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AI智能生成的“爆款”图片版权归谁?本案裁判明确了AIGC生成内容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受著作权法保护导入新课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从知识产权保护看中国法治建设之路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1.理解法律的产生、法律的本质、作用、法律在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及我国法治的发展历程。2.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理解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类型、特征、职能。3.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和法治建设在路上。课标要求素养解读政治认同:深刻感悟中华法系为人类发展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认同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坚定依法治国信心。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历程,分析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法治意识:坚持法治精神,遵守宪法和法律。公共参与:做到学法、懂法、敬法、守法、用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古代智慧维权难?回溯法律发展变迁01马法理论如何用?护航产权公平秩序02新中国怎样发力?筑牢产权保护防线03目录 Contents古代智慧维权难?回溯法律发展变迁01PART 011.从材料看法律产生的根源是什么?2.怎样理解材料中法律的本质?3.不同时期法律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有何特点?4.古代保护意识和西方理念传入对中华法系形成发展有何影响?5.民国法律难行对中华法系近代化有何启示?知识产权保护在我国历史上并非一帆风顺,从古代靠自律和道德维权,到近代努力探索立法,其间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北宋活字印刷术遭盗版,靠自律和道德维权。明清老字号受假冒困扰,无成熟法律维权。清末西方知识产权理念传入,1904年首部商标法规、1910年首部著作权法诞生,却因清政府覆灭未有效施行。民国修订知识产权法律与国际接轨,无奈政局动荡、战争频发,法律难落实,保护状况依旧堪忧。议学任务:议学情境一议学活动一1.从材料看法律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提示:从材料看,法律产生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与矛盾。2.怎样理解材料中法律的本质?提示: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也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平衡利益维护秩序。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属于历史范畴)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制定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反抗国家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2.法律的本质3.法律的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议学活动一3.不同时期法律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有何特点?提示:古代靠自律道德缺强制力;清末借鉴西方制定法规但未充分实施;民国接轨国际但因社会动荡难落实。4.古代保护意识和西方理念传入对中华法系形成发展有何影响?5.民国法律难行对中华法系近代化有何启示?提示:古代保护意识提供社会基础与思想渊源,为相关法律制度发展提供萌芽和铺垫。西方理念传入冲击传统格局与观念,推动吸收西方经验,促进近代化转型并接轨国际。提示:近代化不仅要条文接轨,还需稳定环境、经济基础,提升民众意识,完善执行机制。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4.法律在不同时期的特点①古代②近代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法律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法治)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5.我国法治的发展历程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最终失败。鸦片战争后夏商周时期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朝 《唐律疏议》。启示: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马法理论如何用?护航产权公平秩序02PART 02议学活动二1859年,马克思提出“翻译权”概念,和恩格斯商讨相关归属,可以在书中注明“翻译权归你所有”,认为能护权防误译,早于《伯尔尼公约》近30年。1867年,马克思致信席利,声明保留审稿权防篡改。1894年,恩格斯抗议擅自翻译文章,依《伯尔尼协定》强调版权归己及需许可,重知识产权。议学任务: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举动,反映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从维护翻译权、审稿权等行为中,能看出法的本质是什么?3.当时社会有哪些因素决定了知识产权法的出现?4.从这三件事中能发现法具有哪些特征?5.版权相关法律在社会中发挥着什么职能?议学活动二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举动,反映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提示:社会文化创作传播频繁,侵权现象出现,原有规范难护权益,为维秩序、保利益、促创新,催生知识产权法。2.从维护翻译权、审稿权等行为中,能看出法的本质是什么?提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保障公平正义与公共利益,认可知识创新价值,维护市场秩序和多数人利益。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01法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02法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3.法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法:思想上层建筑总和决定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4.法的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国西周《吕刑》魏相李悝的《法经》、法国《诺曼底大习惯法》《拿破仑法典》《德国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意:1.原始社会不是阶级社会,没有形成法律。2.什么样的阶级社会对应什么样的法律,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P77议学活动二4.从这三件事中能发现法具有哪些特征?提示:有规范性(定权利义务)、强制性(靠强制力维权)、普遍性(适用全体)、滞后与适应性(随发展完善)。5.版权相关法律在社会中发挥着什么职能?提示:有保护版权者权益、规范领域行为、促进创新、助力文化传承交流等职能。①法的方式: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5.法的特征②法的创制: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法的实施: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强制性、普遍性)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6.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古代社会法律的阶段特点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例如规范交通,保障老年人权益等。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打击违法犯罪。政治职能(核心)社会职能案例一: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案例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依法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宣言。注:法的职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决定基础和体现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指引法治建设方向奠定法治理论基础推动法治实践发展促进法治观念更新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对我国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完善法治体系构建新中国怎样发力?筑牢产权保护防线03PART 03知识产权保护我们一直在路上议学任务:1.为什么要推动知识产权法治化?2.新中国在知识产权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议学情境三议学活动三1.为什么要推动知识产权法治化?提示: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激励创新创造,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知识传播与利用,推动国际经济合作2.新中国在知识产权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提示:建立全面法律体系,强化行政保护力度,提升司法保护水平,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①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性,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 (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议学活动三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提示:①法治是知识产权保护根本,要完善法律与实施机制。②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协同保护。③紧跟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保护政策与措施。④重视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3.法治建设在路上课堂总结1.法律的产生2.法律的本质3.法律的作用4.法律在不同时期的特点5.我国法治的发展历程1.法的产生2.法的本质3.法的决定因素4.法的类型5.法的特征6.法的职能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3.法治建设在路上课堂练习1.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体现着中华传统道德、政治、哲学、伦理等理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寻求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和谐。下列对中华法系认识正确的有( )①我国制定成文法开始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②西汉时期法律开始“儒家化”,强调礼法结合③唐朝时,我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④中华法系作为最古老的法律文明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课堂练习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无论是党的领导、政府施政,还是经济运行、社会治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只有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实现有序运转。这表明( )①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②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④依法治国已实现全部社会关系法律化,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保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课堂练习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此次修改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根据全面依法治国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了立法体制机制,为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保证。修改立法法(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为实现良法善治提供法律保障②体现了完善以立法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④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制定良善管用之法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D课堂练习4.2024年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该草案结合科普领域改革发展实际,将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成熟做法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适应科普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聚焦科普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优化创新制度,完善体制机制。科学技术普及法的修订( )①是以良法促善治的内在要求 ②是国家认可的社会规范行为③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审议权 ④有利于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感谢观看从知识产权保护看中国法治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