“热塑性”或“热固性”)性塑料。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应如何封口    。
(2)用聚乙烯制作的矿泉水塑料瓶子,采用的成型工艺是____成型(选填字母)。
A.注射 B.模压 C.浇铸 D.挤出
30.(2025七下·义乌期末)研究发现,红豆杉的组织细胞能产生治疗某些癌症的紫杉醇,有人尝试用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紫杉醇。如图为三种红豆杉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数量与紫杉醇产量的数据图。请回答下列:
(1)据图分析,获得高产紫杉醇应选   红豆杉为原料。
(2)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培养出新的红豆杉植株,那么利用组织培养来繁殖后代的繁殖方式属于   生殖。
(3)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通入空气并进行搅拌,其目的是   。
31.(2025七下·义乌期末)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小液流法”估测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将植物细胞浸入一系列梯度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若细胞液的浓度大于蔗糖溶液的浓度,则植物细胞吸水,使蔗糖溶液的浓度升高,密度加大;反之,蔗糖溶液的浓度降低,密度减小。取浸泡过植物细胞的一小滴溶液滴入与原来浓度相同而未浸泡过植物细胞的溶液中,密度减小的液流上浮,密度加大的液流下沉;若液流停止不动,则说明细胞液的浓度等于于蔗糖溶液的浓度。
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①配制具有一定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
②取12支干燥洁净的带塞试管,分成甲、乙两组,每组试管依次编号为1~6号。向甲、乙两组相同编号的试管中加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4 毫升,迅速塞紧试管,备用;
③取大小相似的黑藻叶片60片,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加入甲组的6支试管中,并塞紧试管。放置20分钟,期间多次摇动试管。再向甲组每支试管中加入微量甲烯蓝粉末(忽略对蔗糖浓度的影响),充分摇匀;
④将乙组蔗糖溶液摇匀,用弯头毛细吸管从甲组试管中吸取少量蓝色溶液,插入乙组相同编号试管内的溶液中部,从毛细吸管一端轻轻挤出蓝色小滴溶液(如图所示)。观察蓝色小滴的升降情况,并做好记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乙组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加入的蔗糖溶液浓度(摩尔/升)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蓝色小滴升降情况 ↓ ↓ ↓ ↑ ↑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装有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试管要及时塞紧的目的是   。
步骤③不同试管中加入的黑藻叶片的大小和数量要相同,目的是   。
(2)乙组试管 1、2、3中蓝色小滴均下降,原因是   。
(3)根据实验结果可估测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   摩尔/升之间。若要使估测结果更准确,则实验思路是   。
32.(2025七下·义乌期末)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下面探究实验。
(1)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宜选用   (选填“碎冰块” “体积较大的冰块”)。
(2)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A的示数如图甲,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
(3)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通过分析图象可知,   (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7min时试管内的碎冰处于   态。
33.(2025七下·义乌期末)蜂蜜是一种天然食品,有调补脾胃的功效。蜂蜜密度是检验蜂蜜品质的常用指标,优质蜂蜜的密度为1.3~1.4g/cm3,劣质蜂蜜的密度会偏小。小明选择仙花谷蜂蜜和常见槐花蜜做了如下探究:
(1)仙花谷蜂蜜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高温时易分解产生酸性物质。据此写出仙花谷蜂蜜的一条物理性质:   。
(2)取一瓶仙花谷蜂蜜,按图甲测量:用精密电子秤测量其质量为700克,将部分蜂蜜倒入量筒后,再次测量,其质量为618.4克。通过列式计算仙花谷蜂蜜的密度。
(3)小明想通过比较质量来判断两种蜂蜜的密度大小。他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倒入相同体积的两种蜂蜜,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乙所示。判断烧杯中仙花谷蜂蜜的质量m1和槐花蜜的质量m2的大小:m1   m2(填“>”、“<”或“=”)。
(4)实验前同学们不明白秤上的“清零”键是什么功能,在查看了说明书后了解到,不管秤上是否放有物体,只要按下“清零”键,其示数就会变成0,之后再往秤上添加物品时,电子屏上只显示所添加物品的质量。实验小组认为,利用电子秤的“清零”键可以直接读出牛奶的质量,下面的测量步骤,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____。
A.往烧杯中倒入牛奶,读出电子秤的示数为m
B.按下电子秤的“清零”键
C.将烧杯放在电子秤上
34.(2025七下·义乌期末)如图甲,刚移栽的大树通过输营养液可以提高存活率,图乙是某种大树营养液的部分成分表。
