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NT20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NT20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NT20名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辽宁阜新他尺西沟遗址发掘出土了400余件陶器,大多数陶器表面有字纹、弦纹、几何纹等。此外,还出土了600余件大型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铲、磨盘、磨棒、敲砸器、砍砸器等。另外,还有8件非常珍贵的玉斧出土。下列与其最接近的考古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金牛山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二里头遗址
2.战国时代,司马迁描述为“海内争于战功……务在彊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蠭(fēng)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吕氏春秋》则强调:“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这可以用于说明战国时代( )
A.等级制度的消亡 B.阶层分化的加速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社会结构的剧变
3.据记载,秦始皇曾带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禅。封禅大典分两步进行,首先劈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立纪功石。从泰山之阴下山,在泰山脚下一座叫梁父的小而平的山上,采用秦国在雍祭祀天帝的形式祭祀地神。秦始皇的做法(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理念
C.丰富了法家思想的内涵 D.改变了传统的统治方式
4.下表是尹湾汉简《东海郡下辖长吏(中高级官吏)名籍》诸“以功迁”者情况对照表,这反映出当时( )
侯家臣(侯国门大夫、仆、行人)“以功迁”至县长吏者人数 长吏“以功迁”至高一级长吏者人数 少吏“以功迁”至长吏者人数
人数 17 15 32
所占比例 26.56% 23.44% 50%
总人数 64人
A.官员考核与管理有所完善 B.封建官僚体系日益规范
C.中央与地方关系趋于缓和 D.郡国并行体制受到冲击
5.鲜卑族本没有姓氏传统,常以部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来源,一部一氏。北魏孝文帝通过诏令的手段,强行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打破了鲜卑族“以部落为号,因以为氏”的部族传统。北魏孝文帝的举措( )
A.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B.弱化了血缘关系对政治形势的影响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 D.助推了鲜卑族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
6.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呈扇形分布,东北至涿郡,东南至余杭,西通关中。同时炀帝对洛阳城内的自然水系和漕运进行了修整,使之成为河北、江淮、关中这三个最发达地区的集结点。可见,大运河的修建( )
A.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B.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变 D.形成了全新的交通地理格局
7.唐代,京官兼任地方官存在两种类型:一类是以京官遥领地方官,以宗室诸王、宰相居多;另一类则是以京官兼任地方官而实际赴任者,属于差遣性质。此外,还有带京衔之地方官。这反映出唐代( )
A.朝廷较为重视地方治理 B.宰相决策权力日益分散
C.基层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D.官员等级差异逐渐缩小
8.唐代大和四年(830年),剑南西川宣抚使崔戎称,“西川税科,旧有苗青如茄子、姜芋之类,每亩或至七八百文,征敛不时,烦扰颇甚。今令并省税名目,一切勒停,尽依诸处为两限,有青苗约立第等,颁给户帖,两税之外余名一切勒停。”这有利于( )
A.百姓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 B.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农业多种经营的日益兴盛 D.保证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
9.唐代以来,茶马贸易逐渐兴起。茶马贸易是以进贡贸易为主,辅以民间贸易的贸易形式。宋初,在四川地区设立茶场司,陕西秦州设立买马司,负责茶马贸易。后来,二者合并于成都,设茶马司,负责茶叶的征榷、运输、销售及买马事宜。据此可知,当时茶马贸易( )
A.缓和了民族政权之间的冲突 B.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C.便利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 D.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管控
10.宋神宗即位后,“乃部分诸路将兵,总隶禁旅,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平居知有训厉而无番戍之劳,有事而后遣焉”“以京东武卫六十二指挥,分差主兵管(官)勾抽训练,此时已有置将规模”。这些举措( )
A.缓解了边防危机 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
11.在唐宋词的受众中,既有白居易这样的官宦士大夫,“旧曲翻《调笑》,新声打义扬”;也有许多佚名的下层民众,通过说话或小曲等形式欣赏其中的旧词或新曲。及至宋代,听说话更不拘身份,不论老少,凡市井中人都一视同仁。材料现象( )
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促进了主流价值观念的嬗变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分化 D.反映了社会经济转型的趋势
12.元代,从司农司的设置到劝农使的派遣,从监察系统兼劝农事到地方官吏皆以劝农署衔,逐渐形成了“上有司农之政,下有劝农之臣”的局面。这说明元代( )
