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是( )A.天下为公 B.家国情怀 C.厚德载物 D.自强不息2.中世纪的欧洲语言中,大量的星宿名称、天文学术语和数学词汇来源于阿拉伯语,如蝎子、飞鸟、经度、代数学、正弦等。阿拉伯人不是零的发明人,但他们把零和阿拉伯数字一道传入欧洲,且教会西方人如何使用这一发明,便于把算术用于日常生活。据此可知( )A.文明交流推动社会的进步 B.阿拉伯人引领科学革命C.东西方文化逐渐趋向统一 D.学术中心不断发生转移3.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至上千年。其中,进入印度河流域并推进到恒河流域的是( )A.赫梯人 B.波斯人 C.希腊人 D.雅利安人4.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政府邀请国际知名儒学家到新加坡考察研究,为学校开设儒家伦理课程提供各种支持,支持新加坡“亚洲研究会”“中华总商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儒学活动。新加坡此举( )A.助力了国内现代化建设 B.意在提升儒学的影响力C.抵制了西方文化的渗透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融合5.长期以来欧洲人热衷于来自中国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工艺,印有中国特有图案的“华托裙”成为很多欧洲贵妇喜爱的服饰。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装舞会一度成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这种现象( )A.源自生产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B.折射出欧洲对于工艺技术的渴望C.是启蒙思想得到普及的结果 D.反映出商品流动伴随着文化传播6.美国学者梅天穆提出“成吉思汗大交换”的概念,认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世界带来空前的流动,包括物产、人口、文化和疾病的传播,是“全球化”的源头。这一观点( )A.揭示了全球联系真正的历史起源 B.肯定了蒙古西征促进了世界交流C.否定了西欧开辟全球航路的功绩 D.全面肯定了蒙古帝国的历史贡献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增加了线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三种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如表所示,我国有多项遗产列入。这( )遗产种类 中国入选的典型代表线性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记忆遗产 清代科举大金榜、《本草纲目》、南京大屠杀档案、甲骨文……A.体现了中国文化领先世界 B.展现了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性C.体现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维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与多样性8.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分为前陶新石器时期和有陶新石器时期。前者有黄河流域的陕西大荔沙苑、华南地区的广东阳春独石仔等;后者有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等。据此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 )A.具有多元性特征 B.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C.呈现一体化趋势 D.以农耕文明为主体9.商鞅提出:“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这表明商鞅实行严刑峻法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工商业者活动 B.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 C.提高全民道德水平 D.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10.下表为《史记》的不同篇章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陈胜吴广起义( )记述 出处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 《史记 秦始皇本纪》秦遂以兵灭六王,并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因以张楚并起 《史记 天官书》陈涉入陈后,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为王,号为张楚 《史记 陈涉世家》A.实现改朝换代 B.源于秦朝暴政 C.建立农民政权 D.得到广泛响应11.东汉质帝时期(145—146年在位),皇太后梁蚋之兄梁冀骄横跋扈,汉质帝对群臣说:“此跋扈将军也。”梁冀怀恨在心,不久便派人毒杀了汉质帝。这反映了此时期( )A.外戚专权危及统治 B.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C.门阀士族把持朝政 D.地方诸侯势力膨胀12.西晋后期,宗室诸王对中央权力的争夺导致“海内大乱”,其中尤以中原为甚。此后,西晋灭亡,十六国统治者在中原地区肆意杀戮无辜、破坏农田和村庄、断绝商路。这导致了(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北方政权更迭频繁 D.农耕文明的持续衰退13.隋统一以前,中国南北曾长期处于阻隔的状态。隋统一之初,江南故陈的强宗大族仍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与隋中央之间始终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冲突与较量,而南方主要占据长江淮河等有利地形,尤以水域的鱼米之乡为优势。材料可用于研究隋朝( )A.统一全国的过程 B.短命而亡的原因 C.边疆管理的加强 D.开凿大运河的原因14.租庸调制的实质是全部财税收入都属于中央,地方支出由中央批准后从收入中划拨;而两税法的实质是由地方在中央确定的征税范围、征收总量及税种之内进行征税,然后分为地方存留和上缴中央两部分。这表明两税法( )A.加剧中央与地方矛盾 B.调整了税收的标准 C.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D.扩大了地方自主权15.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玄奘的“西行”和鉴真的“东渡”共同作用是( )A.开辟丝绸之路 B.扩大唐朝的疆域 C.加强边疆管理 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16.宋太祖下诏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自今诸州决大辟(死刑),录案闻奏,付刑部覆视之。太宗又置审刑院统管司法大权。宋政府意在( )A.重视对刑事案件的审查 B.矫治藩镇太重之弊端C.纠正地方政府徇私舞弊 D.建立严密的司法体系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室衰微,诸侯并相崛起。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和土地,不断进行战争和兼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大国通过改革增强了实力,如齐国管仲改革、晋国晋文公改革等。这些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为各国的争霸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和主张,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持。