(1)给大树输营养液时,需要在树干上钻孔,孔的深度应到达茎的哪一部位呢 小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如下,请将其思考过程补充完整:
(2)刚移栽的大树,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较弱的原因是   。
(3)如图丙所示为硝酸钾(KNO3)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其中表示氮元素(N)的是   (填字母)。
(4)绿色植物合成叶绿素需要镁。列式计算1000毫升营养液中 Mg的质量为多少。
35.(2025七下·义乌期末)一水杯装水放在冰箱冷冻室后,结满了冰,且冰面正好与杯口相平,此时杯与冰的总质量为22g,当冰全部融化后,需向杯中加2mL,水面正好与杯口相平, 则:
①杯的容积为   ;
②杯的质量为   。
36.(2025七下·义乌期末)减弱“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大量植树造林,绿色植物在叶绿素存在下的光合作用是完成二氧化碳循环的重要一环.已知某叶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910,其分子含C72.85%(以下均指质量分数)、H 7.73%、N 6.18%、O 10.60%, 其余为 Mg. 则此叶绿素的化学式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
【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要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解答】病毒的增殖过程:先吸附在细菌表面、再将核酸注入细菌的细胞中;接着核酸和蛋白质外壳在细菌细胞内进行复制、合成;然后将蛋白质外壳和核酸进行组装;最后破坏细菌细胞,从细胞中释放。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组织;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
【解析】【分析】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解答】A、大熊猫的细胞是动物细胞,竹子的细胞是植物细胞,细胞结构不同,故A错误;
B、大熊猫的表皮属于上皮组织,保护组织是植物的组织,故B错误;
C、植物的根茎叶属于营养组织,故C正确;
D、植物没有系统,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A.根据真菌的营养方式判断;
B.根据真菌的细胞结构判断;
C.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D.真菌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解答】A.红星头菌细胞内无叶绿体,需要依赖有机物生活,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根据题意可知,酵母菌和红星头菌都属于真菌,具有相似的细胞结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红星头菌属于真菌,是微生物,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带有腐肉臭味可吸引苍蝇来帮助散播孢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4.【答案】A
【知识点】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单细胞生物
【解析】【分析】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解答】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后的细胞不断的生长,再不断的分裂。而一部分生长后的细胞停止了分裂,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发生了变化,形成了组织。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殖,不经历分化;瓢虫、蛔虫、蝗虫均是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后需再经过细胞分化形成组织,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昆虫的发育过程
【解析】【分析】 昆虫的生殖发育有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
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差别不明显,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
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其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解答】A.若表示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无B蛹期,故A错误;
B.蝗虫的成虫期危害最大,蝗虫的发育过程是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图中的D受精卵,A幼虫和C成虫三个时期,C成虫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故B错误;
C.家蚕是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经过D受精卵→A幼虫→B蛹→C成虫四个阶段。若提高蚕丝的产量,则应延长A幼虫期,故C错误;
D.若用此图表示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则起点是D受精卵→A幼虫→B蛹期→C成虫,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 根据氦的原子序数和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判断.