A.普通农民的经济负担得以减轻 B.涉农权力分割过细影响办事效率
C.重农政策的落实具有一定保障 D.农业管理体系庞杂且缺乏针对性
13.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朱元璋沿边防之地“设北平、辽东、山西、陕西、甘肃行太仆寺”,牧马之地涉及到西起宁夏、河西走廊,东至辽东、鸭绿江的北部广阔草场。后来,北平(北京)行太仆寺改称太仆寺,其职权范围和监管的牧马之地都有所扩大。材料所述状况( )
A.密切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扩大了军事机构的权限
C.体现了行政机构间的协作 D.适应了边防建设的需要
14.明代王阳明在治理南赣期间,颁布了《仰南安赣州印行告谕牌》(如下所示)( )
尔民之中岂无忠信循理之人,顾一齐众楚,寡不胜众,不知违弃礼法之可耻,而惟虑市井小人之非笑,此亦岂独尔民之罪,有司者教导之不明与有责焉。至于孝亲敬长、守身奉法、讲信修睦、息讼罢争之类,已尝屡有告示,恳切开谕,尔民其听吾海尔,益敦毋怠!
A.维护了普通百姓的根本利益 B.反映了儒学的社会教化作用
C.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弊端 D.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观念
15.以下三组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古代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 B.古代中外文明交流
C.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关系 D.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16.清代中期,浙江湖州府双林镇各皂坊的雇佣人员,绝大多数是安徽泾县人;其油坊的雇佣人员部分来自同府长兴县,部分属于江宁籍;至于酒坊,则大多雇佣绍兴技师。嘉兴府濮院镇,“典当司柜多徽州人,成衣、木局多宁波人,镊工多句容人,染坊、银匠多绍兴人,漆工多江西人”。这说明( )
A.新经营方式促进了人口流动 B.江南已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各地区手工业产品缺乏交流 D.传统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兵部令史(低级工作人员)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三人,甲库令史(低级文书工作人员,专管甲历)十二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职方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驾部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四人,掌固四人;库部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五人,掌固四人。门下省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二人,书令史四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三人,能书一人,传制二人,亭长六人,掌固十四人,修补制敕匠五人,装潢一人。起居郎领令史三人,赞者六人。武德三年,改给事郎曰给事中。
——摘自欧阳修《新唐书》
(1)材料反映了____(朝代)开创的____(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治制度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朝时期已经建立了交通组织和文书驿传网。到了汉代,在秦代邮传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完备的系统。邮亭跟驿置是递送文书最重要的通信组织。利用邮亭传递普通文书十分方便,因为所谓“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就说明邮亭设置的数量之多,并且以步行传递为主。还有通告性文书和候官通告所属燧的文书(要求依次传阅)均可采用邮亭传递。至于驿置相对邮亭来说设置的要少一些,传递紧急而重要的公文。驿置通常三十里一置,传递方式以轻车快马为主。公文快速和有效传递是实现国家政令畅通的重要手段。
元代非常重视公文传递系统建设,在全国设立了许多驿站和急递铺,并设置了一系列管理机构。至元三十一年,在大都专设总急递铺提领所,主管全国递铺事务,各路设有急递铺总铺,置提领掌官。至治三年,又规定每十铺设一邮长来管理公文具体事务,其职责是检查各铺有无稽滞损失文书或附写不明不实等事情。各路总管府也要对所辖内的各递铺驿站进行定期检查,如发现所递送的文书有稽缓、磨损、沉匿等现象,则根据情节轻重,对铺司、铺兵进行惩处。
——摘编自杨兴英《论中国中古的文书传递与信息沟通》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先秦到魏晋时期的地图是画有山川、草木、怪兽等实际事物图象的形象化地图。魏晋之际的裴秀在认真总结前人制图经验的基础上,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制图六体”。“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比例尺);二曰准望(地理方位);三日道里(交通路线的实际距离);四日高下(地势高低),五曰方邪(道路方向的邪正);六日迂直(道路的曲折)。”其核心是“计里画方”。从隋唐直到明代后期,我国的主要地图基本上都采用的是“计里画方”的方法。
明末利玛窦为了用地图讨得中国统治者的赏识,他在所绘世界地图上,把南北美洲绘在亚洲之西,后又把南北美洲改绘于亚洲之东,把中国绘在了世界地图的中心位置上。利玛窦在中国绘制经纬度世界地图,使我国地图绘制进入了经纬度地图阶段。他把西方先进的地理知识传入了中国,如经纬度测量、地球观念、地球五带的划分、亚洲以外地区及外域地名的译定等,但是,利玛窦地图对中国地图学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当时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我国人民并未完全接受“天圆地圆”宇宙观念;另一方面,利玛窦地图多保存在官府和高官大吏手中,一般地理学家是见不到的,所以此后很长时期,中国仍采用“计里画方”方法绘制地图。