材料二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秦朝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加强了对全国的统一管理。但秦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迅速灭亡。——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并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汉末年至魏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系列战乱发生了。这些战乱将长安、洛阳两大繁荣都城夷为废墟,又在废墟之上形成了十六国分裂局面。当时战争频繁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因此,当中原的良田美畴被铁蹄践踏之际,周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其中,势头最猛的是江南。随同中原人民的南迁,包括汉魏及西晋的礼、乐、政、刑等典章和文物在内的中原文化也被带到江南,六朝政权便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虽然江南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社会比北方安定。——摘编自李凭《南贫北富局面的转变及相关经济问题》材料二 南朝时,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南朝时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黍、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土地上不但种植谷物,而且种植菜蔬、竹木、果品、药物等。南朝农业经济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等六大著名稻作区。稻作区的扩大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低下地位。——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结合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特点。(2)结合材料二说明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侵略印度,1813年,英印当局在印度传播基督教,以图从文化心理上铲除印度人安身立命的根基,这遭到印度教徒的激烈抵制。1818年,印度总督取消了出版预审制度,只要不对政府提出批评,就可以自由办报。大量报纸的出现对传播西方思想起了重要作用。英国还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规定殖民地官员的选拔必须通过英语考试,这有助于培养具有西方思维的亲英土著人。殖民者还引进了现代的司法系统和政治体制。这一切极大地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结构,推动了阶级的分化。——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材料二 冷战后,鉴于文化渗透的巨大潜力,西方国家间加强协调,逐渐使文化渗透成为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全球战略。西方国家通过非政府组织向目标国普通人群展开渗透。渗透手段也不同于以往,它以各种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方式进行。当今文化渗透已经形成包括话语权争夺、精英培植和宗教蔓延等在内的多层次文化渗透体系。西方国家通过文化渗透的途径,推行文化霸权,严重威胁着其他国家的文化安全。——摘编自姚金艳《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化侵略对印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西方国家实施文化渗透的策略。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在人口迁徙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交汇、冲突、融合。图为人口迁徙、族群、文化三者关系图。选择世界近现代史上某一人口迁徙事件或活动,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对这一迁徙加以阐释。(要求:运用图所示三者关系及所学知识对这一迁徙进行阐释;阐释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参考答案1.B2.A3.D4.A5.D6.B7.D8.A9.B10.C11.A12.B13.D14.D15.D16.B17.(1)影响:加速了局部统一进程,推动了分封制的瓦解;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答出两点即可)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苦。(2)内容: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答出两点即可)原因:秦朝的暴政(繁重的徭役、赋税,严酷的法律等)激化了社会矛盾;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昏庸残暴;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答出两点即可)18.(1)特点:社会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频繁;南北经济格局发生变化。(2)表现: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扩大;形成多个著名的稻作农业区。(3)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北方农作物品种在江南传播;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19.(1)影响:在殖民地推行“新秩序”的同时,也为殖民者推行殖民统治创造条件;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客观上推动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极大地破坏了印度社会结构,推动了阶级的分化等。(答出三点即可)(2)策略:西方国家间加强协调;向目标国普通人群展开渗透;形成多层次文化渗透体系;推行文化霸权等。(答出三点即可)20.论题:欧洲的人口迁移推动文化交流。论述:15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到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交通进步,加之此时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动荡,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非洲不断迁移;欧洲的移民和黑奴贸易,再加上本土人口受到疾病影响大量死亡,改变了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的人口结构,使得原有族群走向衰亡,新的族群形成,这有利于文明的交融,推动文化重构,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同时引起动植物的世界大交流,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欧洲的移民伴随着殖民掠夺,增加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给美洲和非洲带来了灾难,使本土文化逐渐被取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