【解答】 “氦-3”原子的原子核内有1个中子、2个质子。由于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2,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
【解答】 A.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故A错误;
B.氢氧化钾中钾元素显+1价,氢氧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KOH,故B正确;
C.氯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其化学式为FeCl3,故C错误;
D.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过氧化氢的化学式(H2O2)进行分析元素组成及原子构成。
【解答】 A.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能说“2个氢元素和2个氧元素”,应该说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A错误;
B.一个氢原子含1个质子,一个氧原子含8个质子。一个过氧化氢(H2O2)分子中含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质子数为1×2+8×2=2+16=18,故B正确;
C.过氧化氢是纯净物,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不含氢分子和氧分子,故C错误;
D.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质子、电子和离子都带电荷;
(2)注意臭氧和氧气的混合;
(3)根据化合物的定义判断;
(4)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分析。
【解答】A.带电的离子可能是质子、电子和离子,故A错误;
B.臭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二者混合为混合物,而不是单质,故B错误;
C.铁单质和铜单质混合在一起时,就含有多种元素,但它们组成的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故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因水电解只得到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一定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根据已有的化学式的计算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相对原子质量为64的元素是铜元素,其化合价为+2价,则该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CuO,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选C。
11.【答案】A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 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得出结论。
【解答】 A.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月壤在被带回地球的过程中,月壤的质量保持不变,故A正确;
B.由于月壤的质量保持不变,月壤的体积会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根据可知,月壤的密度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
C.月壤会热胀冷缩,即月壤的体积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错误;
D.综上所述,密度和体积都会改变,故D错误。
故选A。
12.【答案】B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增加的质量数与增加的体积是对应的,因此,利用密度的公式可求出液体的密度,进而求出瓶子的质量,再根据密度公式及变形公式求出有关的物理量。
【解答】 BC.设瓶子的质量为m0,液体密度为ρ,根据题意有:m=m0+ρV,
把表格中前两组数据代入公式,得:
36g=m0+ρ×10cm3,
45g=m0+ρ×20cm3,
联立解得:m0=27g,ρ=0.9g/cm3,故B正确,C错误;
A.把V=40cm3代入公式m=m0+ρV得,m=27g+0.9g/cm3×40cm3=63g,故A错误;
D.该瓶子装液体的最大体积为55cm3,则装水的最大体积也为V水=55cm3,可得质量为:
m水=ρ水V水=1g/cm3×55cm3=55g,故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 根据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分析出水的质量与需要测量水的质量关系,进而分析接下来的操作。
【解答】 由图乙可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表示左盘内水的质量小于20g,由于需要取20g水,因此不能改变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在测量过程中更不能移动平衡螺母,所以只能用滴管向烧杯中加水,直至天平平衡,故C正确。
故选C。
14.【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有机物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同时也会产生焦味和质量减小的现象。
【解答】如果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就可以推断出土壤中含有机物,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答案】B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不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气中碳、氢的质量比总是小于9:1而大于9:2,说明一种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是9:1,另一种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是9:2;根据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计算C、H原子数目之比,确定分子式,设气体A的物质的量为x,气体B的物质的量为y,根据混合气体中C、H质量之比确定x、y的关系,以此解答。
【解答】 不论X、Y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气中碳、氢的质量比总是小于9:1而大于9:2,
说明一种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是9:1,另一种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是9:2;