——摘编自侯丕勋《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概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地图学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地图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综合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粮食专仓储备制度创于春秋战国之际,秦继之,盛行于西汉。至隋已具宏大规模,史称“资储遍于天下”。到唐朝,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在总结历朝历代仓储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上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水平。粮食仓储管理制度,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管理制度,完善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调控手段和管理制度的形成。古代粮食仓储管理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制度的缩影。
——摘编自刘伟《浅谈中国古代粮食仓储管理制度》
材料二 传统社会多主体的农业灾荒赈救体系是一个覆盖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的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以政府为主导,民间各阶层和灾民自身也积极参与。历代政府均积极加强以“荒政”为主体的灾荒赈救体系建设;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民间力量,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救荒济民,构成了民间社会非制度化的赈救网络结构;灾民也积极的进行自救,包括筹措食物、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等各个方面。
——摘编自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
材料三 据统计,自西周到清朝的两千六百多年间,共发生气象灾害的年次为4152次,生物灾害716次,环境灾害362次,其中包括水灾1251次,旱灾1144次,蝗灾561次,风灾516次,雹灾485次,此外还有雪灾、霜灾、鼠兽鸟害、畜疫、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中国古代农业救荒文献内容涵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农业减灾、工程减灾和生物减灾技术的发明和利用、农田害虫的防治、政府和民间救荒措施、救荒植物的栽培利用等多个方面;收书范围主要涉及救荒书、古农书、治水文献、占候书以及其他正史典籍、地方志等。
——摘编自张静等《论古代文献中记载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史料概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创立并发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灾荒赈救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
(3)综上,谈谈中国古代农业救荒文献的史学价值。
参考答案
1.C
2.D
3.B
4.A
5.C
6.D
7.A
8.B
9.B
10.D
11.A
12.C
13.D
14.B
15.C
16.A
17.(1)填空:隋朝;三省六部制。
(2)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三省之间彼此制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影响:履行了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提高了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8.示例:
论题:元代公文传递系统建设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阐述: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军队灭掉一系列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中欧地区。1260年,忽必烈继位后,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了统一。为了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元代在全国设立的驿站和急递铺及相应的管理机构,构建起公文传递系统。元朝非常重视公文传递系统建设,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公文传递系统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有助于国家政令畅通,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总结:元代朝廷非常重视公文传递系统建设,这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局面。(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19.(1)趋势:由形象化地图发展为抽象化地图(“计里画方”的方法);地图绘制越来越精准;逐渐形成地图绘制原则;地图内容从中国扩展到世界;地图绘制的技术和理念逐渐落后于世界。(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主要原因:中外文化交流;部分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0.(1)历史意义:有利于缓解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有助于粮食安全;完善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经济调控手段和管理制度;为后世粮食仓储管理提供借鉴。
(2)主要因素:政府的主导作用;民间社会的积极参与;灾民自身的自救;粮食仓储管理制度的完善;中国古代农业救荒文献的经验传承。
(3)史学价值:中国古代救荒文献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救灾减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可以用于研究与中国古代减灾救灾有关的史实,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