当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9:1,则分子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
所以该气体的化学式为C3H4;
当分子中碳、氢的质量比为9:2,则分子中碳、氢的原子个数比=,
所以该气体的化学式为C3H8,
设气体C3H4的物质的量为x,气体C3H8的物质的量为y,
因为混合气体中碳、氢质量比为5:l,所以(3x×12+3y×12):(4x×1+8y×1)=5:1,
解得:x:y=1:4,故A的体积分数为:。
故选B。
16.【答案】D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即可。
【解答】 A.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液态小液滴,而不是水蒸气,故A错误;
B.“白气”是水壶中的蒸汽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故B错误;
C.水烧开后,产生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这种“白气”是壶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
D.烧水时看到的白气是水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壶嘴处温度比较高,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故壶嘴最近处没有“白气”,故D正确。
故选D。
17.【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是吸水。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周围环境溶液的浓度大小。
【解答】 高盐碱的海边滩涂环境中土壤溶液的浓度要大于大多数植物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浓度,从而会失水,无法正常的生长,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8.【答案】C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树皮有周皮和韧皮部组成,韧皮部内有筛管和韧皮纤维,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再往里是形成层,形成层细胞可以分裂增生,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使茎不断的加粗;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木纤维起支持作用;最里面是髓,储存营养物质。
【解答】 A、从茎的纵切面上看,染成蓝色的是导管,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具有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功能,因此木质部会变蓝,不符合题意;
B、氮肥能促使枝叶繁茂,因此在染料中添加适量氮肥,可以防止叶片发黄,不符合题意;
C、白玫瑰快到花期时,开始用染料浇灌花卉,让花像吸水一样,将色剂吸入开出蓝色花朵。在茎的木质部中,导管是上下相通的: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因此纵向剖开染色后的茎,发现木质部自下而上蓝色逐渐变浅,符合题意;
D、浇灌时使用染料的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染料的浓度过高,就会导致细胞失水,植株也会出现“烧苗”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AB.根据实验描述的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
CD.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解答】A.①中酒精燃烧,③中火柴燃烧,说明物质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故A正确;
B.实验中只有铜这一种金属,无法得到所有金属具有导热性的结论,故B错误;
C.②中蜡烛熔化,只是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C错误;
D.①中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20.【答案】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读图可知,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说明b地海拔高于a地,故D错误;
图中的等高距不能确定,无法判断a、b两地的相对高度,故B错误;
山谷处容易形成河流,故C错误。
根据指向标判断,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故A正确。
故选A。
21.【答案】(1)雄蕊
(2)胚珠
(3)人工辅助授粉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 图甲中,①柱头、②花柱、③子房、④花药、⑤花丝。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解答】 (1)图甲中的④花药和⑤花丝共同组成雄蕊,雌蕊由①柱头、②花柱和③子房组成。
(2)当切开丙(果实),发现里面有很多种子,种子是由图乙中的胚珠发育而来的。
(3)在阳台上无土栽培的一株番茄,由于种植环境封闭等因素,可以采取人工辅助授粉等措施以增加结果率。
22.【答案】蛙;鹊;胚乳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卵生,是指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无脊椎动物中尤为普遍,例如昆虫和鱼类。在这些动物中,母体仅提供卵细胞,而受精、孵化及早期发育等过程均在外部环境中完成。胎生,则是指动物通过直接分娩幼体来繁殖后代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哺乳动物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人类和猫狗等。在这些动物中,母体会为幼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和保护,直至其出生。而卵胎生,是一种介于卵生与胎生之间的生殖方式。它是指母体产下并直接孵化出幼体的过程,但与胎生不同的是,母体并不为幼体提供营养。这种生殖方式在鲨鱼和一些爬行动物中有所发现。 体外受精通常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将卵子和精子结合形成胚胎的过程,而体内受精则是精子在母体体内与卵子自然结合的过程。
【解答】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文中提到的三种动物中,分别是鹊;蝉;蛙; 其受精方式与其它两种不同的是 蛙,蛙属于两栖类,体外受精;鹊属于鸟类,体内受精;蝉属于昆虫,体内受精; 其生长发育类型与其它两种不同的是 鹊,其他两种都是变态发育; ;而稻花香中水稻,其种子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储存在 胚乳中,因为水稻是单子叶植物;
故答案为:蛙;雀;胚乳
23.【答案】晚稻杨梅;繁殖速度快,保持亲本的优良形状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 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和压条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是无性生殖的一种方式;这种繁殖方法的优点是:繁殖速度快,能保持亲本性状的稳定,后代一般不会发生变异。
嫁接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叫砧木,其果实与接穗的性状保持相同。
【解答】以“晚稻杨梅”为接穗进行嫁接繁殖,则所结杨梅性状与晚稻杨梅相同,这种繁殖方式的优势是:繁殖速度快,保持亲本的优良形状。
24.【答案】31;18;不能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由图可知,圆圈内数字为31,所以镓原子的核电荷数是31。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镓原子质子数为31,其核外电子数也为31,则2+8+n+3=31,即13+n=31,解得:n=31 13=18。原子结构示意图只能提供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相关信息,从给出的镓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无法获取关于中子数的信息,所以从已有信息不能推知它的中子数。
25.【答案】(1)36:5
(2)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根据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来分析。
【解答】 (1)已知淀粉的化学式为(C6H10O5)n,则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6n):(1×10n)=36:5;
(2)科研人员认为人工合成淀粉和自然生产的淀粉相同。能作为他判断的依据是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
故选D。
26.【答案】(1)④
(2)氮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2)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解答】 (1)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因此一株质量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栽培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增加到40克。该植株增加的质量来自于水、无机盐和空气,不可能来自于土壤中有机物④。
(2)氮肥作用能促使植物的茎、叶(营养生长)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土壤缺氮时,植株矮小,叶片黄化,花芽分化延迟,花芽数减少。因此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氮元素。
27.【答案】(1)砂粒
(2)壤土类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土壤的类型和适用的环境分析
【解答】(1)“桃蛋”耐旱性强,适应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的土壤生长,疏松、排水透气性能好是沙土类土壤的特点,因此该土壤中应含有较多的沙粒
(2)壤土类土壤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耐旱耐涝,抗逆性强,适种性广,所以适合大部分植物的生长。
故答案为(1)沙粒 (2)壤土类
28.【答案】(1)地壳变动
(2)流水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解答】(1)地球内力作用造成了地壳变动;
(2) 嘉兴地处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流水;
故答案为:(1)地壳变动;(2)流水;
29.【答案】(1)热塑性;用小钢锯在火焰上加热,待温度升高后在封口处按压一下即可
(2)A
【知识点】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塑料制品及其制造技术
【解析】【分析】(1)热塑性塑料可用加热熔化然后凝固,且能够反复进行。而热固性塑料不能加热熔化;
(2)根据常见塑料制品加工工艺的认识判断。
【解答】(1)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少量聚乙烯塑料碎片,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聚乙烯塑料变软熔为液体,经冷却后又变为固体,据此可知, 聚乙烯塑料属于热塑性塑料。
装食品的聚乙烯塑料袋封口的方法:用小钢锯在火焰上加热,待温度升高后在封口处按压一下即可。
(2) 用聚乙烯制作的矿泉水塑料瓶子,采用的成型工艺是注射吹塑,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30.【答案】(1)云南
(2)无性
(3)保证O2供应充足,使细胞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分析哪种红豆杉产生紫杉醇的产量最高即可;
(2)根据无性生殖的定义解答;
(3)植物细胞培养过程需要充足的氧气。
【解答】 (1)据图分析,图一中在15~35d时间段内,南方红豆杉细胞增殖速率最快,云南红豆杉其次;图二中云南红豆杉在这段时间内紫杉醇的产量达到最高。因此,获得高产紫杉醇应选云南红豆杉为原料。
(2)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培养出新的红豆杉植株, 组织培养无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无性生殖。
(3)在培养过程中,要不断通入空气并进行搅拌,其目的是 保证O2供应充足,使细胞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31.【答案】(1)防止因水分蒸发而导致蔗糖溶液浓度发生改变;无关变量的控制
(2)甲组1、2、3试管中黑藻叶片的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导致试管中蔗糖溶液浓度上升
(3)0.15~0.20 mol L-1;应在0.15~0.20 mol L-1之间缩小浓度梯度,重复上述实验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分析】(1)根据水分蒸发对溶液浓度的影响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解答。
(2)注意分析细胞吸水对溶液浓度的影响;
(3)根据表格数据确定蓝色小滴的密度范围。为了测量液体密度的准确范围,可用在已知的范围内设置多组实验,但是要减小相邻实验的浓度梯度即可。
【解答】 (1)步骤②中,装有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试管要及时塞紧的目的是防止因水分蒸发而导致蔗糖溶液浓度发生改变,实验中不同试管中加入的黑藻叶片的大小和数量要相同,这属于无关变量的控制。
(2)乙组试管1、2、3中蓝色小滴均下降,原因是甲组1、2、3试管中黑藻叶片的细胞液浓度大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吸水,导致试管中蔗糖溶液浓度上升。
(3)由分析可知: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15~0.20 mol L-1之间。若要使估测结果更准确,则应在0.15~0.20 mol L-1之间缩小浓度梯度,重复上述实验。
32.【答案】(1)碎冰块
(2)-2
(3)虚;固液共存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 (1)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为了让冰受热均匀,选择碎冰块实验;
(2)温度计读数时应看清分度值,视线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3)烧杯中的冰直接与酒精灯火焰接触,升温较快。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解答】 (1)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的实验中,为了让冰受热均匀,选择碎冰块实验;
(2)如图甲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在零下,所以温度计示数为-2℃;
(3)由于酒精灯直接对烧杯加热,而试管中的冰要从烧杯中获得热量,因此烧杯中的冰会比试管中的冰先熔化,则通过分析图象可知,实线先达到熔点,为烧杯中碎冰熔化图象,则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7min时烧杯内的碎冰正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态。
33.【答案】(1)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
(2)解:根据题意可知,量筒中蜂蜜的质量m=700.00g-618.40g=81.6g,
量筒中蜂蜜的体积V=60cm3,
则蜂蜜的密度。
(3)=
(4)C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密度公式的应用;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从题中描述找出仙花谷蜂蜜的物理性质;
(2)通过看图,分析出仙花谷蜂蜜的质量和体积,由密度公式即可计算蜂蜜的密度;
(3)通过天平原理和使用方法,来比较两烧杯中蜂蜜的质量关系。
(4) 利用电子秤的“清零”键可以直接读出牛奶的质量,由此判断实验顺序。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仙花谷蜂蜜的物理性质为:常温下为液态,具有浓香气味;
(3)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从1克处归零,说明游码在1克处时天平两侧是平衡的。由图乙可以看出目前天平处于平衡,游码仍然处于1克处,说明此时天平两侧烧杯中的质量应该是相等的。
(4) 实验时,先将玻璃板放在电子秤上,进行“清零”,往烧杯中倒入牛奶,就可以直接测量出牛奶的质量,所以正确的实验顺序为:CBA。
34.【答案】(1)植物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位于木质部
(2)刚移栽的大树,幼根和根毛受损
(3)B
(4)解:根据题意可知,MgSO4的含量为:0.49g/100毫升×1000毫升=4.9g;
那么营养液中含有Mg的质量为:。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运输作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根据植物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位于木质部分析;
(2)根据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成熟区分析;
(3)根据图示再计算KNO3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即可明确答案。
(4)镁元素的质量=硫酸镁的质量×镁的质量分数。
【解答】 (1)植物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位于木质部,所以孔的深度应该到达茎的木质部;
(2)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成熟区,由于刚移栽的大树,幼根和根毛受损,所以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能力较弱;
(3)KNO3中钾、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9:14:16×3=39:14:48,分析乙图中元素的含量的比例大小可知,表示氮元素的是B。
35.【答案】20cm3;4g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熔化前后,冰和水的质量相等,冰的体积=熔化水的体积+2cm3,据此列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 设杯子的质量为m,则冰和化成水的质量都是22g-m,
根据题意得:;

即;
解得:m=4g;
杯子的容积为。
36.【答案】C55H70O6N4Mg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根据,先根据含C 72.85%(以下均指质量分数)、H7.73%、N6.18%、O10.60%,求出Mg的质量分数,再进行计算。
【解答】 (1)根据题意可知,Mg元素的质量分数:1-(72.85%+7.73%+6.18%+10.6%)=2.64%;
(2)确定叶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由于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且相对原子质量最大,所以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原子个数最小.如果叶绿素中有一个镁原子,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909<900(符合条件);
如果叶绿素中有2个镁原子,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不合题意,舍去)
(3)确定各原子个数:
C:,H:;
O:,N:。
故叶绿素的化学式为:C55H70O6N4Mg。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